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

 私库皆书 2017-02-17

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

 

【核心提示】

安徽是全国粮食主产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前列。多年来,安徽省牢固树立国家粮食主产区的责任意识,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从2005年开始,先后启动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三大行动”,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新路子,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强力推进三大行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 余欣荣

  树立责任意识,构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机制

  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省各级均成立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粮食生产三大行动领导机构,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抓粮食生产的工作机制。省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对市、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安排奖励经费700万元,表彰一批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和个人,调动各地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在春耕、三夏、秋种等粮食生产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专项部署,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深入生产一线调研指导,各级农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气象部门和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全省上下形成了重农抓粮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合力。

  实行“四良”配套,着力发挥科技促进粮食增产作用

  一是打造良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资源,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粮食稳定增产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安徽省加强长江、淮河流域防洪、除涝、灌溉骨干工程体系建设,全面完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淮河中游骨干防洪体系基本建成,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省财政每年筹措10亿元以上水利建设资金,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为契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土地整理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节水农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4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00多万亩,打造了一批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

  二是推广良种。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是粮食生产夺取高产的基础和前提。自2005年起,安徽省通过对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核心示范区农户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改农民自留种为商品种,改普通品种为高产优质品种,确定了主导品种的主体地位,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实现良种化、商品化、优质化。对小麦、水稻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已累计发放补贴资金8.95亿元。先后在10个水稻大县开展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挂钩试点,每亩叠加补贴,引导农民使用优良品种。特别是小麦生产上,全省建立了8个小麦新品种试验展示中心,4个小麦新技术试验展示点,为筛选发布主推品种、集成推广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坚持国家小麦良种补贴在主产区实行省级招标采购、优惠价供种的补贴方式,每年采购6亿斤良种,确保小麦主产区实现良种全覆盖。

  三是应用良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以关键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为核心,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和节本增效同步,推动粮食发展方式由单纯依靠面积扩大向依靠科技攻单产、优化结构增效益转变。小麦生产上,以防倒伏、防病虫、防冻害、防早衰为取向,着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4项关键技术;水稻生产上,重点解决好水稻品种利用不合理、基本苗不足、秧苗素质不高、病虫害不能有效防控、品种多乱杂等技术环节;玉米生产上,大力推广高产专用品种、合理密植、机械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推迟收获等技术措施。以农机具购置补贴为引领,积极推广实用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推广配方施肥658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170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8%

  四是构建良制。在全省推广“选出一个带头人,培育一批示范户,形成一套高产技术模式,建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支专业服务队,引入一个龙头企业”模式,探索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植保和农机统一作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社会化服务。全省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74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6000个,植保专业服务队7800个。切实加强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正在推进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的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性服务载体建设,全省建立了300个省级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点,及时发布监测信息。每年组织3万多名农技人员包村入户开展服务,每年培训农民1200多万人次,推动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狠抓载体建设,发挥粮食生产样板的辐射带动效应

  一是抓大县,推进区域性增产。选择56个产粮大县开展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丰收。整合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专项项目资金,支持皖北37县开展小麦、玉米千斤县创建和高产高效万亩吨粮田示范县创建活动。涡阳县、临泉县已迈入全国小麦、玉米单产千斤县行列。

  二是抓大片,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五有”(有明显的示范标志、有完整的技术方案、有行政和技术负责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观摩活动计划)和“五统一”(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销售)的要求,建立了1500万亩小麦、1500万亩水稻和600万亩玉米核心示范区,建立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46个,辐射带动周边大面积生产夺高产。

  三是抓大户,推进规模化经营。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搭建有效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流转,积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耕地流转面积637.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0.3%。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0378户,经营耕地267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种粮大户197户,经营耕地41.82万亩。对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增加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每年组织评选种粮大户和种粮大户标兵。组织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对口联系指导种粮大户,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田。

  通过全省上下多年来不懈努力,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由2005年的521亿斤提高到2011年的620亿斤以上,连续4年超过600亿斤,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全省每年有150多亿斤粮食外调,5年累计销往省外粮食超过843亿斤。下一步,安徽省将继续坚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动摇,以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高产创建活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到“十二五”末,力争全省粮食产量达到640亿斤,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财政农发投入促进安徽农业转型升级

——访安徽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

  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措施,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如何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粮食生产“八连增”?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安徽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

  “‘十一五’以来,安徽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实施‘三大开发’,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王建培介绍说,首先通过实施连片开发,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十一五”以来,安徽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实施统一规划、连续扶持、连片开发的“31+1”示范工程,即3年项目一次规划到位,分年实施、年年见效,三年实现每个市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项目区,每个产粮大县都有一个3~5万亩集中连片的土地治理项目区,做到一年一个点、两年一条线、三年连成片。20062011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70.38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753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03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522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85亿公斤。

  “实施集群开发,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王建培说,“十一五”以来,安徽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全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和“671”转型倍增计划,以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为重点,突出基地建设促原料保障,通过整合土地治理和产业化项目资金,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和专用化原料基地49万亩;强化加工能力促转型升级,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等多种扶持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4.7亿元,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和创新,累计新增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40.2亿公斤、新增产值190.6亿元、带动429.7万农户增收42.2亿元;注重合作经营促互利共赢,通过项目实施,扶持了3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五化”建设活动,直接带动14万社员走上了合作经营、共同致富之路。农业综合开发通过项目扶持,建基地、扶龙头、促合作、带农户,有效促进了全省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江淮之间优质稻米产业、淮北平原优质小麦产业、沿江“双低”油菜产业等多个优势明显、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全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了基础。

  实施立体开发,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探索现代农业建设新路径。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通过点上探索实践,带动面上发展,进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2008年以来,安徽财政部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积极探索财政支持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示范区由6个很快发展到24个,共集中农发资金13.1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5.5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72.06亿元,示范面积近百万亩,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20多万亩,促进规模化经营;扶持培育各类农村服务组织48个,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据各地区位及资源优势,拓展了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和文化传承等新功能;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引进企业144个,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农民新村3910506套,初步呈现了“基础设施标准化、经营形式规模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生产过程科技化、农民新村城镇化、目标效益多元化”的农业现代化特征。


惠农政策到位科技推广助力

——合肥粮食刷新“双纪录”的背后

  今年,安徽省合肥市秋粮生产全面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粮食总产、单产双双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达到320万吨,较上年增加6万吨,粮食单产也由去年的443公斤/亩提高到451公斤/亩,亩均增产8公斤,尤其是一季水稻单产达542公斤/亩,较上年提高26公斤/亩,创历史最高。“上半年遭受60年一遇的秋冬春三季连旱背景下,合肥市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来之不易。其中最主要的是归功于政策好、科技助、措施强。”合肥市农委主任何杰感叹道。

  政策好:“三农”投入大幅增长,一批重点项目实施

  今年,合肥市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共落实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补贴资金8.3亿元,较上年增加1.1亿元。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补贴资金6807万元,水稻、小麦的农业政策性保险面积分别达454万亩和135万亩,投保率分别达90%89%

  粮食生产发展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项目支撑。合肥市不断优化项目实施环境,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确保一批国家和部省级重大农业项目得到积极有效落实。全年实施种植业项目25个,总投资755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755万元。

  科技助:部省市县四级联动,推进“1+6”高产创建

  何杰介绍说,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机,努力建设高标准良田,合肥市农业部门实施部、省、市、县四级联动机制,认真开展水稻、油菜、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不断为粮油生产注入科技含量。

  粮食获得高产,首先在品种。农业部门加强与科研单位、制种企业的合作,发挥两系杂交水稻上的科技优势,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采取将良种补贴与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相挂钩,全市水稻、小麦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分别为494万亩、146万亩,优质品种率分别达到98%96%

  从去年首推“1+4”到今年的“1+6”,合肥市通过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在全市建立了6个部级万亩示范区、85万亩省级良种推广示范区、30个市县级千亩创建示范片,推行水稻种苗统种统育等技术,使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单产再创新高,达723公斤/亩,较上年增加18公斤/亩,已成为粮食增产的支柱、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农业发展的亮点。

  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改造低产田”的思路,合肥市积极实施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今年以来,全市共投入2280万元,在长丰、肥东、肥西县实施了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新建标准良田面积3万亩。

  措施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农业部门全力落实

  “合肥市历来把稳定粮食生产摆在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特别是针对年初的特大干旱,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作出部署,市分管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指导和督办,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努力抗灾保丰收。”何杰告诉记者,为支持抗旱,市县财政迅速投入抗旱资金1680万元,从淠史杭枢纽和巢湖、长江调水补水,首次将两湖四水汇聚合肥,累计提水3.5亿立方米,确保了雨前栽插水稻260万亩,雨后累计栽插面积达295万亩。为实现粮食增产目标,合肥市农业部门出台方案,实施粮食生产“双千双增”工程,建立了100个单产1000公斤和亩均效益千元以上的示范区,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万吨。大力主推超级稻双增一百(亩均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建立一批“三区一田”(百亩核心方、千亩核心片、万亩辐射区和超高示范田)基地,使百亩核心方、千亩核心片、万亩辐射区和超高示范田亩产分别达到700公斤、650公斤、600公斤和723公斤。

  在春耕、“三夏”和“三秋”期间,合肥市农业部门未雨绸缪,专门制订春耕、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工作方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面对面、手把手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杨丹丹采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