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任校长

 梁园处士 2017-02-19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江苏省武进人。清光绪二十一年秋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大学堂(亦称北洋公学)。次年秋向清政府上奏(请设学堂片)提出仿津学之制在上海成立南洋公学,任公学督办。同时,聘何嗣昆主持校务。在他任公学督办的8年多中对学校发展建树颇多。民国5年在上海病逝。有《愚斋存稿》、《盛宣怀未刊信稿》及《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等著作。;

何嗣焜(1843-1901),字梅生,江苏省武进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同乡盛宣怀为创办南洋公学,乃亲至其家中,讲明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邀请他出任主持办学。他才概然就任公学第一任总理(即校长)。一面在上海徐家汇购地、建房。一面先借民房招生,主持了公学第一期师范班(中国第一个新学师范班)的开学工作。在他主持公学的4年多时间中先后招收各类学生300多名,派出留学生10余名。经过他几年的经营,南洋公学办学初具规模。清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一日病逝于工作台上。盛宣怀为表彰他的功绩,特奏请清政府为他在国史馆立传纪念。何嗣焜编著有《存悔斋文稿》。;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应盛宣怀邀,进南洋公学主持译书院工作约3年,期间因公学总理何嗣焜病故于任上,遂应聘为公学代总理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约半年。后因与公学洋监院福开森意见不合而辞去总理职专管译书院工作。1959年病逝。张元济先生著有《中华民族的人格》、《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张元济书札》、《张元济日记》、《张元济诗文》和《涉园序跋集录》等。;

劳乃宣(1843-1921),河北永年人。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他出任南洋公学监督,为期不到半年,任内开办了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和公学政治班,促成了大部分中院学生赴国外留学。他除了著有很多宣扬封建礼教、维护清廷统治的文章外,还长期从事古代数学的研究,对汉语拼音文字的提倡和推广,也有一定的贡献。他还曾经协助德国人尉礼贤将《论语》译成德文。;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盛宣怀聘他担任南洋公学总理。他上任后致力于校务整顿与师资的安排,主张中西文并重,办好特班。沈曾植一生著作甚多,后人将其编在《海日楼诗集》中。;

汪凤藻(1851-1918),字云章,号芝房,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春,被盛宣怀任命为南洋公学总理。汪凤藻与前几任总理不同,平时所作所为均引起校内师生的不满。同年11月,因导致“墨水瓶事件”而自行离职。;

刘树屏(1857-1917),字葆良,江苏常州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冬南洋公学发生“墨水瓶事件”后,刘出任公学总理。他根据盛宣怀的指示和自己办学的经验,公布了《整顿学堂条陈十则》,同时又改监院为斋务长,下设监学官、检查官,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清光绪二十九年下半年经盛宣怀保荐到津浦铁路南段任总办。民国元年后刘隐居不出,直到民国6年去世。;

张美翊(1856-1924),浙江宁波人。清光绪二十九年夏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冬,清光绪三十年夏至清光绪三十年冬,曾两度担任南洋公学提调兼总理。清光绪三十年,他在担任四品衔直隶知县任内被盛宣怀任命为南洋公学提调兼总理。他悉心办学,聘请了数十名中外籍的教师,教育学生要学好科学知识,不要受其他思潮的影响,清光绪三十年,南洋公学改属商部,根据商部尚书载振的要求,张美翊写成了“呈报公学历年办理情形”一文,并造就各项简明清册8本,呈报商部。报告阐明了办好学校的方针和措施。;

张鹤龄(1867-1908),字筱圃,江苏武进人,近代教育家。张鹤龄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冬,任南洋公学总理。次年二月,日俄战争爆发,张鹤龄就此事与张美翊、已离开南洋公学到商务印书馆任职的张元济及赵风昌、吕景瑞等人紧急磋商:“诚恐以后各国大会媾和,始终置我局外,尽失主权”,议定由张美翊收集巴黎及柏林和会资料,呈送盛宣怀,并拟请盛约瑞方、吕海寰电告清廷。奏请实行。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张辞职,前后约半年。;

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安徽泗州(今泗县)人。清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商部接收了南洋公学,校名改为高等实业学堂。杨士琦任监督。杨士琦上任后对学校教务、体制等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了总理、提调职务,设教务、斋务、庶务三长分工负责学校行政,重新制定《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章程》,明确提出“本学堂讲求实业,以能见诸实用为要旨,为振兴中国商业造就人才”。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杨士琦琦辞职离校 。;

王清穆(1860-1941),字希林,号丹揆、农隐老人,江苏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人。清光绪三十年南洋公学改隶商部,商部委派王清穆在沪先行接收。次年春王清穆代表商部到校宣布杨士琦为监督,改校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同年秋杨士琦调京工作,监督一职由王清穆代理。民国三十年农历五月因病去逝。;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教育家,文学家。唐文治任交大校长14年。在交大期间,创设铁路、电机、航海、铁路管理、土木等专科,以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实业人才。并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改成工科大学,即由原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改为南洋大学堂。经唐文治认真办学,到民国元年,学校已蜚声国内,凡有志于工程技术的青年学生,莫不远道慕名而至。著有《茹经堂文集》、《茹经堂奏书》、《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凌鸿勋(1894-1981),字竹铭,广东番禺人。民国13年12月凌鸿勋被任命为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在他任校长期间(民国13-16年),举办了工业展览会、修订了规章制度、恢复了每年一次的国文大会、创办了工业研究所、确定了校徽、规模宏大的体育馆也竣工落成。于1981年8月15日病逝于台北。凌鸿勋著有《铁路大意》、《台湾工业概况》、《抗战8年交通大记事》、《桥梁学》、《工厂设计》等书,被誉为一代工程巨子。;

张铸(1885- ?),字剑心,江苏江浦人。于民国10年5月至民国11年7月担任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主任,他认为学校为培养人才而设,以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得到好的名誉,学生应担负一大部分责任。他要求学生们实践“勤、慎、忠、信、恒”五个字,坚持下去,即成了一种习惯,就不会受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影响。;

叶恭绰(1881-1968),字玉甫,又名誉虎,自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清末举人,著名书画家。民国9年12月他任交通总长时,以“交通要改亟需专才”为由提出将部属的四所学校即: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以南洋为中坚”合并成一个学校,并定名为交通大学,同时组成董事会,并被选举担任校长。1968年病逝。著有《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清代词钞》、《五代十国文》等。;

陆梦熊(1881-1940),字渭渔,江苏崇明(近上海市崇明县)人。民国11年5月,交通总长派当时任交通部参事的陆梦熊兼任交通大学校长。就职后,因“非法校长做了许多非法的事”(非法校长是指未经董事会推举,非法事是指撤董事会、变更学制、撤换主任、引用私人等),引起师生反对。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新上任的交通总长高恩洪不得不口头允诺重组董事会,并迫使陆梦熊辞职,前后仅1个月。;

关赓麟(1880-1962),字颖人、伯辰,广东南海人。民国11年6月15日交通部委派他担任交大校长。时学校“驱陆学潮”尚未平息,并进而发展成为“力争董会”运动。6月22日,国务会议议决将交通大学改设上海、唐山两校,学校进行第二次改组。于七月底结束交大任职。著有《瀛谈》等。;

卢炳田(生卒年不详),字孔生,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民国11年8月北洋政府派卢任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后因董事会问题,被迫于民国12年4月27日辞职离校。;

陈杜衡(1864- ?),字芳斋,河北省人。民国12年4月,陈杜衡被任命为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民国13年12月离校。;

李范一(1891-1976),清末秀才。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驻上海指派李范一为南洋大学接管人。李上任后,聘请陈石英等五教授为校务委员,组织校务委员会。李范一于1927年6月离校。1976年在北京病逝。;

符鼎升(1879- ?),字九铭,江西宜黄人。民国16年6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通知:“前已派吴健为校长。在吴校长未接事前,派符鼎升替代。”由于吴健一直未到任,因此由符鼎升替代校长。6月底国民政府命令“南洋大学停办,听候改组”。7月间交通部决定将南洋大学改称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7月22日,交通部正式成立由符鼎升等8人组成的第一交通大学筹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对学校的组成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不久,交通部正式委任符鼎升代理第一交通大学校长。由于当时战争等因素引起的学校经费紧张,校方向每个学生增收的学费比以往增加了一倍,引起了学生的强烈不满,符鼎升不得不于民国17年2月辞职。;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教育家。清光绪二十七年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民国17年2月兼任交通部直辖第一交通大学校长。蔡元培在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严格要求学生,强调学生需具有较全面的知识,提出了“三科(理科、工科、管理科)并重”的方针,随即建立了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五个系。同年4月任中央研究院院长,6月因政务繁忙辞交通大学校长职。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病逝。著有《蔡元培全集》等。;

王伯群(1885-1944),名文选,字伯群,贵州、大兴义人。民国17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交通部部长兼招商局监督。同年7月1日,王伯群兼任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校长。10月,国民党政府中央增设铁道部,学校改隶铁道部,称铁道部交通大学。王伯群辞去校长职务。;

孙科(1891-1973),字哲生,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孙中山之子。民国17年11月兼任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校长。孙科任交通大学校长后,改订交大组织系统,增设副校长,以总务部、训育部分掌事务、训育事宜;鉴于科学教育的重要,和副校长黎照寰决定将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扩充为科学学院,经过一年多的积极筹备,于民国19年9月正式成立了科学学院。;

黎照寰(1888-1968),字曜生,广东南海人。民国18年6月,他以铁道部次长身份兼交通大学副校长,民国19年10月被正式任命为交通大学校长后,逐辞去铁道部次长职务,专心办学。黎照寰任责12年间,继承和发扬了交大的优良办学传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思想,加上黎照寰校长的兢兢业业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奋发努力,精勤求学,使学校成为一所理、工、管理结合的大学。1968年9月16日逝世。著有《中山先生之革命政策》、《中国国民党政策》等书。;

徐名材(1889-1951),清光绪三十四年毕业于南洋公学。民国11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民国29年8月至民国30年7月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在担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期间,提出学校“以研究高深学术,培植建设人才为宗旨”。他主持校务建设,起草各种章程,指定了《国立交通大学分校组织大纲》和教务、训导、总务等个方面的章程及办事细则,作为办学的依据。;

张廷金(1886-1959),字贡九,江苏无锡人。民国10年12月暂行代理交通大学沪校副主任,次年五月起任副主任,6月接充主任。7月学校改为南洋大学,张任代理校长、代理教务长,主持教务近一年其后离校。民国16年7月南洋大学更名为第一交通大学,8月张复发归母校,受聘为电机科科长兼教授。民国2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将交大愿有的土木、机械、电机工程学院合并为工学院,张为首任院长。民国31年8月,汪伪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交大,黎照寰校长愤而离职,张任校长,民国34年秋辞职。译有《科学的工厂管理法》。;

吴保丰(1899-1963),字嘉谷,江苏昆山人。民国30年7月,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次年8月重庆九龙坡新校舍落成后,成立了国立交通大学本部,吴代理校长。民国33年起正式就任校长。民国35年交大复原回沪后,继续担任校长。在反蒋爱国运动中,多方设法掩护进步学生的安全,曾用自己的汽车将中共地下党员周寿昌营救脱险。民国36年7月被迫辞职。;

程孝刚(1892-1977),江西宜黄人。解放后,任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校务委员、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机械工程协会常务理事等职。民国36年,程孝刚任交通大学校长。他在交大工作的时间累计有25年之久。;

王之卓(1909-2002),男,河北丰润人。我国著名摄影测量专家和遥感学专家。1946年回母校任教授、工学院院长;1947年,任交通大学代理校长、校长等职。解放后,王之卓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教授。著有《摄影测量原理》、《航空摄影测量学》(上、下册)等专著和教科书。王之卓出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时值上海的解放前夕,能在极其困难中勉力维持办学局面,尽力保护校产和人才,为保存交通大学迎接解放与上海军管会的接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有训(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民国37年,他辞去了中央大学校长之职到上海交通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49年,上海市军管会任命吴有训为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有训任职一年有余,对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学校,制定《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组织章程》、《国立交通大学行政系统组织条例》《国立交通大学教员服务规则》,组织实施暨南大学理学院与交大合并,建立学校防空委员会,筹备学校教育工作者工会,组织召开学校第一届师生员工代表大会,树立史霄雯、穆汉祥两烈士纪念墓碑,参与院系的初步调整等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著《X射线与电子》等专著。;

李培南(1905-1993),江苏邳县人,党和军队优秀的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1952年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代理校长。李培南在校期间,对于筹备中共交通大学第一届代表大会,组建首届党委班子,团结知识分子,组织开展以思想改造为主的“三反”运动,参与学校大规模院系调整,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等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彭康(1901-1968),原名彭坚,笔名彭嘉生,江西萍乡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1952年10月,毛泽东任命他为交通大学校长,1953年3月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59年10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在交大任职15年中,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规律,强调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深得师生爱戴。;

谢邦治(1916-2008),男,黑龙江五常县人。1959年9月,调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市委常委。谢邦治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是交通大学“上海分部”独立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首任校长。在学校期间,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加强民兵工作,扩大对外交流,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为国防工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述周(1911-1985),江苏省靖江县人。1963年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朱物华(1902-1997),男,江苏扬州人。197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80年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顾问。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朱物华是位从事教育、培养人才工作达70年的教育家,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他既是全国知名的电子学专家,又是水声工程学的权威。他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品德,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赞扬。;

范绪箕(1914-),男,江苏江宁人,教授。197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校长、校长顾问等职。在力学学科和航空学科方面享有盛誉。著有《加筋平板的应用问题(光弹性试验及计算)》、《简支矩形板在均布裁荷下的弯曲》、《三边固定一边自由矩形板在集中载荷下的弯曲》、《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问题》等论著。;

翁史烈(1932-),男,浙江宁波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热力涡轮机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84年至1997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热力涡轮机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特邀审查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委,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欧共体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董事长等职。主要有:《燃气涡轮机性能分析》、《燃气轮机》、《数模混合仿真极其应用》、《船舶动力装置仿真技术》等4部专著。此外,还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管理研究论文40余篇。曾被美国传记学会和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分别列入《世界5000杰出人物》和《国际杰出领导人物》。在任校长期间,按党委统一布署对管理改革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

浙江上虞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7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2006年11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