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坊大院--段家大院(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7-02-18
 目录

(1)什刹海的段家大院_渌水庭院

(2)段家大院十刹庵 ,酒药葫芦北义兴 》

(3)糖房大院里老店铺的遗物_渌水庭院

(4)糖房大院


          





(2)什刹海的段家大院_渌水庭院

    什刹海的段家大院                       在糖房胡同很难找到代表性建筑,仅以这棵洋槐作为标的物。
    糖房大院南北走向,南起滨海胡同,北至孝友胡同,中有岔巷通向德胜门内大街。全长132米,均宽5米。糖房胡同形成于清中期,在此之前,这里部分区域还是水稻田,随着什刹海水域面积的逐年递减,稻田变成百姓居住之地并形成街巷。早年这里叫“段家胡同”或“段家大院”,
据《老北京的生活》记载,因为胡同内住着
溥安堂的段家,胡同故名“段家大院”。民国期间将糖房胡同与糖房大院合并,统称糖房大院。1965年,将北段析出命名棠花胡同,南端析出命名滨海胡同,甚于部分为糖房大院。

(2)段家大院十刹庵 ,酒药葫芦北义兴 》

糖房大院在清宣统年间称为“段家大院”,据《老北京的生活》记载,因为胡同内住着溥安堂的段家,胡同故名“段家大院”。
溥安堂在北京城中药店里也算得上老字号之一,距今已经300多年的历史。1919年北平市药行商会统计中证实当年溥安堂在德胜门内大街开店,执事为段仲坡。溥安堂卖得最火暴的叫“坎离砂”,因此京城中人们一提到“坎离砂”自然与住在段家大院的段家联系在一起。“坎离砂”由当归川芎、防风、透骨草等组成,该方堪称治疗风寒湿痹的经典方,是历代医学名家的经验总结。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关节疼痛脘腹冷痛。坎离砂”采用热传导给药方法,具有远红外理疗、热疗及药疗三重功效。自行发热,热到药到,立即渗透,快速止痛。当归、川芎、防风、透骨草均含挥发性中药成份,患者使用时,药贴自行发热,所含挥发性成份不断从药贴中透出,在患处形成具有一定温湿度的“药雾”,在热力的作用下,直达患部,迅速渗入病灶深部组织,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段家胡同5号有什刹海寺,现在的门牌在糖房大院27号。什刹海寺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康熙年重修。什刹海寺又名十刹海庵、什刹海庙、什岔海等。什刹海名称来源各说不一,其中有因什刹海寺而得名之说。什刹海寺坐西朝东,早年面对什刹后海,附近还有不少稻田。传说明万历年间,陕僧三藏于今后海西岸建十刹海庙,因三藏和尚为人厚道,口碑极佳,香火不断,于是人们把门前的湖称为“什刹海”。 庙内法物有木像四尊,铜像三尊,泥像四尊,大钟一口,铁磬两口,供桌两张,铁香炉一个,瓷炉四个,木炉一个,木烛扦四支,木花瓶一对。什刹海寺后成为百姓的居住场所,除建筑布局没有多大变化外,供奉的神像与法器早就没有踪迹。
清末、民国时期,胡同内聚集着几家制作关东糖的商铺。这些商铺大多“前店后厂”,前面为经营门脸,后面是制作关东糖的作坊。1965年胡同名称定名为“糖房大院”。目前胡同北侧,还能依稀辨别出旧时卖糖的门脸房。
现在到孝友胡同更多的是到“九门小吃”尝个新鲜。很少的人去询问孝友胡同的来历。记得在鼓楼西大街西口北侧,曾有个叫“北义兴”的饭馆,专门经营北京风味小吃,也兼营一些简单的正餐。上世纪八十年代改换门脸,变成了涮肉馆,近两年又变成了粥店。这个“北义兴”和孝友胡同有关联,因为清中期“北义兴”就设置在胡同内,它除了卖露酒外,还专卖药酒,于是孝友胡同也曾叫“酒药葫芦”。
孝友胡同原来是自西北向东南延伸,与鸦儿胡同连通。明代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簪儿胡同。清《乾隆京城全图》依然为簪儿胡同。清光绪年间,因醇亲王府(北府)扩建,胡同东南侧被占用,胡同改为向后海延伸,形成曲折走向。北义兴酒铺在胡同的西侧,专门卖露酒,其中玫瑰露酒最为出名,引得一些社会名流常到此处品尝。成亲王永瑆住在后海北沿时,时常微服至此,小酌几杯。嘉庆六年(1808年)手书“春在水之乡”横匾,悬挂在店堂中。“北义兴”所出售的药酒在京城中也略有名气。据民间传说:有一种叫“四消酒”的药酒,对消食、消水、消暑、消气效果明显,其价格也较低廉,深受百姓喜爱。为方便顾客携带,“北义兴”出售的药酒都装在用葫芦做成的容器里,俗称“药葫芦”。晚清时,胡同改为药酒葫芦胡同。民国以后,“北义兴”搬到了鼓楼西大街(当年叫丁字街)路北,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名为孝友胡同,并沿袭至今。

(3)糖房大院里老店铺的遗物_渌水庭院

  糖房大院里老店铺的遗物
早年的店铺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三个石件在门的东侧。
棠花是糖花的谐音,什刹海有个糖房大院,还有个棠花胡同,清末至解放初年胡同内有做糖花生意的店铺,故名糖房大院或棠花胡同。

听街坊讲,当年店铺有十几家,主要卖糖花外,还有几家贩卖水果。店铺外还有流动商贩。当地百姓管这里叫“糖市”,就是老北京城里卖糖的地方。

糖花是什么?据老人讲属于饴糖的一种,也叫“关东糖”、“糖瓜”,形状像瓜类的饴糖制品。北京有句老话:“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百姓灶台上供的就是“糖瓜”。

“糖市”粗算起来有近百年的历史,也算的上什刹海的民间一景。由于附近有“晓市”,名声大于“糖市”,甚至有人误以为“糖市”和“晓市”是一回事。时间一长,慢慢把它淡忘啦。

今天接工作之余,我走进糖房大院,想了解一下当年“糖市”的一些情况。在我印象之中,在孝友胡同西侧原来有几间门脸房,传说是卖糖花的店铺。可惜的是前两年,胡同院门及老旧危房翻建,老的店铺早就改换门庭。

糖房大院里老店铺的遗物
刻有”乾果类“文字的拴马桩,说是栓马,实际更多的栓毛驴用。拴马桩地面高度约50公分。因在角落,不常被人发现。

可巧的是,在63号门前,我发现地上埋着根四方形石柱,柱子上镌刻着“乾果类”三字。石柱上柱头,刻有兽形图案。因图案模糊,依稀辨得类似狮子的样子。石柱可能是当年店铺遗留之物,拴马桩既可当作店铺招牌,还是栓牲畜的物件。

在我拍照期间,走过几位老人,他向我介绍了石柱的来历。原来63号曾是个干果店,上世纪30年代开的。公私合营后关闭,店主陈子厚以自有股份并入五道口水果批发站,直至退休。他和齐庆魁在“糖市”都属于果子行,买卖做得都挺大。关于店铺名称,老人们已无印象。

糖房大院里老店铺的遗物
拴马桩东侧为伞柱石。表面为莲花图案,中间有个被浮土遮住的洞,洞用于插伞杆。

老人指着类似于碾子形状的圆形石件,问我是否知道它的名字,我摇头示意不知。老人讲,这是伞柱石,夏季太阳晒的时候,在石上支起洋伞,就可以遮阳避暑。伞柱石两块,分别在屋外两侧。这可能是阳光照射角度不同,支伞的地方需要调整。从伞柱石的石料材质上看,是花岗岩雕刻而成。

伞柱石旁还有块类似于伞柱石的方形石件,老人告诉我,这叫蓬杆石,夏季,店铺在门外还有搭建棚子,用于遮风挡雨,这石件就起固定篷子支架用的。

糖房大院里老店铺的遗物
蓬杆石,固定杉篙之用。按说蓬杆石应该是四块,现仅存一块,蓬杆石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感谢糖房大院。

老人讲:早年”糖市“可热闹啦,到这里逛的数妇女、儿童最多。当然最热闹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三,北京人有个习俗,这一天要给灶王爷供糖瓜,号让灶王爷升天之后在玉帝老儿面前美言几句,保佑家庭平安。做糖瓜的店铺,进入腊月就开始忙活,那阵子,老远就能闻到胡同散发出来的甜香味。当然,“糖市”卖的既有“南糖”,又有“北糖”。南糖主要是花生粘、芝麻糖、麻糖等,“北糖”则是水果糖、饴糖等。不过当时的店铺一般是加工制作,成品出来后,主要是批发。零售主要靠流动商贩。因“糖市”距离晓市较近,受其影响,早上四五点钟就开始营业,到上午九、十点钟收市。“糖市”属于自发市场,不收管理费,店主或商贩每月仅向清扫人交上一定数额的清洁费即可。“糖市”兴盛的时候,店铺有十来家,商贩有7、80人。

我虽然没有拍到老店铺的模样,但拍到了老店铺遗留下来的伞柱石、蓬杆石,也算是意外之喜。

糖房大院里老店铺的遗物
从前的老店铺,现在的居民屋。

(4)糖房大院

糖房大院糖房,为制售糖、糖稀、糖色等之作坊,旧时主要是制麦芽糖,制蔗糖者甚罕。截至晚近,以糖房为名

糖房大院糖房大院
之胡同尚有五处。一在德胜门内。其名始于民国,称糖房朝同、糖房大院,当因其地旧有糖房而名。糖房胡同东北起鼓楼西大街,西南至糖房大院。糖房大院东接糖房胡同,西至德胜门内大街。60年代,并之为棠花胡同。二在宣武门内大街路东,东至油坊胡同。名糖房胡同,见《志稿》。《乾隆图》绘其尚为两个不相连的半截胡同,无名。沿至本世纪60年代更名大方胡同。三在陶然亭北。名糖房胡同。亦始于民国,60年代改名黑窑厂西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