分享

任意得趣黄大痴

 洲之岛 2017-02-15
  • 古代名家

他三十岁才开始作画,由于际遇坎坷,到五十岁左右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他热爱自然,文化修养全面,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继赵孟頫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他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他就是被推为“元四家之首”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净竖,晚号井西道人。据元代戏剧家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记载,黄公望本姓陆名坚,“乃陆神童之次弟也。系姑苏琴川子游巷居。髫龀时,螟蛉温州黄氏为嗣,因而姓焉。其父年九旬时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

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黄公望有着热切的参政欲望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干一番大事业。但在元朝初期,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地位最低,几乎毫无政治权力可言。出身南人的黄公望虽自幼享有才名,却一直没能步入官场,直到二十三四岁才得到浙西廉访使徐琰的赏识,在徐手下充当一名书吏。因他办事干练,加之颇有才名,至大四年(1311年)左右,他得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的赏识,被任用为书吏。不幸的是张闾是一个贪官,搞得“人不聊生,盗贼并起”,并且“以括田逼死九人”,元统治者不得不于延二年(1315年)九月将张闾逮捕下狱。黄公望因为是张的书吏,好多文书、帐目皆出于其手,也被牵连下狱,时年47岁。而恰恰就在这时,元朝举行了第一次开科取士,他的好友杨载就是这一科的进士,热衷于功名仕途的黄公望却因身陷囹圄失去了这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这对他来说是又一沉重的打击。

黄公望出狱时已经年近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经过这么多的不幸遭遇,常常“身有百世之忧,家无担石之乐”的他深感世事难料,官场险恶。出狱后,他曾居好友杨载处,通过杨载结识了时任松江知府的婺源人汪从善,希望得到汪的提携,再谋发展,但未有结果。当时,他尚未以画闻名,而且元代还不像明清两朝那样,文人画家多以卖画为生,所以他在松江、杭州一带以卜术为生。元代文人画家以卖卜谋生的并非黄公望一人,大画家吴镇就曾在崇德、嘉兴、杭州卖卜。

这一时期,子久又开始了绘画生涯。他一方面向赵孟等前辈名家请教,一方面又同一些富豪画家如曹知白等交往,大量摹习古代名迹,以提高绘画的“古意”,并且经常在外游历,遍览江南山水名胜,结交社会各界名流,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隐逸之士和佛道两教的高人。在卖卜、作画、交友、游览的过程中,他逐渐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而他在绘画方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凭着较高的画名,他受到了许多喜欢附庸风雅的官僚地主的欢迎,得到了其他画家的敬重。奋斗了半生未能取得的社会地位、名望在仕途无望时到来了,这一意外收获使子久幡然醒悟,从此便绝了仕途之想,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涯,

60岁那年,黄公望和倪瓒一起拜金月岩(蓬头)为师,加入了全真教,改号“一峰道人”,又“易姓名为苦行,号净墅,又号大痴”。净墅,又作净竖、静竖。从易姓名,号大痴,可以看出他当时彻悟后空寂平淡的心境。子久从事绘画,且以画山水为主,可能是由于他加入新道教的缘故,出狱后基本上过着云游的生活,这是全真教的教规之一。经常优游于名山胜水之间,为他创作山水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促进了他写实山水画风的形成,他的画作大多数是本于所见过的真山水。

晚年的子久,思想趋于空寂,他有时在荒山丛林中、有时在湖桥上独自枯坐。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中记:“陈郡丞尝谓余言,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虽水怪悲诧,亦不顾。”鱼翼在《海虞画苑略》中也记载子久“尝于月夜棹孤舟,出(常熟)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下,率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云。”或“隐居小山(在今常熟虞山附近),每月夜,携酒瓶,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瓶水中,桥殆满。”

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从此,黄公望的名字与美丽的富春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为一代大师的摇篮,而他也为美丽的富春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逝于杭州,享年86岁。归葬故乡常熟,其墓至今仍在虞山西南麓白鸽峰(又名鹁鸪峰)下。大痴死后还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如周亮工《书影》:“李君实(日华)曰:常闻人说黄子久……一日于武林虎跑,方同数客立石上,忽四山云雾拥溢郁勃,片时竟不见子久,以为仙去。”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也有“人传子久于武林虎跑石上飞升”的记载。方薰《山静居论画》更谓:“辞世后,人有见其吹横竹出秦关,遂以为蝉蜕不死。”这些传说当然不可信以为真,但从中可见子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黄公望留下的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九珠峰翠图》、《水阁清幽图》、《洞庭奇峰图》等。另留有山水画论著一部——《写山水诀》,是黄公望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的总结,树立了画家对实践和理论重视的典范。画论重视对景写生,真切感受大自然的万千变化、气韵神采;强调笔墨情趣,提倡“士人家风”;反对“邪、甜、俗、赖”。


  • 传世经典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赏析

1349年正月(元至正九年),一场又一场的春雪落下,松江平畴间屹立的一群小山丘被厚厚的白雪覆盖,银妆素裹,如同天地间的一朵巨型白莲花。这群小山丘就是“松郡九峰”——厍公山、凤凰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马山、机山、横云山、小昆山。虽然“九峰”之中最高的余山,也不过海拔80多米,但是当美景遇到大师,经典也就成了永恒。在81岁高龄的大痴道人黄公望的笔下《九峰雪霁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高岭竞立、层岩峰起、丘壑峥嵘、平中寓险、风格雄奇的美妙仙景。


《九峰雪霁图》为立轴,绢本水墨,纵1172厘米,横55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上有黄公望自题跋,记述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文中所提及的“彦功”是元朝著名诗人、书法家班惟志。班惟志工文词,善书法,历任绍兴推官、常熟知县、江浙儒学提举,是黄公望家乡的父母官。史籍上并无对两人交往事的迹记载,不过从黄公望为他创作这幅著名的《九峰雪霁图》来看,二人关系应该非同寻常。

《九峰雪霁图》是黄公望雪景山水画的杰作。此图“山势高远兼深远,章法严谨,奇险中见平稳,结构缜密,虚实相生”(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雪中高岭、层崖、雪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洁净、清幽,宛如神仙居住之所。画面采用了荆浩、关仝和李成遗意,并参从己法而成,用笔简练,皴染单纯,淡墨烘染的群山与浓重的底色相辉映,映衬在洁白如玉的雪地上分外突出。山石基本上是空勾、无皴笔,不但画面更为纯净,而且将雪景和寒意渲染得更为浓郁。这种高超的表现技巧,正如张庚《图画精意识》所言“以其纯用空勾,不加点缀,非具绝大神通不能也”。图中树木,则多为一笔成树,很多小树更是状如竹根或花须,极其简洁。

《九峰雪霁图》带来的是一股股的深切寒意。在这幅画中,黄公望以他无人能比的技艺,依靠对于色彩的高超把握,将整幅画面都笼罩在凉凉的冰雪之中。传达出了真切的阵阵浸人寒意。依靠处理得当的颜色,传达出的依依寒意,观之不由得你不会发冷。甚至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天晴后融化的浅浅雪水的流淌。细看山林中的错落村舍,无一不显示了一股令人畏惧的寒意。


《九峰雪霁图》画面上的表现,我们可以从黄公望的画论《画山水诀》中找到依据,例如对冬景强调“烟云黯淡,天色模糊”,而描写雪景则是“借地为雪”,对于构图的安排则是“山下有水潭谓之瀬”。此外,根据题跋,在创作这副画中雪景时,自然世界里也春雪飞舞,直到画完才停止。这样的神妙巧合,也许正是画家要传达给世人的山水生气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