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江(Fuchun River )中国浙江省中部河流。为钱塘江建德市梅城镇下至萧山区闻家堰段的别称。 长110公里,流贯浙江省桐庐、富阳两县市。 “黄公望在这里用他八十二岁的功力,展现他的大胆,就是一条很水平线不断地这样走下去。 大家看这一段的局部,看这条线,这个我也试过把它放大,给我国外学艺术的朋友,这哪是现代画。 他们这样讲的原因,是因为1920、30的时候,巴赫学院考试的方法就是考点跟线跟面,我们知道点跟线是所有一些造型的基本元素,而黄公望就用点跟线来画画,就是在这么长的一段当中,全部只有点跟线的元素,没有任何其它的杂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说,这个厉害。” ——蒋勋讲解《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局部 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继赵孟頫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并成为文人画发展的一个高标。 他的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被视为画道《兰亭》。是明清以来文人山水的最高典范。 中国普利策建筑奖得主王澍设计的富春山美术馆之公望美术馆 黄公望 《富春大岭图》 富春山,是黄公望最喜爱和多次表现的山水题材之一。 在黄公望画里听见巴赫“秋天的远山慢慢越来越远以后,它进到下面一段,是我觉得惊世杰作的一个部分。我把他拉远让大家看,等一下会给大家看局部。差不多两三公尺长,我称他为一个大的交响曲里面的一个无伴奏的大提琴,一个单音一直拉一直拉拉下去。从来没有绘画敢这么大胆,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就是一个水平的线,尤其这一段,就是这个树根跟这个树丛之间的这一段全部变成线这样拉过去。” ——蒋勋 台湾美学家蒋勋曾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像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在西方音乐中,理解无伴奏大提琴是较为困难的事,因为没有其它的乐器加以掩盖,因此十分纯粹。不论东西方,在京剧或者歌剧里面,最好的美声是没有乐器的。朱良志也认为,读黄公望的画如同听巴赫的作品,高严独步,又微茫难测。 黄公望 《丹崖玉树图》 《丹崖玉树图》最能代表黄公望在山水画方面具有突出成就,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学董源、巨然一路的画作。《丹崖玉树图》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幅。 《丹崖玉树图轴》画重峰叠岭,高松层崖,山石用董源、巨然之法,多作披麻皴和矾头石,兼旋洗色。笔法松秀、设色淡冶。“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本幅上有一题,无款印,又有元·张翥题诗中有云:“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笔前生应画师。”本图为黄公望的晚年之作。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九峰雪霁图》为绢本墨本,创作于黄公望80岁时,笔墨老辣,如同一件神秘而庄严的音乐作品。画面中山峰一一矗立,如苍茫天际中绽放的洁白莲花。 黄公望画中的浑然之境前人评黄公望,多注意到一个“浑”字。其好友张伯丽说他“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浑,是文人画的理想境界,也是文人画理论中有关生命真是问题的重要概念之一。《二十四诗品》第一品为“雄浑”,描述一种天人之间浑然不分的境界,以显示“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创造途径。 黄公望 (款) 辛卯(1351)年作 溪山茅屋 镜片 如何理解黄公望的“浑”?《庄子》内七篇最后一篇为《应帝王》,此篇最后一段讲一个关于浑沌的故事,这个故事居内篇之末,带有总摄《庄子》哲学的用意,庄子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发扬老子“大制不割”的浑沦素朴之道,强调通过纯粹体验,由知识的分别归于浑一不分之境界。道家的无为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浑”的哲学。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此图画层峦叠峰,千岩万壑,长松杂树,纵横有序,错综多姿,显示了天池石壁的雄秀美姿。构图繁而用笔筒,笔墨浑厚华滋。人谓天池山得一“幽”字,此画表现出来了。图中多用淡赭,染以墨青墨绿,展示出山中的幽趣。全图烟云流润,气势雄伟,系黄公望浅绛山水的杰作。此图摹本传世甚多,此是唯一真本,至为珍贵。画中自题“至正元年十月,大凝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一。 黄公望,在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l3l5年)因在充任浙西宪吏期间参与经理田粮事而受牵连被捕入狱,在狱中关押六年后被释放。出狱后,黄公望“弃人间事”,信奉全真教,改名苦行,号净墅(一作净竖),自号大痴道人。自至,过着卖卜为生,诗画为伴,浪迹江湖,黄冠道服的道士生涯。 黄公望入全真教当道士,既是他人生道路上生活和行为举止的一大变化,也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黄公望和全真教的关系,是研究黄公望生平及其艺术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黄公望 1347年作 溪山图 立轴 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 黄公望 山水 立轴 全真教是宋元时期产生的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儒佛二家思想特点的道教派别,浑全素朴之道是道家哲学的基础思想,也是黄公望所服膺的全真教的核心思想。元代是它发展的全盛期。元代艺术打上全真教的深深烙印。元四家乃至曹知白、杨维桢、方从义等名称一时的大家,都受全真教影响。甚至可以说,没有全真教,也就没有元代绘画的传统。反映道禅浑全哲学的全真教是黄公望绘画的思想基础。 元 黄公望 《快雪时晴图卷》 全真人喜欢以“圆”、“一”来说“全”的道理,以圆满言其教。王重阳说:“明月孤轮照玉岑,方知水里金。”又说:“常处如虚空月,逍遥自在。”彻悟之道,圆通三教,没有欠缺,没有遗憾。全真教的“全”就是“一”,教中有“识得一,万事毕“。全真教的”全“不是完整的握有,而是瞬间永恒的彻悟境界。 黄公望 《快雪时晴图卷局部》 此图绘冈峦平列,寒林映带,山峰遥对,天空以朱砂点出一轮红日,生动地展现出雪山初晴的景象。通幅皆用水墨,唯太阳用鲜红色,构思颇为奇妙。 黄公望 《快雪时晴图卷》 编辑:YX 参考文献: 朱良志《南书十六观》 蒋勋《美,无言的竞争力》 |
|
来自: 书画雅苑 > 《黄公望(元1269-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