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沟通是门艺术,可你却把天聊死了

 昵称38501111 2017-02-16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以群居形式生存的动物,今天也是如此,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工作、一起做爱做的事……“一起”就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状态。


尽管如此,并非所有人都会一直待在群体之中。他们自己一个人住成为“空巢青年”(点击文字了解空巢青年),被群体内的其他人套上自闭、宅、无聊、抑郁的标签,孤独得似乎成为一种病态。或许他们自己并不喜欢这种状态,但促使他们选择远离群体的原因,也许就是来源于群体内的语言暴力和不够友善的沟通方式。




我们虽然作为群体的一份子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个体的思维方式,有对错的判读,有独立的成长历程、也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态度,所以当多个个体形成一个群体的时候就会在所难免的产生思维以及对事情理解上的分歧和冲突。有效且合理的沟通方式在一个群体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群体的沟通也许我们最常经历的场景就是”开会“,一次会议上每个人所呈现出的状态和反应都会直接影响会议的讨论过程和结果,传统大公司的开会状态可能更多的是领导发言部署工作,然后散会,但对于小团队或未来跨领域无边界协作的团队来说,平等的沟通和有效的讨论才更有助于寻找到问题的根本解和激发创造力的产生。


在讲沟通的基本原则前,不得不说一部经典的电影《十二怒汉》。



这部1957年的电影,把发生在一个房间内的12个人关于一个少年生死的讨论描绘的淋漓尽致,以陪审团的视角让每一个观众彷如都是成员之一,影片紧凑的剧情和对不同人物之间冲突的描绘,使繁多的角色未有一个沦为脸谱化的人物,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活立体,对社会制度,人性,思想的激辩,已经超越了案件本身。 


《十二怒汉》后来被翻拍成各种版本,《十二公民》是中国翻拍版,更具中国本土化气息。两部电影的出发点都源于一件凶杀案:一名中年男子被杀害,犯罪嫌疑人是他的亲生儿子。法院要对这件案子进行判决,由12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组成陪审团,讨论后投票决定儿子是否有罪,而且投票结果需要达成全体一致,故事也因其中一人的反对票而由此而展开。(没看过这两部片子的小伙伴看完文章后一定要去看一下)


第一次投票,左一黑衫男子唯一没有投“有罪”


每个人对电影本身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我们今天并不是要对这部电影做太多的评价。我们看到的,是关于群体中不同成员间的沟通方式。


我们先做一个假设


假设这是一场12个人的会议,这12名陪审团就像是一个临时组成的跨界团队,有基层劳动人民、商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蹲过监狱后从良的等等不同的社会背景,以某一个问题为连接点,他们需要共同协作讨论,并得出解决方案。


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及沟通方式,有的沟通方式能加速推动协作前进,有的却让协作陷入僵局,有的甚至激起团队成员的纠纷,产生不和谐因素……在协作和讨论的过程中,沟通方式的好与坏会对过程和结果产生极大影响。


情绪就像一面镜子,直照你的内心


其实十二公民中的12个人就是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无数小个体的缩影,我们摆出4个性格鲜明的角色,这也是日常会议、讨论或在一个团队中经常会出现的几种人,也许屏幕那边的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1

固执坚持

代表人物:3号陪审员


有的人说话缺乏理据,只凭个人经历或情感做判断,并用自己的高姿态去俯瞰别人,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他们拒绝倾听与理解他人,只懂固执地坚持自己观点。


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这两天的热点话题,互联网暴力导致的明星自杀事件,虽然是单方面的文字暴力,无关沟通,但一个人不加思索的个人情绪和情感的肆意宣泄,经过不断的累加最终导致的后果也并不是这些人所能承担的。


2

吞声退让

代表人物:2号陪审员


在团队讨论中,经常有一个角色叫“和事佬”,他们追求“以和为贵”,不喜欢激烈的抗衡,因此对于别人的强势,即便自己是对的,但为了不和别人引起纷争,也会选择退让或默默跟随。


3

有条不紊

代表人物:8号陪审员


说话有理有据,不急不慢,对不同的事情或观点抱开放接纳的态度,包容不同的声音,并乐于倾听和理解他人。只会用理性分析对错,不会代入负面情绪。


4

摇摆不定

代表人物:12号陪审员


有“和事佬”,也会有“墙头草”。他们没有自己明确的立场或见解,跟随人多或强势的一方做判断,极容易被鼓动,经常在不同观点间游荡,犹豫不决。

……



他们有的只懂坚持己见,听不进其他人意见;有的总是沉默,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听到异己观点时总爱打断别人;但也有的会认真倾听后用理性分析,并在坚持自己观点前提下选择性让步。


沟通力无论在个体对话还是团队协作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呢?



美国作家及播音主持 Celeste Headlee 认为良好的沟通建立在四个因素上:


真诚、简洁、清晰、倾听


并列出 10 条沟通基本原则

帮助大家营造美好的沟通环境。





不要一心多用


沟通前,把可能会使你分心的东西都移出视线外,并抛开其他不好的因素(如,和对方以前的纷争等),将自身代入到当下需要沟通的情景和内容中。如果实在无法专注,就暂时退出,缓解好后再加入。



不要自以为是


每次沟通都先假设“我可以从沟通中学习到一些东西,得到进步”,并在别人提出新观点时,暂时放下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在这个同辈学习( Peer Learning )盛行的年代,并非只有专家才有资格教别人,所以请放低自己的姿态。



使用开放式问题


当沟通中出现多方观点时,不要急着反驳,先倾听,后提问,并使用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只能回答“是”、“否”的问题,比如,问“你的依据是什么?”,而不要问“你是从网上获取信息的吗?”。



顺其自


在沟通中,我们很容易听别人讲着讲着就陷入自己的沉思中,也许是灵感被激发,也可能是抱有质疑,于是会不断在脑中完善那个灵感,或是思考如何提出质疑。但这会导致我们错失对方余下的话,因此只需要让想法自然地流入脑中,不要强记。



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沟通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让沟通者们都能“被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但很多人害怕被人笑“无知”,因此有不懂也不敢提。而当真正开展工作时,“不懂装懂”会使我们遇到更多阻碍。所以不懂就请勇敢提出。


不要“以己度人”


永远不要拿自己的想法或经验和别人相提并论,因为想法和经验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自己过往无法落地的想法或失败的经验不代表放到别人身上同样是不成功的。我们只需要将自己过往的总结适当地给别人提建议。


不要重复说过的话


有时我们会用不同的话语或角度描述同一个观点,只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但别人听起来会觉得很啰嗦、不够简洁,反而容易引起对方“他没什么其他观点所以才不断重复讲同一个”的错觉。


不要细数无关的事情


沟通中并不需要阐述无关或琐碎的细节,不仅增加大家对有效信息的过滤成本,还可能把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细节上。比如,将“小 Yi 的爸爸尼古拉斯 · 肥兜在上个月十几号那天开了一个会,会上他给小 Yi 介绍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标题是……”,简化成:“有一篇对写作有帮助的文章叫……”。


简明扼要


好的谈话就像迷你裙,短到能留住大家的兴趣,但长度又刚好能把重点包含到。累赘的话语容易使倾听者分神,也容易让你离核心观点越来越远。正如第8点举的例子,很多话一句就能说清,不需要用一大段阐明。


倾听


这是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在沟通中,我们都很容易说到停不了嘴,因为说话能强化自己对观点的认同感,也会觉得有了主动权。但如果大家都只是为了反驳而听,不是为理解而听,那就只是一群人在各自吼着不相干的句子。只有倾听,才会让其他人感受到观点被接纳,那他们就会更愿意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


当对方感受到观点被接纳时,

会更愿意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


现在或不久的将来,也许你不会只受雇于一家公司,也许你会组建一支团队,或加入到一只打破行业边界、跨越地域限制的无边界协作团队中,和不同职业背景、不同性格、不同信仰甚至不同国家的人共同协作,在和你的伙伴创造下一个商业奇迹之前,请先确保你们在用正确的方式在沟通。



语言和聆听一样,是一门美妙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