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瓷鉴定二十法之十五——釉下有机物生成结构变化

 自华居 2017-02-17
德藏收藏网decangwang2016-11-28阅读原文

瓷器中的有机物生成,是从瓷器烧出窑的那一天开始,将伴随日月星辰和岁月的流逝在逐渐生成,并发生着变化。而这种有机物的生成变化,不仅在表面,同时在釉内以至周身的每一处,都在生成变化。相对而言,材质越精细,这种变化越小。但这种变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同时代器以及同时代不同类别工艺器,甚至存放环境,都会使器物有机物生成有别。

通常情况下,一元配方器和二元配方器,由于胎质结构上的区别,釉面的厚薄不一,以至烧造上温度的差异。于是当各类的瓷器从胎至釉的致密坚硬度有别时,对器中有机物的生成变化会有影响。比如说宋代汝器易陈旧,而那些陈旧的有机物多为杂色斑,便是一种类型。那么早期元青花、明宣德以及康熙青花的釉下有机物的生成变化自然各不相同。他们相对各有各的特征。而如果细细进行剖析,便可以寻找出它们的规律特征,它们最大的特征是表面纵然整体一新,而釉下的有机物生成变化则非常明显。而只要达此一致,那必真无疑,天下没有表新内陈旧的假器物。而釉下有机物的活动参与,使得釉下会出现结晶斑体块,这些特征可用高倍放大镜可观察到,它们是岁月之痕,衰竭变化之实,无假器可言。

釉下有机物生成结构变化,如宋哥器挂釉与釉料合一器有别,挂一道与挂两道釉也不同,这些要正确与全面去了解、认定、运用,不可以一种认定方法去辨认全部,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方可。

图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