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并非所有人都会一直待在群体之中。他们自己一个人住成为“空巢青年”(点击文字了解空巢青年),被群体内的其他人套上自闭、宅、无聊、抑郁的标签,孤独得似乎成为一种病态。或许他们自己并不喜欢这种状态,但促使他们选择远离群体的原因,也许就是来源于群体内的语言暴力和不够友善的沟通方式。 我们虽然作为群体的一份子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个体的思维方式,有对错的判读,有独立的成长历程、也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态度,所以当多个个体形成一个群体的时候就会在所难免的产生思维以及对事情理解上的分歧和冲突。有效且合理的沟通方式在一个群体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群体的沟通也许我们最常经历的场景就是”开会“,一次会议上每个人所呈现出的状态和反应都会直接影响会议的讨论过程和结果,传统大公司的开会状态可能更多的是领导发言部署工作,然后散会,但对于小团队或未来跨领域无边界协作的团队来说,平等的沟通和有效的讨论才更有助于寻找到问题的根本解和激发创造力的产生。 在讲沟通的基本原则前,不得不说一部经典的电影《十二怒汉》。 这部1957年的电影,把发生在一个房间内的12个人关于一个少年生死的讨论描绘的淋漓尽致,以陪审团的视角让每一个观众彷如都是成员之一,影片紧凑的剧情和对不同人物之间冲突的描绘,使繁多的角色未有一个沦为脸谱化的人物,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活立体,对社会制度,人性,思想的激辩,已经超越了案件本身。 《十二怒汉》后来被翻拍成各种版本,《十二公民》是中国翻拍版,更具中国本土化气息。两部电影的出发点都源于一件凶杀案:一名中年男子被杀害,犯罪嫌疑人是他的亲生儿子。法院要对这件案子进行判决,由12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组成陪审团,讨论后投票决定儿子是否有罪,而且投票结果需要达成全体一致,故事也因其中一人的反对票而由此而展开。(没看过这两部片子的小伙伴看完文章后一定要去看一下) 第一次投票,左一黑衫男子唯一没有投“有罪” 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及沟通方式,有的沟通方式能加速推动协作前进,有的却让协作陷入僵局,有的甚至激起团队成员的纠纷,产生不和谐因素……在协作和讨论的过程中,沟通方式的好与坏会对过程和结果产生极大影响。 其实十二公民中的12个人就是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无数小个体的缩影,我们摆出4个性格鲜明的角色,这也是日常会议、讨论或在一个团队中经常会出现的几种人,也许屏幕那边的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这两天的热点话题,互联网暴力导致的明星自杀事件,虽然是单方面的文字暴力,无关沟通,但一个人不加思索的个人情绪和情感的肆意宣泄,经过不断的累加最终导致的后果也并不是这些人所能承担的。 2 吞声退让 3 有条不紊 4 摇摆不定 沟通前,把可能会使你分心的东西都移出视线外,并抛开其他不好的因素(如,和对方以前的纷争等),将自身代入到当下需要沟通的情景和内容中。如果实在无法专注,就暂时退出,缓解好后再加入。 每次沟通都先假设“我可以从沟通中学习到一些东西,得到进步”,并在别人提出新观点时,暂时放下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在这个同辈学习( Peer Learning )盛行的年代,并非只有专家才有资格教别人,所以请放低自己的姿态。 当沟通中出现多方观点时,不要急着反驳,先倾听,后提问,并使用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只能回答“是”、“否”的问题,比如,问“你的依据是什么?”,而不要问“你是从网上获取信息的吗?”。 沟通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让沟通者们都能“被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但很多人害怕被人笑“无知”,因此有不懂也不敢提。而当真正开展工作时,“不懂装懂”会使我们遇到更多阻碍。所以不懂就请勇敢提出。 好的谈话就像迷你裙,短到能留住大家的兴趣,但长度又刚好能把重点包含到。累赘的话语容易使倾听者分神,也容易让你离核心观点越来越远。正如第8点举的例子,很多话一句就能说清,不需要用一大段阐明。 这是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在沟通中,我们都很容易说到停不了嘴,因为说话能强化自己对观点的认同感,也会觉得有了主动权。但如果大家都只是为了反驳而听,不是为理解而听,那就只是一群人在各自吼着不相干的句子。只有倾听,才会让其他人感受到观点被接纳,那他们就会更愿意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 |
|
来自: 昵称3850111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