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效方解析,中药巧配治好20年老痛风

 dsj_cgf 2017-02-17
病因病机

  中医学“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中对独活的记载: “独活,味甘,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

  痛风男性患者多好发于中年以后,年轻患者则多因房劳过度或酗酒引起,女性好发于更年期或绝经期,故中医师认为,肾虚是痛风发作的主要内因,而饮食不节、湿热内蕴为痛风发作的主要诱因。肾脏亏虚,脾脏受损,湿热内蕴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主要病机。患者平素饮酒或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热内蕴,损伤脾脏。《景岳全书·湿证》载: “湿从内生者,由水气不化,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脾肾之亏败”,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脾肾亏虚导致湿邪不化,加之热毒内蕴,郁久瘀毒内生,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则痛,而湿性趋下,流注关节,故临床发病常以下肢部位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为多见。


  

  治疗

  中医师强调,痛风性关节炎应辨证分期治疗。发作期以清热祛湿、通络止痛为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痛风汤,疗效显著。痛风汤方药组成: 土茯苓40g,薏苡仁30g,萆薢20g,牛膝10g。方中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无毒,明代以前并没有土茯苓的记载,因李时珍《本草纲目》始称土茯苓,记载此药称“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本草正义》亦载“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中医师认为,土茯苓祛湿、解毒、通利关节三大作用同时并存,且药效强,故为君药,大剂量使用是增强效果的关键。

  现代研究亦认为,土茯苓具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薏苡仁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薏苡仁,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曲伸,风湿痹,下气。”从薏苡仁药性理论上看,其甘、淡,微寒,“甘”可缓急止痛,“淡”可渗湿,“寒”可清解热毒,故擅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筋脉挛急之症,可加强土茯苓祛湿、解毒、通利关节的作用,为臣药。萆薢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其可利湿去浊,祛风除痹,可佐助土茯苓、薏苡仁祛湿通络,为佐药。牛膝为使药,善下行,可引诸药到达下肢疼痛部位。中医师称,过食肥甘厚味引起者,可加燥湿健脾药物,如苍术; 非饮食诱发者,多由外感风邪及湿邪所致,可加祛风湿药物,如桑枝,其还具有利关节作用,以枝达肢; 痛甚者,可加通络止痛药物如秦艽、全蝎、延胡索; 痛风日久,瘀血阻络者,可加丹参、赤芍。

  张志聪云: “治肝肾脾三经气虚,受风寒暑湿搏着,流注经络……必然动发……顽痹”,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提到病因时有如下记述: “有风寒,有热,有闪挫,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 肾虚其本也”,故中医师强调,待痛风病情进入缓解期,应以补肾固本为主,可予二至丸加减。现代研究表明二至丸中墨旱莲、女贞子有增强免疫力作用。急性痛风发作期间需注意低嘌呤饮食,可以选择萝卜、白菜等蔬菜,忌海鲜、啤酒、辛辣食物等。


  

  病案举例

  某男,56 岁,患痛风性关节炎20 余年。最近每2 ~ 3 个月发作1 次,每次持续4 ~ 5d,近2 年发作时服用扶他林,效果不佳,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甚,疼痛难忍,遂于2013 年9 月13 日于中医门诊就诊。症见: 右足背第一跖趾关节红肿发热,疼痛,肤温升高,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口渴喜饮,舌暗,苔白厚腻,脉滑。查血尿酸726μmol /L,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痛风,湿热闭阻经络,方以清热祛湿、通络止痛为法,予自拟痛风汤加味治疗,药用土茯苓40g、薏苡仁30g、萆薢20g、牛膝10g、丹参10g、赤芍10g、全蝎3g、桑枝10g,每天1 剂,水煎服,分2 次服用。服药后关节疼痛症状好转,2周后可自由行走,活动不受限,复查血尿酸436μmol /L,随访半年,患者痛风未发作,血尿酸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