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监会拟限制上市公司再融资,定增类产品“奇货可居”时代来临?

 黄肥虎 2017-02-19



未来一段时间,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类理财产品或许会成为金融市场的香饽饽!


原因很简单,近日市场纷纷传闻中国证监会计划推出限制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政策。



具体而言,证监会计划限制上市公司再融资频率,其中正在考虑的措施,包括1年或1年半中,只允许上市公司一次再融资;以及按照上市公司市值的一定比例确定再融资规模


此外,证监会相关部门还计划改变再融资的定价方式,并对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进行新的再融资限制。


当然,这些传闻尚未得到证监会方面的证实。


但不少金融机构已经大胆预测,随着上市公司一年或一年半时间只能允许一次再融资,这意味着定增类理财产品的供应数量将大幅减少,成为理财市场的稀有产品


何况,目前投资定增型理财产品正当时——在股市相对低迷期间,上市公司股价普遍不高,因此投资者不但可以低价参与定向增发,还享有更高的折扣,若只要股价进入解禁期时牛市行情来临,那么这类理财产品收益自然相当可观。



然而,这种说法也遭到不少投资机构的反驳——定增型理财产品绝不是赚取短期股票价差的抄底工具,它真正的收益来源,在于上市公司能用好再融资资金创造更高经营利润,让定增类理财产品获得可持续的收益。



那么,当定增型产品因为供应减少而变成香饽饽产品时,投资者有没有必要跟风追逐,的确是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


定增类产品的“红与黑”


若证监会这项新政真的引发定增类理财产品疯抢,投资者是否有必要抢先买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种种利弊。


Wind数据显示,过去13个月,国内上市公司通过定增、优先股、配股、可转债等再融资方式,合计融资规模接近2万亿元,是同期IPO融资规模的超10倍。


但是,如此巨额的再融资额,未必给上市公司带来更高的经营利润增速。


2月10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在例行发布会上明确表示,要抓住市场时机,推动新股发行常态化,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同时,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禁止募集资金用于类金融业务,限制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对上市公司忽悠式融资、跟风式融资严格监管。


这也引爆了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的种种猫腻。



比如部分上市公司获得巨额再融资后,将这笔钱购买大量理财产品套取利差。有统计显示,去年共计超过700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逾7000亿元,约占同年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的50%。


这意味着这些上市公司没有将巨额融资用于创造更高的经营利润与业务发展前景,而是通过理财获取短期投资回报。


在这里,海银想特别提醒,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目的,理应是将资金投入产业升级与产品创新获取更高的经营利润增厚每股收益,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资本回报。但是,若上市公司仅仅将再融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套取利差,那么其利润上限无形间受到制约,甚至会出现靠理财收益弥补主营业务亏损的局面,试想一下,如果自己通过定增类产品参与这类上市公司投资,能指望这家上市公司股价带来理想的涨幅,以及创造高额利润分红吗?


事实上,购买理财产品,仅仅是上市公司滥用再融资资金的冰山一角。不少上市公司还存在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等问题,导致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效益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给上市公司未来股价上涨带来不小的压力,导致定增类理财产品投资回报大幅缩水。


因此,海银想提醒的是,尽管证监会严管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新政,肯定会令定增类理财产品供应量减少,但“稀有产品”未必就是优质产品。




要寻找有实实在在收益前景的定增产品,投资者理应要上市公司的三大要素:


一、看上市公司的资金用途,是否用于产业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这是上市公司业绩能持续高增长的最大保障,一旦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以往曾有挪用再融资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经历,理应用脚投票;


二、看上市公司的整体业务构成。事实上,真正有意做大做强实业的上市公司会通过再融资收购投资某些能与自身主营业务形成互补或协同效应的公司股权,或者将资金用于自身主营业务的技术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公司主营业务发展再上一层楼,这也是定增类理财产品获取理想回报的最坚定基石。


反之若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将再融资用于购买一些与自身主营业务不相关的公司股权,那么投资者可以做一个大胆假设,就是这家上市公司收购目的很可能是基于市值管理的考量,如此再融资的投资风险可不小。


举个例子,前两年不少上市公司斥巨资收购互联网金融公司股权,但随着互联网金融面临从严监管而风光不再,这些指望参股互联网金融题材拉动股价上涨做市值管理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大多不够理想。所以,投资者不能因为短期热门题材就轻信上市公司再融资举措能带来很高的股价上涨表现,要看上市公司长远的主营业务规划能否带来可观的利润回报。


三、看上市公司再融资额度与实际业务需要是否匹配。事实上,不少上市公司为了扩大募资额,往往会编造很多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企业收购计划,或者刻意抬高某些被收购公司的估值。此举非但不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更高的利润回报,而且还会扩大上市公司整个股本量,变相摊薄了每个股东的利润分红收益,于是这类定增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势必变相缩水,投资前景变数较大。


四、不要盲目轻信上市公司定增收购项目的利润对赌协议。为了美化财务吸引投资者参与定增产品投资,不少上市公司往往会与被收购企业签订所谓的业绩对赌协议,若利润不达标,被收购企业将弥补一定额度利润等;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更像是左手换右手,由被收购公司拿出一部分收购款补贴上市公司利润,财务报表看似不错,但事实上企业缺乏持续的利润造血能力,前景堪忧。



由此上市公司股价即便经历短期上涨,长期表现依然堪忧,也会给定增类理财产品带来净值大幅波动,最终惨淡收场。


因此,并不是所有理财产品都是“物以稀为贵”,投资者买定增类理财产品,决不能只看“市场热度”,更透过形式看实质——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可持续增长,才是确保定增类产品获得长期稳健回报的最大基础



- END -



▼▼▼

精 选 阅 读



>>>  大宗商品引爆通胀预期  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不再是“猜想”



>>> 招贤纳士 · 职等你来丨二月热门职位




更 多 推 荐


耶伦情人节“鹰姿”飒爽,今晚行情将更火爆?

强势美元风光不再  黄金再度独领风骚

八十二年前的元宵节,上海发生了什么?

央行再出手!约谈9家交易平台,比特币价格应声下跌

中央一号文件落地,股票、期货市场迎开年红包

央行节后突然变相“加息”  如何保护自己的钱袋子

告别假期综合症,快速投入工作的秘籍在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