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陶然野佬 2017-02-15


陶然野佬 
原創 (作於2014-05-16 16:01:54)
標簽: 老北京 城門 右安門 史話 老照片



  右安門
是北京外城南垣之右(西)門,與外城其它門一並建成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外城南垣按規制闢三門,與內城南垣三門從概念上是相對應的,但從空間上又不都是处在南北垂綫上,除中門永定門與正陽門同在京城中軸綫上外,另外兩旁門則更偏向東南和西南。外城建成時還有稱南面兩旁門爲“崇文外門”和“宣武外門”的。由於右安門位置處在外城南垣之西,在民間又被呼爲“南西門(nán xi mén'西’讀輕聲)”。

  右安門在遼金故都的方位,是處於遼南京城開陽門外和金中都城景風門(右安門外二道河橋的位置)內的南北一綫上。以遼南京城來說,右安門是在開陽門和拱辰門之間的南北通衢的南端外;以金中都城來說,右安門是在景風門和崇智門之間的南北通衢的南端內。而這段遼金通衢,就是現在由鬧市口經牛街到右安門外涼水河橋頭(
二道河橋)這段路。這段路明清時因爲內城南垣而被折斷,在牛街北口的土地廟那兒向東折,斜嚰戧兒的抵到宣武門西河沿兒;由鬧市口向南的路經象來街西口就斷在了城根,現在是又給拉直、展寬、貫通了。這一通一斷再一通,就跨越了一千來年。


  右安門規制同左安門。同時建成,後來在清乾隆年間又同時加蓋的箭樓。據喜仁龍《北京的城牆和城門》記載:“甕城垣牆年代悠久,據兩块鑲在牆上的碑記。箭樓城臺則係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葺,箭樓當爲後來所修,同城門樓一様新,保存也同様完好。城根下有小棚和土屋,緩緩陞高的垛口似將樓托起,造成一種睥睨四邻的氣勢”。至少在1920年代,右安門城樓、箭樓、甕城比外城其它門保存的都好。灰筒瓦頂,没有琉璃構件,檐下額枋上僅施有一鋪作小型斗拱。

  右安門內外的大片地方原是遼金故城,也卽元季形成的白紙坊之所在。城內雖也有撂荒之地,但主要街巷承延遼金,更有市井之氣。手藝人、工匠多聚南城,五行八作遍佈其間,小吃、玩藝兒五花八門,三教九流熙來攘往。

  在這片區域內遼、金、元、明、清各代遺蹟聯袂呈現。金代宣華門到宣曜門的東西大街在右安門內,就是現在的棗林街和南横街,與南北大街相交於牛街南口(金元時期,牛街曾傳稱柳河村、榴街、牛肉胡同)。在這左近有聖安寺,建於金天會年間(1123~1135年),初名大延聖寺,金大定七年(1167年)詔改爲大聖安寺,明正統年間,改名普濟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重命名爲聖安寺,山門額書“敕重建古刹聖安寺”,今存山門和天王殿,爲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聖安寺迤東街北卽唐幽州藩镇城內的憫忠寺,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爲追悼征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幽州立寺紀念,是安祿山主持興建,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纔完工,賜名“憫忠寺”,寺左卽幽州城東之南門(
遼南京城稱迎春門)。經歷代修葺,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改名“法源寺”至今。寺院保存完好,現爲中國佛學院所在地。

  聖安寺迤北是牛街禮拜寺,相傳建於遼統和十四年
(996年),但經攷證始建年代不會早於元,應是與大都城建設年代同期。牛街禮拜寺是京畿地區,以至華北建立最早,也是最大的回教清眞寺應該是確認的,今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安寺西南有崇效寺,唐刹,據清末李慈銘《桃花聖解庵日記》載,寺爲唐貞觀元年
(627年),幽州節度使劉濟舍宅所建。山門有“敕賜崇效寺”石匾,又因寺北有棗树千株,故亦稱棗花寺,棗林街地名卽源於此。

  憫忠寺南有萬壽宮和萬壽西宮,分列盆兒胡同左右,均建於明萬曆年間
(1573~1620年),萬壽宮清乾隆時毀於火,萬壽西宮有關帝殿和呂祖殿,遺址今尚存,在今萬壽公園內(1980年代前一直稱“万壽西宮”)。

  右安門內迤東卽是陶然亭,陶然亭之名出現尚晚,而慈悲庵始創於元代,又稱觀音庵,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監理黑窰廠,他在慈悲庵西部構築了一座小亭,並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黄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爲亭命名。這裏自然景色優美,被譽爲“周侯藉卉之所,右軍修禊之地”,更被觐京文人視爲必遊之處。清季,此亭享誉經久,長盛不衰,成爲都中名勝。陶然亭周圍,著名遺蹟衆多,西北有龍树寺,寺內有蒹葭簃、天倪閣、看山樓、抱冰堂等建築,名流常於此遊憩,其知名度至清道光以後,堪與陶然亭相匹。東南有黑龍潭、龍王亭、哪吒廟、刺梅園、祖園;西南有風氏園;正北有窰臺;東北有香塚、鹦鹉塚,近代的有醉郭(郭瑞,據說是天橋八大怪之一)墓、賽金花墓、高君宇和石評梅墓,以及梨園義地等。這些歷史遺蹟產生年代也有早於陶然亭的,有的甚至早於慈悲庵。它們都有文人墨客觴咏的歷史,曾展現過各領風騒的輝煌時期。解放後這裏闢爲陶然亭公園,湖山相映,是城南少有的遊覽勝地。1950年代,長安街牌樓拆除後移建在公園內,原在中南海的兩組建築雲繪樓和清音閣也移建在了這裏(至今尚存)。

  陶然亭迤西有個監獄,就是清末民初建的北京第一監獄,從半步橋經里仁街直抵南城根,像自新路、育新街卽是監獄周邊因監獄而得名的街道。文革當中在右安門東護城河內沿還可見監獄的大門。後來,這裏成了監獄管理局和
監獄管理局中心醫院,還開發了清芷园社區。

  右安門迤東,一監以西,原有個汽修四廠,其實是生產公共汽車的。
2000年之前,北京的公共汽車,甭管是單機還是大通道,都從這兒源源不斷的開出。最後的品牌應該叫“京華”吧。


  右安門內迤西原爲皇家南菜園,後演變爲苗圃,1984年爲拍电視劇《紅樓夢》在此仿建大觀園,園子大門外正對的南護城河上還建造了一座漢白玉石拱橋
(石窝人造的)

  喜仁龍在《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1924年)一書中,不同於其它城門的描述注重建築結構和様式,對右安門的大幅重墨描述更像是一個藝術家的抒情:“右安門的動人之處,主要不在於它的建築特色,而在於所處的自然環境。從此門始,自然风景便漸入佳境,這裏没有鐵路、汽車等現代化設施的騒擾,保持着田野般的静謐。參觀這座門,無非是領略一下老北京生活中的令人陶醉的田园情趣。到此門,中間須經過一片猶如老式村莊的城區,還要穿過燕麥地和高粱地。這種旅行會使你感覺到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遠離中國首都已有的現代化區域。所謂'門樓’,是一座低矮的單層建築,牆涂成粉紅色,四周有迴廊,保存完好,顯係近代重建。城樓臺座爲明代建築,飽經日曬雨淋,部分已頹圮,還有幾處被树根撐裂。高大的椿树從裂縫中横生而出,濃密的树葉形成一道屏帷,遮蔽在迴廊前面。在黑黝黝的拱門和券洞前,椿柳葱鬱,日影斑駁。向甕城內望去,或登箭樓遠眺田畴,景緻極佳,美景天然,環境清幽,無行人往來之喧擾,大車和人力車也罕至此處。夏天,偶有個別農夫,肩挑長扁担,兩頭掛着裝滿新鮮蔬菜的筐子,從此門經過,卻更濃化了這世外桃源的夢境般情調”。

  “此樓之所以頗可一觀,主要是由於它的不大而恰到好處的規模,以及附近平庸無奇的建築的反襯。狹窄的護城河上跨有一座古老石橋,但橋兩側的河道卻較寛闊,形成一處淺塘,雨後猶其如此。向南不遠有一道溝渠,上面有一座較小的石橋。這樣,一座座橋樑和偎依在城牆下的土屋,以及甕城內外的树木,便和城門和周圍景物紧密地編織在一起。確實,在這幅與其說是人類毋寧說是大自然繪製的美妙無比的風景畫中,城門衹不過是最後的一筆。這幅風景畫的魅力和特色,隨着季節和時辰的交替而變幻無窮,但毫無疑問,蘆葦叢生與荷花盛開的仲夏時分,景色最爲絢麗,最爲迷人。那時,高高柳树的綠色帷簾,幾乎低垂到土道上,椿树的枝葉濃密,拂掠着城牆。零零落落的行客,昏昏欲睡地騎着驢從城門穿過。空氣令人窒息,土道和石橋熱可炙手。凡走動的人,誰都無法躲避這暑熱,衹有曬的黝黑的兒童例外,他們與白鴨爲伍,在護城河的濁水中撲騰、嬉鬧。眼前正是一幅北京之夏的縮影。在這鬱鬱葱葱、生意盎然的環境中,古樸的城門把圮頹的城市和恬静的鄉村渾然一體的聯繫起來”。這等描繪北京城門景緻的語言,您還能從那裏看到?而現如今的北京還哪裏能配得上這種描繪?

  右安門外的遺蹟景觀不光如此。城外里許就是二道河(涼水河,金中都南城壕故道)。稍西南是北京著名的五頂之一的中頂(碧霞元君廟,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民國時又重修,現存山門、大殿)。再南爲草橋,據說唐代已有橋名,明代成村。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載:“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方十里,皆泉也,會(滙)橋下,伏流十里,道玉河以出,四十里達於潞(通州潞河)。故李唐萬福寺,寺廢而橋存,泉不减而荇荷盛”。草橋種植鲜花、蔬菜歷史悠久。《帝京景物略》又記:“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爲業。”培育出的四季名花,猶以“芍藥甲天下”。草橋的養花業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盛於明清兩代,但聞名則自元朝始。迨至清末,這一帶區域被叫成了黄土崗,
1958年這裏建立黄土崗人民公社,1987年設黄土崗鄉,再後來就成了現在的“花鄉”。

  說起黄土崗這片區域,就引出了一個人物——廉希憲。乃父布鲁海牙,先祖爲高昌回鹘世臣,卽畏兀兒人(現維吾爾族)。
元太宗窝闊臺汗時被任命为燕南諸路廉訪使,所以他給後代起了漢姓“廉”。廉希憲是元初名臣,曾出守陝西。早在憲宗蒙哥汗時,廉希憲就在忽必烈手下任職。蒙哥汗崩,其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發生權爭。忽必烈因長居漢地,欲建立一正統王朝,而阿里不哥則堅持遊牧傳統,仍要維持草原帝國。廉希憲擁忽必烈繼位,向他建议“早承大統”。忽必烈繼位稱帝(元)後,廉希憲出任京兆宣撫使,直至高居丞相。據說布鲁海牙和廉希憲父子倆都曾被封爲魏國公,所以大都的畏兀兒人駐地就被稱作了“魏公村”(卽現在白石橋北之魏公村)。廉希憲是元代的穆斯林,也是著名儒者,常以伊斯蘭教義和孔、孟之道進說元世祖忽必烈。他一生清貧廉潔,爲政剛直不阿,曾因面忤世祖被罷官。相傳廉希憲在大都西南,也卽“花鄉”之地,修有花園和别墅,種有不少柳树,曾名“萬柳堂”後世也多有在此建別業者。後來的“花園村(翠林小區原村名)”、“萬柳園”、“萬柳橋(三環)”等名稱,應該都是用典於此。

  1954年,右安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被全部拆除。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右安門圖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0s,右安門城樓北面(城裏),在城裏向南拍攝,透過城樓門洞可以看到箭樓門洞和城外。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0s,右安門箭樓南面(甕城外)。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0年前後,右安門城樓門洞南望 [(英)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0年前後,右安門箭樓門洞南望城外 [(英)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0年前後,右安門外護城河橋(由箭樓上面嚮下拍攝)[(英)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城樓北面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城樓南面(由箭樓門洞北望甕城內)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箭樓、甕城、護城河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箭樓北面(甕城內,由城樓門洞南望)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箭樓南面(甕城外護城河)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箭樓南面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箭樓南面,護城河沿兒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箭樓西南面,甕城外護城河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外護城河分水濠石板橋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外石橋,護城河,河中戲水的孩子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外田園風光。護城河分水濠石板橋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外,箭樓南面護城河分水濠石板橋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甕城外西側護城河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22,右安門甕城外西側護城河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30s,右安門城樓北面(城裏)。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30s初,陶然亭-龍树寺-蒹葭簃(清末張之洞喜好山林之静,在陶然亭龍树寺濵湖之處建蒹葭簃別墅自居)。圖片選自《舊京文物畧》(1934年版)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30s,右安門箭樓南面(甕城外)。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33,雪後的南西門。在城外由東向西拍攝,畫面中可以看到右安門箭樓和甕城 [(德)赫達·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50年前後,右安門內大街(城樓北街景)。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53,右安門城樓南面(甕城內)。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1953,右安門箭樓南面(甕城外)。來年,右安門城樓、箭樓和甕城就被全部拆除了。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