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_脉诊
2017-02-16 | 阅:  转:  |  分享 
  
第五章脉诊【教学要求】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
促、结、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合与主病规律。能够基本上辨识临床常见脉象(浮、沉、迟、数、洪、细、弦、滑、弱、促、结、代等
)。2.熟悉脉诊的原理及诊脉的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长、短、芤、革、牢、伏、散、动、疾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诊妇人脉、诊小儿脉的特
殊性。3.了解遍脉诊法、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真脏脉特征的临床意义,脉诊的研究进展。脉诊,亦名切脉,是指医生用手切按病人有关动脉
,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症的诊察方法。切脉以断病,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脉诊是依靠医者手
指的灵敏触觉力加以体验识别的,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
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1: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
接相关。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脉象
形成的有关因素有三: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2.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3.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2:诊脉的部位
和方法诊脉部位历来就有多种。《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还有《素问·五脏别论》提
出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独取寸
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直至当今还是中医临床不可
缺少的、重要的诊法之一。一、诊脉部位(一)、寸口诊法1、“寸口”及“寸、关、尺”的概念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诊法
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桡后高骨)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现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高
骨内侧下方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2、独取寸口脉诊全身疾病之理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
穴部位,是脉之大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
寸口脉象。寸口部位表浅,易于感知。3、寸关尺分候脏腑现在临床上大致认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
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二)、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见于《素
问》,是一种最古老的诊脉方法。又称遍诊法,即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
、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的用意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提示相当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
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三部九候诊法具体部位及临床意义(三)、人迎寸口诊法人迎(颈总动脉)寸口诊法,是对人迎
和寸口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人迎主要反应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该诊法出自《灵枢·终始》:“持其脉口(寸
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内经》的认识:在正常情况下,春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如果人迎
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大而数者称为“外格”,是危重的证候。反之,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脉象大而数者亦为危重征象。(四)
、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足背冲阳穴)、太谿三部诊法。其中以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趺阳脉候胃气,太谿脉候
肾气。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
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二、诊脉方法1、体位病人的体位是正坐或仰卧,腕关节下垫一
松软的脉枕。2、平臂无论正坐或仰卧位,前臂应自然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3、时间诊脉
最理想的时间是清晨,实则不必为拘,随时可诊。4、布指(1)、交叉取脉:即医生以左手诊病人右手的脉,右手诊左手的脉。(2
)、中指定关:即先用中指在高骨内侧下方定关位,再以食指在关前定寸位,以无名指在关后定尺位。(3)、指目触脉:三指微曲弓形,使指
端齐平,触脉,疏密适当。5、指力指法轻手循之曰“举”(即用较轻的力触按至皮肤),称为“举法”,又称“浮取”、“轻取”。重
手取之曰“按”(即用较重的力触按至筋骨),称为“按法”,又称“沉取”、“重取”。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即用不轻不重的触按至
肌肉),称为“寻法”,又称“中取”。三指同时加压称为“总按”。一指单独加压称为“单按”。循法:即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
移地诊脉法,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的长短和脉搏来势的虚实。推法:即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向外微微推动,以进一步体会脉率
快慢,脉搏的虚实。6、调息(平息)即调息切脉,其意义有二:一是以息计数,一呼一吸,名为一息,正常情况下,一息脉跳四次(正常
人呼吸是每分钟16~18次,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每分钟72~80次)。二是强调医生切脉时,须调匀呼吸,全
神贯注于指下。7、候五十动其本意是指每次切脉的时间,不应少于脉来五十至,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实际不得少于一分钟,必要时可延长。
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通常以位、数、形、势四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以四要素统括28脉。“位
”是指脉搏位置的深浅;“数”是指脉跳的至数和节律;“形”是指脉道的粗细、长短以及脉管的硬度和脉搏往来的流利度;“势”是指脉搏力量的
强弱,而脉的硬度和流利度也都与“势”密切相关。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具有深浅、至数、节律、粗细、长短、强
弱、硬度和流利度等八个方面的特征(二)平脉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
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1.平脉形态特征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五至(相当于72-80
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
2.平脉特点平脉的特点是有胃、神、根。有胃气:①脉位居中,不浮不沉②脉率调匀不快不慢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④脉道
适中,不大不小⑤脉势和缓,从容流利有神之脉的形态是柔和有力,脉律整齐。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
象形态,3.平脉的生理变异(1)四季气候:平脉相应四时气候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2)地理环境:南方地处低下
、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表现沉实。(3)性别:
性别不同,则体质有差异,脉象亦不同。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而略快,妇女婚后妊娠,脉常见滑数而冲和。(4)年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
儿每分钟脉搏12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
搏较弱。儿童脉象较软,老人脉多弦硬。(5)体格: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
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
阳脉。(6)情志: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7)劳逸:剧
烈运动和远行之后,脉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8)饮食:饭后,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脉
象稍缓而无力。此外,有一些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四、常见脉象
及其临床意义《内经》记载脉象21种,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24种脉象,宋·崔嘉彦《脉诀》增补革、牢二脉,《濒湖脉学》增
长脉,提出27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28种脉论述。(《景岳全书》16种最少)。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
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其脉位表浅。临床意义:浮脉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主表证,亦主虚证。脉理:邪袭肌腠,
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或久病虚弱虚阳外越,脉气浮越于外。2.散脉脉象特征: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
齐。其脉位浮,脉形散乱,脉势软弱。临床意义:散脉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脉理:气虚血耗,阴阳不敛,元气耗散,脉气不紧,故举之
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有:“散似杨花无定踪”之说。表示正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危候。3.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
如按葱管。其脉位浮,脉形大,脉势无力,按之中空,即上下两旁皆见脉形,而中间独空。临床意义:芤脉主失血,伤阴。脉理:《濒湖脉学》
云:“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减,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无所附而散
于外,故见芤脉。浮脉轻取皮肤得,重按稍强表证逢,有力表实无力虚,久病阴竭证可惊。芤脉伤阴失血病,边实中空似捻葱散浮不齐名散脉,
脏腑精亏病危倾。4.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其脉位深沉,位于皮下筋骨。如棉裹沙,内刚外柔,如石投水,
必极其低。临床意义:沉脉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脉理: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
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沉脉重按筋骨寻,病主里证虚实分,有力邪实气血困,无力虚损内伤因。5.牢脉脉象特征:
脉位沉,轻取中取均不应,其形大体长,势微弦,力强,坚牢不移。临床意义:牢脉主阴寒内实,疝气癥瘕。脉理:因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
所致。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癥积、肿块,是实在血分;瘕聚、疝气,是实在气分。6.伏脉脉象特征: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
见。其脉位较沉脉更深,脉隐伏于筋下,附于骨上,轻取、中取、重取均不见,诊查时需用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象搏动,
甚则伏而不见。临床意义:伏脉主邪闭,厥证,也主痛极。《脉经》云:“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主里证。脉理:常见于邪闭,厥证
,痛极,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伏而无力为气血虚损,阳气欲绝,不能鼓脉于体表所致。若两手脉潜伏,同时太溪与趺阳脉都不见的,属
险证。7.迟脉脉象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临床意义:迟脉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
为虚寒脉理:寒凝气滞或阳失温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如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
行,也可见迟脉,但迟而有力,兼见腹满便秘,可下之。所以临证当脉症合参。8.缓脉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缓怠。其脉率稍慢于正
常脉而快于迟脉或力量乏力,频率不变。临床意义:缓脉主湿病,脾胃虚弱。脉理:湿性粘滞,气机为湿所困,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以充盈鼓
动,故脉见缓怠无力,弛纵不鼓。有病之人脉转和缓,是正气恢复之征。必须指出,脉缓亦主热,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缓而滑,曰热中”
。生理性缓脉见脉来从容不迫,应指均匀,和缓有神,是神气充沛的正常脉象。一息三至脉名迟,病主寒证分虚实,有力实寒血凝滞,无力阳
衰脉行迟。四至和缓正常脉,缓弱伤湿与脾虚。9.数脉脉象特征: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临床意义: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脉理: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
也见数,但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则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生理性数脉可见于儿童(每分钟110次左右)和婴儿(每分钟12
0次左右)。正常人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脉率也加快。10.疾脉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40次以上)。其脉率比
数脉更快。临床意义:疾脉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亦主热盛阳极。脉理:伤寒、温病在热极时往往有疾脉,疾而按之益坚是阳亢无制,真阴垂
危之候;若疾而虚弱无力是元阳将脱之征。临床上高热,脉疾有力,为热盛阳极之证。劳瘵(zhai)病亦可见疾脉,多属危候。生理性疾脉可
见于剧烈运动后,婴儿脉来一息七至也是平脉,不作疾脉论。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脉快血沸腾,有力而数阳热盛,数而无力阴虚明。疾脉一
息七八至,热极阳亢阴液空。11.洪脉脉象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其脉位浮浅。临床意义:洪脉主气分
热盛,亦主邪盛正衰。脉理:实热证气血涌盛脉道扩张久泻伤阴阳无所附虚证
阳气浮越失血亡血气随血脱附:大脉大脉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
涌之势。大脉的出现提示病情加重。脉大而数实为邪实;脉大而无力则为正虚。大脉可见于健康人,其特点为脉大而和缓、从容,寸口三部皆大,为
体魄健壮之征象。12.细脉(小脉)脉象特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临床意义: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脉理
:气虚不能鼓动脉气诸虚血虚无以充盈脉道细脉
伤寒
邪气阻压脉道湿邪13.虚脉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临床意义:虚脉主
虚证。脉理:气不足以运其血,故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则脉道空虚,故虚脉包括气血两虚及脏腑诸虚。14.微脉脉象特征
:脉形细小,脉势软弱,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临床意义:微脉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脉理:脉无所充极细阴
阳气血虚甚脉失鼓动极软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
脉微主阳气暴脱。15.弱脉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临床意义:弱脉主气血不足,阳虚。脉理:血虚脉道不充,则脉细;气虚则脉
搏乏力,则脉位深沉、软弱无力。弱脉主气血不足,阳虚气弱之病。病后正虚,见脉弱为顺;新病邪实,见脉弱为逆。16.实脉脉
象特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临床意义:实脉主实证。脉理: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
应指有力。17.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临床意义: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脉理:实邪壅盛于内,气实
血涌,故脉来往甚为流利,应指圆滑。生理性滑脉可见于妇女妊娠,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正常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亦为平脉。
滑脉与数脉的区别《濒湖脉学》:滑脉如珠替替然,
往来流利却还前。莫把滑数同一类,数脉惟
看至数间。18.动脉脉象特征: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关部尤为明显,且动摇不定。临床意义:动脉主痛,惊恐。《脉经》云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脉理:惊恐惊则气乱脉气躁动
动脉痛证阴阳相搏气血冲动滑脉流利应指圆,病主食火和饮痰,冲和有力正
常象,妇女妊娠营血安。动脉滑数主惊痛,跳实如豆显于关。19.涩脉脉象特征: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临床意义:涩脉主伤精,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脉理:李时珍称之为“病蚕食叶慢而艰。”精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
来艰涩,故脉涩而无力;气滞血淤或食痰胶固,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涩脉细涩往来难,三五不调应指端,气滞血瘀涩有力,伤精
血少无力艰。滑脉、涩脉皆可以主痰、食但二者有别:1.脉理:气实血涌—脉流加速则见滑脉气血阻滞—脉流受阻则见
涩脉2.病程:新病正盛则滑,久病正衰则涩3.体质:阳旺之躯易滑,阴柔之体易涩4.病性:实证夹痰、食多滑虚证
夹痰、食多涩20.长脉脉象特征:脉形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临床意义:阳证、热证、实证
。脉理:《医碥·四诊》云:“溢出三指之外为长。”阳亢、热盛、痰火内蕴,使气逆壅盛,脉道充实,故脉象长而硬满,超过尺寸。生理性长
脉可见于正常人。脉长而和缓,是中气充足,升降流行畅通,气血都无亏损的脉象。即所谓“长则气治”。21.短脉脉象特征:首尾俱短
,不能满部。临床意义:短脉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脉理:《医碥·四诊》云:“歉于三指之中为短。”气虚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故脉短
而无力,所谓“短则气病”。又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则短涩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应注意
脉之有力无力。首尾缩缩脉名短,寸尺部位不能满,若兼无力气虚象,有力气郁或食痰。22.弦脉脉象特征: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脉势硬。临床意义:弦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亦主虚劳,胃气衰败。脉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柔和为贵。邪气滞肝,疏泄失常
,气机不利,诸痛,痰饮,阻滞气机,经脉拘急,则出现弦脉。张仲景云:“疟脉自弦”。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乘脾,亦常见弦脉;若弦而细
劲,如循刀刃,便是胃气全无,病多难治。老年人阴血不足,血脉失于濡养而失柔和之性,亦可见弦脉。23.紧脉脉象特征:脉来紧
张,状如牵绳转索。其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临
床意义:紧脉主寒、痛、宿食。《诊家正眼》云:“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脉理:寒邪侵袭人体,阻碍阳气,寒邪与正气
相搏,以致脉道紧张而拘急,故见紧脉。寒邪在表,脉见浮紧;寒邪在里,脉见沉紧。剧痛、宿食之紧脉,也是寒邪积滞与正气相搏的缘故。弦脉
与紧脉的区别点:弦脉:弦脉以脉硬有形、端直以长为特征。其形成可能与周围神经及机能失调而影响血管平滑肌的舒缩,脉管弹性较差等因素有
关。紧脉:以紧张有力,绷急弹指为特点。24.革脉脉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其脉形浮弦大,有搏指感,重按则
豁然而空。临床意义:革脉多主精血亏虚,阳气外浮。脉理:由于正气不固,精血不藏,以致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脉来如按鼓皮,外强中干。
临床常见亡血,失精,半产,漏下,如老年人出血即可见革脉。革脉与芤脉的区别:二脉皆浮而中空,但革脉弦坚如按鼓皮,芤脉软而如按
葱管。故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脉管的软硬。革脉与牢脉的区别:二者皆弦大搏指,但革脉浮取,牢脉沉取,故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脉位的浮沉
25.濡脉脉象特征:浮而形细,势软,搏动力弱,不任重按,按之则无。临床意义:濡脉主诸虚,又主湿。脉理:因阴虚不能敛阳则脉
浮,精血不充则细弱。湿邪外受则脉浮,阻遏脾气则细软。濡脉和弱脉的区别:二者皆细而无力,但濡脉浮取,弱脉沉取,故二者的区别在脉位
的浮沉26.促脉脉象特征: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临床意义:促脉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脏气虚弱,阴血衰
少。脉理:阳盛实热,脉流加速则脉数,气滞血瘀、痰凝食积,脉气不相接续。促脉亦主真元衰惫,若促而细小无力,则为脏气虚弱,阴血衰少,
致脉气不相接续,多是虚脱之象。27.结脉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临床意义:结脉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
积聚。亦主气血虚衰。脉理:阴盛而阳不和,故脉缓慢而时一止,凡寒痰瘀血,气郁不疏,脉气阻滞,故见结脉。久病虚损,气血虚弱,脉气不继
,多见结而无力。28.代脉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临床意义:代脉主脏气衰微。亦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
跌打损伤。脉理:无力推动血行迟缓脏气衰微
脉气不相衔接止有定数七情过激气机紊乱代脉
跌打损伤血瘀气滞脉气不相衔接痹症、痛症气滞不通代脉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脏衰征。促脉数止无定
数,气滞血瘀阳热成。缓止无定名结脉,痰结气滞阴寒凝。以上二十八脉由于脉象繁多,不易记忆.因此必须找出辨脉的纲领,分类掌握,才能
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在近代,则多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以统各脉,作为辨脉的纲领。这是因为以上六脉分别是表证、里证、寒证
、热证、虚证、实证的脉象,而任何疾病都可用表、里、寒、热、虚、实六纲来概括。所以以此六纲统摄诸脉。六纲脉六纲脉
六纲脉六纲脉六纲脉六纲脉关于“浮脉主表”与“沉脉主里”浮脉主表1.浮脉主表但亦可主里证。2.表证未必见浮脉。沉脉
主里1.沉脉主里但亦可见于表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兼表证)2.“沉脉主里”绝不能理
解为凡是里证均见沉脉脉之迟数与证之寒热:迟脉所主之寒证,有其一定的范围,并非凡是寒证皆见迟脉。迟脉主里寒证。《濒湖脉学》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结合临床实际,我们还可进一步发现.在诸多的里寒证之中,并非都见迟脉。迟脉之出现,或里实,或
里虚,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与心阳、心气之鼓动才会出现迟脉。数脉主热证亦可以主虚证虚证也多见数脉,而且数脉的频率与虚损的程度成正比
。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均可出现数脉。《景岳全书·脉神章》曰:“凡患虚损者,脉无不数,数脉主病,唯损最多,愈虚愈数
,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病乎。若以虚数作热数,则万无不败者矣。”实寒证亦可见数脉如《伤寒论》所载,太阳伤寒(表寒证)脉浮而紧数
。综上所述,“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临床不可机械理解。迟脉主病仅以里证为主。虚寒、实寒以及个别热证,须直接影响于心之鼓动,方见
迟脉。数脉主病较广,表里寒热虚实皆可见之。(二)相兼脉与主病单一脉:是单一特征脉,如浮、沉、迟、数。复合脉,即由几种单
一特征脉合成的,如弱脉由虚、沉、细三脉合成,濡脉由虚、浮、细三脉合成,牢脉由沉、实、大、弦、长五脉合成,等等。相兼脉:是指上述两
种情况除外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脉象相兼出现的脉。这些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等于各个脉所主病的总和。如浮为表,数为热,合之即为表热;浮为表
,迟为寒,合之即为表寒。又如浮数而无力为表虚热;沉迟而有力为里实寒。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痹疼痛。浮缓脉,
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太阳中风的表虚证。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浮滑脉,表证夹痰或主风痰,常见于素体痰盛而又感受
外邪沉迟脉,主里寒证,常见于脾肾阳虚,阴寒凝滞的病证。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
凝血瘀者沉缓脉,主脾虚,水湿停留相兼脉类弦数脉,弦为肝脉,数脉主热,常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等病证。弦滑数,见于肝火夹
痰,或风阳上扰,痰火内蕴等证。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滑数脉,主痰热,痰火,或内热食积。洪数脉,主
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细数脉,主阴虚火旺。(三)真脏脉凡脉无胃神根的,便是真脏脉,又称怪脉,败脉,死脉,绝脉。元
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怪脉十种,称为“十怪脉”,后世医家在十怪脉中除去偃刀、转豆、麻促,称为“七绝脉”。无胃之脉:以无冲和之
意,应指坚博为主要特征无神之脉:脉律无序,脉形散乱为主要特征。无根之脉: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特征。七绝脉1.釜沸
脉:脉位极浅表,至数极快,脉律基本规则脉力弱且重按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主脉绝,多是临死前的脉象。2.鱼翔脉:脉位极浮
,至数极慢,脉律严重不齐,脉力极弱,似有似无,重按无根。此为三阴寒极,阳亡于外之候。3.虾游脉:脉位极浮,至数极慢,脉律严重紊乱
,脉力极弱而不均,时而忽然一跳随即隐没,重按无力。为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候,主死。4.屋漏脉:脉位居中或沉,至数极慢,一息两至,
脉律规则或不规则,脉力弱。此为胃气营卫将绝之候。七绝脉5.雀啄脉:脉位居中或沉,至数快,脉律不齐,在连续三、五次快速搏动后出现
一次较长的间歇,反复出现,并伴有脉力不均。此为脾无谷气已绝于内。6.解索脉:脉位居中或沉,至数时快时慢,(80-150次/分),
脉律严重紊乱、散乱无序、脉力强弱不等。为肾与命门之气皆亡。7.弹石脉:脉位偏沉,至数偏快,脉律基本规则,紧张度极高,毫无柔和之
向。此为肾气竭绝之象。六、诊妇人脉与小儿脉(一)诊妇人脉1.诊月经脉:妇女经期气血调和,则脉
现滑数。妇人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闭经:妇人闭经有虚实之分。尺脉虚细涩,是血少的虚闭证;
尺脉弦涩,是实闭证。2.诊妊娠脉:妇人婚后月经停止,脉来滑数冲和,兼有饮食异于平常,嗜酸或呕吐等现象者,才是妊娠真候。若
午睡初起,脉必滑疾有力,不可诊断为胎孕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说:“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说月经初停时,诊左寸脉滑动,
这是血欲聚以养胎的现象。《素问·阴阳别论》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是说尺脉属阴,为肾所主,因胞系于肾,胎气鼓动,故两尺脉象滑数
搏指,异于寸部阳脉的,便是有孕之征。以上经文均指出辨孕脉之要点。3.诊临产脉:孕妇将产,其脉象特点,历代医家亦己阐明。
如《诸病源候论》说:“孕妇诊其尺脉,急转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又如《医存》说:“妇人两中指顶节之两旁,非正产时则无脉,不可临盆,
若此处脉跳,腹连腰痛,一阵紧一阵,乃正产时也”。(二)诊小儿脉1.一指三部诊法:用左手握小儿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用右
手大拇指按在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至数;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滚转寻三部;七八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九至十
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十五岁可以按成人三部诊法进行。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了脉诊之外,应注意形色,声音和诊小儿食指络脉
,按胸腹头额等诊法。2.小儿脉象主病:三岁以下的,一息七八至为平脉。五六岁的,六至为平脉,七至以上为数脉,四五至为迟脉。
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急,以辨别阴阳寒热表里,邪正盛衰,不详求二十八脉。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急可测邪正。
数为热,迟为寒。沉滑为痰食,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为滞。小儿肾气末充,脉气止于中候。不论脉体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见。
如重按乃见,便与成人的牢实脉同论。七、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一)脉诊的临床意义1.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
正盛衰2.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3.推测病因,阐述病机,指导治疗(二)脉症顺逆与从舍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
应、不相应来判断疾病的顺逆。从判断疾病逆顺来说,脉症相应者为顺,不相应者为逆。舍脉从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舍症
从脉: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表证,亦主虚证热邪亢盛主虚,又主湿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失血,伤阴精血亏
虚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浮大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浮而细软浮散无根,至数不齐浮大中空,如按葱管浮而搏指,中空
外坚,如按鼓皮浮洪濡散芤革浮脉类主病脉象脉名脉纲里证邪闭,厥证,痛极阴寒内实,疝气,徵瘕气血不足轻取不应,重按始得重按推筋著骨始得沉按实大弦长柔细而沉沉伏牢弱?沉脉类寒证湿证,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精伤血少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主气血虚衰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一息四至,脉来怠缓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迟缓涩结?迟脉类热证,亦主虚证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疼痛、惊恐一息五至以上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脉动见于关部,滑、数、短数促疾动?数脉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大虚,阳气衰微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脏气衰微,跌扑损伤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虚举之无力,按之空虚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首尾俱短,不及本位虚微细代短?虚脉类实证痰饮,食滞,实热寒,痛,宿食阳气有余,热证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亦主虚劳举按均有力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紧张有力,绷急弹指,如转绳索首尾端直,超过本位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实滑紧长弦?实脉类候肝候肾候脾背动脉胫后动脉跟支股动脉足背动脉足厥阴五里、太冲足少阴太溪足太阴萁门、冲阳天地人下部候肺候胸候心桡动脉拇主动脉尺动脉手太阴太渊、经渠手阳明合谷手少阴神门天地人中部候头角候口齿候耳目颞浅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足少阳太阳穴足阳明巨髎穴手少阳耳门穴天地人上部临床意义所属动脉相应经脉和穴位九候三部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