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大多数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因为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大明朝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为开国皇帝,从一个乞丐一步步打下大明朝江山;而另一个则为末代皇帝,将大明江山败在了自己手上。而今天小编要说的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位忠臣,他是一位文官,但是他的气节可谓是惊天地泣,他就是方孝孺。 文官方孝孺 方孝孺,宁海人,是明朝的大臣,非常有才华,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洪武十五年,因吴沉,揭框的推荐,被朱元璋召见。而且是当时明朝大臣宋濂最有名的弟子,朱元璋由此非常欣赏他。让方孝孺辅助当时的太子朱标。当时的皇太子朱标想当太子,就一直等,想要等到朱元璋驾崩;谁知朱元璋身体好啊,最后朱标竟然死在他父亲朱元璋前面。朱元璋就选定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继承人,就是后来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 在建文帝即位之后,朱允炆就非常器重方孝孺,让方孝孺仅仅做翰林侍讲一年,又让他做侍讲学士。许多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询问,包括建文帝读书时碰上的疑难,都召见方孝孺让其解答。建文帝上朝听政,百官上奏,决定商议的计策是否可行时,朱允炆经常听取方孝孺的意见。 当时修撰《太祖实录》及《类要》诸多典籍,方孝孺都担任总裁。后来燕王朱棣起兵谋反,当时朝廷的讨伐,诏令及一些檄文都出自方孝孺的手笔。正是由于方孝孺的忠心及建文帝朱允炆的器重,使方孝孺成为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而方孝孺将建文帝当做知遇之君,忠心不仁。 后来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攻破南京城,赶走了建文帝朱允炆。而当时方孝孺在南京被攻陷后,自己穿着丧服为建文帝啼哭。后来朱棣登上皇位,派人强迫方孝孺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在大殿之上啼哭,别人反复劝他归顺于朱棣。可是曾受到建文帝知遇之恩的方孝孺不听,绝不归顺。 后来明成祖要拟定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把方孝孺找来后,方孝孺当众嚎哭,朱棣也颇为感动,于是就对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在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 国赖长君 。“ 方说:“ 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 !“ 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 :”此事非先生不可!“ 方投笔于地,且哭且骂 :” 死即死,诏不可草 。“ 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 ?“ 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乃我何?'' 朱棣气急败坏,对方孝孺非常恼火,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大肆抓捕他的宗族门生,每抓一人,都带到方面前,但方孝孺连头都不抬,对此无动于衷。后来朱棣彻底绝望了,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而朋友门生及宗族合为十族,共800多人,全部凌迟处死。 车裂 方孝孺慷慨赴死时,作绝命之词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而那时的方孝孺年四十六岁。 但是现在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方孝孺的死是必然的,朱棣并没有让他起草即位诏书。朱棣起兵时的口号就是“清君侧”。建文帝没了,而朱棣为了保证起兵时“清君侧”的正当性,必定要杀方孝孺。朱棣更本没把方孝孺放在眼里,况且明朝朱棣那一代根本没把文官放在眼里,武官地位皆高于文官。 而不管是哪种说法,在我看来方孝孺的死应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不管历史真相是什么,但方孝孺作为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在面对君主的屠刀时更是视死如归,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他把三纲五常,名声气节看的尤为重要,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他深受建文帝知遇之恩,至死也没有归顺朱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