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生死,庄子和苏格拉底的选择为什么异乎常人

 伟天英 2017-02-18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

有一天,他带着学生们在一个贵族家里讲学。一伙人来到讲学的地方,把房子烧了。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生们冲出包围,但一块豆子地挡住了去路。他声称宁肯被逮捕也不愿意践踏豆子,并且说,宁肯由于崇尚豆子而死去,也不愿意违背戒律而求生。这时,追他的人赶了上来,毕达哥拉斯和他的40多名学生惨死在这群人的棍棒之下。

面对生死,庄子和苏格拉底的选择为什么异乎常人

比毕达哥拉斯死得更悲壮的是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春的一天,苏格拉底在古希腊的雅典城受审。

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的雅典城里的正式公民有两万人,而外邦人和奴隶约有2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十个奴隶养活一个雅典公民,衣食无忧的雅典公民每天把大部分时间花游戏和聊天上。据说,典型的雅典人是这样走路的,他们双手背在背后,漫无目的的溜达,而且一会儿向左走两步,凑到人前面去侃一阵,一会儿向右走两步,和另外几个人再侃几句。

苏格拉底就这样经常在大街上找人谈话,谈论诸神和世界,分析人生意义,争论什么是善,什么是勇敢。苏格拉底并不象其它学者那样自称自己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是声明自己无知,对什么问题都不懂,他总是提出问题让别人回答。但是当别人提出各种答案时,他对每一种答案都进行反驳,弄得对方矛盾百出。他的这种做法得罪了不少人,当时有三位雅典公民对他进行控告。控告的罪名有两条:第一,他不信奉本城帮所信奉的神,而是宣扬一种新的神;第二,他腐蚀青年。苏格拉底进行了答辩,500名陪审员投票的结果是280票比220票宣告被告有罪,判处死刑。

在当时的情形下,苏格拉底完全可以逃脱一死。按照雅典的法律规定,被判死刑的人可以选择流放或缴纳罚金来代替死刑。他的几位有钱的朋友也花钱买通了看守,如果他愿意,他就完全可以逃走,可是他不愿意这样做。没有选择认罪的道路,摆出了批判现行法律的姿态;他也没有对现行法律采取任何反抗行动,而是平静地等待死亡。苏格拉底把自己的良知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在生与死之间选择了死。

面对生死,庄子和苏格拉底的选择为什么异乎常人

这就是后来人们一再谈起的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之死告诉我们,在许多哲学家看来,真理、良知、人格远比生命更加重要。

人固有一死,但对待死亡的态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哲学家对待死亡的态度比一般人要超然。孔子不大谈死的事,他对学生的教诲是:“未知生,焉知死?”认为重要的是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而死不是。这是很聪明的,西方哲人维特根斯坦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死不是生命中的一件事情,没有一个活着的人经历过死,所以死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怕死是一个不道德、不幸的生命的标志。

面对生死,庄子和苏格拉底的选择为什么异乎常人

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事情。但在庄子看来,生死是自然过程,不值得为之欣喜,也不值得为之悲伤。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忙着准备棺材及陪葬的物品,想好好厚葬他。庄子说: “露天让乌鸦老鹰吃,埋在土里被蚂蚁吃,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你们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庄子临终的话,没有半点哀伤悲泣,而是充满旷达乐观的人生豪语。

对一些哲学家来讲,死亡意味着解脱。曾子临死前把他的弟子喊过来,说:“放松我的手,放松我的脚,人生在世就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必这么紧张了。”曾子是孔子晚年弟子,他自称“吾日三省吾身” ,道德责任感很强,他的生活很沉重甚至是拘谨,所以死对于他来讲是对人生负担的摆脱。

面对生死,庄子和苏格拉底的选择为什么异乎常人

哲学家不怕死,但也并不轻视生命。比如孔子并不赞成子路那种徒手搏虎式的轻生之勇,儒家思想讲“天地之大德曰生”,不主张毫无原则地放弃自己的生命,孟子就说有道之士不会站立在将要倒塌的墙壁下面。只有在生死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活下去违背道德原则和人格尊严,活下去成为耻辱时才会杀生成仁,舍身取义,这样的死才有价值,才是重于泰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