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妈将1岁半的小女娃交给村里的婆婆带, 2年后让宝妈悔不当初

 明天上明天下 2017-02-16

29岁的王女士有个1岁半的女儿佳佳,王女士和老公平时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今年由于王女士的工作压力变大,在跟老公商量之后,两人决定将佳佳送回老家婆婆带,两人平时得空经常回家看看孩子。

王女士说,一开始担心婆婆是乡下人,会把女儿照顾不周,可一段时间过后,王女士觉得婆婆把佳佳照顾得很好,吃得好,穿的也干净,这样王女士打消了顾虑,还觉得轻松了许多。

可是渐渐地王女士发现了一个问题,女儿说话的方式跟同龄人不一样,吐字也不太清晰,王女士觉得可能是女儿的声带还未发育完全。宝妈将1岁半的小女娃交给村里的婆婆带,2年后的发展让宝妈悔不当初!

转眼佳佳3岁半该上幼儿园了,王女士给佳佳找了幼儿园,还把孩子接回了身边。可佳佳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星期,老师就跟王女士反应,佳佳在幼儿园不爱说话,也不爱跟小朋友玩,而且佳佳有很重的方言口音,连一句完整的普通话也说不好,跟其他小朋友的差距很大,很多小朋友还很好奇的跟着佳佳学,老师教了佳佳很长时间,可是并没有太大起色。

王女士听见老师说的,这才觉得事情有点严重,晚上王女士教佳佳“绿色”,佳佳说成“玉色”,把“梨”也说成了“姨”。王女士说,自己平时跟佳佳说话时,由于是“自己人”说的是家乡话,没想到竟让女儿连一句完整的普通话也说不好,都怪自己平时没有在意,乡下的公公婆婆也是用家乡话跟佳佳交流,老年人年纪大了,吐字难免不情,这些王女士不在意的事情,竟全让佳佳学会了。

如今唱个儿歌,佳佳开口会说成“小白兔,北(白)又北(白)……”第一个还能听清楚是白色的白,但是到后面又成了北(白)又北(白),现在最担心的是,如果佳佳还不能改过来,那以后佳佳上学的拼音就困难了,甚至佳佳的这种口音会伴随佳佳以后一生。宝妈将1岁半的小女娃交给村里的婆婆带,2年后的发展让宝妈悔不当初!

宝宝发音的关键期是2-4岁,这期间宝宝很容易学会周围的发音,如果家里人发音不清或者说方言,宝宝很容易学会。当父母发现宝宝有发音不准时,应及时纠正,平时多教宝宝说歌谣、说绕口令、唱歌,鼓励宝宝用语言而不是用肢体表达自己的意愿,千万不要取笑宝宝发音不准,否则是对其心理的伤害,导致宝宝不敢说话,影响语言功能的正常发展。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能力刚起步,话都说不完整,经常满嘴跑火车,所以容易让人觉得他们在撒谎。而且他们常常分不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想象的。

比如,他把饼干吃了之后,可能会和妈妈说“爸爸吃了我的饼干”,而且反复强调是爸爸吃的。这其实不是在撒谎,而是因为他分不清想象和现实,觉得饼干可能是爸爸吃的。所以3岁之前的孩子撒谎,家长用不着那么紧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