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市域铁路客运S1线规划选址论证报告

 harriman30 2017-02-18
3.91公顷=391公亩 
 
1.42公顷=142公亩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11-10-18
14、《温州市龙湾区瑶溪北片生活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成果)符合性分析 
该片区规划范围为东起温强公路,西至曹龙路,南起瓯海大道,北至温州大道,总用地面积约2.8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6万人。规划目标为强化第三产业发展,拓展居住功能,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新兴城市住区。 
本项目在该规划范围内为地下线,线位沿温州大道南侧50米铺设,在南洋大道以西地块向南转折,然后沿南洋大道中线向南延伸出地块,项目线位两侧50米范围内用地属于规划控制保护范围,需要控制保护范围内用地建设与本项目进行对接,涉及5.94公顷居住用地和0.44公顷科技教育用地。可见本项目建设对南洋大道以东、龙瑶大道北侧用地布局影响较大,建议对该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网结构和用地布局进行适当调整。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11-10-18
15、《温州瑶溪南片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成果)符合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指导该居住区的建设,温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温州瑶溪南片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于2005年11月1日获得批准。 
该规划范围为瓯海大道、灵昆大道、环山北路和温强公路四条城市干道所围合,计算总用地面积约4.98km2,该片区规划定位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型居住区。 
本项目线位沿该规划中南洋大道道路中线穿过,线位采用地下线,线位两侧50米范围内用地开发需要与本项目进一步衔接,具体包括2.7公顷居住用地、0.06公顷市政设施用地。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1-10-18
16、《温州市永强北片区奥林匹克单元(0577-WZ-YB-07)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成果)符合性分析 
该规划2011年7月20日获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原则同意该规划内容,要求组织实施单位严格按该规划内容组织实施。 
该规划范围为东至建中路、南至城南路、西至环山东路、北至永定路,总规划面积约171公顷。功能定位为温州市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主导,兼具生活居住功能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域。 
本项目线位从该规划城北路北侧地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用地)中间穿过,在高新大道西侧设置奥体中心站,线位为地下线,需要线位两侧50米范围内用地建设与本项目对接,涉及4.75公顷体育用地,规划建议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建筑设计和具体建设中与本项目线位及站点布局进行衔接。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1-10-18
17、《温州市永中旧城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成果)符合性分析 
为了加快温州沿江发展为沿海向东拓展速度,龙湾区永中旧城改造指挥部组织编制了该规划指导永中旧城改造工程建设活动提出行动,于2010年4月7日获得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原则同意该规划内容。 
该规划范围为北起瓯海大道、南临城北路﹑西接高新大道﹑东连永强大道,总用地面积451.36hm2。总体建设目标为阳光生态地区、多元文化新区、人文情怀社区、商贸流通金区。 
本项目线位从该规划前房路道路中线穿过,线位均为地下线,需要线位两侧50米范围内用地建设与本项目对接,涉及3.97公顷居住用地,0.95公顷商业用地,0.2公顷行政办公用地,0.44公顷体育用地,0.36公顷文化设施用地。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11-10-18
18、《温州市龙湾区永兴片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成果)符合性分析 
该规划2008年由温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2010年9月3日获得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原则同意该规划内容,要求严格按照该规划组织规划实施,如确需修改,须按城区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该规划范围东至滨海大道、西至永强塘河、南到通海大道和城南路、北至围垦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3.3平方公里。规划目标为全面构筑一个居住环境优美、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深厚、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康型居住小区。 
本项目线位从该规划北侧围垦路中间穿过,在该规划范围铺设1.3公里地下线,在永强大道与围垦路交叉口设置永强站。由于本项目地下线两侧50米属于控制保护地界,需要用地建设与本项目对接,在该规划中涉及3.54公顷居住用地。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1-10-18
19、《温州市龙湾区滨海片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成果)符合性分析 
该规划2010年12月08日获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原则同意该规划内容,要求组织实施单位严格按该规划内容组织实施。 
该控规范围东至滨海大道,本项目从该控规南侧围垦路地下穿过,本项目推荐线位两侧50米范围内用地属于规划控制保护范围,该范围内用地开发需要与本项目进一步衔接。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11-10-18
20、《温州市瓯江口新区灵昆岛控制性详细规划》(送审成果)符合性分析 
该项目于2011年2月由瓯江口开发建设总指挥部组织编制,现处于送审阶段。 
规划范围为灵昆岛全岛,即规划东环路以西区域,总用地面积约22.5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以生态宜居功能为主导,以旅游休闲度假功能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岛,生态宜居岛”。 
该规划在城市轨道交通中沿滨海大道东侧预留S1位置,S1线桥面高程约10米左右,并在灵昆岛内设置轨道换乘站1处,轨道检修基地1处,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 
本项目在该片区沿滨海大道东侧高架至滨水南路,然后沿滨水南路高架至半岛起步区,在滨海大道与滨站前路交叉口东侧布置灵昆站。灵昆大道以南线路基本符合该规划线位,灵昆大道以北线位基于铁路运行的需要,转弯曲线设置大,涉及到该规划中预留的1.39公顷轨道检修基地,由于本项目现停车场设置在半岛二站东侧,取消该处轨道检修基地,即本项目对该规划用地布局影响较小。 
本项目线位环岛南路至昆东路段属于地面线,与环岛南路、昆南路和站前路形成地面交叉,对该区域交通组织影响较大,需要将线位调整为高架线。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11-10-18
21、《温州市半岛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报批成果)符合性分析 
温州半岛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于2007年10月22日经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之后由于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方案的变动,曾于2009年08月对此进行修改。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温州市瓯江口开发建设总指挥部2010年11月组织对半岛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新一轮的修编,现处于报批阶段。 
该规划范围为北至77省道道路中线,南至南堤外海域,西起东环路,东至经七路,总用地面积为863.41公顷。功能定位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依托,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组团为目标的滨海新城起步区块。 
该规划在滨水南路预留S1线线位,并在两侧控制20m宽绿带,在经四路与滨水南路交叉口预留站点一处。 
本项目线位选址及站点布局符合该规划预留线位,但线位两侧需要控制30米保护用地,需要该规划在下一轮成果中进一步衔接与落实。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11-10-18
四、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一)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分析 
1、自然地理特征条件分析 
(1)地形地貌条件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的东南部,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地区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地区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全境介于北纬27°03’~28°36’、东经119°37’~121°18’之间。总面积11784km2。地貌位置属河口海湾地带,东临温州湾、北接乐清湾,西望浙南群山边缘带,南连瑞平平原。主要地貌类型为河口海积平原区、潮间浅滩区,局部发育有风化剥蚀残丘。总体地势由西向东呈梯级下降。 
工程区域东临温州湾广大海域,地势西高东低。北部为瓯江入海的河口地带,瓯江北岸黄华镇、翁垟镇一带分布低山丘陵,最高峰为青头山,海拔127m。中部为广阔沿海平原、浅滩以及河口平原,平原地势平坦,河网交错,瓯江、飞云江相继在此段入海,浅滩潮间带宽度可达4~6km,平均坡度1‰。线路跨越瓯江口进入最大的河口沙洲灵昆岛,其外侧潮滩宽度达8~13.5km,平均坡度0.41~0.68‰。 
工程区域在地貌上多为冲海积、海积平原,局部为低山丘陵。低山丘陵区在亚热带湿润环境下,直接受流水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在不同岩性地区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河口及海岸地带又受河川径流、潮流、波浪的影响产生各种海岸地貌形态;而滨海平原区,则兼有上述两种地貌单元内各种外动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产物。 
(2)气象条件 
工程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兼受海洋对气候调节作用,建筑气候区划属ⅢA区。具有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丰富,台风灾害频繁的气候特点。 
①气温 
工程区域累年平均气温在17.0~18.1℃之间。最冷月(一般为1月)平均气温在7.1~8.2℃之间;最热月(7月或8月)平均气温在27.2~28.1℃之间。累年平均气温年较差为19.0~21.0℃。 
②降水 
工程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750mm左右,是省内降水量较多的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大,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可达2500mm以上,最少的年份则不到700mm,是省内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最大的区域之一,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 
工程区域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3~9月,其中强度较强的降水多出现在6~9月的梅汛期和台汛期。10月至次年2月为少雨期。 
③风 
工程区域风向时空变化明显,分布范围较广。全年以N~ESE向为主,海岛盛行偏北风,沿海盛行偏东风。一年中,秋、冬两季风向较为相似,海岛站偏北风占绝对优势,沿海站WNW~NW向、NE~ENE向出现较盛;到了春季,海岛站西南风有所增强,但以东北风出现频率最高,沿海站偏东风日渐增强;夏季,海岛站转为SSW~SW向最多,沿海站E~S向最多。 
工程区域累年各月平均风速在1.8~5.2m/s之间。沿海站的年平均风速在1.8~2.4m/s之间;海岛站,玉环、洞头的年平均风速分别为5.2和5.0m/s,明显大于沿海站。沿海站7、8月风速较大,海岛站10、11月风速较大。工程区域秋、冬季节多冷空气大风,夏季多台风影响,故多大风天气。台风是对工程区域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1949~2007年中,登陆浙江省的热带气旋(含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有40个,在工程区域及附近登陆的有28个,占登陆浙江省的热带气旋总数的70%。 
(3)水文条件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干流发源于浙闽交界的仙霞岭,汇入东海温州湾。流域面积17958km2,感潮河段共长83km,占全河长22%。瓯江是一条山溪性潮汐河流,上游洪峰猛涨猛落,历时短,洪峰流量大。径流在年内分配差异悬殊,洪汛期(4~9月)下泄水量占全年70%左右。径流下泄对河口潮流涨入有阻碍作用。 
瓯江流域来沙集中在汛期输入河口。河流中推移质泥沙量估计为悬沙输沙量20~30%。绝大部份在汛期输入河口地区,对河口及口外拦门沙地区河床冲淤变化有很大影响。流域来沙是组成河口河床质基础。 
瓯江河口附近海区潮汐属正规半日潮。一昼夜两潮,潮高不等现象较为明显,一般春分至秋分间夜潮高于日潮,秋分至翌年春分间,夜潮低于日潮。本海区内,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潮差大,是我国显著的强潮海区之一。 
龙湾至口外河段属径流和潮流作用均较强的河段,涨、落潮流速均较大。在河口下游盘石至崎头一带实测得最大落潮测点流速2.85m/s,最大涨潮测点流速2.17m/s;最大落潮垂线平均流速2.07m/s,最大涨潮垂线平均流速1.44m/s,上游河段涨落潮流速均在1~2m/s之间。 
温州湾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季为季风交替时期,偏南和偏北风交替出现。 
海湾全年呈现两个主要波向:东-东南向波浪,频率为52%,北-东北向波浪,频率为36%,瓯江口外有大门、小门、青山、状元岙、霓屿山、洞头等大小岛屿环抱,对湾内水域掩护较好。 
瓯江流域来沙大多在汛期输入河口及口外,在枯水期,河口区的含沙量分布呈“中部大,两头小”的特征,梅岙以上水较清,黄华以下除大风浪天气以外,水也较清,而龙湾至瞧头河段,涨、落含沙量峰值高达5~6kg/m3,平均含沙量在2~3kg/m3。温州市的含沙量随上游径流量的加大而减小的趋势,根据瓯江口内河床底质组成分析,粒径≤0.03mm的细颗粒泥沙所占比例为80~95%。 
河口地区是海洋入侵的盐水和上游下泄的淡水相互渗混区域。枯水期,龙湾至温州盐度递减率为0.4‰,而黄大岙至口门崎头递减率为0.012‰。一个全潮过程变化是,高平潮时盐水入侵最远,盐度最大;低平潮时,盐度减至最小。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11-10-18
2、地质条件评价 
(1)工程地质 
线路分布区下更新统绝大部分缺失。中更新统在瓯江北岸大部分缺失,瓯江南岸至飞云江较为发育,但中更新统下组也发育不全。上更新统及全新统较为稳定。基底埋深110~175m,与基岩不整合接触。 
①中更新统上组(Q22) 
主要为冲积或冲湖积,厚20~50m。本层瓯江北岸大部缺失。下部以冲积卵石为主,呈灰色、灰黄色、密实状、磨圆度中等,分选性差,粒径2~5cm,卵石成分以凝灰岩居多。上部为冲湖积粉质粘土,灰蓝色、灰白色,硬塑状,夹少量粉细砂透镜体。 
②上更新统上组(Q13) 
主要为湖积或冲湖积相,区内均有分布,厚10~40m。下部以冲积砂卵石为主,灰色、灰黄色、灰白色等色,中密状,磨圆度较好,以次圆状、次棱角状为主。上部为海积、湖积粘土、粉质粘土,软塑状~硬塑状。 
③上更新统上段(Q23 ) 
为冲积、冲海积相,飞云江流域以冲积为主,厚20~50m。下部为冲海积相的粉细砂、卵石,成份多为凝灰岩、花岗岩等,磨圆度中等~好,分选性差,粒径一般小于10cm,上部为海积相粉质粘土,间夹粉细砂,微层理发育,软塑状。 
④全新统(Q4) 
广布测区,以海积为主,瓯江河口地段间有冲积与河漫滩相沉积,厚度一般大于40m,主要为淤泥质粘土、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组成,局部夹有粉细砂薄层或透镜体,青灰,灰色,软-流塑。表层多有杂色硬壳层分布,含铁锰质结核、条带。 
(2)水文地质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测区地下水可分为两大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前者又可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孔隙潜水分布于山前的沟谷、坡麓以及大面积的平原区表部,主要受岩性、地貌、气象、水文诸因素控制。大面积的平原区,颗粒细微,水径流条件差,仅以虫孔、根孔及垂直裂隙作为贮水、透水的空间,因而水量贫乏,水质差。孔隙潜水直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潜水位受降水变化影响明显。孔隙承压水埋伏于测区大面积的冲海积平原之下,主要受瓯江、飞云江古河道控制。由于压力的传导作用,潮汐对孔隙承压水的影响较大。 
孔隙潜水的补给、迳流、排泄:分布于广大平原区表部的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为农田灌溉回渗水补给,平原区有来自地表水体的补给。区内潜水埋藏较浅,迳流缓慢,潜水大致自山前向海岸迳流。潜水主要以蒸发排泄,其次为人工取水排泄。山前洪积扇地带地下水多以泉水形式排泄于地表。 
孔隙承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上更新统(Q3)冲积、冲洪积砂卵石承压含水层顶板上覆有40~65m厚的粘性土相对隔水层,垂向补给可能性小,侧向补给条件差,故主要为埋藏地下水。平原区承压水迳流缓慢,迳流方向复杂多变,除且山边向平原方向迳流外,还受瓯江、飞云江及海域潮汛的影响,该含水组地下水以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形式。 
基岩裂隙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迳流极快,迳流途径短,主要以泉水的方式排泄于地表。 
(3)地质构造 
所处的区域构造隶属华南褶皱系浙东褶皱带之温州—临海坳陷的温州—泰顺断坳。构造格式以脆性断裂为主,褶皱不明显。对本区有影响的大断裂主要为松阳—平阳大断裂、温州—镇海大断裂、淳安—温州大断裂、泰顺—黄岩大断裂等,  
(4)地震 
据有关地质资料,工作区地震震级小,强度弱,大多数分布于NE—NNE向断裂或与NW向断裂的交汇处。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对应于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Ⅵ度区)。 
根据所收集的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地质勘察成果,拟建盾构区间场地地势平坦,区域稳定性好,但可能存在浅层天然气,对盾构施工可能存在不利影响,采取合理的工程缓解措施后,拟建场地基本适宜建造本工程拟建建筑物。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11-10-18
(二)设施配套分析 
1、供水条件 
(1)用水量标准 
旅客生活用水量按《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 50226-2007)确定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按50升/班·人计,小时变化系数2.5;冲洗水量按每次3L/m2次计,每次按冲洗1h计算;空调系统补充水按循环冷却水量的2.5%计算;生产用水量按生产工艺要求确定;各附属建筑物用水量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确定。 
(2)给水方式 
各车站、区间、动车运用所及存车场配套设施均采用城市自来水为给水水源;铁路运用所及存车场室外给水系统采用生产、生活及消防共用管网,按环状管网布置,并设给水集中监控系统;全线建筑物室内生产、生活给水系统与消防给水系统分开设置,形成独立管网;本工程沿线各站点市政水压约为0.12MPa,市政供水能力不能满足建筑物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时,设加压设施。 
2、排水条件 
(1)排水量标准 
工作人员生活排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95%计;冲洗废水量同冲洗用水量;生产排水量按生产工艺的情况确定;消防废水量与消防用水量相同。 
(2)排水体制 
车站及沿线配套设施的生活污水及消防等废水、动车运用所和停车场各种生产污废水应分类集中,就近排放。高架站、地下站附近有污水管网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系统;车站附近尚未建成污水管网的,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再经厌氧滤池+人工湿地处理后排入农灌沟。动车运用所及存车场含油污水经斜板隔油池处理后,生活污水经SBR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排入农灌沟,待周边市政管网完善后排入城市污水系统。地下区间消防废水汇集后,排入附近河流。 
3、用电条件 
(1)供电负荷 
①负荷分布 
车站新增负荷有:通信、信号、信息、安全门、给排水、空调、电扶梯以及综合工区机械设备等。 
区间负荷主要有:通信基站和直放站、电力牵引各所用电、隧道照明以及桥隧看守照明等。 
②负荷估算 :全线信号681kW;通信572 kW;信息1880 kW;给排水410 kW;机械2642kW;电气化199 kW;车辆2068 kW;暖通8434kW;AFC450kW;室内照明1416kW;站场照明127kW。 
(2)供电方案 
全线从地方接引10kV电源线共10处(其中四处为既有,六处为新建)新设10kV配电所六座,改造利用既有配电所两所,全线新建10kV直供贯通线两回,供全线区间、车站用电负荷。 
线路牵引供电在桐岭设列车运用所,为保证运用所24小时不间断供电,本线牵引供电方案首先考虑利用既有温州南牵引变电所向动车运用所供电。鉴于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已对既有温州南牵引变电所扩建馈线间隔,由该所直接向动车运用所提供全部4回馈线。本次研究在潘桥动车停车场新建直供开闭所,2进4出,由既有新温州牵引变电所扩建2回27.5kV电源向开闭所供电,开闭所4回馈线分别向停车场、检修库、检查库供电以及动车走行线。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11-10-18
(三)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1、重要环境敏感区影响分析 
(1)环境影响分析 
拟选址线位主要以隧道形式穿越了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和瑶溪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区范围,穿越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区段隧道埋深超过60m,保护区范围内不设置斜井、取、弃(渣)土场和施工营地等临时设施,东端隧道口位于瑶溪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但西侧隧道口位于瑶溪风景名胜区三级保护区内(风景区),工程建设会对瑶溪风景名胜区产生一定影响。 
(2)防护措施 
施工前做好对穿越饮用水源地所在区域的地质勘测,对可能出现的水源漏水安全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隧道施工时应加强对水源监测,做好应急预案,如发现存在漏水现象,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避免对饮用水源造成影响。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不得设置弃渣场和施工营地,隧道弃渣运往规定的弃渣场进行弃置,弃渣场合理设置挡墙,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不得排入瑶溪风景名胜区内。文明施工,尽可能采用低噪声和低振动设备施工,严格控制高噪声、强振动设备的使用。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教育,做到文明施工,尽可能采用低噪声和低振动设备施工,严格控制高噪声、强振动设备的使用。施工单位和个人严格遵守国家法令,禁止随意砍伐树木,随意割草、采药等活动,严禁偷猎、伤害、恐吓、袭击野生动物。 
 
2、自然生态环境影响 
(1)影响因素 
①振动环境影响 
本工程施工期间,推土机、挖掘机等施工机械及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压路机等各种运输车辆将对周围环境产生振动影响;运营期列车运行将对周围环境产生振动影响。 
②水污染源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间,施工人员驻地、施工现场将排放一定量的生活污水和机械、车辆洗刷废水;同时,桥梁、隧道基坑排水、降雨冲刷施工场地形成高浊度污水,如管理不当,可能对沿线河道水质造成短时期污染。施工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物主要为COD、BOD、SS、动植物油;机械、车辆洗刷废水排放的污染物主要为石油类、SS;高浊度污水以SS为主要污染物。 
运营期水污染源主要为沿线新设站生活污水、车辆段生产污水(来自车辆外皮洗刷污水、少量维修含油污水),污水经相应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达标排放,不会对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③空气污染源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间,房屋拆迁、施工场地准备、土石方施工、材料运输等作业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扬尘,若管理不当,可导致局部环境污染。施工期结束后,环境影响随即消除。 
全线列车采用电力牵引,各站、段不设锅炉,无废气排放。 
④固体废物 
本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营地、施工现场将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只要加强管理,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防护措施 
①振动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距铁路30m以远的铁路振动值一般可满足“铁路干线两侧”标准要求,对位于铁路两侧30m以内区域、振动值超过“80dB”敏感点优先采取轨道减振措施;仅在轨道减振措施难以实施或采取轨道减振措施后仍超标的敏感点,才考虑敏感点功能置换措施,具体采取功能置换措施的敏感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确定。 
②水环境保护措施 
本线既有车站新增污水充分利用既有排水设施。新建车站污水优先考虑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没条件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的车站,其生活污水采用SBR或人工湿地等处理工艺处理后,排入附近水体(水源保护区除外)。经SBR或人工湿地处理后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之一级排放标准值,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 
③空气环境保护措施 
本工程不新增生产、生活锅炉,不新增固定大气污染源,工程对沿线环境空气影响轻微。 
④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本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营地、施工现场将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只要加强管理,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工程投入运营后,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旅客候车的车站和旅客列车,固体废物收集后交由城市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3、城市生态环境影响 
(1)影响因素 
①声环境影响 
本工程施工期间,各种施工设备、运输车辆等,在施工及材料运输中,将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特别是在靠近城镇区域的施工点;运营期主要是列车运行轮轨噪声对外环境产生影响。 
②电磁污染源影响分析 
电动车组运行时因受电弓与接触网瞬间离线,或在整备作业时因升降受电弓而造成火花放电,都会产生高频电磁辐射;高架桥、通过列车车体对附近居民电视收视也会产生一定的遮蔽效应。 
本线电磁辐射将对线路两侧40m范围内的低频道民用电视收视效果产生短时轻微影响,对高频道则基本无影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和变电设施的电磁辐射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2)防护措施 
①声环境保护 
当线路经过集中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点时,线、站址的选择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避绕或远离噪声敏感点。线、站址的确定经设计人员和当地政府充分协商,满足地方规划,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对高噪声设备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设计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对声源进行治理,主要措施有:加装消声器,铺设减振垫,放置高噪声设备的房屋进行必要的隔、吸声处理等,使其噪声排放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②电磁辐射环境保护 
已有的电气化铁路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表明,其电磁辐射对居民电视收视仅在一定距离内产生短时轻微影响,一般情形下,动车运行和检修产生的无线电辐射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11-10-18
4、城市景观影响分析 
①城市景观风貌影响 
本项目线位主要为高架线,高架接触网可能对城市景观风貌具有一定影响,同时高架车站、出入口、车辆段将作为新的元素植入城市中,其体量、色彩、造型等将直接影响与周边景观的协调性。 
②城市景观风貌保护 
高架线路规划、设计遵循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的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不破坏城市原有的特色景观和城市风貌,不影响名胜、古迹、公园、广场、风景游览区等。充分考虑城市特点及沿线区域的实际情况,与沿线建筑保持和谐一致,与环境相配合,尽量避免割断视觉景观。空间设计时应考虑高架方案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措施,要注意高架结构自身的景观问题,完善线路结构的外观,尽量使高架结构优美、轻盈,线条形式简洁明,用尽可能少的柱形桥墩,增大视野及通透性。高架线路、高架车站、风亭及隔声屏障、水电设备等附属设施应统一规划,设计简洁,色彩明快,给人以美的感受。 
车站设计时考虑与周边规划进行协调,征得规划部门的认可。出入口、广场设计与周边道路规划统一协调,尽量减小车站对已建成和规划区域的影响。车站设计力求简洁明快,同时应与当地建筑和文化相协调。建筑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反映交通建筑通透、高效的特点。 
在环境绿化设计上,车站广场、绿地结合城市景观设计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高架区间结合道路绿化系统的设计采用地面绿化和部分垂直绿化,使高架区间和车站成为城际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规划建议针对市域铁路站点与城市风貌协调通过专题研究,在城市发展重点地段,如瓯海中心区、龙湾中心区、瓯江口新城等中心区,通过城市设计确定线路、站点、车站广场等要素的建筑形式、体量、色彩,与城市建筑的结合形式。统一研究整个线路与城市风貌的结合形式,保证与城市景观风貌协调性。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11-10-18
(四)社会影响分析 
1、对沿线社会经济的影响 
项目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影响。市域铁路提供了便利交通条件,为沿线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形成区域集聚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加速周边用地的开发和空间的集聚,同时市域铁路客运为周边地块带来的大量人流,使片区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推动城市社会经济整体发展。 
本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地区的开发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加强了温州多中心之间以及与重要交通节点的联系,提升温州的整体竞争力,为未来温州空间拓展奠定了基础。 
2、对沿线空间发展影响 
随着本项目的规划建设,使得沿线各中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大大地提高了沿线地区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沿线地区空间的有序发展。 
市域铁路客运修建后的交通便利使沿线地区空间发生巨大变化,在沿线土地增值的同时,改变原来土地的单一形式,未被利用的土地发挥其利用功能,特别是促使第三产业的开发,也使原有的历史以及自然风景区得到开发,改善了空间环境。 
3、对沿线资源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沿线涉及到63公顷耕地和82.47公顷非耕地被占用。路线布设时,选用在耕地区通过的最短路程,以减少所占地的数量。具体线路要尽量靠近山边,选用荒山贫脊地区布置。在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后,合理选择桥梁长度。一般在经济比较认为同等的前提下,要多架桥、少填路堤,以减少占用耕地和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互通式立交要根据交通量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技术标准和指标,要充分利用互通式立交的边角地建筑管理用房和收费站房屋,以少占耕地良田。道路及施工营地的选址应尽量避开农田或少占农田。取土时结合当地国土总体规划,优化取土方案,选择贫脊地段集中采集,并尽量利用工业废渣和工程钻渣,将弃土和取土坑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取土坑和弃土场应做好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设计,及时整平复垦或绿化,以充分节省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特别是占用的基本农田,通过指标补偿做到占补平衡。 
4、建筑及构筑物拆迁影响评价 
本项目将经过沿线村庄,拆迁实难避开,在设计选线时,尽可能减少房屋的拆迁量,需拆迁建筑物88180平方米。 
除考虑房屋拆迁外,对管线的避让和动迁也需要在设计选线时重点考虑。在设计选线时应尽可能避让,并作为线路的重要控制点。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11-10-18
(五)交通影响分析 
1、轨道线网建设影响分析 
目前已编在编温州市轨道线网规划有《温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温州市域铁路网规划》,其中《温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属于批复成果,《温州市域铁路网规划》处于送审阶段。由于新编《温州市域铁路网规划》与《浙江省铁路网规划》进行了有效的对接,且根据温州市委提出的加快轨道S1线建设,线网建设可能带来《温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同时本项目采用技术标准为双线Ⅰ铁路标准,则本项目主要选址依据采用《温州市域铁路网规划》,需要分析项目建设对轨道线网的影响。 
(1)对《温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影响分析 
根据《温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温州市远景年将会形成由5 条线组成的“十字型”+放射状线网的轨道线网结构,包括都市区快线S1、S2和市区普线M1、M2、M3。 
该规划确定各线功能定位为:M1为西南—东北骨架线,构建中心城区、瓯海中心区、乐清辅城间快速连接通道,承担中心城内部骨干交通、中心城与东北部都市区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并服务高铁车站。M2为西北—东南骨架线,随温州机场远景改扩建增设一个车站,构建中心城区、龙湾中心区快速连接通道,并服务机场。M3为南北向骨架线,构建中心城区与瓯北、瑞安辅城间快速连接通道,承担中心城内部骨干交通、中心城与南部都市区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并服务永嘉高铁站。S1为东西走向都市快线,构建未来温州大都市核心区两大中心——中心城和瓯江口新城的快速联系通道,承担都市区范围内东西向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串联瓯海中心、中心城区、龙湾中心与半岛,并服务高铁站。预留向洞头延伸条件。S2为南北走向都市快线,构建未来温州大都市核心区沿海产业发展带快速联系通道,承担都市区范围内沿海地带南北向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串联乐清辅城、瓯江口新城、瑞安辅城间的连接通道。预留向北部虹桥组团和南部大都市南片区延伸的条件。 
本项目建设基本利用该规划中都市区快线S1线,线位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龙湾段线位由机场大道调整至前房路,瓯海中心区西侧线位由温福铁路东侧调整西侧。线位调整后将导致轨道线网建设存在以下问题:S1线龙湾段占用了都市普线M2线位,需要重新调整M2线位和M2车辆段位置,由于瓯飞工程启动,温州东部沿海将产生大量人流,规划建议该规划M2线在龙湾段利用S1线机场大道方案线位,在永强机场北侧穿越后于在瓯飞东部新区设置停车场,带动远景东片新区的发展。S1线瓯海段调整至温福铁路西侧后,S1线在温州南站站与都市普线M2交通换乘距离较远,该规划中M1线在瓯海大道与站东路交叉口南转与温州南站对接,由于温州南站与瓯海大道距离为500米,难以满足轨道转弯半径需求,需要对其工程实施合理性进行研究,如果该规划线位不具备工程可实施性,规划建议合理调整M1线线位,M1线和S1线可利用永庆街站进行交通换乘,如果该规划具备工程可实施性,规划建议通过自动化扶梯等人性化设施加强站点交通换乘便捷性。 
本项目线位由西至东与该规划中M1线、M3线、M2线和S2线相交与永庆街站、温州站、温州大道站、机场站和灵昆站,由于S1线建设可能带来线网的变动及规划线网建设形式的不确定性,本项目建议以上站点周边预留站点交通换乘用地条件,保留温州站作为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发展空间。 
(2)对《温州市域铁路网规划》影响分析 
《温州市域铁路网规划》推荐市域铁路线网由4 条线构成,预留3 条支线/延伸线(S1 温州西至双屿支线、S1 沿海温州大道至苍南龙港支线、S3 黄华至大小门岛延伸线)。 
规划4条线位功能定位为:S1 线为东西走向的都市快线,构建未来温州大都市核心区两大中心——中心城和瓯江口新城的快速联系通道,承担都市区范围内东西向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串联瓯海中心区、中心城区、龙湾中心与永强机场和半岛,并服务高铁站、永强机场;S2 线为东北-西南走向,北起温福铁路雁荡山站,经乐清、温州、至瑞安,是构建未来温州大都市核心区沿海产业发展带快速联系通道,承担都市区范围内沿海地带南北向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是串联乐清辅城、瓯江口新城、瑞安辅城的主要通道;S3 线为西北-东南走向,是瓯北分区、七里作业区的快速连接通道,是发展乐清湾港区及大、小门岛的需要,也是构建温州市“一江两翼”发展的需要;S4 线为南北向,是构建中心城区与永嘉、瑞安、平阳、苍南副中心间快速连接通道。 
本项目线位基本采用该规划S1线线位,符合温州市市郊铁路网系统建设要求,但该规划尚未明确市郊铁路与《温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城市轨道线网的对接形式和交通换乘,以及城市轨道网络、市域铁路和国铁网的对接形式。规划建议结合本项目在工程上预留市域铁路与国铁网、城市轨道网交通对接的多种功能发展的可能性,对已编在编城市轨道线网专项规划整合研究,尽快稳固温州市城市轨道线网。同时本项目在初步设计中应根据轨道线网规划中线位布局,综合考虑与远期线网交通换乘空间和建设空间的预留。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11-10-18
2、城市客运系统影响分析 
(1)市域铁路对城市客运集散能力的提升 
本项目建设能够将温州南站、潘桥客运站、新温站、新汽车南站、温州站、汽车东站、生态园旅游集散中心、滨海客运中心、永强机场等对外客运枢纽与瓯海中心区、滨江商务区、龙湾中心区等城市中心区相串联,对提升各枢纽人流集散能力、拉近各对外客运枢纽与城市中心距离、促进各枢纽之间交通联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看该作者 57楼 发表于: 2011-10-18
(2)市域铁路对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需求 
根据《城市道理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公交运输速度为16-25km/h,发车频率为60-90车次/小时,则公交单向客运能力为8-12千人/小时。由于轨道站点客流仅为城市公交客流疏散的一部分,本次选址初步根据站点高峰小时客运量对城市轨道站点进行分级,将高峰小时客运量在2千人/小时以上站点划分为大型客流站点,建议周边需配置公交枢纽,其余站点划分为小型客流站点,建议站点周边设置常规公交站点满足轨道站点周边人流集散需求。 
温州市域铁路S1线客流预测结果显示,早高峰小时断面客流量在2000人/小时以上的站点有:温州南站站、温州西站、德政村站、龙霞路站、温州站站、上江路站、温州大道站和永强站,共8个站点,建议以上站点周边500m范围内配置公交枢纽。 
《温州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温州南站站规划建设铁路客运站和公路客运中心形成新温站综合交通枢纽,龙霞路站和温州站站周边规划建设都市区级公交枢纽、铁路客运站形成温州站综合交通枢纽,永强站西侧设置永中片区级公交枢纽。规划建议在温州西站、上江路站、温州大道站增设片区级公交枢纽,适当调整客运中心公交枢纽的位置,方便与德政村站对接,其余站点周边设置常规公交站点满足轨道站点周边人流集散需求。 
只看该作者 58楼 发表于: 2011-10-18
 
2020年温州市域铁路S1线早高峰小时断面客流量      单位:人/小时
  
站名
上车
断面流量
下车
上车
断面流量
下车
4074
温州南站站
4587
4074
4587
3903
173
温州西站
115
4195
7805
8666
2342
285
德政村站
216
1428
9862
9878
4143
863
龙霞路站
878
2305
13142
11305
9046
6618
温州站站
5044
9052
15570
15313
2066
2709
上江路站
2661
2479
14927
15132
846
2691
龙腾路站
1376
1479
13082
15234
2131
2754
温州大道站
2963
6736
12458
19007
697
1614
南洋大道站
2316
1485
11542
18176
276
2475
奥体中心站
3828
531
9342
14879
718
1520
永强站
1959
2946
8539
15866
102
7244
机场站
11845
919
1397
4940
270
903
灵昆站
2388
494
765
3046
765
半岛二站
3046
注:数据资料来源于《温州市市域铁路S1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只看该作者 59楼 发表于: 2011-10-18
(3)本项目对城市停车换乘设施需求 
《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温州南站、温州西站、温州站以及机场站周边规划建设停车换乘设施。已编、在编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下斜站、永庆街站、上江路站、灵昆站、半岛一站、龙霞路站、温州站、机场站等站点周边设置了一定量停车场库用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