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练习 胡某,女,51岁,南通人,15年4月3日初诊。 患者皮肤丘疹伴瘙痒3个月。皮肤丘疹以面部、颈项、双手暴露部位为主,瘙痒难忍,上午较重,丘疹色淡红,无口干口苦,大便不成形,日一次,睡眠可,月经正常,舌尖红,苔白腻,脉弦,左关脉大。 处方:____汤。 14剂。(留言处写下您的答案) 15年4月17日复诊:面部丘疹未再发作,颈项及双手偶尔出现散在丘疹,轻度瘙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以上方加味7剂。5月30日随访已痊愈。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柴胡桂枝干姜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蔡某某,女,30岁,上海人,2015年4月4日初诊。 主诉:乳汁外溢6年。患者6年前顺产一男婴,哺乳一年断奶,断奶后仍然乳汁外溢,每日约20~30毫升,曾服逍遥散、归脾汤等方剂无效。 刻下经前乳房胀痛,经行即缓解,冬季手足冷凉,春季略有口干,无口苦咽干,饮食可,眠可,月经正常,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左关脉大。 处方:北柴胡30克,川桂枝10克,淡干姜10克,炒黄芩15克,生牡蛎12克,天花粉20克,炙甘草10克。14剂水煎服。以水1800毫升,煮取900毫升,去滓,再煎,取450毫升,每次150毫升,日三次。 二诊(2015年4月18日):乳汁外溢明显减少,仅在挤压时挤出1~2毫升,正值月经来潮,经前乳房胀痛消失,原方继服7剂,煎服法同上。 2015年5月30日随访,已无乳汁外溢,余症亦均消失。(顾植山医案)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各家论述 胡希恕:五六日正是邪气由表传入半表半里之时,已经发汗又用泻药,故胸胁满微结。微结者,是里已有所结,但不甚,仍以少阳证为显。这个方子有利于治疗大便干……临床有一种无名的低烧,用柴胡桂姜汤效果很好。 本证有柴胡证,故用小柴胡汤为底方;因胃不虚,故不用人参、大枣;因不呕,故不用半夏、生姜;口渴,故用瓜蒌根、牡蛎,二药相配有润下通便作用。 瓜蒌根即天花粉,临床祛痰宽胸用全瓜蒌,去热解渴则用瓜蒌根。桂枝甘草汤合干姜解未尽之表邪,降上冲之逆气。 本方临床应用注意两点: 1.大便微结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 2.本方用于治疗无名低热,如肝炎发热,可解之。 顾植山:顾植山先生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可谓百发百中。期间,大部分患者既没有胆热之口苦,也没有脾寒之便溏。乃知顾植山先生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依据是:春三月少阳之气升发,只要脉弦,特别是左关脉大,再有柴桂干姜汤证中的一证即可。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