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系列八】從王國來到朝廷的漢文帝

 王天神 2017-02-16


天子駕崩,就是皇帝死了的意思;如果沒有子嗣,怎麼辦呢?只有從諸侯王中找一位,接入宮廷,即位為皇帝,繼承大統。這時候,朝中的原有勢力與新來乍到的天子人馬,儼然對立,猜忌之心總是難免,各種動作就要分外小心。處理得好,可以解除危機,平穩過渡;處理得不好,你死我活的血腥鬥爭必然登場。

 

昌邑之廢    應為借鑑


    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47年,四月,這位繼武帝而為天子的漢昭帝死了,死的時候只有二十三歲,沒有子嗣。朝中大臣商量,最親近的諸侯王是廣陵王,可是這個王曾經受過懲罰,參與其事的霍光擔心廣陵王當了皇帝,自己會受到報復,絕不同意立他,大臣也就不再堅持了。那麼立昌邑王吧!昌邑王劉賀,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像一個普普通通的青年人,好玩樂不喜歡讀書,師傅們看他這樣不上進,都很著急,一再勸他要好好讀書,天天向上。昌邑王總是說,知道了,師傅講得對,命令下人給師傅賞賜,然後照樣玩樂不誤。


    一天夜裡,朝廷徵召昌邑王入宮的文書送到了,大家連夜準備,第二天中午就啟程上路。到天黑時,走了一百三十五里,許多侍從的馬都累死在路上,可見他們是捉緊時間到了分秒必爭的地步。這時,手下的人就告誡他,你是因為國有大喪,徵召入宮,應該擺出一付哀戚的樣子,不要想做什麼事;況且大將軍霍光侍奉武帝二十多年,深得武帝的信賴,又有輔佐昭帝的大功,你到了朝廷,一定要尊敬大將軍,聽從大將軍,你什麼事都不要管,都不要做,這點極重要,一定要記得。可是,愛玩的昌邑王改不掉愛玩的習性,沿路又是要買這買那,甚至家奴還偷偷帶著女人,臣子知道了,曉得事情的嚴重性,一定要昌邑王處理,他才叫衛士把這名家奴殺了。


    昌邑王到了覇上,朝廷派負責的官員前來接待,也換了皇帝專用的車輛,由他派人駕駛。見到城門,臣下說,依照禮法,奔喪望見國都就要哭,王說:我喉嚨痛,哭不出來。到了未央宮,臣下又說,大王應該下車,朝西面大哭。王說:是的,就大哭起來,完全符合禮法。六月,昌邑王登上皇位,尊皇后為皇太后。


    昌邑王即位後,還是好玩樂,更是不聽勸諫;不只如此,他的從屬隨即進入朝廷,逐漸佔據重要職位。霍光看到這個情形,十分憂慮,與親信大臣田延年商量,田延年說:這個皇帝不行,趕快建議太后,廢掉他。霍光說:可以這麼做嗎?古代曾經有過這樣的事嗎?田延年說:商朝的相伊尹把商王太甲廢掉,後世都說伊尹安定宗廟,忠於國家;如果您也這樣做,您就是漢朝的伊尹。霍光又找來了車騎將軍張安世商量,張安世也很贊同。霍光召集了文武大臣在未央宮集會,告知這個廢立的計劃,大家都嚇了一跳,但也無人反對,決議聽從霍光。霍光向太后報告,太后也親自來到未央宮,下令只准昌邑王進來,昌邑群臣一律擋住,不准進入。等昌邑王一進來,張安世立即將昌邑群臣二百餘人全都逮捕,送進監獄。


    昌邑王聽說太后召見,有點驚恐,問道,我有什麼過錯,要召見我?太后穿著很正式的服裝,儀衛森嚴,宮廷上下,待從衛士都持有兵器。群臣上朝之後,尚書令宣讀霍光與大臣的連名上奏,指出昌邑王從奉詔進宮到即位為皇帝的這段期間,所犯下的許多罪行,諸如:居喪不敬,無哀戚之心,不吃素而吃肉;拿到皇帝的信璽,隨隨便便,打開了也不封好;帶領昌邑從官,嬉戲喧鬧,甚至召來太后的小馬車,跑到宮庭裡胡鬧,還與昭帝的宮人淫亂…太后聽到這裡大喊一聲:停!厲聲斥責:為人臣子,怎麼可以這樣胡來!尚書令接著再讀,盡是數落昌邑王的不是,強調即位二十七天以來的種種荒謬行徑,既失帝王應有的禮儀,又破壞了漢朝的制度,這樣下去,國家將亂,天下不安。大臣建議為了國家天下,將皇帝廢掉!皇太后下令:同意!霍光立刻上前,把皇帝身上所佩的璽綬解下,交給太后,扶王下殿,還親自送他回到昌邑王邸,並對他說:是你的作為自絕於天,我寧負你,不敢負國家,願你自愛,我就不再侍候你了。後來太后下詔昌邑王回到故國,賜湯沐邑二千戶,再將昌邑國廢除,改為山陽郡。至於昌邑群臣,以未能善盡輔職責,使王陷於大惡的罪名,除了幾個人,皆加以誅殺。《漢書.霍光傳》還記載著這二百餘人「出死,號呼市中,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顏師古注曰:「悔不早殺光等也。」政治鬥爭中慘烈狠毒的那一面,《通鑑》經常是刻意迴避的。


    昌邑王為什麼即位二十七天即遭罷黜?我們可以作出各種解釋,像是:他未遵守臣下要他尊敬霍光,聽從霍光的忠告;他未能理解情勢的險峻,行為隨便,貽人口實;或者說他心太軟,不夠狠毒,沒有先下手,藉機殺掉霍光等朝中大臣;這些都有理據,都是好答案。我想再加上一條:師傅們沒有告訴他,當年漢文帝從代王入繼大統的情形,要他好好學習漢文帝的作為。也就是說,昌邑王的失敗,原因之一是沒有學好歷史,沒有從歷史中得到啟發。那就讓我們來看看,漢文帝是怎樣從代王的府邸進入大漢的皇宮,一步步地解決危機,掌握實權。

 

代王繼統    步步為營


    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能力高強,不讓鬚眉的呂后死了。儘管她安排了呂家子弟分據要津,還是鬥不過朝中這些跟著劉邦打天下的鄉里從龍之彥;九月,諸呂終被剷除,周勃、灌嬰之輩儼然成為朝廷的主控者,政治秩序應該如何建立呢?他們私下討論,認為武后所立的小皇帝,以及名為惠帝之子的幾個王,其實都是呂后殺了他們的母親,養在深宮的小孩,目的是為了將來強固呂氏,是絕對不可推戴的。那麼,找誰入繼大統呢?有人說可以立齊王,理由是齊王是高帝的長孫。大家聽了,都說不行,呂氏就是因為外家的關係坐大,差點奪了我們的權力,也毁了國家。今天齊王有個厲害的舅舅,立了齊王,呂氏的問題又會出現。不如立代王,代王是高帝在世的兒子中年紀最大的一位,人也很温和寛厚,他的母親薄氏一家也都規規矩矩,還是立他為好。於是,派人私下去通知代王。


    代王聽到這個訊息,怎麼回應呢?臣子間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說:現在朝中的這些大臣,都是高帝時代的大將,個個都是厲害角色,都有大志。過去都是被高帝、呂后壓制住,今天剷除諸呂,喋血京師,大權在握,迎大王只是名義,實際上要做什麼是不知道的。願大王以身體不好為理由,先回絕掉他們,靜待時勢的變化再說。宋昌不以為然。他說:大家講的不對。須知今天的天下,劉家已經牢牢掌握;況且漢朝建立,除秦苛法,施惠於民,深受百姓歡迎。呂后立諸呂為王,想要專制朝政,周勃入北軍一呼,士卒皆左袒為劉氏,呂氏一下子就垮了,這就說明大家都支持漢室;今天朝中的大臣就是想掌權專制,人民不會答應,他們絕對做不成。所以,這些大臣是看準了天下的民心而來迎接大王的,大王不要懷疑。


    我們讀到這裡,一定會說宋昌的意見比其他的臣子高明,不過我們也要想到,高明的地方在那裡呢?我以為至少有兩點可說,一、宋昌從大處著眼,他對時局有深刻的認識,他知道漢興以來由於深獲民心,人民受到照顧,十分感念,不是高帝的子孫不可能得到人們的支持,朝中大臣可以一時掌權,但終究成不了大事;二、他看到時間的急迫,他想到大臣派人私下來談,隨時可能變卦,時機稍縱即逝,必須切實把握,他堅決反對靜觀其變,一定要立刻表態。從這裡可以看到,宋昌非但有識見,而且有智謀,其他大臣顯然有所不如。


    代王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向太后請示,還是不能決定,想到那就卜一卦吧!,卜得的卦中有一句「余為天王」,代王說我已經是王了,怎麼又是王呢?卜者說:不同,天王就是天子的意思。看來不管卜得什麼,都可以照卜者的意願去解釋。代王就派舅舅去見周勃,舅舅回來說,他們確實是這個意思,不要懷疑。代王笑著對宋昌說,果然如你所料。


    代王一行前往長安,走到高陵,停下休息,派宋昌前去長安看看情況。宋昌到了渭橋,丞相以下都來相迎,宋昌回報,沒有問題。代王到了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答禮。太尉周勃走過來說:請借一步說話。宋昌說:如果是公事,那麼就在公開的地方談;如果是私事,王者是沒有私事的。周勃碰了一鼻子灰,只有朝代王跪下,奉上了天子的璽和符。代王說:到代王邸再談。

 

謙和退讓    嬴得尊重


    代王到了長安,住在代王邸,群臣就到王邸來見代王。丞相陳平說:今天的皇帝、王子都不是惠帝的兒子,是不能繼承大位的。大王您是高帝的長子,應當繼位,請大王即天子位!代王「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遂即天子位;」史書上的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史記》的注是:如淳曰:「讓群臣也。或曰賓主位東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故西向坐,三讓不受,群臣猶稱宜,乃更廻坐示變,即君位之漸也。」胡三省對這樣的注釋顯然不能滿意,在《通鑑》注中,引用了如淳之說,又加上了自已的說明:「余謂如說以代王南鄉坐為即君位之漸,恐非代王再讓之意。蓋王入代邸而漢廷群臣繼至,故西鄉;群臣勸進,王凡三讓,群臣遂扶王正南面之位,王又讓者再;則南鄉非王之得已也,群臣扶之使南鄉耳。遽以為南向坐,可乎!」余英時先生對胡三省的這一段注釋頗為欣賞,說:「胡注以為代王南向坐是群臣扶之使然的,這在史文上並無明證,但卻是富於歷史想像的最好例範。經過這樣一解釋,當時的情景宛然如在目前,這比如淳假定代王自己移至南向而再讓者,要合理得多。如淳也許道中了代王的心事,胡三省則把當時漢廷君臣的行動如實的刻劃出來了。」(見〈說鴻門宴的坐次〉載《史學與傳統》頁187)余先生提到胡三省的這一段話,重點在於「使得當時情景宛如目前」,以及「漢廷君臣之行動如實刻劃」,這確實是胡三省發揮歷史想像,勾勒出來的一幅鮮活的圖像,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胡三省的讀史方法,是值得讀史者效法的方法。至於代王的「心事」究竟為何,也是應該先對他的舉措有了完整的了解,才能有所體會或者「道中」吧!不過,胡三省的這段話,我們今天讀來卻不很清楚,讀完以後,心中很難出現明確的圖像。這裡不妨作一點白話的說明:代王在王邸接見漢廷群臣,他以主人的身份接待,所以是西向坐;群臣說,不對!不對!大王已是天子,應該南向坐;代王謙讓,說這樣就可以,大家就坐吧!群臣又說,不行!不行!大王一定不能這樣坐;代王再說,一定不能這樣坐嗎?我看這樣坐就好了。群臣說,是的,一定不能這樣,於是就扶著代王走向南面之位,代王被扶了過去,還是說,使不得!使不得!不肯入坐,群臣說,一定要這麼坐,非這麼坐不可。代王還是說,非要這樣坐嗎?群臣說,是的,非要如此不可!代王才勉為其難地坐了下來。


    東牟侯劉興居說,剷除呂氏,我沒盡力,就讓我來把宮中清除一番吧!他就和太僕滕公二人入宮,對呂后豢養的少帝說:你不是劉家的兒子,不能當皇帝!滕公召來乘輿車把少帝載出。胡三省在這句話下面寫了一條長注,我們不妨一讀:「康曰:天子以天下為家,不以宮室為常處。當乘輿以行天下,故託乘輿言。余謂康說乘輿本不與古義相悖;但此所謂乘輿車,不當以此解之。漢乘輿之制:輪,朱班,重牙,貳股,兩轄。金薄繆龍為輿倚較,文虎伏軾,龍首銜軛。左右吉陽筩,鸞雀立衡。柜文畫輈,羽蓋華蚤。建大旗十二斿,畫日月升龍。駕六馬,象鑣鏤錫金方釳。插翟尾,朱兼繁纓,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左纛以犛牛尾為之,在左騑馬軛上,大如斗。此即法駕。文帝已立,少帝安得乘此出宮乎!沈約禮志云:魏、晉御小出,多乘輿車。輿車,今之小輿。滕公職為太僕,與東牟侯除宮,亦無緣召乘輿、金根以載少帝。意者此輿車蓋天子常所乘輿車,即魏、晉間小輿也。」這段文字裡,我們可以看到,胡三省對昔日的注釋並不否定,只是覺得字面解釋,沒有切中文意;我們又可以看到,胡三省對名物制度方面的濃厚興趣,他細說漢代的乘輿制度,想給讀者一個詳盡的畫面,只是這段文字對我們來說,已經過於陌生,幾乎無法想像出那究竟是一輛怎樣的車,只是留下很豪華、很講究、很漂亮這類空洞的印象,這類胡注,稍作瀏覽即可;我們再可以看到,胡三省是如何重建過去的情景,他找出資料的依據,說明只有這麼說才合乎情理,而這一點正是我們最需要注意與學習的地方。


    東牟侯與滕公就用天子的「法駕」去迎接代王,代王於黃昏時進入未央宮,夜裡就任命宋昌為衛將軍。胡三省注曰:「余據大將軍始於灌嬰,驃騎、左、右、前、後將軍,景、武之後方有其官;衛將軍則始置於此。」宋昌有了這個名銜,就能控制住京城的軍隊,文帝接著任命自己的親信擔任要職,還派人去把少帝以及其他呂后所養的諸王都殺死。就在這個夜裡,文帝坐在前殿,下詔書赦天下。

 

跋扈權臣    知難而退


    十月,丞相陳平說是生病了,文帝問是怎麼回事?陳平說:高祖打天下時,周勃的功勞不如我,這次誅除諸呂,我的功勞不如周勃;我應該把丞相的位置讓給周勃。文帝就把陳平改任為地位稍低的左丞相,把周勃從太尉升為右丞相,以大將軍灌嬰為太尉;並對剷除諸呂有功的人,大加賞賜。周勃十分得意,文帝平日對他相當恭敬,周勃下朝,文帝目送他離開,舉止才會輕鬆隨便一些。看在朝臣眼中,很覺得不對勁,袁盎就按耐不住,對文帝說:諸呂亂政,大臣聯手把他們剷除,周勃剛好當太尉,手中有兵,就認為他的功勞最大。今天他當丞相,一付了不起的樣子,而陛下對他太過客氣,您這樣的態度是不對的。此後文帝的態度就變得嚴肅端莊,周勃也感到一點害怕。


    十二月,文帝下了一道詔令,取消犯法者的父母、妻子、兄弟連坐的律令。


    漢文帝前元年,公元前179年,正月,官員請文帝早立太子。文帝說:「我德行不高,縱然不能廣求天下聖賢有德的人,把天下讓給他,也不能早早立個太子,這樣真是顯得我的德行不高了。慢慢再談吧!」官員們說:「早立太子,這是為了國家、社會,表示君王不忘天下。」文帝說:「那麼,楚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哥哥,淮南王是我的弟弟,不都是可以繼承大位的人嗎?何必一定是我的兒子?」官員們又說:「從殷、周開始,國家都是立兒子為繼承人,能夠長治久安,原因在此。高帝平定天下,是為太祖,子子孫孫相繼不絕,如果從其他諸侯或宗室中選繼承人,就不符高帝的意願。所以,這件事實在不應該多做討論。劉啟是長子,人品很好,就請立他為太子吧!」文帝答應了。


    三月,文帝下詔接濟鰥、寡、孤、獨以及貧窮的人。又下令:八十以的人,每月賜米、肉、酒;九十歲以上,再加上帛、絮。而且要地方長吏檢核之後,派屬下親自送到。不到九十歲,由地方上的辦事人員送到。


    四月,有人獻上千里馬。文帝說:「我出去的時候,旌旗在前,屬車在後,每天走五十里,跟隨的人多,走三十里。給我千里馬,難道要我一個人跑在前面?」於是,把馬還給獻上的人,下詔:「我不接受獻品,各地臣民不要獻東西給我。」


    文帝對天下百姓很好,地方上呈現歡樂氣氛,文帝想到從代王入繼大統,宋昌功勞最大,封宋昌為侯。


    文帝對國家政事越來越熟悉,一天問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判了多少罪犯?周勃說:不知道。又問:國家一年收到多少錢?周勃又說:不知道。說著,感到慚愧、惶恐,出了一身冷汗。文帝問左丞相陳平相同的問題,陳平也說:不知道,但有人管這兩件事。文帝問:誰管?陳平說:罪犯的事,問廷尉;錢糧的事,問治粟內史。文帝又問:假若都有人管,那麼你做什麼事?陳平答道:陛下不嫌棄我,讓我承乏宰相之職,宰相這個職務,在上是幫助天子,理陰陽,順應四時,在下是把各種事情處理得適宜;對外把四夷諸侯都安撫得妥妥貼貼,對內則使百姓心向朝廷,百官做好自己的事。文帝一面聽,一面點頭,說:講得很好,很對!周勃羞愧極了,走出來就責問陳平:你怎麼不教我如何回答!陳平笑著說:你擔任這個職務,怎麼不知道該做什麼呢?如果陛下問你,長安城中有多少盜賊,難道你也要設法回答嗎?陳平的意思是,你該知道的,你可以回答:你不該知道的你不必逞強回答。於是,周勃知道自己的能力差陳平一大截。沒多久,有人對周勃說:你固然有誅除諸呂,擁立代王的大功,你的權勢也達到頂峯,長久下去,你就會有大災禍了。周勃就稱病,請辭相職,歸還相印。八月,文帝免去周勃的丞相職,由左丞相陳平一人專任丞相。到了這一天,代王來到長安之時,朝廷中握有大權的一些人徹底失勢,朝政大權完全轉到了這位外藩入統的皇帝手中了。

 

宅心仁厚    天下太平


    我們讀漢文帝的這些事情,可以認識漢文帝這個人嗎?我們可以說,漢文帝是一個謙讓的人,他在代邸三讓、再讓,到了朝廷,面對周勃等功臣,也是一再退讓,難道他這些舉措都是矯揉造作,以退為進的手法嗎?我不認為如此,您看,他從開始就沒有積極進取之念,不是宋昌的分析與堅持,讓他知道自己的責任無可推卸,他很可能終老代國,從代地進入中央,這是一個責任感的表現。漢文帝了解到天子的職責是照顧百姓,是為了天下蒼生,您看,他即位以後立即取消父母、妻子、兄弟連坐的律令,還接濟鰥、寡、孤、獨與窮困之人,這些「施惠天下」的作法,自然使得「諸侯、四夷遠近驩洽」。從漢文帝的這些作為,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心地很好的人,這不是我們在這裡的隨意評論,這是後人幾乎一致的看法。漢宣帝(武帝的曾孫,昌邑王被廢後,從民間入繼大統的皇帝)時,路温舒批評當時刑罰煩苛,指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他提出的善政典範就是漢文帝,他說:「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漢書.路温舒傳》)錢穆先生論漢文帝也說:「論其宅心之寛厚,為政之清簡,誠堪謂盛德之君而無愧也。」(《秦漢史》頁61)又說:「特文帝行之以慈祥愷悌,終不失為令人愛想之賢主耳。」(同上,頁62)漢文帝思至德,承天心,宅心寛厚,慈祥愷悌,所以看到緹縈上書,深自檢討,卒有肉刑之罷廢;而遺詔一切尚儉,更是處處以民為念的最佳寫照,這難道不都是出於一顆至誠善良的心嗎?若問:昌邑王應該向漢文帝學習,學什麼呢?我想最需要深切體會的就是那一顆至誠善良的心。不只是昌邑王該學,所有的政治人物,是不是都該學學呢?

 

           本文已刊於《歷史月刊》第216期,2006年1月號,頁100-105。


想要加入尔雅国学报微信交流群的朋友,请加小编微信y5967693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