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曾经沉迷游戏、疯狂追星的少年现在怎么样了?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

 长沙7喜 2017-02-17



小鲜肉F老师


“我自己大学时候喜欢打游戏,打dota,一个五人制的团队推塔游戏,类似英雄联盟和王者荣耀。曾经我的甚至想过去走职业电竞玩家的道路,而且当时打得也不错,去打比赛,拿到了黑龙江的高校冠军,但是拿了冠军之后,我却放弃了想成为职业玩家的想法,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路历程。


大三的时候我打游戏的水平很不错,学校里也小有名气。偶尔还能碰到一些直播平台上的高手,甚至还能击败他们。然后我就有了一种想法:我要打职业,我以后要靠打游戏养活自己。接着我就开始了我的比赛生涯,很开心当时碰到了我大学的几个队友,都很厉害,我们也都有着成为职业玩家的梦想,于是我们开始参加比赛,在不断地比赛和训练中朝着自己的梦想靠近。但是逐渐地我意识到,比赛跟游戏是两回事。


游戏之所以称之为游戏是因为它有娱乐性。说白了就是为了让我高兴的,我追求胜利,但是有时候也会生气,也会自大,为了自己的一时心情去做一些不应该的操作。但是比赛不同,比赛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获胜。在胜利面前你必须放下自己所有的小情绪,相信自己更相信队友。比赛中你只能保持冷静,无论对手强大与否,无论你有多大优势,你都必须按照最能制胜的方法去做。


当时为了比赛,我们五个人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不断地去找其他团队来比赛,一场比赛四五十分钟,全神贯注打完之后却还是不能休息,因为我们需要去看比赛看录像,去反思当时哪里打的不对,哪里应该怎么做能够打的更好,然后在下一场比赛中不断去改正。


记得在一次训练赛中,我们碰到了一个很强大的对手,抓住了我们一个配合的失误在一次战斗中击败了我们,然后一直压制我们打,最后我们输了。那次比赛的失误因我而起,因为我操作不够熟练,没有在关键时候放出自己的技能。虽然输一场训练赛并没有什么影响,队友也没有责怪我,我却非常难受,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了团队的失败。然后我就开始了疯狂地练习,说实话,当时为了比赛训练的日子可能是我最不喜欢打游戏的一段时间。为了保证比赛中我能顺利完成一个操作,可能我需要成千上万次的重复练习,早上起床就一个人对着电脑打开游戏,不断地练习。直到队友说找到队伍训练,我就再跟队友一起训练,团队训练完了之后我再独自练习。更辛苦的还有我们队长,为了研究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的打法和套路,不分昼夜地看比赛视频,一星期下来桌子上的泡面盒子都有20多个。


但是为了获胜,没有办法。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下,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五个人击败了所有对手,最终举起了冠军的奖杯,当然也获得了一笔不菲的奖金。


随着参加比赛,我也了解了很多职业选手的生活。随着了解的更多,对他们的敬佩也更多了,不只是因为他们的天赋,更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一个职业选手的训练是非常刻苦的,一个月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可以出去逛街买衣服,其余时间都要在基地里面面对电脑训练。每天除了自己练习,还有团队练习,还有看其他队伍比赛的视频来学习他们厉害的地方,去寻找他们的弱点便于后面的比赛。曾经我会羡慕他们出国参加比赛,但是在一次采访中一个选手说过,出国比赛才是最累的。长途跋涉之后你要马上去调试设备,扛着时差去参加比赛,比赛完了也不能休息,因为你要去看其他队伍的比赛,去学习他们的打法,几乎是没有休息时间的,一点都不像我们以为的是出国逛逛街打打游戏。而且比赛是残酷的,输了就只能收拾东西回家,什么奖金奖品跟你毫无关系。而赢了呢?赢了也别想在国外吃喝玩乐,需要赶回基地接着训练,面对下一场比赛。


再后来,我就彻底放弃了游戏生涯。因为真的太累了,也太苦了。你说你也喜欢打游戏,但是你能接受操作同一个角色,重复同一个动作上万次么?你能接受每打完一场游戏要去不断复盘你的每一个操作是否正确么?我想你也会累的。外表的光鲜,其实背后是无数的汗水和泪水。


其实跟大家聊这个,是因为游戏其实和学习是一样的。比赛就相当于考试,为了考试中不犯错,你需要大量重复的练习。平时的作业,你们觉得不想做,没意思,但是你要知道,你现在所写的每一个式子,所完成的每一道习题,都会成为你考试中不出错的垫脚石。为了最后的比赛胜利,为了你考试的高分,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练习,你必须写作业,必须让自己变得不会犯错。而这个过程中最可怕的是,比赛中没人关心第二名是谁,正如你考试没考好也没人关心你是粗心,是看错还是什么,大家只知道你没考好。所以除了大量练习让自己不犯错以外,别无他法。


同时我也想跟同学们分享的是,没有任何一条路是好走的,哪怕是你看起来轻轻松松的游戏。你看见了那些职业玩家举起的奖杯,看见他们拿到的奖金,但是你们看不见的是他们背后日日夜夜的付出。同样,你只有看见了你们学校第一名的一个个高分试卷,你看到了老师家长对第一名的褒奖。但是你看不见的是,那个第一名在背后完成了多少习题,听了多少次课。



这个世界,想要去拿奖杯,想要去考第一,是没有捷径的。你只有努力,你只有练习,才能得到褒奖和荣誉。”




韩范儿美女s老师


“我上初中的时候开始哈韩。我的父母对于我追星这件事当时也是反对的。不过他们很理性,没有直接禁止我去追星,只是告诉我自己掌握这个度,不要影响正常学习。当然,还在上学的我并没有很好掌握这个度 _(:з」∠)_ ,越追越起劲,海报一个劲往回家买,贴了屋里一墙。当时网络还没有这么发达,我甚至托人去买专辑,哦这就应该是代购的原型了吧(虽然当时没有这个说法╮(╯▽╰)╭)。


哈韩这件事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英语成绩一落千丈。当然,因为懒,我也是那种不愿意背单词或者默课文的,所以英语成绩一直处于中游。由于对韩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觉得英语也没什么卵用,直接就不听课也不想学了,还不如去学韩语,以后万一有机会见了自己喜欢的偶像就可以直接交流啊!但是~打住…这个时候我爸妈用了非常巧妙的方式——不强行打压也不支持我的兴趣爱好(一心想学韩语),他们只是在我想买周边但是终于零花钱不够的时候默默提出了要求,把成绩提上来。我当然不服气,觉得学英语没用,没兴趣了还怎么学好。这个时候他们就问我:“现在高兴了,没问题我们支持!那以后呢?”对呀,那以后呢?我们老家那个时代,只有中考高考规规矩矩的一条路,没有说像某些地方可以用韩语代替英语进行中高考。父母的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久,最终回归理智。同时,父母也顺势对我追星提出了要求。最终追星这件事和平发展,在我整个中学阶段激励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而我大学的专业——英语,其实是更有戏剧性的一个故事。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是个“感兴趣才投入”的典型代表。对于热爱的的东西,我会百分之百投入。英语对我而言,高中努力学好它就是为了大学四六级之后一击脱离,但是万完没想到大学专业直接进了英语专业。当时我的心情是相当复杂=0=。


大学第一年,我一直在纠结是否要换专业中度过。但是我们学校的规定彻底打消我这个念头--年级前15%的可以申请换专业。但是,大学的第一年我所有【非专业课】全部都是高分通过;然而【专业课】就是平淡无奇甚至低于了平均分的飘过了。


到了大二,面临英语专业四级的考试,我也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后来机缘巧合一次和亲友聊天的时候说起我烦躁的理由,亲友说:“不是都说看剧可以提升英语听力什么的吗?你既然学这个专业,总归是要学的。你这样没兴趣的人,并不可能去做研究;就趁着还在上学多找点喜欢的英剧美剧来看吧,一方面放松一方面就还可以当自己在学习。”抱着试试的态度,我就这样走上了追剧的“不归路”。当时的确有一段非常疯狂的经历,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对英语的热情,每天除了上课大概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看剧、看电影了。


可能有同学会问,难道这就是学好英语的秘诀?我只能告诉你,当然不是秘诀。这只是提高听力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的确需要时间投入,而且见效不是很快。在追剧的过程中,看到不喜欢的或者不感兴趣的,其实很容易就选择了放弃。我也的的确确追到喜欢的就一路看下去,不喜欢的弃剧也很正常。然后,追剧的时候总会有偏好,会有喜欢的角色和演员。然后,我就又不幸的掉进一个又一个的坑,开始“追星”了(┬_┬)。但是因为一些不可言说的原因,咱们能在电视上看到的都不多,更不要提采访之类的资源了。这个时候借助网络,能找到一些国内不引进、不上映的影视资料,还有比如相关演员的幕后采访等等,这些都没有现成的资源=。=所以,就眼巴巴等着有同道中人翻译出来造福大家。但也正是这个等待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好像部分字幕组是有福利可以有机会见到演员的233333,所以我也就顺手投了几个字幕组的简历,通过考核之后就加入了字幕组(具体的圈名我就不透露了233333)。在那里,我才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体会到英文的表达是多么精妙,中文的表达是多么博大精深--我经常会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翻译,总是表达不出原文的灵动。


大概是因为喜欢,不想自己的翻译毁了整篇文章,所以会在群里请教前辈。大概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燃起热情发誓要去多学一点,力求能翻译出更加精美的东西。我会在字幕组接不少翻译任务,紧急的任务要求可能要求1-2小时就必须出来成稿——这是一种考验,同时却又是极大的锻炼。对于英译中的速度和准确度,大概就是在这一次次翻译中练出来的;而另一方面,在字幕组我也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前辈,他们会作为校对和审核,对翻译稿件进行复审。经过他们的修改和打磨,一篇篇文字稿和采访会更加精美流畅,符合我们中文的逻辑和习惯。从他们那里,我又学到了无数种更加地道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文化常识。同时,在字幕组中交流的,更多是“实用”的英语。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刻板文章,我们翻译的东西可能很专业——是一篇对于电影特效技术的采访,专业术语多到炸,字幕组里每个人都会参与讨论,最终达成一致;也有可能是演员Twitter或者Facebook上的日常心情和互动(←_←对我们连这个都整理)这种超级灵活的日常用语。


其实,字幕组的人,都是因为喜爱而聚集在了一起。这种纯公益的事情,靠着极大的热情才能坚持下来。不为利益不为名气,真真是因为喜欢某一个演员而希望他得到更多人认可,每个人的心思都是单一的,而且相当有效率和质量。也正是在这,我才找到了持续学习英语的内驱力,最终对于英语文学作品、英汉翻译产生了兴趣,找到了追求的东西。


所以,现在回想一下我中学到大学的几段经历,或多或少都和自己的兴趣有关。没有兴趣怎么办?如果可以不学,那我真的非常支持就直接放弃;学着痛苦不如去娱乐;但是如果这是不得不学的,你就一定要努力把它学好。但是动力来源、学习方式有千万种,自己要聪明的去选择啦!所以,学习这件属于自己的事情,还是需要自己去发觉其中乐趣,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啦。


想听更多的老师们分享这些曾经的故事吗?

从2月19日开始,每天晚上7:30-8:00,六位学霸小鲜肉老师,六个不同的惊奇经历,带给孩子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科学学生观之“哥哥姐姐开讲啦!”

第二季重磅来袭!


海边首档青春分享类课程,每晚30分钟,90后辅导老师作为讲述人,针对当下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最关注和纠结的事件,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孩子们分享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话题涉及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亲子关系、朋友相处、学习方法、奋斗过程、理想与现实等多个领域。


拒绝说教,不下结论,用最真实的故事,表达我们的态度。




2月19日

每天晚上19:30-20:00

六位学霸小鲜肉老师

六个不同的惊奇经历

带给你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快来报名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