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朱子“持敬”说的理论渊源

 不惜身命利有情 2017-02-18
摘要:朱子是宋明时期集大成的理学家,他的理论思想对前辈们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造,当然这也离不开对前人的继承,包括他的心性修养的方法——“持敬”说就是在前人的理论成果上发展起来。本文就“敬”与“静”的关系,以及朱子对前人“来发”,“已发”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宇:朱子;静;敬;未发;已发
  
  朱子是宋明时期集大成的理学家,他的理论思想对前辈们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造,当然这也离不开对前人的继承,包括他的心性修养的方法一“持敬”说就是在前人的理论成果上发展起来。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敬”这一概念,是由周敦颐的“静”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敬”虽然自孔子时已经存在,但并没有受到儒家的重视,直到宋明时期,才与“静”这个道家的哲学概念相结合,被纳入到理学的体系范畴中,成为宋明理学最重要的心性修养的方法。开始由周敦颐提出的是“主静”说,他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并明确提出“无欲故静”的说法,这是以“无欲”为主要内容的修养方法,“无欲”是修养的真正内容,“静”则是由“无欲”而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主静”包括“精虚”和“动直”两方面。“静虚”是主体去除外界私欲所表现出来的纯净的一种精神状态,它能使心清明通透,这就是“诚”与“神”的状态。“动直”是指主体自身的精神面貌,即公而无私。其中“静”不是不动。而是静而能动,静中有动,这是“神”的动静,不是物之动静,故其动合于“中正仁义”。
  张载也主张静中工夫。他认为,“太虚”本体虽然是动静合一的,但它以静为主。“至静之动,动而不穷”“自有天地以来迄于今,盖为静而动”。“苟心中造作安排而静,则安能久!然必从此去,盖静者进德之基也。”但张载并不强调“无欲”。
  这种“主静”的修养方法既引起了理学家的重视,同时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他们认为静和无欲是佛、道的观点思想,这向来被儒家所不齿。所以到二程时,就用“主敬”说代替了“主静”说,程颢主张“以诚敬存之”。程颐提倡“涵养须用敬”,他们都强调“敬”。“敬”是自我体验、自我操守的涵养方法,其主要内容是“主一无适”,“敬畏”而“不欺慢”。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一之为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至于不敢欺,不敢慢,上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专心致志于心中之理,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与怠慢,这就是“主敬”的根本方法。“敬”贯彻动静,“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作敬。”也就是说“敬”包括静的因素,但不能用“静”字来代替“敬”字。如果只讲静,就陷入佛、道之诟病中,“才说静,便入于释氏之说也,不用静字,只用敬字。才说着静字,便是忘也”这里的“敬”与“静”是有区别的,“主静”是以“无欲”为主要的修养方法。而“主敬”是要积极的除去“私欲”的修养方法。程颢说:“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是复如旧。”…“‘敬”是从积极的方面讲要除去“私欲”,而“静”是消极的要在“无欲”的基础上修养。
  并且二程进一步阐释了“敬”与“诚”的关系。他们认为“诚”是本体,“敬”是方法,“诚”要靠“敬”来实现。程颞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程颐说:“主一谓之敬,一者为之诚,主则有意在”这意味着主于“一”。就是主于“诚”,“诚”是天人合一境界,“诚”、“敬”相连,说明“敬”是主体自身实现自我超越、实现“天人合一”的重要方法。“敬”的工夫,完全是道德的自我约束,是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方法。当然二程在倡导“主敬”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静的功夫,程颢的“静观”、“静坐”都是在静中思虑和体验。这一点被罗豫章、李侗等人发展而成为在“静坐”中体验喜怒哀乐未发之气象,并且影响到后来朱子的思想。
  其次朱子对前人心性修养思想的继承,对未发、已发问题的认识,这是朱子“持敬”理论形成的关键问题。
  I、朱子对道南学派的继承——体验未发,“道南学派”非常重视未发时的体验,这一派的主要脉络是由二程弟子杨时到罗从彦到李侗,最后归于朱子。
  杨时认为修养方法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悠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为者如此。”后又强调:“夫至道之归,故非笔舌能尽也。要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于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反是,皆口耳诵数之学也。呜呼!道之不传久矣。”杨时的这种方法是通过“默而识之”的内心体验来求得自身的超然。但这是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种涵养心性、体验喜怒哀乐未发的工夫,是没有具体内容的。其弟子罗从彦认真践从他的教导。有诗称:“静处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尤深,周诚程敬应粗会,奥理休从此外寻”。罗从彦由“观心”来追求的“奥理”,认为可以从周敦颐的“诚”和二程的“敬”中来寻求。“诚”在周敦颐是“寂然不动”,而“敬”在二程与“虚”不可分:“虚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换句话说,如果能做到“敬而无失,便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为中’也”。所谓奥理,是指一种虚静而取中的方法,而且这种虚静是通过“敬”来实现的。到罗从彦的弟子李侗,他认为修养的方法有二个:一是未发之中体验圣人气象,二是以格物致知融释至脱然贯通。其修养方法以“静坐”为主,这在其与别人交往的书信中也可以看到。“学问之道,不在于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自退听矣。久久用力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也。”做学问最重要的不在于说多少话,有多少的著作,只在于静坐中能澄澈内心,观事物未发之中作何气象。若是能做到澄澈内心,即使有物欲的诱惑,这些物欲也会自然的离去,能一直这样坚持。时间久了,“天理”就会渐渐的清晰,明确。在格物方面,延平注重“融释”,“融释”是指对世间万物清楚了解,融汇贯通而加以解释分别。朱子谓:“旧见李先生说理会文字,须令一件融释了后,方便理会一件,融释二字,下得极好,此亦伊川所谓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格得多后,自脱然有贯通处,此亦是他真曾经历来,便说得如此分明。”延平说“融释”一词,正是他的体验,对“格得多后,自脱然有贯通处”的体证。从杨时到罗从彦以及往后传到李侗等,其“静中体验工夫”被认为是修养心性的秘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