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军为什么强调“各自为战”

 博浪椎 2017-02-18


越共四届四中全会上确立了南攻北防的军事战略总方针,决心尽快“夺取西南边境政治和军事上的胜利”,因此将军队主力集中部署于越柬边境,于1978年12月25日发动了全面侵柬战争,由此导致北部地区兵力不足。


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时,越军在河内附近和北部一共部署了9个作战师、8个生产师、2个训练师、30多个独立团和1个空军师。直接位于我进攻正面的有6作战师:316A师位于平卢 345师位于柑糖 3师位于谅山 346师位于高平 338师位于亭立 325B师位于先安(战中327师、337师、197团、46旅独立营向谅山增援),15个独立团,30余个独立营,54个公安屯,约十万余人(不含数量庞大,但无法统计的民兵)。


再加上防御地域广大,山岳丛林地区交通不便,部队难于机动,所以使用兵力小群分散,强调独立作战,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组织约3-5公里的防御正面,以连分兵扼守据点群,一般支撑点和山头多为一个班,至多一个排,有时仅3-5人。营主阵地和重要支撑点兵力最多为一个加强连。红河西岸230、387、332等高地,东岸391高地、小曹东北无名高地、班绕散西北1661高地等主阵地均是如此。营控制有一个排至一个连的预备队,用于机动支援、设伏及反冲击。


由于越军防御任务区分极为严格,加上兵力不足,不敢脱离既设阵地作战,所以除了主要方向,很少实施反冲击,而是分片包干,各自为战。必要时多用火力支援而不是派兵力支援。如我11军北克西罗楼、南攻封土时,中间的班绕散之敌按兵不动;55军进攻同登打敌12团主力时,其5营在班庄,距离同登5公里,不出一兵一卒增援。总体来讲,越军处处分兵,节节阻击,虽然能够暂时阻滞我军前进,但最终还是被各个击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