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暴死之后——多尔衮称帝野心覆灭无奈之余拥立侄子福临为帝 皇太极一生一直努力维护皇权一统,但在他死前,竟然没有明定储君。 皇太极一共有11个儿子:长子豪格(时年35岁)、次子洛格(1611—1621年,11岁卒)、三子洛博会(1617—1623年,7岁卒)、四子叶克舒(时年17岁)、五子硕塞(时年16岁)、六子高塞(时年7岁)、七子常舒(时年7岁)、八子无名(1637.7.8—1638.1.28)、九子福临(时年6岁)、十子韬塞(时年5岁)、十一子博穆博果尔(时年3岁)。 在皇太极11子中,除了三个儿子早死以外,尚有8子。按理说,从这八个儿子中选择一个当继承人,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根据长子继承制,皇太极崩后,豪格嗣位,应该就是顺理成章。 但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他自己就排除了豪格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其一是在后金、清朝初期“子以母贵”时代,皇太极后宫基本都是蒙古贵族女子,蒙古五宫并立,而豪格生母不过是乌拉贝勒博克铎之女(阿巴亥的堂姑),属于继妃,地位低下;其二,虽然豪格相貌魁伟,广有智谋,身经百战,但皇太极曾经当面痛斥他“怀异心以事朕”,对这个长子没有信任感。 至于皇太极的其他儿子,17岁的叶克舒母亲是庶妃,地位低下;16岁的硕塞母亲地位稍高,是侧妃叶赫那拉氏,但在后宫地位仍然偏下;至于7岁的高塞、常舒,5岁的韬塞,三个小孩子的生母都是庶妃,所以他们自己的爵位都只能是公爵;3岁的博穆博果尔,之所以能够得封“和硕襄亲王”,倒是因为他母亲是懿靖大贵妃,乃蒙古博尔济吉特氏。 因此,皇太极在世之时,他如果选择继承人,肯定要从自己的科尔沁五宫后妃所生的孩子里面挑选。崇德二年(1637年,崇祯十年)七月初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生下了皇八子。为此,皇太极高兴至极,很快就在笃恭殿大会文武,颁诏大赦,暗示要立皇八子为“皇嗣”。可惜,这位孩子福薄,不到七个月就夭折。两天之后,也就是崇德三年(1638年,崇祯十一年)的正月三十日,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有喜讯传出:皇九子福临诞生! 但是,这位皇九子福临一直长到快六岁,皇太极也没有再提立嗣问题。这几年中,皇太极一直全神贯注打天下,猛攻明朝,发展清朝势力。 松锦大战中,他带病纵马奔驰,操心国事,使得病情不断加重。崇德八年(1643年,崇祯十六年)四月初六日,皇太极病重,清朝大臣们通过朝鲜李朝世子馆寻找医生,最后让朝鲜医生朴柳达为诊治,当时的诊断为“风眩”,大概也就是今天的高血压症状。 从此,半年之间,皇太极病情时好时坏。到了当年的九月初九夜间,这位皇帝忽然“暴逝”。按照逻辑推理,他应该是死于因高血压引起的忽发脑溢血…… 皇太极暴崩,所以来不及立储。但在他心目中,长子豪格不是理想人选,十四弟多尔衮更不是——皇太极惨淡经营17年,甘愿冒得罪不少满洲宗室贵族的风险,就是要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皇权。“家天下”的皇权理念,不可能考虑让弟弟来继承皇位。 正当清军对明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之时,皇太极暴崩,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内部,在皇位继承问题上,马上就产生出尖锐的矛盾。 既然皇帝生前没有指定皇嗣,而当时最有力量争夺皇位者,非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莫属。 根据《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七》记载,皇太极死讯传出之后,皇太极自将的正黄、镶黄两旗马上表示要拥立豪格(他还是正兰旗主)为帝;图尔格、索尼、图赖、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八人,也忙往豪格家开会,表示拥立之意。 看到索尼等人如此表态,豪格命何洛会、杨善往告郑亲王济尔哈朗说:“两旗大臣,已定立我为君,尚需尔议”。 一直在群臣中排名第一的济尔哈朗,也马上表示拥戴。接着,从谨慎起见,他又说兹事重大,应该叫来多尔衮细加商议。 不用说,多尔衮和其弟多铎所统帅的两白旗,肯定主张拥立多尔衮为帝。多尔衮兄弟中,弟弟豫王多铎和哥哥英王阿济格,当时就急赤白脸,跪劝多尔衮马上继承大位”(《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三》)。 当时的多尔衮,有当皇帝的想法吗?当然有! 但愿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还是很大,满洲宗室诸王和贵族子弟,人心不一,所以,多尔衮未敢冒然应允兄弟之请,而是伺机多方面寻求支持,观察形势。 皇太极死后第五天的八月十四日,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到宫,共同议立嗣君。当天黎明时分,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并令两旗精锐护军张弓注矢,环立于宫殿周围,摆出一副兵戎相见的架势。 会议之前,多尔衮曾经征询黄旗大臣索尼的意见,问到底立谁为帝合适。索尼也干脆,回答了一句话,就让多尔衮彻底死心: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会议刚刚开始,又是这个索就马上表态,力主立皇太子亲生皇子为帝。作为当初的努尔哈赤长子,礼亲王代善也表示说豪格当承大统为帝。豪格在场,出于礼貌,马上表示谦逊辞让。 阿济格和多铎这时候赶紧表态,他们认为自己一母同胞的兄弟睿亲王多尔衮应该继承帝位。 看兄弟二王如此表示,代善老滑头,马上又说:“睿王(多尔衮)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也就是说,从此时起,代善开始不再坚持立豪格为帝。 看自己同母兄弟支持自己当皇帝,当时多尔衮脸皮还薄,未敢应允。 此时,两白旗的统领们也都跳出来,他们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帝。 胶着中,本性躁急的多铎看哥哥多尔衮没表示,就“挺身而出”,表示说不如自己当皇帝,或者就让年长位尊的代善当皇帝。 看到弟弟丑态毕露,多尔衮大怒,马上表示不同意立多铎为帝。代善人精年长加滑头,以自己年老为辞,转身走人了,宣布退出了拥立会议。 未等多尔衮兄弟再做他想,一直承当皇太极禁卫任务的两黄旗将领忽然入殿,他们佩剑而前,激愤表示说: “吾属食于帝(皇太极),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沈阳状启》癸未年八月廿六日。) 看到这些拥有兵权的禁卫军将领都表示要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多尔衮不敢触犯众怒,只得暂时压抑下自己的为帝野心,建议扶立皇太极第九子、时年六岁的福临为帝。而后,由他本人和济尔哈朗辅政。待福临年长后,马上归政。 多尔衮这个方案,各方都感到还算折衷,就再没人出来反对。所以,皇太极死后空出来的帝位,就让给了那位当时不到六岁的娃娃福临。 可是,就在定议立福临为帝两天之后,代善之子贝子硕托、其孙郡王阿达礼,又图谋推翻成议,拥立多尔衮为帝。 事发当天,多尔衮即把二人露体绑缚,匆忙审讯后,即下法司诛杀。 多尔衮此行,一直被许多当时后世的谄谀之人捧为识大体,重大局。其实完全不是。对于硕托和阿达礼串联诸人拥立自己为帝的事情,多尔衮一直心知肚明,但最后关键在于代善本人“大义灭亲”,老头儿自己首告儿孙二人大逆不道。至此,多尔衮为帝美梦破灭。 为了杀人灭口,为了显示自己的“大义”,多尔衮对外表示,自己曾经“坚拒”硕托和阿达礼二人对自己的拥立,而且他即刻主持诛杀了想拥立自己的其他几个同谋,顺带还清除了皇太极长子豪格的一些人马。 清朝皇位继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对于清朝国祚来说,关系十分重大。1643年,正值清军入关前的关键时刻,皇太子幼子福临即位,避免了满洲贵族的公开分裂,最终使得清军内部专注于经营中原。 但是,后人也一定要注意的是,根据当时多尔衮拥立福临的举动,我们就站在清朝立场上称赞多尔衮“顾全大局”、“高瞻远瞩”啥的,也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多尔衮当时称帝,是想为而不能为,不敢为!作为长子的正兰旗主旗豪格,身后有两黄旗的拥立。加上豪格自己的一旗人马,这样一来,就明确有三旗人马支持豪格;而济尔哈朗作为镶兰旗旗主,也倾向拥立豪格;而正红旗主代善,首选也是豪格或者皇太极其他皇子。至此,八旗之中,最少有五旗已经是明确表明不支持多尔衮为帝。 在这样的情势下,羽翼未丰的多尔衮强自为帝,加上他当时还没有日后入主中原后的显赫功劳,其后果难以预料。 对于皇帝宝座,显然多尔衮欲望强烈,深刻觊觎。特别是他日后也曾经宣泄过对皇太极的深刻怨望之情::“太宗文皇帝之继位,原系夺立。”——既然太宗皇太极的皇位都是夺来的,那么其子福临继承大统,肯定也算不上名正言顺,由此推之,说多尔衮没有称帝的野心,显然就是掩耳盗铃。 无论如何,在入关前最重要的历史时刻,多尔衮拥立福临为帝,确实在客观上缓解了满洲贵族上层的公开决裂,使得清朝上下日后能够在对明战争中齐心协力,最终入关夺取了全国政权。但是,如果把这样的历史结果全部归结为多尔衮主观上的自愿自为,那显然就是对这个历史人物别有用心的硬性拔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