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去学前班

 长沙7喜 2017-02-16

又到一年上学季,同样又到了很多五岁左右的孩子上学前班的时刻。常常也有不少家长到启稚摇篮询问:这里有没有学前班。于是有很多朋友也建议我们可以开办学前班,说是会很赚钱,因为这是大部分家长的”刚需”。每每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很坚定地说:”启稚摇篮不办学前班!”

学前班发展到今天,它的存在已变成正常学制教育中的一个‘骨质增生’。但这个多余的东西现在却被许多人看作是天使背上的翅膀,以为这样的‘多’总比‘少’要好,这实在是个错误。!”这是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中的说过的一段话,她也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学前班。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学前班。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省事,把孩子直接送到学前机构去,这样父母就不用劳费心思给孩子做上学前的预备,孩子的教育直接打包给不同功能的培训机构,很多家长的说辞是,专业的事情让专业人士,专业机构去做,其实就是为了给父母省事。

2、  焦虑,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父母有各样的焦虑。孩子太安静了,我们会担心,孩子太活泼了,我们也会担心。面对孩子的幼小衔接,家长们的焦虑就更多了,坐不住怎么办?别人会的,自己的孩子不会,这样会不会让孩子自卑?小学的上学模式适应不了怎么办。。。。。。。于是解决焦虑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前让孩子适应,似乎上了学前班,就可以很好去适应小学。

3、  赢在起点,其实大部分的学前教育都是提前学习,把小学一年级的内容提前学习。”提前”是很多家长信奉的原则。似乎起点越早,孩子获胜的可能性就越大。

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前班去的原因基本上是以上几点,然而事实上,往往是事以愿违,把孩子送到学前班,只是家长寻求的便利,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脱,以及获得心理安慰的方式。

我家丫头没有上过学前班,刚上小学的时候,确实有很大的不适应,因为幼儿园,她是在启稚的全日班,整体上很自由,老师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成长。但是在小学整体划一,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小学老师更多会强调纪律。在学校大部分的时间都被局限在座位上,只是体育课的时候可以到操场走走。刚开始的时候,丫头特别不适应,每次到了学校门口就开始大哭,嘴里念叨:“我不想上学,上学没有意思。”这样的字句一天能说上好几百次。我觉得这种不适应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中国体制内的教育其实某种层面上有点反人性。并没有给6岁的孩子很好的过度适应的时间,一下子一刀切,完全不一样的上课方式,完全不一样的作息安排,而且严重超标的师生比例,也没有办法给予孩子个别的关注,因材施教。也因为这种断崖式地转变,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上学前班。说白了学前班就是让孩子“提前”上小学。

还记得有一次,我陪着路路在校医室平复心情,看到一个她班里的小男生在校医室吃早饭,小男孩看到路路在哭,好奇地问:“她为什么要哭呀?”

我说:“路路不喜欢上学,觉得没有意思。”

小男孩说:“上小学比幼儿园好多了,幼儿园才没有意思呢!”

接着小男孩絮絮叨叨地说:“我还会背三字经,我在幼儿园就背过了。。。。。。”

说完就开始大段大段地背三字经。

竟然小学还要比幼儿园有意思!那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幼儿园?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小男孩上的幼儿园和很多幼儿园一样,到了幼儿园大班其实就是实行学前班的形式,提前会把小学的知识学习一遍,包括小学需要背诵的知识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小学化”这是教育局三申五令禁止的,但是很多幼儿园还是阳奉阴违。我认识不少的幼儿园的园长,她们也很无奈,因为如果幼儿园没有让孩子提前去学习小学阶段的内容,很多家长就会把孩子转走,去到别的学前教育机构,或者别的设置了学前班的幼儿园。于是很多幼儿园园长,即使心里知道幼儿园小学化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然而碍于幼儿园的经济效益,也只能随波逐流。

前几天和路路班级的班主任聊天,作为体制内的小学老师,路路的班主任还是非常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说起班级里这个学期考得最差的一个孩子,当然一年级孩子的学习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老师说这个孩子的父母在上小学前特意让孩子上了学前班,提前把一年级的知识点都学了一遍,然而在上小学的时候还是跟不上。这样的例子我想也不是个例了,很多父母让孩子上学前班是期待孩子要“赢在起点”,然而这样的“提前”学习并没有让孩子在所谓的学业表现上有半点的占优。

有一次路路的一个同学问我:“路路妈妈,路路学习这么好,是不是在家做很多的题?”

我笑着说:“不是,路路在家不做题,她一般都是在玩。”

小男孩很诧异:“不可能吧,不做题,怎么可能学习好呢?”

我明白小男孩的疑惑,于是接着说:“你有没有听过一个词‘玩中学’?”

小男孩说:“没有听过呀!玩怎么可能学呢?”

。。。。。。。

小男孩这样的疑惑,我相信是成人世界带给他的,我们大人们习惯地把学习和玩乐分开,非此即彼,所以还有古文云:业荒于嬉,精于勤。所以很多大人会觉得“嬉”就是不务正业,其实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嬉”却应该是孩子的正业。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在《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里说:“玩,对于一个社会未成熟的公民——幼儿来说,既是他们生活的方式,也是他们学习和活动的方法,更是他们的生命。幼儿就是在玩中生活,玩中学习,在玩中成长。。。。。。”

几个事例联系在一起,我想学前班最可怕的不仅是白白浪费了孩子的时间,而是剥夺了孩子玩乐的权利,让孩子过早地被固化了学习方式,僵化了思维模式。丫头有一次随口说了一句话:“妈妈,如果提前把一年级的东西先学了,那上课的时候就太没有意思了!”是呀,小学一年级的知识点就那么一些,提前学习,其实让孩子上课的时候更不容易专注。

有些家长又会说,上学前班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适应小学的上课模式,小学的上课模式确实不容易适应,背着手,坐在桌子边上,板板正正,整齐划一。其实这样的方式,是有悖6岁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在小学初年级里也是很有争议的,记得我小时候是7岁才开始上小学,现在是6岁可以入学,如果还要上学前班,就等于孩子在5岁的时候就被要求背着手,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去听老师上40分钟的课程。周围好几个来自不同学校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告诉我,他们最不喜欢的科目是:语文。而他们比较喜欢的科目是体育、音乐、美术。如果你去采访周围一年级的孩子,估计大部分孩子也会告诉你这个答案。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说最不喜欢语文的孩子,其实他们都很喜欢阅读,很喜欢看书,然而却不喜欢语文。再深究当中的原因,语文更多给予孩子的印象是:背诵、练字、做题。。。。。。其中当然也有有意思的部分,然而更多就是机械的工作,没有趣味性。

另外,现在大部分的学前教育机构,或者幼儿园里的学前班,大部分都是老师被赶鸭子上架,任课的老师素质参差不齐。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课程,更要了解孩子,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要给孩子启蒙的不是僵化的知识点,而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

综上,如果真要给孩子学前教育,那么最好的场所应该是家庭,最好的教育者是父母,因为只有父母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给予孩子最个性化的教育,让孩子成为自己。而且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培训养成的,而是需要家长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是慢功夫。

对于孩子学前准备来说,最重要的学习习惯首先是阅读习惯。如果孩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不必担忧孩子将来的学习。90%的学习是从阅读而来,阅读力可以说是等同于学习力。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也必然会具备专注力、对一般文本的理解力、当然还会有基本的识字量,而这都是藉由阅读自然而然具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会让孩子很好去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如果要给孩子学前做最好的预备,那就让孩子先爱上阅读。如果我们还是很担忧孩子的早期识字,那么可以让孩子看看这套书。只要在入学前半年带着孩子看看,以此来检验一下孩子的识字量。

英语的预备,可以让孩子多听英文歌谣,常常一起来唱唱英文歌谣,SUPER SIMPLE SONG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可以,让孩子接触自然拼读,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英语学习基础。数学的预备就更简单了,给孩子一个账本,让孩子来管理自己的零钱,当然前提是给孩子零钱,我们家从孩子3岁开始就每天给孩子三个币币(3块钱),开始的时候带着孩子记账,现在每天记账就是她自己的任务了,虽然偶尔也会忘记,如果当天忘记,当天的零花钱就没有,每个家庭可以视乎自己孩子的情况和孩子制定零花钱的使用。从小让孩子记账,不仅让孩子学会理财,同时也让孩子把数学计算能力运用到生活当中,学习本来就应该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最后对于学前的准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有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其实这应该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就开始预备,我们家是在路路两岁左右,就会“物色”身边教育理念比较一致的家庭,孩子之间每周都会在一起玩一两次,有时候去对方家里,有时候邀请小朋友去我们家里,有时候也会一起出去玩,就这样不间断,现在路路有两三个青梅竹马的好朋友。这样的坚固友情,会帮助孩子消解一部分入学后所面临的压力,同时也教会孩子如何去融入新的集体,结交新的伙伴。

昨天在爱立信做讲座,讲座后有一个家长来问问题,孩子两岁半,三岁就要到公立的幼儿园,家长认为现在孩子身上有很多问题,例如不好好吃饭,白天不睡觉等等。希望找到一个机构可以把孩子送到那里去过渡一下,从而半年后可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实这样的想法和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前班去是相似的,都是期待有一个机构可以接手孩子的问题。真正需要面对孩子”问题”,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帮助孩子去适应不同阶段学习生活的,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不容推卸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