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知海洋七十载—— Crafoord奖获得者Walter H. Munk教授成就解读

 海地007 2017-02-17

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著名物理海洋学家,在海洋环流、海浪和潮汐等研究领域所做出了卓越贡献,于2010年获得Crafoord奖。

生平和荣誉

Munk于1917年出生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家庭背景显赫,外祖父是银行家,母亲读过剑桥,继父是盐矿集团董事长,学校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期间,Munk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学习。三年的银行工作让Munk倍感无聊与乏味,反而是夜校的学习让他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番深思之后,Munk毅然放弃了成为一名银行家的机会,到加州理工学院求学,经过不懈努力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Munk19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6年当选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一生获奖无数。

成就解读

风生大洋环流理论(1950)

1950年, Munk提出的风生大洋环流理论模型,与Stommel模型一并被公认为风生大洋环流研究的经典。相比于Stommel的模型,Munk模型与真实的风生大洋环流更为相近。

海浪研究(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二战期间,Munk为诺曼底登陆提供了重要的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战后为第三代海浪预报模式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Munk和Cox建立了Cox-Munk海浪坡度统计模型, Munk和Sverdrup定义的“有效波高”概念在描述海浪统计特征时仍然受到优先公认。

潮波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今)

Munk与其合作者提出了著名的潮汐“响应”分析法,他指出了海洋混合控制着海水中热量、淡水和溶解物质的输运,影响着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自此,海洋潮波的研究主流变为三维内潮波,至今仍是物理海洋研究的热点之一。

内波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1975年,Munk与Garret应用随机过程理论,通过引入一些理想化的假设并结合海洋调查资料,提出了第一个内波谱模型,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GM谱。时至今日,GM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内波和混合的研究中。

海洋声学(20世纪70年代至今)

1978年Munk与Wunsch共同开创了海洋声学层析法。20世纪90年代初,Munk开始构想利用远程声传播监测由于温室效应所引起的海洋变暖的趋势,并于1991年进行了赫德岛可行性实验。此计划的后续工作便是海洋与气候声学探测计划,为将来解释海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提供重要的观测依据。

一点启示

执着持久的科研热情

Munk在探知海洋七十多年的历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研究热情,而且涉及的领域涵盖海洋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截至2013年已正式发表论文和报告近300篇。

简单快乐的科研态度

Munk有属于自己的科研哲学。在他的办公室黑板两侧分别写着“Keep it simple”、“ Make it fun”。这或许就是Munk从事海洋研究能够不断产生很多原创成果和思想的科研哲学。

合作共赢的科研模式

贯穿Munk七十多年的科研生涯每一个阶段都有重要的合作者。Munk在其一生的科研生涯中始终体会到“1+1>2”带来的回报。科研本身是集体项目,当今的科学研究早已跨越了单枪匹马独闯江湖时代,需要我们打破当前科研合作的种种壁垒,开启合作共赢的科研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