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旅欧散记113
2017-02-17 | 阅:  转:  |  分享 
  
旅欧散记(113)

巴黎圣母院(6)



巴黎圣母院第三个显著的特点是彩色玻璃的广泛应用。

巴黎圣母院和其他哥特式教堂一样,几乎没有墙面,而窗子很大,占满整个开间,是最适宜于装饰的地方。絮热的圣丹尼教堂是第一个采用彩色玻璃的宗教建筑。当时欧洲还不能生产彩色玻



窗子几乎开满了整个墙面



璃,所需从东方进口。随着哥特式建筑的推广,给玻璃工业带来极大的推动。欧洲玻璃工业的中心威尼斯当时还不能生产纯净的透明玻璃,却能生产含有各种杂质的彩色玻璃。11世纪时,彩色玻璃以蓝色为主调,有9种颜色,都是浓重黝黯的。以后逐渐转变为以深红色为主,再转变为紫色为主,然后又转为更富丽而明亮的色调。到12世纪,玻璃的颜色有21种之多,阳光照耀下,把教堂内部渲染的五彩缤纷、炫耀夺目。教士们解释,这正是上帝居处的景象。



用彩色玻璃镶嵌成的花格窗户



13世纪中叶以前,由于工业的原因,只会生产小块玻璃,所以分格小,因而整个大窗子色彩特别浑厚丰富。13世纪之末,由于玻璃生产技术的进步,可以生产大块的玻璃,窗上分格趋向疏阔,色调也变得简单,装饰性也就削弱。14世纪,玻璃的色彩更多样、也更透明,因而窗上的色彩就失去了浓重之感,为了增加色调的变化,许多建筑常用几层不同颜色的玻璃重叠。到15世纪,玻璃片更大,更透明,装饰性也就更差。

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除了利用玻璃原有色彩作装饰外,主要是利用玻璃的不同色彩拼成图画。受到拜占庭教堂的玻璃马赛克的启发,心灵手巧的工匠们用彩色玻璃在整个窗子上镶嵌一幅幅的图画。先用铁棂把窗子分成不大的格子,再用工字形截面的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彩色玻



雕塑和玻璃上的宗教图画融为一体



璃就镶嵌在铅条之间。铅条柔软,便于把玻璃片嵌进工字形截面中去。这些画都以《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的人的圣经”。13世纪中叶以前,由于只生产小块玻璃,分格小,所以每格里的图画是情节性的,内容复杂,形象多。巴黎圣母院的尖拱窗上,正是由彩色玻璃拼镶出来的一幅幅圣经故事的图画。后随着大块玻璃的生产,图画内容开始简略,以个别圣像代表了故事。到15世纪时,不再作镶嵌,直接在玻璃上绘画。

絮热说,注视物质的美丽能导致对神的理解,可以利用尘世的光辉,用贵金属、宝石、马赛克、彩色玻璃等的光彩引导信徒接受神的启示。古利艾尔默斯·杜朗托斯(1237~1296)提出:“教堂的玻璃即是圣经,它们驱走了风和雨,即一切有害之物,但把真正的太阳即上帝的光,透进了忠诚信徒的心。”



用彩色玻璃镶嵌成的“不识字”的人的圣经。



巴黎圣母院西立面上的雕像本来涂着各种鲜艳的颜色,而底子则是金色的。这又是法国有别于其他国家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其实多彩色的建筑,特别是彩色玻璃的广泛应用,也是当时宗教神学与世俗矛盾冲突的产物。中世纪时,教堂对于色彩的应用控制是非常严格的。12世纪以前,教会极力反对世俗文化渗入教堂建筑之中。当时最具权威的圣徒莱弗的圣伯纳(1091~1153),禁止在他主持的最有势力的西斯丁教派的修道院教堂里用雕刻装饰、彩色玻璃窗和地面的镶嵌图案,也不许造钟塔。教会的宗教裁判所严格管制着神学的正统。12世纪以后,城市的解放和王权的加强,使教堂建筑发生重大的变化。当时著名的神学家阿奎那(1227~1274)的美学观点认为,感性的美包含三个条件:完整性、比例和谐、鲜明性,“我们把涂上鲜艳色彩的东西称为美丽的东西……”冲破神学玄密的迷雾,把彼岸世界搬到可以直接感知的现实中来,又正是工匠们的世界观的特点。于是,分明洋溢着尘世欢乐情绪的彩色玻璃窗和多彩色建筑、彩色宗教绘画进入了教堂。



献花(0)
+1
(本文系过眼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