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珮甄/洛杉磯報導 近年醫療技術發展健步如飛,但脊椎受傷造成的四肢癱瘓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來自台灣的洛杉磯加大雷根醫療中心(UCLA Ronald Reagan Medical Center)神經外科醫師,該校神經可塑性與修復研究室(Neuroplasticity and Repair Laboratory)主任呂佳興(Daniel Lu),帶領團隊研發創新的方式,訓練神經訊號走「替代道路」,讓癱瘓民眾重獲四肢運動能力。 現年28歲的病患Brian Gomez五年前因一場車禍摔斷脖子,從此四肢運動能力受損。Gomez表示,像穿襪子、吃飯等對一般人看似沒什麼,對他卻困難重重。 脊椎造成的運動能力受損,一年後基本上就沒有恢復的可能,五年後想修復更是前所未見。但呂佳興表示,脊椎受傷後內部還是有其他很多路線可以供神經訊號傳遞用。「就像如果405公路發生車禍堵住,還有其他周邊的地方道路可以用。」加上脊椎是自動且聰明的,可塑性非常高,新的治療方式就是結合兩者,擴大神經訊號後,訓練神經訊號走替代道路。 在實驗室中,學者發現用電等特定方式刺激癱瘓的老鼠脊椎,老鼠可向前與向後移動下肢。呂佳興表示,由此可見脊椎內有許多潛在的替代道路,可幫助傳遞因脊椎受傷受阻的神經訊號。 醫師將同樣的方法用在人體上,在Gomez的脖子、脊椎C-5節硬脊外膜附近裝上32個電極的刺激器。呂佳興表示,刺激器主要幫物擴大神經訊號。除了脖子後方的刺激器,下背部也裝上比手掌還小的電池與處理器,方便醫師與病患透過遙控器操作刺激頻率與強度。 但裝上刺激器只是第一步。以Gomez因脊椎受傷造成的手部無力為例,學者透過32個電極各種刺激點、刺激強度與頻率等的組合,找出最適合的刺激,並經過不斷地訓練與復健,訓練神經走替代道路,逐漸從無法動、小幅度擺動、到可以用力。 呂佳興表示,經過各個階段的訓練後,雖無法與未受傷的人相比,但足以恢復功能到可以自理生活起居。癱瘓之後不僅無法行動、甚至連如廁等都需要幫助。許多病患重獲四肢活動能力時,和家人都激動落淚。接下來也研究控制膀胱功能等其他領域。呂佳興說,膀胱功能的重要性是一般人最不會想到,但如果詢問多數脊椎受傷病患最想要恢復什麼功能,手部與膀胱功能都比站立更被需要,因為背後的社交影響非常大。 研究也發現,除了刺激當下的即時效果,長期刺激與訓練後,病患在沒有刺激下的運動能力也逐漸增加。呂佳興表示,這應可歸功於訓練與神經訊號替代道路更成熟。 呂佳興表示,刺激器的方式並不是創新,但以往用在控制慢性疼痛,這次反向操作擴大神經訊號。未來可研發更專精的硬體與軟體,專注在訓練移動能力。目前還在臨床實驗第一階段,未來更可用在中風或其他退化性疾病造成的四肢功能障礙。 此研究是由預算連年緊縮的國家衛生總署(NIH)與洛加大醫學中心研究經費資助。呂佳興表示,該實驗室也有許多華人捐款。治療癱瘓不只是病患本身受惠,更能大幅減少看護費用等政府醫療支出,病患能照顧自己、甚至回到工作崗位,除了自己的身心狀態更好,也是做出社會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