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盛顿邮报:Facebook上最好的纸媒

 颐源书屋 2017-02-17


来源:NewsWhip;Geektime;digiday;

            journalism

作者Liam Corcoran

编译:袁源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移动媒体、社交网络爆炸式的发展与纸媒的落寞身影形成了鲜明对比,以Facebook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了新的垄断渠道。在新媒体的步步逼近下,传统媒体能否借力使力,颠覆传统新闻模式?《华盛顿邮报》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根据comScore的统计数据,16年10月,《华盛顿邮报》Facebook页面总浏览量为9,960万,同比增长49%,移动流量同比增长高达59%。NewsWhip数据表明,《华盛顿邮报》16年Facebook互动量比15年增加近70%。NewsWhip毫不吝啬的称赞:《华盛顿邮报》是2016年Facebook上最好的纸媒。


有机互动:内容精准推送至Feed


自从去年夏天,Facebook宣布调整新闻推送(News Feed)的算法后,不少大报的Facebook访问量“集体跳水”。文章要在新闻推送中脱颖而出变得越来越难,从而导致了页面的覆盖量和参与度的大大降低。


相较于BBC等其他纸媒的步调迟缓,《华盛顿邮报》快速反应,分析了新算法所带来的新变化。不同于过去的“一刀切”,同一来源只能推送一篇文章给用户,新算法允许同一来源推送多篇文章给用户,而且会优先置顶好友分享的内容。换言之,更多喜好相同用户的分享,更加专一化的文章主题,才能够提高内容的可见度。


大规模的“复制”似乎成为取得成功的好方法。同一新闻,针对不同的兴趣用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主题,多次报道。《华盛顿邮报》15年每月发布9,764篇文章,而到了16年平均每月发布11,342篇文章。《华盛顿邮报》更是“毫无保留”地在Instant Articles上更新每日发布的全部文章。Instant Articles更快的加载速度,提供更佳用户体验。


Instant Articles负责人Michael Reckhow认为:“任何东西,只要我们把速度搞上去了,用户的参与度也就上去了”。的确,《华盛顿邮报》Facebook参与率的提高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华盛顿邮报》16年11月有2,010万的互动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8%

 

描述性标题:拒绝链接诱饵标题

 

链接诱饵标题(clickbait headlines),通常指那些诱使用户点击查看更多内容的标题。链接诱饵标题会暗示用户:点击,你讲看到更多!链接诱饵标题的盛行来源于公式化的“清单体”标题(formulaic listicle headlines),如《成长必须经历的23件事情》。“清单体”标题主要模式是“数字 主题”,它“利用认知偏差以增加读者点击链接的可能性”。


Facebook用以下两大标准来定义链接诱饵标题:(1)标题需要隐瞒必要的信息来理解文章内容,迫使用户点击链接到找出答案,如《你永远不会相信她竟然在红毯上摔倒了》;(2)标题夸大文章内容,影响读者判断。


回顾《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标题,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标题都是描述性的,充满对话感的,而且十分的生动有趣。这类标题在政治报道和评论中比较常见,它能提炼出文章中最有趣的信息点,吸引读者阅读原文。


对于科普类文章,结论和信息点往往比较单一,不少媒体觉得用描述性标题容易戳破谜底,从而使读者失去点击阅读原文的兴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华盛顿邮报》的文章《热狗现在被认为是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大约含有480种致癌物》。标题基本概括文章全部内容,却引发了约19,000 的互动。


名记者联动:意见领袖的粉丝效益


官方账户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往往要保持话语的一致性,而互联网舆论场是开放式的,会有不同倾向,不同角度的声音,这使得单打独斗的官方账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声显得力不从心。

此时,不同意见领袖,带来的不同声音,就形成了一种传播上的互补。而意见领袖的扩散传播所带来巨大粉丝效应,更是锦上添花。


大事件上,官方账户牵头,旗下各名记者在不同时间点推进传播,吸引其他意见领袖自动扩散传播,《华盛顿邮报》在Facebook的报道正是执行了这一准则。


例如,关于“唐纳德·特朗普使用了258,000 美元慈善捐款用来解决自己的法律争端”的事件,《华盛顿邮报》官方账号发布新闻后仅20分钟,就有10多位意见领袖进行跟进。下图中每一个节点都代表着名记者或意见领袖的二次加工和传播。这其中有不少是《华盛顿邮报》旗下的名记者,他们的Facebook页面粉丝数量可观。

 

垂直视频 直播:小而精的社交媒体视频

 

将电视视频移植到社交媒体的横屏时代即将结束,迎来的是更加适应移动端的竖屏时代。去年,《华盛顿邮报》也更新了它的视频策略,把传统的、横屏拍摄的长篇幅故事模式,转变成了为社交媒体量身打造的“垂直视频 讲解”模式。


《华盛顿邮报》认为基于社交媒体平台,1到3分钟为视频的最佳时长。3分钟以上的视频,对于用户而言,是过度的体验。


除了视频报道形式上的改变,《华盛顿邮报》对视频内容也进行了创新。除了传统的大选实时直播的常规项目外,《华盛顿邮报》敏锐地把握了部分网友对大选幕后细节的需求,利用Facebook Live与用户直接对话,进行了数十次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深入直播。跟进时事的“快直播”的反面就有《华盛顿邮报》4小时直播巨花魔芋开花的“慢直播”,收视率竟超过了22万。


直播通常时间有限,突出特色才能吸引流量。《华盛顿邮报》旗下记者不仅定期更新自己的主页,而且定时使用Facebook Live,展现个人魅力与特色,丰富了直播内容。例如,安娜·费菲尔德在去朝鲜采访途中,便进行了一次直播,回答用户各种问题,受众反响也十分热烈。


独家内容:万变不离其宗 


前文所提的各种手段,的确都促进了《华盛顿邮报》在Facebook上的成长。但对于《华盛顿邮报》这样传统的大报而言,独家内容和深度报道才是他们建立社交用户关系的关键。观察去年10月—12月《华盛顿邮报》Facebook参与度,可以从下图看出明显的三个高峰值。(图中以1、2、3数字标注出)



这三个参与度的高峰与《华盛顿邮报》独家报道的发布在时间轴上是重叠的。第1高峰出现在《华盛顿邮报》曝光了一段特朗普2005年在私人场合与娱乐节目主持人比利·布什的录音谈话。录音记录了特朗普对女性发表的极其粗俗、下流的言论。


第2高峰出现在大选结束,《华盛顿邮报》的分析师对选举结果进行了即时、深度的解析。最后,16年12月5日是第3高峰,当天《华盛顿邮报》发布了独家深度调查,揭露了五角大楼为保预算将其浪费1250亿美元证据设为机密的事实,吸引了约莫30万Facebook互动量。

 

除了上述努力,《华盛顿邮报》还应Facebook邀开发消息机器人,在其Messenger平台上与用户进行更深入的互动,给用户分享热门故事、比赛结果和时事新闻等。《华盛顿邮报》在Facebook上的种种努力,完美诠释了纸媒可以如何借助社交媒体,提升关注度,增加互动量。



中国第一家

专注媒体融合的研究院

传递信念信心

剖析实践实验

探求对策方法


合作:请联系微信后台

投稿:dewaiwuhao@ctrchina.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