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慎之“人生七年”之第二课微课笔记

 gulibakeran 2017-02-18


我们的孩子跟我们的功课有关联,更多是我们人生成长中的功课,我们孩子要完成什么样的功课呢?

到底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可能是某个玩具,或者某个人,让他产生了好奇的感觉。

他突然意识到,除了妈妈外,还有其他人。

七岁前,要完成什么样的功课呢?
就是好奇感,好奇,并探索。

一岁,开始爬,开始早走,生理功能不断完善,不是借助于妈妈,不是要别人把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而是开始从爬行或者行走的过程当中,她去承认自己有这个能力。

当孩子完成这个功课的时候,我们要去辅助她,而不是替代她。

当孩子爬行的时候,包括她的每一次抬头,翻身,站立,都是满困难的事情,如果过度去替代她,就剥夺了她的体验。有些妈妈看到孩子吃力的时候,就会把玩具放近一点。

适度的小小的挫折感,会让孩子在克服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成就体验。

当孩子会爬行,会走,会站,会跳的时候,我们不要对孩子太过于好,好到她不需要去做一些功课。

第二个功课,她需要去认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有五颜六色的东西,有些东西属于我可以控制的,有些是属于我不能控制和达到的。

我们内心住着一个巨婴。

巨婴的心理是什么:无所不能的自己,这个世界要按照我的规律走,自然的事情,只要违背了我的一员,也是违规。

我们违背规律,违背自然。

下雨的时候,会说,天啊,怎么下雨了啊。

这不是认知问题,更多是个态度问题。

更多时候,下雨天打把伞,很简单,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遵循规律,我们内心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们需要掌控一切,人与人之间是共生状态,没有边界,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我们是一体的。

我有个来访者,她只有两个人称,一个是你,一个是我,除了我之外的,称之为你们。

另一个视角,我跟这个世界是对立的。

所以她的世界经常是敌对的对立的,如果这个世界不按照我的规律来走的话,如果我的男朋友不能及时回应我的时候,啊,天,天要塌了!

第三个方面,我们无法承受的自恋的破碎。

自恋式愤怒。

一旦我无法承受的结果发生了,她的情绪上只有一种应对方式,那就是非常愤怒,责备,把所有的东西推给别人,这不是我的问题,所有的问题来自他人。

这个世界到底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来运营的?

这是认知式的感觉。

妈妈跟婴儿互动,给婴儿自动探索机会,给予她比较安全的环境,情境,去探索世界。

这个探索的过程,就是一个孩子需要的第二个功课。

第三个功课,分清楚你我。

分裂了后,会有好妈妈,坏妈妈,妈妈和我不是一体的,妈妈有妈妈的事情。

宝宝,你是你,你有你的名字,于是,孩子内心核心的“我”开始形成。

在尊重她的过程中,她有了“我”的感觉,妈妈不是我的某个部分,更不是我的工具,她要完成这个功课。

还有一个功课,要从一元关系,变成二元,变成三元关系,孩子很小,自我能力相对来说有限的,孩子的这些功课需要我们,养育者来帮助她完成这个。

妈妈的功课,也是跟宝宝在发展过程中对应的功课,第一,我们承认,宝宝是一个人,不是我的一部分,宝宝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了,没有像原先那么可爱了。

有人说,我特别喜欢小孩子。

我问,那么,你喜欢的是一岁的婴儿,还是两到三岁的婴儿,还是七八岁的和小孩子呢?

大部分的人都会说:我不喜欢七八岁的孩子。

七八岁的小孩子有很多东西坚持自己的,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意识。

而小婴儿回应我们的方式跟我们对待她的方式是一样的。

这很容易满足成年人的自恋感觉。

我在操纵这个孩子,她随着我对待她的方式而改变。这多么美妙啊。

橡皮泥一样,捏成圆的,就是圆的,捏成方的,就是方的。

我们想要怎样就怎样。

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中很多冲突和矛盾,在亲密关系中,甚至会由爱转向恨,很多时候,想要把对方干掉,因为对方没有按照我的意愿来。宝宝虽然是我的孩子,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妈妈要承认这一点,也要看到这一点。

第二个妈妈的功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呢,需要打破作为一个妈妈的美妙感觉,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有时候会觉得,这个孩子不随我的意愿完成的时候,我有很强烈的挫败感,。你让她不要碰什么,她偏要做,你警告她危险,她一点都不害怕。

特别是自恋的妈妈,焦虑的妈妈,会有很强的挫败感,需要孩子在自己保护的情况下行为,焦虑的妈妈恨强迫,任何意外的事情让人感觉到失控。

妈妈需要去感觉到自己的掌控感觉被小小打破。

这是妈妈要去承受,要去学习的功课。

第三个方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间,你的孩子要和其他人建立关系。

如果,妈妈不愿意去学习,或者说这个功课在妈妈的幼年没有完成,那就是分离。

妈妈要感觉到,她是婴儿时,随便我怎么对待,她会给予适当回应。而当宝宝长大了,宝宝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喜好了,这个时候妈妈要区承受宝宝和自己的分离。

妈妈要能够承受分离的感觉。

妈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妈妈要去照顾宝宝的东西越来越多。

以前放在床上,不会爬行的时候,很安全,可是后来,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宝宝要去抓饭吃,要弄脏自己的衣服,你给她吃东西的时候,她不想吃,我们要去做的事情更多,照顾的更多,我们要做更多的事情照顾好她,如果照顾好她,要去学习更多的能力。

一个妈妈,她的孩子六岁,有一次,孩子吃饭的过程中间,马路中间走着,闹肚子,到了饭店,要上厕所,闹肚子很厉害,孩子没办法忍住,就在厕所门口直接蹲下来,直接脱裤子大便。

她一方面非常羞耻,一方面非常愤怒。

另外一个时候,走过来另外两个妈妈。

另外两个妈妈,跟她差不多大,说,赶紧帮她擦一下,天气太冷了,裤子弄湿了,赶紧垫上纸巾,地上的脏东西,那个要弄干净啊。

就开始帮忙。

而她自己,她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她只知道很愤怒和羞耻。

她羞耻,觉得弄脏了公共区域,没有带好孩子。

愤怒,也是愤怒孩子给她带了麻烦。

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她两三岁的时候,妈妈突然消失,十年之后才回来。

在你的小时候,你妈妈没有很好对待你,你没有从妈妈对待你的过程中,学到功课,没有形成共情,所以你没有认同的榜样,你没有能力,去体会到你孩子的需求。

她哭得很厉害,她自责,也同时有很多担心,在孩子的成长中间,因为我缺乏这些能力,会不会给我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有些东西,就在那里,将来你的孩子,也会在成长中去修复。

你没有从你妈妈哪里学到能力,完成你在这个过程中的功课。

这几个功课是妈妈必须去完成的。

只有妈妈完成这个功课,孩子也完成这个功课,那么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人际交往方面夺回受益匪浅。

这些功课,总结下来,是什么能力?

第一个,共情的能力。

即我能设身处地体会到另外一个人的感受和情感,我们中国人很多时候缺乏这个。

就像那个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她无动于衷不知道怎么办。

当看到身边人很悲伤哭泣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你不要哭了,我们就越界了,好像对方的哭泣和悲伤给我们带来焦虑感。

一个没有共情能力的妈妈,看到孩子的焦虑,会让自己更焦虑,会感觉到世界末日。

因为当孩子哭,她不知道怎么办?

这个会带来自恋性损伤,感觉自己不是好妈妈,没有对待好孩子,然后自责,或者责备孩子。

这不是我们如何学习到的,而是我们从妈妈对待我们的方式当中,去认同的。

我的共情能力比较强,不是说我投人所好,察言观色,我能猜测到别人需要什么、我就去给予什么。这个是讨好,不是共情,共情,是第一时间,能够敏感捕捉到对方的情绪感受。

我以前一个朋友,当她还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悲伤时,我就能够感觉到。

这给我的职业很大帮助。

这种共情能力更多来自于我的奶奶。

一岁后,跟着我的奶奶生活,这给我的性格带来很多遗憾,一些遗憾造就了我的性格,我们无法重演历史,性格中有些可以修复的东西,只能待以后来成长,这是后话。

我特别难受的时候,我奶奶会来安慰我。我摔跤了,第一时间,我摔跤,奶奶会把我扶起来,并问我,你哪里疼,我帮你揉一下。我当时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对方可以接纳,对方给我很多的耐心和爱,她可以接纳,这就是共情的能力,我从奶奶那里认同,因为我是这样被对待的。

第二个,独处的能力,身边没有人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呆着,能否很安心的待着。

很多成年人跟另一半在一起,会感觉特别好,跟另一半不在一起,会感觉很不好,会想象很多不好的画面。

我有个来访者,如果丈夫出去吃饭,第一反应,她会想象都是危险的,这种体验让她很不舒服,她会给丈夫打电话,如果丈夫没有接电话,她就会有多种想象,老公外面有女人啊,出车祸啊。这些坏的都出现,每次给丈夫打电话,就会说:“我关心你,你在外面吃饭会不会有危险。“

如果对方没有接电话,她就会不间断打电话。她没办法一个人待着,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睡觉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灯,并且一个人会失眠,她不具备独处的能力。

这是我们完成分离的功课后,完成好“你是你,我是我”的边界后,获得的一种能力。

第三个方面,我们就是真正的尊重别人的边界的能力,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等到她长大十多岁的时候,他的房门依然不能关上,虽然她有秘密,但房门不能关,不然妈妈会生气,很多男孩子结婚后,跟自己妻子躺在床上,妈妈还会推门进去,丈夫却不能管。

我的边界,我要维护,我的父亲不希望我维护边界。

我的房子,我父亲必须有钥匙,而且拜访不需要打招呼。

这种没有边界的感觉,在生活中各种层面都可以体会到。

那就是就是缺乏尊重,当你的孩子一个人在哭的时候,我们会问:“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了?“

孩子说:“我只是有点难过,我想要一个人待着。”
妈妈还会接着问:“你到底有什么事情?”

这就是没有尊重别人的边界,中国人的边界感,模糊不清,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妈妈,打破了孩子的边界感。

中国的孝顺文化也是如此,七十多岁还要去讨好妈妈,让妈妈开心。

你不能成人,对方是独自的一个人。然而,我们是,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还是我的,我只有我们的概念。

从文化上讲,个体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

更多时候,妈妈会用牺牲自我的方式来满足对方,同时希望对方牺牲也自己来满足对方。

很多时候,在这种边界的感觉,体现为一种最简单的事情。

“你妈妈觉得你冷。“

因为孩子自己有抵抗寒冷的能力,作为一个孩子,她身上的热量,少穿一件没有问题。

很多妈妈,认为,我的感受就是所有人的感受。没有边界。

我们那边农村,我们养育孩子,经常会有一个习惯,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牙齿没有完全长好。老一辈的奶奶或者外婆,或者妈妈,就拿一勺子饭,自己嚼烂了,再给孩子,认为孩子需要吃一碗,就非得吃完。

我有一个来访者,她有厌食,暴饮暴食。

她有一个强烈的印象,两岁多,妈妈喂饭,骑在一个会摇动的小木马,木马往前摇的时候,妈妈就塞给她一大口,就这样不断塞给她,她不要,吃的很撑了,怕妈妈不开心,就还是吃。

妈妈更在意的是,这碗饭孩子是不是能吃掉,而不是在意的孩子想不想要去吃。

孩子处于分裂的状态下,偏执的分裂期。

我要维护自己的东西。

她要去控制一些东西,包括妈妈的行为。

她一岁后,甚至会调戏自己的妈妈,会恶搞。

非要做妈妈不允许的事情。

她就非要去玩水。

你会发现,这个孩子对于孔状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小孩子的手指放的进去,比如插线板。

这个很危险,但是孩子特别喜欢,甚至于掏你的鼻孔,孩子会看着你笑着去做这个事情,她要坚持自己,她要去尝试,要妈妈认同。

妈妈比较粗暴对待,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想去做更多事情,她会用各式各样的行为来阻止孩子的探索,而孩子特别想要坚持,

弗洛伊德把两岁多的状态叫肛欲期。

孩子心理上的满足来自于自己的大小便,我们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肛欲期。

孩子没法控制自己的大小便。

中国常见的是,已经几个月就开始培训大小便。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间,没有获得控制自己大小便的满足感。

碰到一岁内就开始训练大小便的小孩,我总是摇摇头,认为这是很糟糕的体验。

很多中国人,经常是对自己的东西非常坚持,总觉得自己没有错,我总要论证到这个点是对的。

是因为我们很害怕,很害怕失控,这让我们有一种不好的体验。

就有点像是,我不想大便的时候。

有些孩子一岁不到的时候就被训练,更多的是,孩子如果没有训练好大小便的时候,我们会增添很多麻烦和不方便,但是训练好了后,我们不需要洗尿片了。尿片只是一个辅助,我们只是想要减少麻烦和工作量,而美其名曰让他学会大小便的习惯。

过早训练大小便的孩子,会有便秘的现象发生,如果你发生长期性的便秘,也许你过早的被训练了大小便。

大便是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把大便被迫排出去,就像自己被排出去一样。

孩子特别喜欢玩大便,甚至有的小孩把大便吃掉,因为那是她的一部分、

我们理解后,不会对这个现象,感觉有问题,这是个正常的现象。

而我们,通常剥夺了她的成就体验。

外国孩子,两岁多,三岁还会用尿片,因为她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这个能力会自然而然的学会。

我的孩子小豆子,他学会大小便时两岁多,韩国动画片的大小便,动画里有一个大象,让孩子学会大小便很自然,两岁多有了模仿能力,这个时候学会大小便,她甚至于跑到小厕所上大小便,是个很享受的事情,而不是被剥夺。

肛欲期的时候,让孩子拥有掌控的感觉,我们的掌控感,过早被我们妈妈剥夺,甚至要不要吃饭,冷不冷,都被剥夺。

孩子会继而觉得我的世界,完全失控,我没有办法控制我的世界。

小时候我们穷怕了,大了,我们会变成暴发户啊。

我们会为了没有满足的心愿,过度补偿。

如果我们缺少了这种感觉,我们就会一生都去追寻。

我要掌控人际关系,我要掌控世界。

有些偏执狂就是这样的。

她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应该她掌控的。

如果对方不是按照她的意愿,他会爆炸。

我们的另一个能力,就是获得掌控的能力。

再就是,自我满足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我满足,也很麻烦。

孩子学会去体验自我满足的感觉,对一些东西好奇,知道后会很开心,感觉不错,会泛化到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内心世界美好,美好会投注到外部世界,我们心情很好,会看到什么都是美好的,如果我们受到了挫折,心情不好,看到的一切都是糟糕的。

我们的心情会泛化到身边的任何一切。

我认识一个特别愚钝的人。

独子,家里人非常尊重她,尊重她的规律、她对很多东西不计较。如果别人说,你不好看,你做错了,哦,没关系,我重新再来,不会因为这个而敏感,羞耻,别人的评价并不能影响她的很多。这个人是不是偏执狂?她恰恰不是,她对人非常善意,对人非常好,对人非常真诚帮助。

因为她被满足过,被尊重过规律,她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她在人际关系中是友好的,善意的,妥协的。

恰恰是我们没有被满足过,会延伸到我们成年的生活,一有机会,我们会补偿性地满足。

小时候穷怕了,长大后变成暴发户啊,就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掉一碗。

就像穷人想象富人的生活。

另一个能力,就是尊重现实的能力。

当卖火柴的小女孩,生命威胁的时候,会幻想出,火炉里面出来了烧鹅,幻想已经过世的奶奶给她一个拥抱,当我们在极其危险的生命体验中,会有幻觉产生,我们在特备危险的极端状态下,会产生幻想。

我们的的青春期,会产生很多,我们越是糟糕,越是把自己想象得完美。

很多人喜欢看武侠小说。

会把自己投注到英雄身上,比如张无忌啊,幻想自己无所不能,我有很大的能力。

恰恰是我觉得到的自己是软弱的,是自卑的。

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

我们认同自己是丫鬟,但我们希望自己是小姐。

打破幻想无所不能的感觉,完全是我掌控的幻觉,妈妈跟我一体,妈妈是我的一个部分,这是一到两岁,慢慢在现实当中不断的检验,我从妈妈那里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如果我们不给她检验的机会,我们不具备这种现实检验的能力,正比如一个精神病人呢,一直在自己的幻想中,觉得自己是鸟,以为自己是鸟,真的会从八楼上挥手,从楼上跳下去,还以为自己是在飞,所以精神病人的自杀算不得实际的自杀,那时她的幻想造成的后果。

这也是能力,也是我们要慢慢去学会并具备的能力。

妈妈对待孩子,我们要孩子具备这样的现实检验的能力。

当她大了,要去承认,这很疼,这是正常的。

她觉得开水是不烫的,我们给她一个相对安全的机会去触碰,她会觉知到,这个是会烫到自己的,很多妈妈因为害怕危险,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体会。

传统育儿理念中,我们的人没有去完成这些功课。

很多原因。来自于妈妈内心,隐藏着的,比较自私的想法,这个想法是什么呢?我不愿意,让这个孩子跟我分开。

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发展,很多人呼吁说,现在人跟人之间的情感比较淡漠,婚姻不稳定,哪怕是恩爱的两个人走入婚姻,也慢慢变得冷漠。

很多女性在很多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尊重,权利与男性对等,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里面,很多妈妈还是觉得,自己的价值还是比较低,如果这个过于沉重,那么在家庭中,她的价值比较低,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她会把养育孩子当成在价值上的付出,故对家人好是自己价值的付出,通过劳动、做家务,牺牲,奉献等。

这种自我价值的满足,是自我价值的不稳定。

很多妈妈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得到我是一个好妈妈的价值体验。

很多妈妈跟丈夫关系不好,觉得跟自己的丈夫没法体验美好,将重心体验放到孩子,孩子一旦离开,我的价值被剥夺,很多妈妈到了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心里空荡荡的。很多妈妈开始觉得孩子上幼儿园,心理变得很空,因为她原来的生活中,绝大一部分内容是去养育自己的孩子。

生命中围绕着的一个中心没了,妈妈不愿意孩子和自己分离,最好的方式就是控制,不让她有离开我的能力。

我写过一片文章,我想这个文章更好的呈现就是,有一部分中国女性培养巨婴是集体无意识。

因为婴儿是可以跟随我的。

当婴儿成长以后有自己的意识时,妈妈很焦虑。

有一个妈妈给我打电话,说,我的孩子很听话,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后,跟我冲突特别多,什么都反着来,完全跟我敌对,是对立的。

我说:“恭喜你,你还有一个可以去成长的孩子,不然,你的孩子被你毁了。:”

这话很极端,也表达了我对这个妈妈的不满。

当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妈妈没有给与机会,给她完成独立的机会。

控制的方式有很多,要让孩子听话,要孩子乖,孩子听话就能得到妈妈的认同,你不乖巧,妈妈就会威胁。

我有一次在路边看到一个小孩子,很小,两岁多 ,他不停的动这个,动那个。

奶奶说了不下十遍:“警察叔叔会把你抓走的。”
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被吓过,你不听话,你不乖,野兽把你叼走,你要是再哭,我就把你怎么样。

有的小孩,哭的时候,妈妈转头就走,理都不理她。

我的朋友很大,四十多岁,还不敢关灯睡觉,每次睡觉必须打开所有的灯。

他回忆小时候,妈妈惩罚他的方式。

我三岁不到,妈妈就把我关黑屋子。

我小时候,一个非常强烈愿望,就是把楼梯间给砸掉,因为每次惩罚,妈妈就把我往楼梯里头一关,所以只要是有黑暗体验,就很恐慌。

意识上,已经有能力去对抗黑暗了,但还是体验到小时候的黑暗中的体验。

我们在独处的时候,会很焦虑,如果没有很好的分离,后来分离,就会有这样的故事,小时候,你折断了我的翅膀,长大了,你想要我飞,我怎么飞?

很多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听话,又希望孩子主动探索,是外向的。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独处的能力很重要。

第三个能力,如何专注与自己和一件事情的能力。

我的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总是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

我的孩子穿鞋子花掉很多时间。

很多成年人,一旦压力大,就会有拖延。

拖延症甚至会被讨论。这就是缺乏专注的能力。

专注的能力,就是自我负责。

应试教育体系,希望妈妈陪着自己的孩子作业。

孩子,七八岁 ,有自己的专注能力,小学生专注四十分钟,再往前推,三岁的孩子,可以转换成十五分钟,五岁可以二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随着年龄增大,专注力增强。

我们打破,用各种防护去打破。

当妈妈做各种事情的时候,我们为了确定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而不断去打破。

妈妈规定,睡觉,吃饭的时间。

培养孩子吃饭,这个孩子太小了,妈妈吃东西的时候,不断打扰,你要吃这个,你要怎样。

孩子吃饭的时候,经常被打扰。

我们小豆子两岁多开始自己吃饭。

他不太会用勺子,每次吃饭会吃到桌子,地上,全是。

外婆希望去喂她。

我非常坚持要让她自己吃。

其实她吃到地上,没有任何问题。

她需要一个能力不断体验,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失误。

孩子失误,给妈妈带来更大工作量,更多焦虑,不给她机会,经常打破她,左右她,侵犯她。

这样的孩子没办法专注。

豆子吃饭,吃得到处都是,顶多,洗一下衣服,拖一下地,如果身上有脏的,洗个澡、

这种专注,对于她来说,很重要。

孩子看自己的绘本,她专注于看一个电视,我们总是会告诉自己,不能这样纵容,这样放任孩子,是不对的。

我们不愿意让孩子脱离我们的掌控。

我们要主动去做一些影响,干扰。

这样的孩子,如何有专注的能力?

专注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

专注的看书,是什么样子,很入迷,别人喊他,她都没法回应。

有些人怎样呢,她做一件事情,外界的一点点声音,都有可能让她产生警觉。

一个眼神,就能把她吓一跳。

特别敏感。

这是两岁多,我们没有给到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

这也是一种能力。

那么孩子在成长那个过程中间,会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两岁过渡到很好,就可以到三到五岁。

如果没有过渡好,就像是一个债务,成年后,也要来还。

如果你更多去干涉,掌控你的孩子,这也是一个债务,要你的孩子来还。

怎么还?她成年后,有很多的事情要负责。

这是要还的,这是债务。

这就是孩子和妈妈的,要做的人生的功课是什么,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没有这些能力,我们也会长大。然而健康的人格结构,将影响亲密关系,影响事业工作,影响所有。这些事情如果没有完成,可能会花一辈子去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