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中古文明(四)

 长夏江村 2017-02-15

欧洲中古文明(四)

2007-05-03 14:36阅读:138
第三节 东欧的拜占庭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
395年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是在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称“拜占庭帝国”。3世纪罗马帝国的经济危机主要是西部,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在4-5世纪时仍继续发展,尤其是工商业比较发达,其经济状况或特点是:以隶农制为基础,中型庄园为生产组织形式,隶农制的发展缓和了奴隶制的危机。
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优越,是东西贸易的“金桥”,政治、经济和文化长期受希腊罗马的影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因多种原因继续存在近千年之久。
1、历史进程
查士丁尼时代(527-565)
希拉克略王朝 (610-711)
伊苏里亚王朝 (717-802)
阿摩里王朝 (820-867)
马其顿王朝 (867-1056)
科穆宁王朝 (1081-1185)
拉丁帝国 (1204-1261)
巴列奥略王朝 (1261-1453)
2、查士丁尼时代(527—565年) 查士丁尼483年生于农民家庭,其叔父因作战有功升为近卫军统领,518年8月其叔父死,查士丁尼继位。他统治时为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其政绩主要表现为:
一是镇压“尼卡”起义,据说起义刚爆发时,查士丁尼吓得要逃,被妻子留住,后派贝利撒留去镇压,起义者有3万5千人被杀。
二是限制贵族特权,惩治贪污,缓和阶级矛盾。
三是编纂法典。从529年开始,成立法典编纂委员会,其成就有当年编成的《查士丁尼法典》10卷,收集了哈德良皇帝以来历代皇帝所颁布的法令和条例,删除了过时和矛盾部分。533年编成《法典汇编》50卷,主要是历代法学家的论文。同年又颁布《法理概要》(又称《法学家指南》),简要阐明法学原理,作为学习罗马法的教材。565年又编篡了《新法典》,把534年以后查士丁尼颁布的法令汇集成册,作为《查士丁尼法典》的续编。以上各种法典统称《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致力于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据说他为此常常彻夜不眠,费尽心机,几乎到了发狂地步,以致有人当时惊呼!查士丁尼不是人,而是丝毫不需休息的“恶鬼”。533年,他派大将贝利撒留(贝利撒留的妻子安敦尼娜与查士丁尼的妻子提娥多拉同是演员,交情甚好)进兵意大利,并于554年夺回意大利,从而使东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罗马帝国的版图又类似于古罗马帝国的版图。但这种恢复代价也颇大,据说查士丁尼为进攻意大利,于532年不惜以赔款11000磅黄金为代价,与波斯缔结和约。
3、社会经济及封建制度
社会经济及特点 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廷有发达的工商业,首都君士坦丁堡既是世界闻名的大城市,又是东西方贸易的“金桥”,四面八方的商品都集中到这里,再转运到世界各地。国际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手工业主要是奢侈品生产和武器制造,手工业作坊多是国家管理,最大的丝织业作坊设在宫廷,专供上层统治阶级享用。六王朝时期,工商业仍断断续续发展,到14世纪,出现一些粮食贸易中心,如帖撒罗尼加、罗得斯托等城市,农村出现雇佣劳动者,沿海大城市则出现手工工场,但拜占廷各地都有意大利人的商业据点,并享有许多特惠,拜占廷商人难以与他们竞争。根据1261年的尼非条约,热那亚在君士坦丁堡城郊建有加拉太殖民地,这个殖民地居然成为拜占廷的国中之国,热那亚人每年在加拉太的关税收入居然高达20万金币,而拜占廷皇帝每年关税收入不过是3万金币。此外,拜占廷的城市是封建主居于支配地位,他们不保护本国商人利益,而是保护意大利商人的特权,所有这些都阻碍了它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查士丁尼时,主要是隶农制。到希拉克略王朝的康士坦丁二世统治时(641—668年),为恢复军事力量曾实行军区制,全国分11个军区,以军区代替行省,地方将领行使军事和行政权力,一身二任。自由农民则编入军队,并分得世袭份地。这种军区制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力量,也加强了抵御外族入侵的力量;二是产生新的军事贵族阶层,他们占有大量土地,构成新兴的封建主阶级。这是拜占廷封建关系的开端。
希拉克略王朝时,因劳力不足,将被征服的斯拉夫居民移居到小亚细亚,他们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但这种农村公社不久便开始解体,自由农成为“对分制佃农”和“什一租户”,开始向封建制过渡。
伊苏里亚王朝时,阿拉伯人的进攻虽被“希腊火”击退,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军区制,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财产来完善这一制度。因教会土地几乎占有全国的一半,并享有特权,免除赋役,这使王权与教权的矛盾开始突出。726年,立奥三世下令,反对圣像崇拜。这种破坏圣像的政策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其结果是被没收的土地大部分落入军事贵族手中,促进新兴的封建贵族阶级的发展。
阿摩里亚王朝和马其顿王朝时,封建关系迅速发展,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使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科穆宁王朝时,军区制瓦解,出现类似法兰克采邑制度的“恩准制”,又称“普洛尼亚制”(监领地),这种制度潜伏着离心倾向,待其转化为世袭领地后,王权就会削弱。
4、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11世纪中叶,拜占廷帝国受突厥人,诺曼人威胁,故向西方求援,但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时,在威尼斯人唆使下,十字军变成了侵略者,1204年4月攻陷君士坦丁堡,十字军随即在所占领土上建立“拉丁帝国”,下属色雷斯、帖撒罗尼加、伯罗奔尼撒和雅典四个公国,作为拉丁皇帝的封臣。但希腊人很快建立起三个反抗中心,在小亚细亚的以尼西亚为都城的尼西亚帝国、在希腊西北部的伊庇鲁斯君主国和黑海南岸的特拉布松帝国。其中以尼西亚为最强。1261年8月,拜占廷人重新夺回君士坦丁堡,推翻了拉丁帝国,建立巴列奥略王朝(1261-1453年),但拜占廷帝国已经元气大伤,很难重振昔日声威。巴列奥略王朝时,兵祸不断,只好加重租税,导致官逼民反。1342年,出现贴撒利亚的“吉洛特起义”(希措语意为“人民之友”),拜占廷无力镇压,只好乞求土耳其人援助。1349年,吉洛特起义被镇压,但勾结土耳其人等于引狼入室,土耳其人从此不断向拜占廷帝国进攻。1453年4月初,土耳其出动20万陆军,战船300艘,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因敌我力量悬殊,存在了1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在5月29日被土耳其人灭亡。土耳其人把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后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兰城)。
5、拜占廷文化 拜占廷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它既保存了古典文化,又吸收了埃及、西亚等地的东方文化。其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综合特色。拜占廷文化繁荣的因素有三个:古典文化传统;罗马国教的基督教文化;东方文化。这三个文化互相交融,最终汇合成拜占廷文化。
拜占廷文化大体分三个阶段:5-7世纪是过渡时期;8-12世纪是繁荣时期;13-15世纪是拜占廷文艺复兴时期。
拜占廷文化成就比较突出。
在史学方面,有著名的历史学家普罗可比,著有《战史》、《秘史》、《建筑》三部著作,既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其它历史学家有希奈鲁斯、狄奥方都、大马士革的约翰(著有《知识的源泉》)等。
此外,还有大教长佛提乌斯的《书目提要》、君士坦丁七世的《帝国行政》、康斯坦丁·塞勒斯的《边防战士迪吉尼斯》等。
在拜占廷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学者,他们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起过促进作用。
在建筑和艺术方面,也留下不少杰作,如圣索非亚大教堂等。
拜占廷是古典文明的直接继承人,其文明有古典文明的特色,尤其是在法学方面,并且也出现了文艺复兴。拜占廷也注重工商业的发展,曾称霸地中海,但拜占廷人在继承古典文明的过程中,逐渐走了样,没有成为近代化文明的发源地。原因何在?现在依然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二、俄罗斯
1、自然环境及居民 俄罗斯人为古斯拉夫人的一支,即东斯拉夫人,而东斯夫人长期住在东欧平原,这个平原的北部原为冰河所覆盖,后冰河退去,到处留下湖泊,河流,沼泽,并有茂密森林;中部为森林草原间杂地带,适于农耕;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纵横数千公里(东—里海;西—喀尔巴阡山)。
据考古学家和拜占廷史学家所证明,东斯拉夫人来自所有斯拉夫人故乡——喀尔把阡山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沼泽地。统称安特人,5-6世纪还处在父系氏族阶段。后东斯拉夫一部分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德维纳河和伊尔缅湖等广阔地带上,其余斯拉夫人一部分到巴尔干半岛建保加利亚国和塞尔维亚国(南斯拉夫人),一部分到东欧捷克、波兰等地(西斯拉夫人)。
7-8世纪,东斯拉夫人处在“大家族”公社阶段;9世纪处在农村公社阶段。即原始社会瓦解阶段。
2、文明进程
①诺夫哥罗德小国(862年)
②基辅小国(同时期)
③基辅罗斯(882年,诺兼并基,并迁都到基辅)
④小公国时期(1054-1480年)
⑤蒙古统治时期(1240-1480年)
⑥摆脱蒙古统治斗争(1362-1480年)
⑦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462-1533年,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时期)
⑧专制统治时代(1533-1613年)
⑨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1613-1917年)
3、基辅罗斯国家
古罗斯国家的起源 古罗斯国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8世纪侨居俄国的德国历史学家格.斯.巴伊尔最先提出的诺曼人(瓦兰吉亚Bajua)起源说,证据是俄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往年纪事》中说,瓦兰亚人军事首领留里克于862年成为诺夫哥罗德公爵,据说是东斯拉夫人30多个部落经常内讧,所以邀请势力强大的留里克兄弟来维持秩序,但遭到当地贵族反对,出现瓦丁姆暴动,后被镇压,巩固了新兴的国家。同时,“罗斯”一词源于斯堪得那维亚语也是该说法的证据之一。
另一种说法认为,6世纪的东斯格拉夫人就称“罗斯”人,在诺曼人(瓦兰吉亚人)来之前,这里出现许多公国,其中以基辅和诺夫哥罗德公国为最大。
不过,882年奥列格占基辅,建基辅罗斯国则一致承认。因此说,基辅罗斯初期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后斯拉夫化。
贸易征战和索贡巡行 留里克王朝初期政策是征战劫掠与贸易相结合,因贸易税等原因,留里克王朝曾多次进攻拜占廷。早在860年,据说奥列格率水陆两路大军(88000人)进君士坦丁堡,拜占廷于911年被迫签免税条约。以后留里克王朝的最初几位君主都多次进攻拜占廷,并不断征战,扩大领土。直到971年时因遭伏击,才结束了不断进攻拜占廷的历史,转而致力于对罗斯的统治。
由于古罗斯初期的王公们以征战劫掠和对外贸易为主要任务,因而他们每年冬初亲率军队强迫被征服居民纳贡,这种挨家挨户强征贡物的做法一般称为“索贡巡行”,但实际上并不是索贡或求贡,而是对被征服地的劫掠,因此,这种劫掠常常激起当地居民反抗。945年伊戈尔索贡时,因贪得无厌,激起德列夫里安人反抗,他们说“豺狼如果养成来找牛羊的习惯,就会不断再来,直到把牛羊吃光为止,除非把它杀掉”,因而他们袭杀了伊戈尔及其亲兵队。
接受基督教 留里克王朝第三位君主死后,发生长达7-8年的内战,国家濒于瓦解。后由弗拉基米尔取胜,并统一罗斯。他即位后,一方面平定叛乱,一方面向外扩张(波兰,立陶宛),一方面加强王权,其重大措施是988年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强迫基辅居民跳河施洗,其教会从属于君主坦丁堡大教长。
封建关系的确立 村社制度瓦解和基督教传播促使古罗斯国家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9,10世纪,出现“祖传地”,即自主地,定期分配耕地停止。自主地导致罗斯封建关系发展,到11,12世纪,封建领地出现,世纪、罗斯的封建制度基本形成。不过村社残系还存在。
基辅罗斯的瓦解 第5王死后,雅罗斯拉夫杀害自已几个兄弟后即位,成为该王朝第6王,但为防止以后争夺王位,确定长子继承制度。他死后,各兄弟反目,内战开始,混乱局面又导致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波洛伏齐人),到12世纪陷于分裂,出现12个独立公男,这为另一支外族入侵铺平道路。
蒙古的统治 蒙古原为落后的默默无闻的游牧部落,12世纪有大小近百个部落,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受金王朝统治。13世纪初,随着生产力发展,蒙古各部落长期混战,原始社会瓦解。1206年,在斡难河畔召开各部落首领大会,铁木真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海洋般的大汗,又说意为强盛的大汗,蒙语海洋是“达赖”)。他在位时,不断抽外扩张,(统一蒙古国家形成)
1211—1218年发动对金战争,但未灭金、
1218年攻西辽,1219年,攻花刺子模(塞尔柱人的一个省),1221年,4月攻花刺子模灭亡,此后,西征部队分两支:一支入印度,因气候不适,染病撤回;另一支越过高加索进入顿河流域,1223年5月,卡尔卡河畔俄联军几乎全部覆没,年底退兵。1225年春,西征部队返回蒙古草原(土拉河营地),1225年秋,再次攻西夏,但途中射猎堕马,身负重伤,故于1227年7月12日病死(65岁)。3天后西夏投降。西征部队班师,为保密,一路杀死遇到的灵柩无辜者。成吉思汗死后,由四子拖需监国直到1229年秋,诸王在克鲁化河举行大会,送成吉思汗生前意愿,选三子窝阔台为大汗,此会并决定继续远征,分兵三路:一支征波斯,一支征俄罗斯,一支攻金朝,以完成成吉思汗未竞之业。
但蒙古帝国后逐渐分裂为四大帝国,其基础是成吉思汗生前为四子所封领土:
钦察汗国,长子术赤——威海,里海以此之地
察合台汗国,次子察合台——天山,阿姆河以东之地
窝阔台汗国,三子窝阔台——鄂毕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以东
伊尔汗国,四子拖雷——克鲁伦河,鄂女牧河之蒙古本部
1237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长子——拔都,率蒙古军西征,1240年灭基辅罗斯国,1243年,建钦察汗国(或金账汗国),都城在伏尔加河流域下游,萨莱城。
统治政策:以罗斯治罗斯,即起用罗斯王公统治罗斯人;册封——待遇不同,实属挑拨政策;“八思哈制度”,即地方由八思哈(镇守官)治理。但八思哈制度因遭居民不断反抗,14世纪废除,自由罗斯王公管理。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雅罗斯巴达拉夫(第6王)后,如前所述,基辅罗斯分裂为13个独立公国,其中莫斯科公国为雅罗斯巴达拉夫三子弗塞沃洛德的领地。14世纪初,此公国崭露头角,并和特维尔不断斗争,从金账处争夺大公封号,实际就是争夺对俄罗斯的领导权。当任莫斯科王公时(他病善聚财、人称钱袋伊凡(伊凡.卡里达),特维尔发生反蒙古起义。杀死一些蒙古驻军,伊于是前往萨莱向大汗报告,并带回蒙古封号,这样,伊凡用俄罗斯的血换来自已宝座,他又百般讨好大汗,搜刮民财,为大汗纳贡。这样,莫斯科掌握大公权位,开始在各公国中强大起来,兼并许多小公国,并移主教堂驻地于莫斯科,莫斯科又成为罗斯宗教中心。
摆脱蒙古人统治的斗争 伊凡.卡里达之孙德米特里继位后,金账汗国内乱,德米特里乘机扩充势力。并与蒙古军多次交锋,蒙古军皆败,所以1378年,金账汗国平定内乱后,大汗马麦汗集20万大军,进攻莫斯科,德米特在沃查河打败蒙古军。1381年9月,马麦汗再攻莫斯科,双方在顿河西的库里科奥平原大战,结果蒙古军残败,马麦汗只身逃走,德米特则获顿斯科伊(顿河上英雄)称号,(二战斯大林用德米特,顿斯科伊名字鼓励苏联人民与法西斯斗争,称他为苏联人民“伟大祖先”)。
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统治时,俄罗斯强大起来,并形成中央集权国家。伊凡三世败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后,开始又同金帐汗国开战,1480年双方在乌格拉河交战时,分凡三世结果丢弃20万大军临阵脱逃,但金帐汗袭击,被迫撤兵,伊凡三世侥幸胜利。他死后,瓦西里三世又继续兼并一些公国,完成统一大业。
沙皇制度的建立 瓦西里三世死后,3岁伊凡四世继位,由其母摄政伊凡四世(1533—1584)于1547年1月19日,14岁伊凡四世加冕秒沙皇自掌权。他亲权以后,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召开“缙神会议”,以采邑分封为措施,以利于新军队成长,颁步法典,统一法律,改革政厅制度,设特辖军区和特辖军团,并以武力维护政革成果,对反叛贵族血腥镇压,以致获“恐怖伊凡”称号。此外,加强农奴制。
俄罗斯的扩张 伊凡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开始向外扩张,主要是向东,向西扩张受限制,并去了部分领土(波兰、瑞典)。他死后,俄罗斯不仅出现波洛特尼科夫起义,还有波兰、瑞典武装干涉,1611年,俄罗斯甚至有被瓜分危险,俄诺夫哥罗德组织民军反波兰,波兰投降。1613年2月,民军领导人在莫斯科召开各阶层会议——缙伸会议,选米海尔.罗曼诺夫为沙皇,俄罗斯从此开始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为止。
罗曼诺夫王朝时,俄继续向外扩张,其中哥萨克侵入到中国北方,这是沙皇俄国侵略中国第一批殖民强盗。
俄罗斯在经济方面,以农奴制为基础,不过农村公社结构也残存,以至马克思设想让俄国直接越过“卡夫丁峡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