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书法作品欣赏

 颐心文苑 2017-02-17








甲 骨 文 书 法 作 品 欣 赏



来源 / 甲骨情缘
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


 

  关于甲骨文字的艺术特色,1937年郭沫若在其《殷契粹编》的自序中做了精辟的阐述:“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上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而亦自成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郭老充分肯定了甲骨文乃殷代书法。

        甲骨文书法艺术是书坛艺苑中的一朵新葩,但甲骨文比起篆、隶、楷、行、草各体来,从运笔、用墨、章法、布局,特别是甲骨文用字诸方面,还不成熟,无技法可参考,更无经验可借,就更有待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的书家去勇于探索和实践。

        甲骨文书法,从广义的角度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刀代笔”,即在甲骨片上进行契刻的书法艺术。包括发现的三千年前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和现代仿制的工艺品甲骨文;二是“以笔代刀”,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甲骨文的笔墨书法艺术。  

        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是从20世纪20年代罗振玉编集的《集殷虚文字楹帖》为开端,迄今才九十多年,在这不长的时间里,老一辈的书法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极为珍贵的可供借鉴的墨宝。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热衷于研究甲骨文的各种学科及甲骨文书法艺术,创作甲骨文书法艺术作品的新老甲骨文学家,众多的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这对繁荣甲骨文书法创作、发展甲骨文书法艺术,无疑是件幸事。

甲骨文学大家罗振玉的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是“以刀代笔”刻写到龟甲和兽骨上的,但它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书法,是指用毛笔“以笔代刀”,通过对甲骨拓本的摹写,再把甲骨文字“移植”到宣纸上。正如启功先生讲的“通过毛笔书写,提炼到纸上来。”但是,这种“移植”又不是简单的“模仿”“照葫芦画瓢”,而是用今人的眼光去审视甲骨文字,认真从甲骨拓本中体会辨识殷人契刻时刀法的轻重、缓急、单刀、双刀、冲刀、切刀,以及甲骨字在各种刀法下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的变化及其特点,从刀法领会笔法,这样的“移植”才能达到不但“形似”,更具“神似”。


甲骨文学大家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学大家徐无闻的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学大家潘主兰的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的基本风格特征,如钟明善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所说:“甲骨文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瘦劲挺拔的细笔道的;一类是浑厚雄壮的粗笔道的。甲骨文是刀刻的,刀有钝锐,骨有细硬、疏松之别,所成笔画有粗有细,有方有圆。由刀刻形成的笔画多方折,笔画交叉处剥落粗重,给后世书法篆刻留下了不少用笔、用刀的方法。从结体上看,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但均衡、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定。从章法上看,或则错落粗朗,或则严态端庄,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却显露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给现代书法章法求新上以有益的启示。罕见的殷人墨迹——玉片、陶片,兽骨上的墨书、朱书,横竖画起笔笔画粗圆如点漆,自然藏锋。住笔尖细如横针、悬针,转折处圆润自然,尤其宝贵。”概括成一句话,甲骨文的基本的风格特征是“刀笔味”。

书法的三要素是用笔、结字、章法。甲骨文书法不仅要体现出甲骨文的形体,同时要用笔墨表达出甲骨文特有的契刻意味,就必须溯本求源,学**基础知识。要识字、解字,了解构成甲骨文字字素、笔画、结体、章法的特点,体味甲骨文的线条、形体、构字关系。要表现甲骨文字的“刀笔味”,仅仅用好笔把每个笔画写好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甲骨字的间架结构安排妥切,这就是甲骨文字的结体。有了合理的结体,还要注重每个字在整篇书法作品中要取的体势,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搭配呼应关系,从而使写出的甲骨文字在姿势、气势、情趣、神韵、风格等方面更有节奏,韵律更富有感染力。正如杨鲁安先生所说的:“书体造型不是靠单一线条表现,而是由线条组合得当而构成的整体美来形成的。因此,写甲骨文只凭着点画的力感,而不讲求其结构和章法的巧妙安排,其一字、一行乃至通篇的和谐多姿风采就难以显露出来。甲骨字的单字结构和通篇章法、点画之间、字字之间、行行之间都是有联系、有照应、有生气的,而不是脱节的、孤立的、呆扳的。这就需要注意到对于呼应和对比这两种手法的灵活运用。“甲骨文的写法要求真中带草(即指点画工致中见迅疾之势)笔势的呼应,当在有形与无形之间。“要从甲骨文书体造型的整体中领悟其神理,而融会于书者笔意之中。”就是说,一幅优秀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美就美在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那种自然和谐,或者欹险而又协调的相互关系,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境界,作者必须对甲骨文的形体与笔法谙熟于心,在对每个字的构形、本义、引申义、隶变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自得用笔纵横之势,弯曲转折之趣。要用“心”去写字,而不是“画”字。所写甲骨文之字形、取势,要结合其在书法作品中所处的“环境”即四周相邻字的构形、取势,决定其或长、或方、或短,作到长短相宜、取势得当、气韵生动、穿插迎让、参差错落、疏密相间、聚散开合;巧拙相生、偃仰起伏、似欹反正、顾盼生姿;纵意所如、自然天成、风格统一、行气贯通;章法布局、首尾呼应、结构严态、神定气盛。总之,如冯又松《章法概论》中所讲;“章法就是关系法,就是强化书道中各种矛盾关系并最终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方法。如主与从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轻与重的关系,方与圆的关系,健与疾的关系,浓与淡的关系,疏与密的关系,开与合的关系,等等。”这些矛盾中对立的双方,在书法作品中是互相渗透而不是相互排斥,是协调而不是冲突。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作品才有变化,才能使整幅作品在强烈的对比中归于和谐统一。这正符合弘一大师所概括的艺术三原则,即为统一,变化,协调。


朱汉玉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如何“写”出甲骨文书法佳作,杨鲁安先生说得再精到不过:“甲骨文佳作的'妙得’,也须经过'迁想’。既师古人之心,体察殷人用心结字'法天然,无造作’的妙处,得'外师造化’之功。又要融今人之思,思必有方,从表现当代人的精神、气质和情趣着眼,慨当以慷,抒内心**发于笔下,写出健笔凌云、书以咏志的书迹来,这出自'中得心源’之用。善于思维而明心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由里及表地展现出甲骨书迹内涵丰富的造型艺术美。”“甲骨文书法艺术,虽然使用的是三千多年前的文字,但通过书家的笔精心创作,使书家的思想感情、道德修养、精神气质、学问涵养,甚至性格特征,尽溢于翰墨,通过书法艺术的视觉冲击,与观者产生共鸣和美感。因此,甲骨文书法创作,不但是一种艺术构思,更是一项文字工程。无“捷径”可走,不能急于求成,须在字内字外苦下功夫。对每个字的构形、本义、引申义、隶变等,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自得用笔纵横之势,弯曲转折之趣。要“意在师古人之心,融今人之思,务使古为今用,无刻意做作,发胸中真趣,才能构成佳作。”(引言见杨鲁安《甲骨文书体识别与摹写》)。

杨鲁安先生甲骨文书法作品(塞上齐翁补编)

 

        1989年杨鲁安先生书 甲骨文对联 “唐人风格三百首,周史道德五千言”   22cm*130cm*        

        款识:贵玺从吾习艺三年矣,致力于元魏人书最勤奋。今为之写甲骨文联:“唐人风格三百首,周史道德五千言”由此可窥如锥划沙之妙,悟以笔代刀之趣也。时在乙巳年深秋,塞上菊艳撩人。杨鲁安并志。

       上联“三百”与下联“五千”为甲骨文中的合文,即两字合一。(塞上齐翁补充编辑)


朱汉玉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甲骨文书法艺术是门新的、正在发展的书法形式,对于甲骨文笔墨书法,如何以笔代刀,如何体现“刀笔味”,如何在保持甲骨韵味的基础上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求真务实,这是推动书艺发展的动力。

朱汉玉甲骨文艺术工作室

延伸阅读(塞上齐翁补充编辑):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县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国维观堂之一。河南省南阳人。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徐无闻(1931年---1993年),名永年,字嘉龄,三十后更字无闻,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大学。我国著名的学者书法家篆刻家书法教育家

        潘主兰 (1909-2001年) 祖籍福建长乐,1909年生于福州。1928年肄业于福建经学会国文专修科。 1937年以教书为业。多年来研究诗书画金石文字甲骨文书法艺术造诣犹深。历任福州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会长,福州画院副院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福州书画研究院首席学术顾问。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顾问。1982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杨鲁安,原名杨继曾,(1928年5月15日-2009年4月30日)享年81岁。生前为西泠印社理事兼收藏与鉴定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顾问、内蒙古博物馆顾问,内蒙古北疆印社社长、天津印社名誉社长、内蒙古钱币学会副会长、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呼和浩特书画院顾问。

        朱汉玉,1944年生于河北鹿泉市,六十年代毕业于南开大学。曾担任河南省安阳市副市长。教授,甲骨文学者,书法家。


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