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部经络与输血

 幸福首先是健康 2017-02-17

一、头部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脉,为纵行的主干,循行部位深在;络是络脉,为横行的分支,循行部位浅表。正如《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灵枢·本藏》云:“行血气而营阴阳。”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奇经八脉,络脉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它们形成的网络结构就是经络系统,由此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系统运行于全身,将水谷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使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通过头部的经脉主要有五条。

1.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頄;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即言三焦经其一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颈旁,连系耳后,直上出耳上方,弯下向面颊,至眼下。另一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接足少阳胆经。

2.足少阳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茼,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下頄”。即言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上行到额角,下耳后,沿颈旁,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

3.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人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即言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交会鼻根中,旁外交会足太阳经,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回出来夹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再沿下颌角,上耳前,经颧弓向上,沿发际至额颅中部。

4.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即言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主干从头顶人颅,内络于脑,复出项部分开下行……

5.足厥阴肝经 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即言足厥阴肝经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由来于其功能与分布的特异性,它主要是作为十二经脉的补充,在头部的奇经八脉主要有四条。

1.督脉 督脉“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又言“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即言督脉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人络脑;又退出下项;又有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沿着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

2.任脉 任脉“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即言任脉上出关元,向上到咽喉部,再上行,到下颌角旁,沿面部进入目下。

3.阳跷脉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即言阳跷脉起于足跟部,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部的风池穴。

4.阳维脉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上至正营,循于脑空,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与哑门”。即言阳维起于头部各阳经交会之处(百会穴),与足少阳会于阳白穴,向上至本神、头临泣及正营穴,循行于脑空穴,向下至风池穴,与督脉则交会在风府、哑门穴。

(三)十二经别 经别由经脉分出,分布于头部与胸腹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的联系。分布于头部的经别主要有五条。

1.足阳明经别 足阳明之经别“上循咽,出于口,上頞頄,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即言足阳明之经别沿着食管浅出于口腔,上达于鼻根和眼眶下部,回过来联系到眼后于脑相连的组织,脉气仍会于足阳明经。

2.足太阴经别 足太阴之经别“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即言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和足阳明经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喉,贯通到舌本。

3.足少阳经别 足少阳之经别“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即言足少阳经别向上挟着食管,浅出于下颌中间,散布在面部,连系眼球后面通人颅腔,在外眼角处与足少阳经脉会合。

4.手少阳经别 手少阳之经别“指天,别于巅,入缺盆”。即言手少阳经别在头部从手少阳经分出,向下进入缺盆。

5.手厥阴经别 手厥阴之经别“上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即言手厥阴经别上达喉咙,浅出耳后方的完骨部(耳后乳突),与手少阳经会合。

(四)十二经筋 经筋是从经脉分支而出,其主要功能是连系各骨节、肌肉,约束和调节肢体运动,表现为机体强劲有力,活动自如。十二经筋分布于头部的有以下六条:

1.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即言足太阳经筋直行者结于枕骨,上向头项,由头的前方行到颜面,结于鼻部。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完骨(耳后乳突部)。

2.足少阳经筋 足少阳之筋“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即言足少阳经筋直行向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太阳经的前方,沿耳后上绕到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颔,上方结于鼻旁。

3.足少阴经筋 足少阴之筋“上至项,结于枕骨,于足太阳之筋合”。即言足少阴经筋上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

4.手太阳经筋 手太阳之筋“其支者,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额结于角”。即言手太阳经筋一分支上行结于耳后乳突部,一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结于下颌处,上方的连属于眼外眦,有一支向上结于额角。

5.手阳明经筋 手阳明之筋“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即言手阳明经筋直上行的走在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侧额角,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颌。

6.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即言足阳明之筋直行的分支向上至颈,夹口旁,合于鼻旁颧骨部,向下结于鼻,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另一分支从面颊结于耳前部。

7.手少阳经筋 手少阳之筋“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即言手少阳经筋分支从下颌角部进入,沿耳前,连属眼外角,上达颞部,结于额角。

(五)十二皮部 皮部的分布是经脉循行在体表投影的相应扩大,为经脉功能在体表的反应区。《素问-皮部论》日:“皮者,脉之部也。”它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人体气血濡养,具有保护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当人体抵抗力下降,皮部就成为外邪入侵之处。“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府藏也。”(《素问·皮部论》)这样,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也通过这个途径反映到皮部。

十二经脉中凡直接循行于头部的经脉,其所过之处则自然是其皮部分布的范围。如头部发际区的皮部,后头部有足太阳膀胱经皮部,侧头部有足少阳胆经皮部和手少阳三焦经皮部,在前额部则有足阳明胃经皮部分布。

二、头部腧穴

(一)头部穴位定位方法 头部穴位的定位主要依据体表标志结合骨度分寸来准确取用。所谓体表标志就是指头部的五官、毛发及骨节凸起和凹陷等固定标志,而骨度分寸是指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头部的大小、长短,并使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在头部有三个骨度分寸是取用头部腧穴的基础:①前后发际之间为12寸(图3—1);②前额两发角之间为9寸(图3-2);③耳后两乳突之间为9寸(图3-3)。这样取用腧穴就避免了因人的胖瘦、高矮而带来的误差。

但是临床实际使用时发现使用骨度分寸有时也有不便之处,它需不断地进行折量。经过反复的比照与探索,发现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因而形成了手指比量法。就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常用的手指比量法有三种:①中指比量法,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图3-4);②拇指比量法,即以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图3-5);③横指比量法,又称“一夫”法,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是取四指横度作为3寸(图3 - 6)。

(二)头部经穴头部有发部分的经穴有36个,现按其所属经络分别叙述如下:

1.督脉

(1)哑门

定位:正坐,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上0.5寸之凹陷中取穴(图3-7)。

功效:活血强脊,开窍利咽。

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衄血,重舌,呕吐,癫狂,痫证,癔症。

(2)风府

定位:正坐,头微前倾,于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穴(图3 -7)。

功效:熄风通络,宁心安神。

主治:癫狂,癔症,痫证,中风失语,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3)脑户

定位:正坐或俯伏,于头部正中线,枕骨粗隆上缘之凹陷处取穴(图3 -7)。

功效:舒经通络,安神明目。

主治:头重,头痛,目赤,目痛,音哑,癫狂,痫证,面痛,项强。

(4)强间

定位:正坐或俯伏,在后发际中点上4寸,或当风府与百会两穴连线的中点取穴(图3 -7)。

功效:舒经活血,镇静安神。

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失眠,口歪眼斜。

(5)后顶

定位:强间穴直上1.5寸处取穴(图3 -7)。

功效:祛风通络,养血宁心。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6)百会

定位:正坐,后顶直上1·5寸处取穴,或者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取穴(图3 -7)。

功效:活血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中风昏迷,失语,癫狂,痫证,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7)前顶

定位:正坐或仰靠,百会穴直上1.5寸,或于头部正中线入前发际3.5寸处取穴(图3-7)。

功效:清热开窍,行气活血。

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8)囟会

定位:正坐或仰靠,于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图3—7)。

功效:醒神开窍,清热利气。

主治: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9)上星

定位:正坐或仰坐,于头部正中线人前发际1寸处取穴(图3-7)。

功效:开窍醒脑,利气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渊,鼻衄,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10)神庭

定位:正坐或仰靠,于头部正中线人前发际o.5寸取穴(图3-7)。

功效:开窍醒脑,宁心安神。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衄,癫狂,痫证,角弓反张。

2.足太阳膀胱经

(1)眉冲

定位:从眉头直上,入发际0.5寸,当神庭与曲差之间取穴(图3 -8)。

功效:行气明目,通利鼻窍。

主治:痫证,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

(2)曲差

定位:在神庭旁1.5寸,人发际o.5寸处取穴,当神庭与头维(足阳明胃经)连线的中1/3与内1/3的连接点取穴(图3-8)。

功效: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目视不明,鼻塞,鼻衄。

(3)五处

定位:曲差直上人发际1寸处取穴(图3-8)。

功效:行气止痛,祛邪明目。

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痫证,小儿惊风。

(4)承光

定位:在五处后1.5寸,五处与通天穴之间取穴(图3 -8)。

功效:清热祛邪,行气通窍。

主治:头痛,目眩,呕吐烦心,目视不明,鼻塞多涕,热病无汗。

(5)通天

定位:在承光后1.5寸,承光与络却之间取穴(图3-8)。

功效:行气活血,通利鼻窍。

主治:头痛,头重,眩晕,口歪,鼻塞多清涕,鼻衄,鼻渊,颈项转侧难,瘿气。

(6)络却

定位: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取穴(图3 -8)。

功效:醒脑安神,聪耳明目。

主治:眩晕,耳鸣,鼻塞,口恶,癫狂,痫证,目视不明,项肿,瘿瘤。

(7)玉枕

定位:脑户(督脉)旁开1.3寸,当枕外粗隆上缘之外侧取穴(图3 -8)o

功效: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头痛,恶风寒,呕吐,不能远视,目痛,鼻塞。

(8)天柱

定位:在哑门(督脉)旁开1.3寸,当项后发际内斜方肌之外侧取穴(图3 -8).

功效:舒筋强脊,利气通络。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鼻塞,咽肿,肩背痛,足不任身。

3.足阳明胃经

头维

定位:当鬓发前缘直上人发际0.5寸处取穴,距神庭穴4.5寸(图3 -9)。

功效:行气活血,通利目窍。

主治:眼痛,头痛,目眩,迎风流泪,眼睑抽动,视物不明。

4.手少阳三焦经

角孙

定位:折耳在耳尖尽端,颞颥部入发际处取穴(图3 -9)。

功效:行气通络,疏解少阳。

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

5. 足少阳胆经

(1)颔厌

定位:在鬓发中,当头维穴与曲鬓穴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图3 -10)。

功效:疏经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癫痫。

(2)悬颅

定位:在头维穴与曲鬓穴沿鬓发弧形连线之中点处取穴(图3 - 10)。

功效:行气止痛,活血通络。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3)悬厘

定位:在鬓发中,当悬颅穴与曲鬓穴沿鬓发弧形连线之中点处取穴(图3 - 10)。

功效:清热疏经,活血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上齿痛,耳鸣。

(4)曲鬓

定位:在耳前上方鬓发内,约当角孙穴前1横指处取穴(图3 - 10)。

功效:清热祛邪,通利开窍。

主治:偏头痛,颊肿,牙齿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不得顾。

(5)率谷

定位:在耳郭尖上方,角孙穴之上,人发际1.5寸处取穴(图3 - 10)。

功效:通络止痛,熄风安神。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6)天冲

定位:在耳郭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约0.5寸处取穴(图3~10)。

功效:清热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7)浮白

定位: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天冲穴与窍阴穴的弧形连线的中点取穴(图3 - 10)。

功效:行气通络,聪耳化瘀。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呜,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8)头窍阴

定位:在乳突后上方,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连线上取穴(图3 - 10)。

功效:行气通络,和解少阳。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9)完骨

定位:在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取穴(图3 - 10)。

功效:行气止痛,清热利咽。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10)本神

定位:神庭穴旁开3寸,人前发际o.5寸处取穴(图3 - 10)。

功效:通络止痛,安神镇静。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11)头临泣

定位:在前额,阳白直上,人发际0.5寸处,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中点处取穴(图3 - 10)。

功效:行气活血,和络通窍。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渊,鼻塞,耳聋,小儿惊风,热病。

(12)目窗

定位:在头临泣后l寸,当头临泣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图3 - 10)。

功效:行气和络,退翳明目。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风。

(13)正营

定位:在目窗后直上1寸处,当头临泣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图3 - 10)。

功效:行气止痛,化瘀通络。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齿痛。

(14)承灵

定位:在正营后直上1.5寸处,当头临泣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图3 -10)。

功效:行气通络,通利鼻窍。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

(15)脑空

定位:在风池穴直上1.5寸,与脑户穴(督脉)相平处取穴(图3 -10)。

功效:清热熄风,安神定惊。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16)风池

定位: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取穴(图3 - 10)。

功效:强筋舒脊,祛风止惊。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鼻渊,鼻衄,耳聋,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三)头部经外奇穴

1.四神聪

定位:正坐,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图3 - 11)。

功效:益气升提,安神和络。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

2.翳明

定位:翳风穴后1寸(图3 - 11)。

功效:清热祛邪,聪耳明目。

主治:眼病,热病,耳鸣,失眠等。

3.安眠

定位: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图3 - 11)。

功效:“宁心安神,和络止痛。

主治: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癫狂,神经衰弱等。

4.风岩

定位:胸锁乳突肌后缘,耳垂与后发际正中点连线的中点之前o.5厘米处(图3 -11)。

功效:疏经活血,安神止惊。

主治:小儿惊风,癫痫,精神病,失眠,头痛,眩晕,神经衰弱,高血压,颈椎病,落枕,三又神经痛,面瘫等。

5.泽田

定位:后发际上2寸,直对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风池穴上约1寸(图3 - 11)。

功效:疏经活血,强筋通络。

主治:头痛,腰腿痛,下肢瘫痪,口眼歪斜,枕神经痛,上肢疼痛,颈椎病等。

6.百劳

定位:后发际下1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图3 - 11)。

功效:益气补正,通络止痛。

主治:枕神经痛,咳嗽,颈椎病,斜方肌劳损,小儿肌性斜颈'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上肢麻木,腰腿痛等。

7.顶上回毛

定位:在头顶回发的正中点,1~2穴(图3 - 11)。

功效:定惊安神,升提中气。

主治:小儿惊风,脱肛,痔疮,肛裂,癫痫,高血压,面瘫,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头顶痛,脱发等。

8.插花

定位:头维穴(胃经)后1寸(图3 - 11)。

功效:清热祛邪,调整冲任。

主治:偏头痛,鼻塞不通,鼻炎,痤疮,面部疖肿,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带下。

9.当阳

定位:头前部,瞳孔直上入发际上1寸处,即在头临泣和目窗穴中间,距两穴各0-5寸处(图3- 11)。

功效:疏风祛邪,醒脑通窍。

主治: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塞不通,鼻炎,小儿惊风,失眠,三叉神经痛,面部疖肿,癫痫,产后血晕。

10.桥弓

定位:耳后翳风至锁骨上窝成一直线(图3 - 11)。

功效:平肝熄风,行气通络。

主治:头痛、头晕、高血压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