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鉴定唐三彩瓷器的真假

 自华居 2017-02-17

唐三彩瓷器从本质上来说,不是瓷器,而是一种低温烧造的陶器,这是鉴定唐三彩最基本的知识,唐三彩是一种亮釉,其光泽亮丽柔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也有褐、蓝、黑等色,釉色斑斓,具有古瓷器表面的莹润感。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唐三彩各色釉之间互相浸润交融,色彩斑驳绚烂。

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而且各种形象的器物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线条流畅,骨肉停匀,神完气足,有着独特的动感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唐三彩富有弹性的线条,既流畅又有力的组成形体,变化自然,生机勃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是光辉灿烂大唐文化的一个体现。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则以马和骆驼为多。

鉴定唐三彩的真伪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胎上辨别

看陈旧感:真品旧感自然,富有层次并深入肌里,用硬物轻划,可见旧感渗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显眼处轻轻敲击一两处胎表,就可发现旧感是由胎表向里渗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经作旧处理虽有陈旧感,但绝无真品胎经岁月侵蚀而显露出来累累沧桑的自然感,旧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觉依稀可辨,不会出现旧感渗入胎里的现象。轻击胎表就见“旧”仅是胎表的一层,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旧感与胎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看胎土新断面:真品三彩由于时间久远,部分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后,胎土颜色会由白渐变到黑,这一过程一般约3个月时间,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净后的胎表也会出现这一现象。高仿三彩胎的新断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

看土锈:大多数高仿三彩为了尽量减少人为破绽,几乎不做土锈。这个锈是物质化学变化的产物,如铁锈、铜锈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锈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二是从釉光区别

唐三彩的釉本质上是一种亮釉,刚烧成时光亮刺目,光泽灿烂,百年之后光泽渐退,温润晶莹,釉光逐渐变得柔和自然,精光内蕴,宝光四溢。唐三彩的釉光根据目前所见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总是柔和温润的,除了釉面腐蚀严重,否则三彩真品不会失去柔润的光泽。

大多数唐三彩釉面由于时代久远都会出现哈利光,它是千年风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无法让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时光。哈利光不管在什么颜色的釉面上都呈现出五颜六色,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光线下其颜色也都如此。真品三彩器物通体的宝光,恍惚不定,如梦幻漂浮在绚丽多彩的釉面上,所有的高仿者对这梦幻之光都会感到无奈。此外,真品哈利光用一般的照相机可拍摄到,而仿品则拍摄不到。所以,有无哈利光是鉴别真假唐三彩的一个过硬的标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哈利光,所以不排除没有哈利光的三彩器也属真品。

唐三彩马真品图

唐三彩历史:

(一)唐三彩的由来: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绿、白、黄(也称绿、赭、蓝)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和俑。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唐三彩的名称,在古代文献中不见记载,直至20世纪初才被大量发现和真正认识。1905年-1909年清廷修筑陇海铁路时,在洛阳一带从东到西沿邙山南麓,挖开许多古墓,其中唐墓中出土了数量颇多的三彩器皿和俑类。民国初年,古玩商们将其运到北平琉璃厂销售,引起了王国维、罗振玉等著名学者的赞赏和重视,同时也吸引了外国人的重金购买,唐三彩顿时名扬天下,并开始为世人所珍藏。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书,才首次提出“唐三彩”之名。

(二)唐三彩发展的历史脉络

唐三彩从唐初开始制作,其间经历了初创走向成熟时期、高峰时期、衰退时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与通常划分的唐代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最早的唐三彩作品出现于唐高宗年间。唐高宗麟德元年郑仁泰墓出土的一件蓝釉三彩盖和上元二年李凤墓出土的三彩作品。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大量精美的三彩作品开始出现,三彩也走上鼎盛期,天宝以后逐渐减少。相比而言,真正代表唐三彩水准的,是武则天执政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包括了开元、天宝和整个盛唐时代。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唐三彩陶器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因为经济的发展,厚葬之风随之蔓延开来,无论皇亲国戚,文武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唐三彩陪葬,如今所见的 唐三彩陶器,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美,代表了唐三彩烧造的最高水平。然而,随着唐朝的日益衰落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贵族、官僚阶级的快速没落,庶民阶级的新兴,唐三彩的制作也随之进入了衰退期,各个三彩窑窟开始烧制相对低廉的制品,人们对三彩制品的需求也大大减少。就这样,当唐政权消亡后,唐三彩也开始慢慢终结了它的生命。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三)唐三彩产生的历史原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唐三彩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下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具体产生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陶瓷业的飞速发展。陶瓷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它们之间又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就是黄色和绿色的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那么就是说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才在陶瓷器物上同时使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各方面的文化,甚至还包容了外来的好多文化,那么就是说这个时候从绘画也好,从陶瓷也好,从金银器的制作也好,它形成了一个灿烂的特点。

第二,佛教的促进作用。在唐建国初期,就制定了对道儒释三教采取兼蓄并用的政策,尽管在不同时期,统治阶级根据不同需要对其中之一有所偏爱,名次又分先后,总的来说,李唐对三教都是扶植的。佛教的发展也带动了很多方面的发展,如文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印度佛教对唐三彩的人物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初女俑衣衫线条流畅、薄衣贴身(曹衣出水)的风格,就是吸取了佛教造像丰富的艺术养料。唐三彩在吸收佛教文化的过程中,有机地把民族化与中国化相结合。不仅保留了西方雕塑造型准确、比例恰当的长处,而且更注重人物神态的写实,注重社会审美心理的再现。随着对女性美的欣赏观念的改变。八世纪初期,“吴带当风”式的胖美女俑成了新一代美女的写照,衣饰线条的飘逸与流畅,神情气度的典雅与妩媚,成为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

第三,对外贸易的高度发展。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前,繁荣富强,因而,有了万邦来朝的盛况。那时,西北有陆路沟通中外,东南有海道联络东西,商队络绎不绝,使团相望于道。空前畅达的交通,为空前频繁的文化交流创造条件。唐三彩的外来文化的养料,主要有两个源头;南亚的印度文化和西亚的波斯文化。这些异域文化,伴随着中外交流的进一步频繁,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强。使唐代的一些三彩镇墓俑艺术风格明显西域化。从天王俑不少是波斯人相貌就可以看出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程度。又因唐三彩釉色特殊效果,使这种外来艺术魅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四,唐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文化上,唐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大量历史证明,唐代的艺术家及文人很反对机械模仿别人,照搬照抄,勇于变革,积极进取,主张自己亲身实践,认真观察,体验生活,独立思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独树一帜的特色,成为某一方面的第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此类思想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他们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渴望做得最好。例如:杨惠之和吴道子刚开始都是学画,后来杨惠之觉得自己在绘画方面无法超越吴道子,就转向雕塑,经过自己的多年努力终于成名成家,取得“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美誉。

第五,民族大融合进一步深化。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互相渗透互相学习的过程,在我国历史上大量存在。在中国的民族大融合中,唐代政府采取的有力措旄最多,持续的时间也最长,效果也最为明显.唐太宗对北方突厥采用了开明的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突厥的文化也源源不断的传入,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回鹘、维吾尔族、彝族、南诏都采取的很多措施。特别是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时带去了大量的手工艺品和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反,异域的文学艺术也必然会涌入中原。为唐三彩的成熟创造条件.

第六,是厚葬之风的盛行。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要原因之一。

(四)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侍女真品图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是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的陶泥。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使用专门雕塑工具对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则往往需要较多翻制的模具。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需要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的釉烧,此时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五)洛阳唐三彩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呈现蓝色,锰的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流淌交融、相互辉映,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唐三彩作为唐代洛阳的雕塑杰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了当时重要的输出品。据各国考古学者提供的资料,唐三彩几乎遍及欧、亚、非。在苏联的撤马尔罕发现有唐三彩器皿,在伊拉克的阿比路特发现有三彩大碗,在沙玛拉遗址发现有三彩三足盘和盆,苏丹红海沿岸的埃扎堡发现有刻花三彩盘,在埃及福斯塔特城遗址发现许多唐三彩器物碎片。据传意大利法安扎陶瓷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风头壶和三彩盘就是埃及出土的。在朝鲜半岛发现的唐三彩也不少,当时在中国的影响下,新罗也烧制了精美的三彩器物,称为“新罗三彩”。在日本发现的唐三彩更多,其中在玄海滩的绝岛、冲之岛等古遗址中,发现有唐三彩长颈瓶等;在奈良安寺舍堂和讲堂遗址中,单是三彩枕就发现30多种;在檀原市安部寺遗址出土有三彩兽足残片。日本受到唐三彩的影响,自己也成功地烧制了各种三彩器物,称为“奈良”。

(六)唐三彩反映的社会状况

洛阳唐三彩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三彩主要用作陪葬明器,有俑像类和生活器皿类。俑像类主要有人物俑和动物俑。人物俑题材广泛,主要有妇女、文吏俑、武士俑与天王俑、镇墓兽等。这些俑神形兼备,以其题材刻画出其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则面部胖圆,肌肉丰满,梳各式发髻,着彩缬服装。文官则彬彬有礼,武士则勇猛英俊,胡俑则高鼻深目,天王则怒目凶狠。制作这些人物俑时,为了增强人物形象的质感,采取了“开相”工艺:对人物的头部多不施釉,仅涂以白粉;在唇和面颊上,添加朱红;对眼眸、眉睫、胡须、巾帽或花钿等,用墨或彩色来描画,以增强写实效果。 唐三彩女俑取材于唐代社会活生生的女性人物,有立俑、坐俑、乐舞俑、乐唱俑、骑马俑、对镜梳妆俑等,着重表现唐代妇女姿态自由、面容丰腴、肌肤细腻、双手纤巧、两足丰柔的形象。唐代妇女喜欢装点,唐三彩女俑诸如额黄、眉黛、朱粉、口脂、花钿、妆靥等饰容方法无所不有,发式也新颖多变,有单高髻、双卵髻、倭坠髻、两丫髻、刀髻、宝髻、椎髻、螺髻、鹦鹉髻等。这些女俑的服饰简洁、明快,多着翻领窄袖襦衫,胸部袒露,身系裙带,衣领有圆、方、斜、直、鸡心等,表现出当时妇女装饰多样化的时尚,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风貌。女俑的造型,早期的清秀,后期的丰腴,以唐中宗时期为过渡。文吏俑是唐朝社会文臣的形象,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条件。但“伴君中如伴虎”,所以这些人物文静端庄、思绪深沉、气派不凡,虽说衣帽齐整、峨冠博带,仍不能掩饰内心的惶恐。武士俑,是唐王朝武装力量的缩影,多为英俊潇洒的年轻战士,有的站立,有的骑马,拉弓射箭,这些大多是初唐的造型。到武则天时出现佛教中金刚造型的天王俑。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武士俑和天王俑并见,以后则只见天王俑。镇墓兽源于古代传说中的方相神,是山川精怪,有驱除邪恶的法力。镇墓兽在初唐时期塑成人身蹄足;到武则天时出现兽身、鸟翼、蹄足,有兽面或人面两种。因其造型奇异可怕,加上光怪陆离的釉彩,在坟墓这种特定环境中,会使人有恐怖的感觉。

唐三彩器胡人、乐舞、杂技俑中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唐人生活的多样化,丰富化,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再现了唐代盛世时中原与边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中外频繁交往的情景。

唐三彩的特点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盛唐时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各种各样的唐三彩有其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以普通的黏土制成的,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三”在古汉语中又有“多”之意。这批陶塑属唐代制品,又因色彩丰富,有翠绿、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其称作“唐三彩”。也有学说认为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这种彩色釉陶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而制作成功的。之间历经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代时,终于烧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唐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是民国时期。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在20世纪初,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损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颇多的唐三彩作品。这批唐三彩被运到了北京市场上,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的垂青,从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建国以来,唐三彩之名长期沿用至今,当然,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

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并予以大量制作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唐朝政治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昌盛,国家的强大促使了各方面的发展。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厚葬之风使唐三彩的烧造数量及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至公元9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阳和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已国家。

唐三彩的品种很多,有器物、有立体塑像、有明器、也有生活用具。从现存的各种唐三彩看,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最完整的手工艺品,几乎没有一种唐代手工艺品的种类可以超过唐三彩的品种。概括起来,唐三彩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人物塑像。 人物塑像亦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俑类,唐三彩的俑也有多种,大型作品如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还有人首兽身的镇墓俑或镇墓兽。中小型作品如男立俑、女立俑、骑马男俑、骑马女俑、胡俑、戏弄俑等。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及镇墓兽通常出土于身份很高的皇亲国戚和官吏墓中,这些作品一般身材很高,有的七八十厘米,有的可达一百多厘米。

动物塑像。在各种动物塑像中,马和骆驼最为引人注目。在唐三彩中出现如此之多的

唐三彩骆驼真品图

马和骆驼,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相一致的。集中反映了当时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唐三彩中还有其他造型的动物诸如:猪、羊、兔、鸡、鸭等应有尽有。

生活用具。唐三彩中最常见的是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器具。那些生活用具中包括饮食用器、文房用器、化妆用器、储藏器等多种类别,但大多数器物可能作为明器用以陪葬,因为从实物看,绝大多数生活用具是从墓葬中出土的,尤其是一些小件器更是毫无价值,只能是明器。

模型。作为陪葬品中的一个方面,唐三彩模型的多样化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使那些已死去的人过与生前相同的生活,一些有身份的人墓中通常会被安排置放各种不同的模型,在历代墓葬中均可见到。

唐三彩中最有吸引力的当属骆驼和马,用马陪葬的更多,这与唐代宫廷对马的特殊爱好有密切关系,宫廷贵族热衷的狩猎活动、帝后出巡、宫廷礼仪、军队远征都与马有关。三彩马体态健美、强壮有力,或站或奔,姿态无不惟妙惟肖,西安唐墓出土的两件骆驼载乐俑,则是三彩骆驼中的代表作,其中一件驼背驮平台,载有六个手持乐器盘腿而坐的乐俑,一女俑立于中央翩翩起舞,七件俑都着汉服。另一件骆驼昂首站立,载四个乐俑,中有一舞俑,五俑中有三俑为深目高鼻的少数民族,乐俑所奏似为胡乐,展现了少数民族艺人的风采。两件三彩骆驼载乐俑体现了唐代统一繁荣的盛世景象。

唐三彩是局限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随着唐王朝的灭亡,唐三彩也随之消失。唐代以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在北方地区流传繁衍,其中包括契丹民族的三彩和北宋三彩,还有金代的金三彩等。但它们的艺术水平与唐三彩相比较为逊色。风格也有较大的区别。

唐三彩的鉴定

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别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笔者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别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

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第一,开片 开片,严格地来说,是陶瓷制作后的一种缺陷。开片是陶瓷器在制作过程中,受到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在表面所生成的裂纹。一开始,这种裂纹的形成机理被偶然性所制约,当这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使陶瓷器表面产生一种奇特的观赏效果后,收藏家和制作者就开始重视这种裂纹,并摸索产生这种裂纹的工艺要求。这样,陶瓷表面的裂纹就被美化成“开片”,而开片的形成机理也就成了历代工匠的不断探索的制陶规律。不同的制作工艺,会使陶瓷器表面形成不同的开片,这们,开片也就成了鉴定不同时代陶瓷器的依据,也是现代制作各种高仿品所必须摸索的规律。最著名的开片,就是南宋哥窑的金丝铁线,其开片之美实在是妙不可言。

第二,针孔,有些产品从釉表面至胎基有较小孔,是属于次品,然而由于釉热而发泡产生极个别小孔,却是情理之中,多见小型物品。但一般说来,高档品是不允许出现在明显位置的。笔者也会配图以说明!

第三,唐三彩首先釉色光泽也必须达到合格或精品釉色的要求,釉色是产品差价一个距大的原因,另外特别是唐三彩马、骆驼,他们造型必须能体现出行体的神韵,其气宇轩昂!今后,我们会把相关图片放大、对比。

第四,唐三彩烧制是采用二次烧成法,经过精心配釉,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在色彩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魅力,由于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釉质的自然流淌,相互渗化,色彩自然融合,花纹流畅,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艺品。简单的说,小局部的釉色有少许变化,如流釉,流釉让唐三彩更加绚丽!然而总有人误认是杂色!杂色最简单方法识别是,用眼看上去不合时宜,不如其它色相称!以后我们陆续配图加以说明。

第五,唐三彩属于陶,这就区别于瓷器了,所以有些购买者常常进入这个误处,非要眼贴着唐三彩物品看,手可劲摸,或者用放大镜来审查,当然档产品可以经得起用瓷器一些方法来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