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阅后即焚起家、主打欧美青少年人群的Snap就要IPO了,一些人会拿它来跟IPO前夕的Twitter来进行对比,因为它们的一些主要的经营指标非常像。于是Twitter今天的境地会让人对Snap的明天产生联想,但著名的科技博主Ben Thompson却从Snap的招股说明书解读出其实Snap最合适的类比是苹果,因为它们在战略的不同凡想方面是一样的,如果Snap能够坚持到最后的话,也许就能像苹果一样,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并攫取高端市场的利润。但就像苹果在1980年代Macintosh面对微软的经历一样,Snap也必须绕过Facebook这道坎。 乍一看,甚至再看一看Snap的招股说明书,很容易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会拿来跟Twitter进行比较。就像Twitter一样,Snap也亏损了很多钱;就像Twitter一样,Snap的增长正在放缓;而且Snap还像Twitter一样正在失去影响力。 如果你不明白我说的最后一点的意思,看看下面这张Facebook在IPO时候的图表:
这是IPO前夕的一张相当好看的图表:Facebook的每用户收入成本保持稳定,这意味着每一个新增用户的成本前一用户的一样;公司没有获得影响力,但同样也没有失去。与此同时,总成本只是略有上升,这意味着Facebook在每位用户身上的花销只是比以前(可能是因为2011年中期的收购狂欢)略高一点,但情况基本上还是在控制之下的。这意味着只要能提高每用户平均收入或者总用户数的话,Facebook的利润还会增长;这家公司之所以成为如此一个主宰正是因为它不断把这两点都做到了。 至于Twitter,当时也不至于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 跟Facebook一样,Twitter的每用户收入成本基本上也是平缓发展的;不过总成本比Facebook高,并且因为收购MoPub一度有所反弹,但那只是暂时的。只要Twitter能提高每用户收入或者总用户数,公司就可以盈利;如果这两点都能做到,Twitter一样也能成为世界主宰。显然情况并没有朝这一方向发展,这部分是因为用户增长已经在放缓,同时也是因为Twitter的成本一直都没有拉平;自从收购MoPub以来该公司每赚1美元收入花出去的成本就有大概1.24美元。要是Twitter能维持IPO前的成本结构的话,今天的样子会好看很多。 Snap的走势实际上比这两个都要糟糕: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Snap的每用户收入成本:这个指标在往上升,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了。当然这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糟糕,因为Snap的收入成本中的收入包含了分配给出版商的收入,一旦剔除出去的话,公司就从2015年每用户约0.47美元的成本涨到2016年的约0.66美元,增长了40%,这个数已经超过了Facebook和Twitter IPO那时的值。这意味着要想盈利的话Snap不仅必须发展用户,而且发展的速度还得比成本上涨速度更快,或者把每用户收入提高很高才行。 但最令人着迷的是,Snap坚称自己别无选择。 Snap的姜饼人战略 Snap的招股说明书是一份值得注意的文档,因为它的战略引人瞩目。请看:
大部分公司都是用自己的招股说明书来解释自己在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一道护城河,如果你愿意的话。而Snap是在宣告这道护城河不再存在了,它手上就只有这个姜饼人战略: 跑、跑,有多快跑多快。 你永远也追不上我,我是姜饼人。 所以收入成本必须涨,Snap解释说:
而这一切的回报,至少按照Snap的说法,是显著提高平均每用户收入的巨大机会,而它的手段是通过捕捉技术的白鲸——电视广告的收入:
Snap继续解释了其在西方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集中度;其广告单元的品质(尤其是相对于Facebook的);以及所推动的广告商最渴望的人群的互动深度,称这使得该公司为拿到足够的广告做好了准备,这不仅能证明其不断增大的成本的合理性,实际上也能带来利润——只要公司不断保持创新的话。 概括一下,Snap的战略是:
这绝对不是Twitter,的确,Snap的真正类比完全应该是技术的另一头:苹果。 Snap、苹果以及人性 7年前,我曾经在商学院写过一篇论文,题目叫做《苹果与创新者的窘境》。它的结论大概是这样的:
比较一下Snap招股说明书的这段:
Snap拿Stories来举例:
这一点也非常值得注意:Snap不仅有望挖掘传统的护城河,实际上作为公司还在售卖它的人性。这家公司以及它那仰慕乔布斯的CEO实际上的确比别人更好地理解用户,这将会带来可持续的差异化,而他们能得到的回报将是最高端的广告市场。 毫无疑问,苹果的持续成功为人性作为差异化的思路增添了信心,但Snap的挑战在于,苹果第一次这么做时做得并不是很好。 Facebook=微软 也许技术史被误解最大的一件事当中最大的一点误解是Macintosh计算机从未有机会扳倒Windows。的确,“Windows”是在Mac之后发布的,而且产品灵感确实汲取了苹果的作品,但重要的是它是在DOS基础上开发的——而且完全向后兼容。这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已经购买了PC——运行DOS的IBM PC在Macintosh之前3年就已经推出了,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再加上所有业已为DOS开发的软件也都将可以在Windows上运行。不管Macintosh的设计有多么的人性化,这场竞争在开始前就已经结束了。 而现在,如果把Snap比作苹果的话,那Facebook就是微软。就像微软的成功不是因为产品的优越而是利用了IBM PC所带来的机会,靠着依靠蓝色巨人支配了生态体系一样,Facebook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产品功能而且还包括把线下关系数字化,利用每个地方的人对跟朋友家人沟通的渴望。而且就像微软与苹果的对比一样,Facebook也有抄得好的厚颜无耻。 Snap的麻烦在于如果这种对照适用的话,那这家公司像苹果的确就会有危险了——因为1980年代的苹果情况就是这样。Facebook的直接回应是已经在威胁要渗透移动市场,就像微软之于企业市场一样,就像苹果开发Macintosh想要占领消费者市场的目标从未实现一样,等待已久的从电视广告到移动的转变也许也一样不会来到。 但这就是Snap坚称自己是一家相机公司的关键。苹果的第二次改变的是范式转移——而范式转移的情况下,既有者的锁定就会消失。再来看看Snap的招股说明书:
Snap赌的是,背负着把最好的自己拿出来给人看这一沉重包袱的Facebook,永远都不敢步入这一美好新未来。不,捕捉那样的未来不会像重新建立已有的连接那么简单——新用户需要靠一项项功能、一个个创新来争取——但这正是Snap强调的自己做得比任何人都好的地方。 那么Snap会成功吗? 这家公司的麻烦是,其中的一些必要的成功条件不在自己手上:从宏观层面来说,伟大的解绑,也就是广告从电视转移到别的地方去的时机,这个重要因素还是像以往那样不确定。从竞争层面来说,我怀疑Snap可能比任何人都惊讶于Facebook利用Instagram来阻止Snapchat发展的效率。 尽管如此,我仍然对Snap抱有信念:Spiegel和它的团队在技术上最富有创新性,在一步步向上寻找机会以及创造新市场方面表现出色。他们的产品会很棒,但从这30年来看,我们知道光有这些是不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