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玉器上的包浆,实际就是脂肪层,它的来由是人体的汗液经接触敷于玉器的表层,后经长期的埋藏,脂肪层变硬变透明,即成了包浆,同时也因为是脂肪酸的关系使得玉器的表面生长出霉菌,这种霉菌可能又会钻入玉器的里边生长。 这块老玉包浆很深厚 玉器埋在墓中千年,可以想象霉菌会不断地繁衍生长,这在玉器上留下了痕迹。就此我认为这可以成为鉴别古玉的一种手段在很多有关古玩的书上,一些有独到见地的藏家,都谈到过玉器、印石、木器、铜件、砚台以及瓷器等各类传世古玩艺术品上,都有一种因岁月流逝而留下奇妙而使人赏心悦目的光亮。 清代和田玉老玉兽面挂件 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学会看包浆,只是识别器物新旧手段之一,而且对木器类古玩比较明显有用。要鉴别其它器物,比如瓷器,还要从底足、釉色、胎骨、图案、纹饰、旧痕等多方面去判别。 笔者就见到过有些瓷器,不知是否放在橱柜里的原因,常年不见天日,也无需去擦拭灰尘,不要说毫无包浆可言,连底足和釉色也新得可以,但却是“的板”的老东西。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 正因为如此,一般初学收藏的人,不要轻信有的书上所说:“只要学会看包浆,即能辨别器物的新旧,推断其年月之长短,可以少花冤枉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