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社会,实在是个万花筒般的社会,有太多的惊奇和愤***怒,我们是万不可在一件事情上做出认真地的探究的。
我这么说,当然是有我的证据的。如果我们是个认真且耐心的民族,那么有许多的教训就可能不会一再重演。
大的历史教训我就不去举例了,那实在是说不尽的。单就拿与我们切身相关的教训来说,比如横穿马路、食品和药物的安全问题,就足以证明我们十足是个健忘与冷漠的社会。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不长记性。
这逻辑大约也是我们许多问题的症结,不论是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建筑质量问题,抑或是各种社会事件,都不可避免地在这逻辑的演化下,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悪。
多数时候,当“悪行”发生时,我们总认为只是别人在作悪,自己从来没有,便安心于恶的大行其道。甚至,我们有时候还为这恶的施行做了顺水人情,睁一眼闭一眼,随便一抬手一放手——倘若有人责问起,便伸直了脖子说,我顶多只能说是没有摸着良心做好人。
于是,许多的恶便这样堂而皇之地发生了。
但我总觉得,在山洪面前,没有一滴水是无辜的。一个“悪行”当道的社会里,也是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的。这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圈套,套来套去,总会把厄运套到自己头上。就仿若在大风中向窗外吐一口痰,总会被大风吹回到自己脸上,我们的所做的或所纵容的每一点“悪”,也总会像迎风吐痰一样,最终重新套回到我们的身上。
“你觉得你占了便宜,我觉得我占了便宜,最后大家都是受害者。”为数众多的伤害循环链,便组成了当今社会的某种特殊生态。比如,那些在食品或药品中下毒的人,他们一方面下毒,一方面也中别人的毒。大家都在互害,没有赢家,没有获利者。
网上就有一个段子很能说明这种互害的状态:卖“化学牛肉”的,很可能所吃的就是毒大米;毒大米的生产商发了大财,举杯庆祝,喝下的却是工业酒精兑制的假酒;假酒公司的员工,为孩子买到的奶*粉被添加了三*聚*氰*胺;在奶*粉企业食堂里,正在供给“化学牛肉”烹制的午餐……
当然,我们要怀有希望地认为,有些人未必完全丧失了良知,也知道这样做,别人吃了,会对身体不利。可是,在这恶的现实面前,很多人即使明白了这互害社会的实质,甚至自己和家人也深受其害,但只要未被发现,还是会惯性地去害人。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过去的乡土社会、熟人社会,而今变成了消费社会、陌生人社会,人们不再受乡规民约的制约,又加上我们的体制相当程度上是依靠潜规则运行的,无论是民间或经济领域还是政治空间,人民的德性严重缺失了。
加之我们生活在这社会里,人的尊严往往受伤最重,并没有坦然幸福的心情相伴,委屈、压抑、不平衡,却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所以,当人情缺失、法规松弛时,“作悪”又能让自己变得更方便、更有利时,向“悪”便成了多数人的选择,他们也就欣然接受了这样的“悪”。
这当然是一个不错的理由。但我向来以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对于人的约束,制度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道德的制约的。西谚有言:好的制度造就好的人性,坏的制度造就坏的人性。当法律裸奔时,我们怎么能指望道德穿着裤子呢?
我们的政府,作为社会的监管者和守夜人,一方面自己当裁判,制定着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又做起运动员,自己下场,扰乱规则。这样的行为,实在是致使我们这个互***害社会的肇始之源。
比如,当年的毒奶粉事件,添加三聚氰胺的厂家便是国有企业,出事前,所谓的标准便是全有政府说了算,挣的利润也是有政府抽走。出了事情,只是将负责人免职,厂家破产了事。但给厂家发放合格证书,乃至免检证书的监管部门,却安然无恙。
同样,在很多次食品安全的事件中,我们只见替罪的勇士和“奸商”,却不见“不为”的官员受责。于是,权力便成了安全牟利的工具。权力者自然是想尽办法一手以权力挣钱,一手以权力作为威胁。如此,我们的民众要想在社会或市场中安心的生活或生产,便只能往歪道上想,在歪门邪道上做文章。
我一直在说,什么样的社会孕育了什么样的人民,什么样的人民也造就什么样的社会。我以为,这专***制的政***治是无法培养出高尚、无私的人民的,只会塑造同它一样贪婪、自私且蛮横的人性。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一种环境下生存,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广阔的视野跳出这悪的循环来审视其中的是非,就无法令自己不受这恶的熏染。
但实际上,在我们周围,很多人不仅不惧怕被熏染,还唯恐不被熏染。他们甚至以为,这恶的熏染得越多,就代表适应能力越强,越容易让自己过得更好。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
|
来自: 图书馆1jjds612 > 《微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