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图的横轴表示亮度,从左到右表示亮度从低到高。 直方图的纵轴表示像素数量,从下到上表示像素从少到多。 直方图在某个亮度区间的凸起越高,就表示在这个亮度区间内的像素越多。比如这张照片的直方图凸起就主要集中在右侧,也就是说这张照片的亮度整体偏高。 这张照片的直方图凸起就主要集中在左侧,也就是说这张照片的亮度整体偏低。 这张照片的直方图凸起从左到右都有分布,也就是说这张照片的亮度分布比较均匀。 这是直方图的几种最基本的形态,也是最为简单和容易的直方图。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直方图: 大家注意观察这个直方图的最左侧是没有凸起的,这也就意味着画面中没有纯黑的区域,这会让画面充满一种胶片的质感,或者说空气感。 而这一个直方图的最右侧没有凸起,这也就意味着画面中没有纯白的区域,因此没有较强的刺激感,画面整体看起来圆润而安静。 大家注意观察一下上面的几张图片,我们选择的直方图都是RGB直方图,而与RGB直方图息息相关的一个直方图是通道直方图(包括红色、绿色、蓝色通道直方图这三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这就要从直方图的绘制原理讲起了,我们知道,每一张数码图片都是由一个个像素组成的,而每一个像素又是由R(红)、G(绿)、B(蓝)三个值组成的。比如RGB(0,0,0)表示这个像素是黑色(红绿蓝都不发光),RGB(255,255,255)表示这个像素是白色(红绿蓝同时发光),RGB(255,0,0)表示这个像素是红色(只有红色发光)等等。 那么通道直方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 我们假设现在有一张100万像素的图片,其中有5000个像素中的R值为0,那么红色通道直方图在色阶0上就会有5000个相对高度的凸起,有10000个像素中的R值为1,那么红色通道直方图在色阶1上就会有10000个相对高度的凸起,以此类推就可以绘制出一个完整的红色通道直方图。同理,绿色通道直方图和蓝色通道直方图也可以这样绘制出来。 例如这个红色通道直方图的含义就是:这张照片一共有700128个像素,其中有4903个像素的R值为154。 绘制出通道直方图之后,我们把通道直方图叠加之后就是RGB直方图: 可以看到,RGB直方图就是通道直方图的叠加,例如红色通道直方图最左边的峰和绿色通道直方图最左边的峰组成了RGB直方图最左端的双峰,红色通道直方图右边的峰、绿色通道直方图右边的峰、蓝色通道左边的峰组成了RGB直方图中最粗壮的峰,而蓝色通道右边的峰组成的RGB右边的小峰。 明白了通道直方图的绘制原理,以及它与RGB直方图的联系之后,我们再来看几张图片: 大家注意观察这张照片的通道直方图(从上到下依次为RGB直方图、红色通道直方图、绿色通道直方图、蓝色通道直方图),红色通道直方图的凸起最靠右,绿色通道直方图的凸起在中间,而蓝色通道的凸起最靠左。 这说明什么?红色通道直方图靠右说明很多像素中的R值都是很大的,因此很多像素的色彩会更加倾向于红色。而绿色通道直方图相较于蓝色通道直方图更靠右,说明在很多像素中G值是大于B值的,因此局部区域也会呈现出最强色彩(红色)和次强色彩(绿色)的混合色:黄色。也就是上面呈现出的画面效果。 这张照片也是同理,画面呈现出了最强色彩(红色)和次强色彩(绿色)的混合色:黄色。我们从照片的像素中取样,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像素的RGB大小关系是:R值>G值>B值。 大家注意观察这张照片,这张照片中的蓝色通道直方图最左侧是没有凸起的,这意味着这张照片中所有像素的B值都不为0,也就是说所有像素中的蓝色都发光了。 经过我们测量,可以发现0-62这个色阶范围蓝色通道直方图都没有任何凸起。这也就意味着所有像素中的B值都是大于62的,而红色通道直方图和绿色通道直方图在直方图左侧有不少凸起,说明很多像素中的R值和G值都是很小的,因此画面会更加容易呈现出蓝色,局部区域也会呈现出最强色彩(蓝色)和次强色彩(绿色)的混合色:青色。 同理,这张照片也是如此,因为蓝色通道直方图的最左侧没有凸起,而红色和绿色通道直方图的左侧有很多凸起,因此画面会呈现出蓝色。 这张照片绿色和蓝色通道直方图的最左侧没有任何凸起,而红色直方图的最左侧有很多凸起,因此画面会更加强烈的呈现出绿色和蓝色的混合色:青色。 上面左边的这张照片,因为三个通道直方图的左侧都没有凸起,所以在RGB直方图里面也没有凸起。因为蓝色通道直方图最靠右,所以画面会更加强烈的呈现出蓝色。 上面右边的图片是我们把三个通道直方图都拉到左侧之后的画面效果,可以看到,相较于左边的图片,蓝色的效果消失了,这时候的画面效果更加接近正常的画面效果,这是通道直方图校色的一个应用。 想要了解更多的后期知识?欢迎阅读我的新书《从后期到后期》,专门讲解「后期破译」,即如何通过观察一张照片,推测出这张照片是怎么后期出来的。
|
|
来自: 王者之剑5r6y4l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