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牡丹仙子(第十三章 典雅雍容)

 仙子会 2017-02-19

第十三章 雍容

 

 

 

049

 

娟娟说:“唐宋两个时代,牡丹观赏的热潮,是连续的,有共性的。但宋代,牡丹文化,无论在范围还是程度上,都是远远超越唐朝的。”

宋人延续着大唐的牡丹文化激情,几多怜惜,几多狂热,将之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北宋时期,牡丹栽培的地域空前扩大,栽培技术也有了飞跃,各种相关的文化活动,花会、花宴、赏花、戴花、品花、题花、画花、赋花等,高度活跃,产生了作品,形成了观念。

北宋时的洛阳,开始举办“万花会” 。

北宋洛阳“万花会”——牡丹花会,是我国历史上首创的官办牡丹观赏盛会,开了各地牡丹节会的先河。

创办者为西京留守、前朝贵族钱惟演。

钱惟演,字希圣,是五代十国末代吴越王钱俶的第十四个儿子,随着父亲投降了宋朝,被拜右神武将军,河南尹兼西京留守。

钱惟演自称“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

钱惟演担任西京洛阳留守,周围聚集了一大群文化人,欧阳修任留守推官,副手,助理,梅尧臣、尹洙、尹源等一批青年文士,也来到洛阳,聚集在钱惟演幕下,成为钱幕文人集团——“西昆派”文学沙龙。

钱惟演出身纨绔,性好享乐,不怎么工作,也很少让欧阳修等年轻文人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支持他们吃喝玩乐。

钱惟演为牡丹的娇艳而惊异,四处寻访牡丹。

他还亲自种花。在公署后面建了一座十几亩大的牡丹园,栽满了牡丹。

钱惟演四处寻觅牡丹名品,把它们的名称写在御署双桂楼座后的小屏上,所记竟达九十余种。

当他看到出自邙山姚家的“姚黄”和魏相府的“魏花”后,禁不住惊呼:“人谓牡丹花王,‘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为后也。”

北宋洛阳,赏花成俗。

牡丹花开,色香沁人,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墨客、市井平民,都争相四处赏花,人流如潮,车尘遮空,笙歌乐舞,不可终日。

邵雍说:“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诗人张岷,四处访花寻花,未见其真,来到洛阳,看到牡丹后,感慨万端地写道:“平生自是爱花人,到处寻芳不遇真。只道人间无正色,今朝初见洛阳春。”

这些诗句,都是洛阳春日情景和赏花习俗的真实写照。

花开时节,不仅洛阳人痴迷,外地人也不辞辛苦,赶来观赏。

因此,在北宋洛阳,由酷爱牡丹的第一把手创意发起,众多士庶拥戴支持,创办一个以观赏牡丹为主题的“牡丹花会” ,势在必然。

北宋洛阳牡丹花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六日至二十六日举办——

“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作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

这是《墨庄漫录》的记载。牡丹花会的开幕式和主会场,以花为屏帐,于梁柱斗拱上钩挂盛满水的竹筒,在竹筒里插上各色牡丹。

参加洛阳牡丹花会的人,也都要头簪牡丹,使人举目皆花。

花会之日,亲友相约争赴名园赏花,老幼相扶,万人空巷,香毂竞逐,花海人潮。还有人在市井搭台唱戏,笙歌相闻。

观赏牡丹花,选择步行,或乘车的人多,也有人骑着高头大马观赏牡丹,真正所谓的“走马观花”。

宋黄庶《和元伯走马看牡丹》记载——

城中走马趁残春,诗别余花处处新。何似园家不吟醉, 姚黄魏紫属游人。

到城中赏花固然好,在自家小园内欣赏牡丹也不失是一种乐趣。

杨万里说:“病眼看书痛不胜,洛花千朵焕双明”——

浅红酽紫各新样,雪白鹅黄非旧名。抬举精神微雨过,留连消息嫩寒生。蜡封水养松窗底,未似雕栏倚半醒。

如果在家中看书久了,你的眼睛会发酸生疼,那么就请后花园中看看牡丹吧,相信观赏过牡丹之后,你的眼睛就会轻松很多。

陆游《赏小园牡丹有悉》——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李弥逊在别人家园子里看到牡丹,《过鲁公观牡丹戏成小诗呈席上诸公》——

昨日花间风送雨,泪脸凝愁暗无语。今日花间天色明,向人艳冶百媚生。

当时,担任副相的李迪,跟西京洛阳留守钱惟演共同设计了向东京皇上“贡花”的项目。

苏轼《东坡志林》说:“钱惟演留守洛阳,始贡花,识者鄙之。”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

“岁遣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洛阳市志·牡丹志》说:“洛阳留守李相迪、钱惟演等还开始向皇室宫廷贡‘洛花’。”是不对的,是没有经过认真落实的。

“人间”告诉你,历史上没有“洛阳留守李相迪”这个人。

修史编志,不能望文生义,照抄省事。欧阳修那句话,说的是李迪。中间有个“相”字,是尊称李迪过去的职务。

若是直接翻译欧阳修的文字,可以保留“相”字。

如何进贡牡丹?从洛阳到开封,中间设立六个驿站。

骑马而行需要一昼夜的时间,为了不使牡丹枯萎,他们把牡丹放进竹笼之中,周围放有菜叶使牡丹在马上不上下动摇,然后再用蜡封住牡丹的花蒂,这样可以让牡丹花数日不败。

王珪《宫词》曰:“洛阳新进牡丹丛,种在蓬莱第几宫?压晓看花传驾入,露苞方拆御袍红。”

西京洛阳的地方官,向东京开封进贡特产牡丹,皇上就可将牡丹插在头上,或赏赐给大臣和宫人了。

宋代官员、文人墨客之间,也经常互相赠送牡丹。

许景衡由于友人赠送牡丹而勾起思乡情怀——

六年不见故园花,每到花时只自嗟。

多谢故人分国艳,尚怜霸旅惜春华。芳菲仙圃烘初日,冷落书窗照暮霞。谁道无情便无恨,只应也学我思家。

在宋人看来,朋友赠送牡丹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邀请亲朋故旧赏花饮酒其乐融融。

彭汝砺《谢德华惠牡丹因招同官会饮》记录——

交情淡薄爱天真,亲寄韶容到窭贫。便乞诸公城壁饮,风前同醉一枝春。

宋韩琦《再谢真定李密学惠牡丹》——

牡丹京洛艳,惠我见新邻。一与樽前赏,重生塞上春。

 

050

 

在宋代洛阳牡丹花会上,有把牡丹簪在头上的习俗。

洛阳牡丹“走”到外地,也簪上人头——

郭应祥《卜算子》说:“谁把洛阳花,剪送河阳县。魏紫姚黄此地无,随分红深浅。小插向铜瓶,一段真堪羡。十二人簪十二枝,面面交相看。”

人人把牡丹花簪上头,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洛阳牡丹花之多,多到可以尽情折下来而不影响玩赏。

女人、孩子把牡丹簪在头上,老头、老婆也头插牡丹,四处赏花游玩。洛阳城里,牡丹攒动,香气弥漫,痴情四起,狂态毕现。

苏轼有《吉祥寺赏牡丹》 ,记录其状——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赏花开心,饮酒助兴。喝得酩酊大醉,一路磕磕绊绊,头上又满插鲜花,活脱脱的一副傻态,自然会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

何况,老头不是一般平民,而是一州的长官,能不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吗?

人老簪花,非常人行止,人老簪花不自羞,更非常人心境。牡丹之妩媚醉人,可知矣。

不仅老人,渔樵贩夫也头戴牡丹挑担过市。

司马光说:“洛阳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

渔樵贩夫头插牡丹亦不足为奇,奇的是皇上也把牡丹簪在头顶,“乃独簪姚黄以归” ,说的就是宋神宗赵顼。

出游、聚餐、头戴花,这三件事,在宋代,是至为风雅的行为,尤其是男人,头戴一支花,更是引领时尚潮流。

男人戴花,唐已有之,只不过不甚普遍。

惟有两宋时期,男人戴花蔚然成风,十分盛行,甚至连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是乐此不疲,而每当出游、聚餐之时,皇帝身边的随行人员、禁卫、官兵无不是头戴一支花。

宋朝皇帝得到洛阳上贡的牡丹,率先垂范,戴花招摇,引领时尚。

每逢重大节庆,例如郊祀回銮、皇帝生日、宫廷会宴和新科进士的琼林宴等,君臣都有戴花的习惯。

诗人杨万里就曾描述了戴花出游和聚餐宴会的热闹情景:“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水浒传》中的柴进进京时,遇到朝廷官员王观察,看到王观察头上戴着一朵翠花,便请教其意。

王观察道:“今上天子庆贺元宵,我们左右内外,共有二十四人,通类有五千七八百人,每人皆赐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

“今上天子”就是宋徽宗赵佶。

“今上天子”除了酷爱艺术,就是雅好声色。每次出游,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 ,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

“人间”有《汴梁残秋》 ,写的就是赵佶晚间微服出游,在花街柳巷与京城名妓李师师有了艳遇,“清夜宫车暗出游,青楼深处乐绸缪。”

宋朝皇上喜欢出游,更喜聚餐。

皇上召大臣聚餐,在宴会上,都要对大臣赐花,以示恩泽。

凡参加皇帝举办的宫廷聚餐宴会的大臣,都能领到皇上御赐的牡丹。

《梦梁录》记载一次宴会说:“前筵毕,驾兴,少歇,宰臣以下退出殿门幕次饲候,须臾传旨加班,再坐后筵,赐宰臣百官、卫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上易黄袍小帽,驾出再坐,亦簪数朵小罗帛花帽上。”

皇上出游,对随行人员、禁卫、官兵以及乘五百余轿的皇后、贵妃、淑妃、美人、才人、婉容依次赐花簪戴,以致于“直南一望,便是铺锦乾坤” ,而北望则“全如花世界” 。

宋朝皇上赐花,“花色”和场合有讲究,以真花最为珍贵。

所谓真花,就是鲜花,当时叫做“生花” 。

每年三月,皇上都要带着大臣出游踏春,主要是去金明池游赏。

据载,宋真宗与群臣游赏宜春殿,赐花时,“出牡丹百余盘,千叶者才十余朵,所赐止亲王、宰臣” 。

生牡丹数量有限,其他人得不到鲜花,只能得到仿制的,也就是人造花。

即便是人造花,也要分为三品。

《铁围山丛谈》说:“国朝燕集,赐臣僚花有三品,生辰大燕遇大辽使在庭,则内用绢帛花,盖示以礼俭,且祖宗旧程也。

“春秋二燕则用罗帛花,甚为美丽。至凡大礼后恭谢,上元节游春,或幸金明池、琼林苑,从臣皆扈跸而随车驾。有小燕谓之对御,凡对御则用滴粉缕金花……

“又赐臣僚燕花,率从班品高下,莫不多寡有数。至滴粉缕金花为最,则倍于常多颁。”

罗帛花色泽艳丽,一般用于春秋两次皇宫宴会。

上元踏青游春之时,有大臣随驾出游,有小宴招待,这种场合则赐“滴粉缕金花” ,这种人造花以珍巧著称。

有辽朝使者参加的皇帝生日宴,就用品质较低的绢花。

宋朝这个“对辽外交处置”很好,不像后世某朝,聚敛财富,不予家奴,反慷慨赠与外邦。

皇帝赐花,戴花有讲究,除皇室亲王、宰辅大臣,由内侍为其戴上外,其余百官,一律由自己佩戴。

在宋真宗赵恒的一次赐宴上,赵恒特意命内侍为晁迥、钱惟演两位大臣戴花。

晁迥和钱惟演二人感激得涕流满面,因为享受的是皇室亲王、宰辅大臣的待遇,是特别的恩典宠幸。

有次宋真宗赵恒召汴京留守陈尧佐入后宫参加聚餐宴会,赵恒与陈尧佐“皆戴牡丹而行” 。聚餐之间,赵恒命陈尧佐“尽去所戴” ,然后“亲取头上一朵为陈簪之,陈跪受拜而谢” 。

这次君臣聚会,赏牡丹戴牡丹,让其他大臣艳羡得要死。

 

051

 

宋人赏花,离不开酒。

赏花让人愉悦,饮酒让人兴奋,所以宋人将饮酒赏花很自然捆在了一起。

权贵豪客、文人雅士,饮酒赏花,吟诗作赋,欢乐歌舞,以花会友,使观赏活动步步进入佳境。

家有花园的退休宰相张齐贤在《答西京留守惠花酒》中说:“有花无酒头慵举,有酒无花眼倦开。好是西园无事日,洛阳花酒一起来。”

赏花不饮酒,头都懒得抬起来,饮酒不赏花,眼睛也睁不开,如果“花酒一起来”,情况就会立刻改观了。

慵头举起,倦眼顿开,意气倍增,雅兴勃发。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在《题人移牡丹》中描写道:“凭君剩酿看花酒,待插花枝满首赏。”

陈著亦云:“多少诗朋酒伴,逢花醉,簪花舞。”

在宋朝君臣聚餐宴会上,皇上也有边饮酒边赏花的雅兴。

宋真宗赵恒有次召时参知政事寇准聚餐,特意命人以千叶牡丹戴在寇准冠上,并开玩笑地说:“平仲年轻,正是赏花吃酒时也。”

直至南宋,“自皇帝以至群臣禁卫吏卒,往来皆簪花” 。

诗人杨万里就描述了簪花宴会的热闹情景——

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新科进士及第,宫中赐宴,皇上也总要赏每位一朵宫花戴在头上。

陈济翁有《蓦山溪》词,写的就是他们在席间的志满意得之态——

去年今日,从驾游西苑。彩仗压金波,看水戏、鱼龙曼衍。宝津南殿,宴坐近天颜,金杯酒,君王劝。头上宫花颤。

六军锦绣,万骑穿杨箭。日暮翟华归,拥钧天、笙歌一片。如今关外,千里未归人,前山雨,西楼晚。望断思君眼。

薰风时候。芍药披晴昼。天上玉阑干,展一枰、天家锦绣。汉宫唐殿。嫔御逞妖娆,飞燕女,太真妃,一样新妆就。

黄金捻线,色与红芳斗。谁把绛绡衣,误将他、胭脂渍透。晚风生处,襟袖卷浓香,持玉斝,秉纱笼,倚醉听更漏。

“金杯酒,君王劝,头上宫花颤” 。“颤”字传神,表面上写花之动态,实际上是簪花人摇头晃脑的得意忘形之态。

新进士不但在宫中吃酒时“颤” ,筵后还要让头上的花一直“颤”回家,以显示自己的荣耀,让所有的人分享得意。

上好之下必过之。宋朝男人,无不喜欢戴花。并不只是成功的男人才有权戴花,一般人也戴。

《水浒传》中的梁山反政府人士,所谓“好汉” ,所谓“贼寇” ,也都是“花团锦簇”——

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芙蓉花” ,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 ,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 ,刽子手、满脸横肉的蔡庆,生来爱花,干脆就被江湖称为“一枝花”……

宋代,鲜花种植业也逐渐成为独立的商业性的新兴农业,甚至出现了一种叫“花户”或“园户”的种花专业户。

大中城市,花卉种植业已呈现规模效应。“园舍相连” ,“所植弥望” 。

赵蕃有诗反映曰:“昔人种田不种花,有花只数西湖家。只今西湖属官去,卖花廼亦遍户户。”

有的花户已经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户,不愁卖不出去。

与此同时,都市卖花业也红火起来。

北宋洛阳牡丹花会时的花市异常兴旺。

欧阳修说:“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并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

邵雍之子邵伯温的《闻见前录》记载洛阳牡丹花市盛景曰:“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故王平甫诗曰:‘风喧翠幕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

牡丹花以筠笼盛之,价格不菲,欧阳修说:“‘姚黄’一接头值钱五千。”“‘魏紫’初出时,接头亦值钱五千……今尚值一千。”

诗人文彦博——就是那个“灌水浮球”小品的主角,小时候他和几个同伴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个树洞,同伴们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里拨球也够不到。文彦博想出了个好办法,把水灌入树洞中,水满而球浮出——和友人游洛阳牡丹花市《示之珍慕容》云——

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

列市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交驰翠幕新罗绮,迎献芳樽细管弦。人道洛阳为乐园,醉归恍若梦钧天。

文彦博两次到洛阳牡丹“花市”,万朵牡丹排列成一条条长廊,长廊之中是头簪鲜花,身著新翠轻罗的观赏客。人们在游赏之中,耳边还时时响来管弦丝竹的声音。

文彦博把观赏牡丹的时间选在了晚上,便出现了“千灯争闪烁”“万蕊斗鲜妍”的景致,难怪宋时人们把洛阳说成人间乐园,文彦博描绘洛阳牡丹花市,展示了一道美丽的夜景,更把洛阳比作“天上人间” ,飘飘然间,恍恍然间,若在梦游天宫。

除都城外,洛阳、成都、苏州、扬州等大城市,都有定期的花市,其喧阗程度以至于“车如流水马如龙,花市相逢咽不通” 。

陆游记载:“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大家至千本。花时,自大守而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帐幕,车马歌吹相属,最盛于清明寒食时……”

天彭人喜爱牡丹,犹如京洛人,他们赏花的时间大致在清明。花开之时,自太守而下往往帐幕宴饮,车马笙歌之声相属,好不热闹。

“嗟乎!天彭之花,要不可望洛中,而其盛已如此!吏异时复两京,王公将相筑园第以相垮尚,予幸得与观焉,其动荡心目以宜何如如也?”

陆游说,天彭牡丹不及洛阳,其盛况已经如此,那么,繁华的洛阳,人们又是怎样观赏牡丹,游赏花市呢?

柳永有词,形容市民花卉消费的热情:“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篮买花,盈车载酒” 。

洛阳的花市,每年牡丹盛放时开张,每逢花市,“凡城市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至花时,张幕幄,列市肆,管弦其中”,招徕游春人与买花者。

宋时戴花,假花也多,因为牡丹不是全年开放的。

即使暮春时节,牡丹开日,花价高企,天天要戴,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于是,仿生花开始走俏,制花业应运而生。

用琉璃即玻璃制成的花,流行于宫中,世人争相仿效。“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琉璃——流离,有人认为这是“流离之兆”。因花误国,或许也是因果?

绢花行业兴盛。“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

宋太祖赵匡胤时,洛阳有姓李的染匠,擅长制作“装花” ,即假花,人称李装花。

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中的莲女,就是“家传做花为生,流寓在湖南潭州,开个花铺” 。

宋代仿生花,除了琉璃,多以绢、罗制成,也用通草作为材料。

《梦粱录》载,有一种“罗帛脱腊像生四时小枝花朵,随街市吟叫扑卖” 。

诸行市中,有花团、花市和花朵市,主要坐落在官巷里,其间花作行销的首饰花朵“极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皆有之” 。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被牡丹花浸泡着、淹没了的大宋王朝。

男子戴花,当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

老臣司马光就反对男人戴花。他认为戴花是奢侈的表现,男子戴花则更是“殊失丈夫容仪” 。

当然,司马光不能抗住大宋朝野上下的时尚潮流,有时不得已,自己也“随俗”戴上一朵牡丹,或赠别人一朵牡丹——给邵雍送过。

当年,司马光进士及第,在新科进士的琼林宴会上,按惯例要由皇上赐花。

司马光高中进士后,宋仁宗赵祯赐新科进士琼林宴,照例赐花给每一位新科进士。

新科进士都将皇帝赐的花戴在头上,惟有司马光端坐未戴。坐在他身边的同年劝他说:“君赐不可违。”他才将花戴在自己的头上。

 

052

 

宋人画牡丹已成风气,四川人、五代西蜀画家黄筌,在花鸟画方面,重视观察体会对象的形态习性,所画奇花异石,工整富丽,富有宫廷欣赏趣味,被宋人称为“黄家富贵” 。

徐熙是五代时期南唐画家,江西人,随其李后主归宋,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牡丹是其重要题材,“其妙与自然无异” 。

徐熙的《玊堂富贵图》将富贵花牡丹与白头翁鸟画在一起,以石青衬地,枝叶花鸟,满纸点染,不留间隙,敷以彩色,有佛教艺术气息。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价徐熙画曰:“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黄荃和徐熙,对宋代院体画有极大影响,长时间内成为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标准,人称“黄筌富贵,徐熙野逸” 。

黄荃的花鸟画有宫廷富贵之风,细笔轻色,妙在赋彩,但徐熙为南唐宫廷所绘的“铺殿花” 、“装堂花” ,“位置端庄,骈罗整肃” ,亦是一派富贵风貌。

五代及宋,牡丹进入了大画家的作品,也以风雅俏丽之态进入文人雅士的诗词之中。

张先,字子野,曾任安陆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 。

传说青年张先曾经看上一个聪明的小尼姑,二人相好, 但庵中老尼十分严厉,把小尼姑关在池塘中一小岛的阁楼上。

为了爱情,每当夜深人静,张先偷偷划船过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让张先上楼,尽情欢爱。

水绕周围,楼居月下,没有任何干扰,反而更加安全。

最终还是露出了马脚,二人被迫分手,张先对这份感情不胜眷恋——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登上高阁眺望远方,怀念远在天边的情郎,这无限的情思何时才能了结?

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能比恋情更加浓烈。分离的愁苦正像那纷纷乱乱的柳丝,更有那东街上飘飞的白絮,令人心烦意乱。

想当初,心上人骑着马儿渐渐远去,一路上尘土飞扬,我到哪里去辨识情郎的行迹!

池塘中,春水溶溶,并头的鸳鸯,在纵情嬉戏,池南池北,小船儿悠然往返。遥想往昔,心上人登上楼梯,黄昏后,我们在画楼中相偎相依。

看如今景物依旧,还是那弯斜月,还是旧日的帘栊。

细细品味,离愁别恨竟是如此深重。真不如那桃花杏花,还懂得,及时嫁给东风。

张先出名的作品有《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者——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水调数声持酒听

手执酒杯,听人唱《水调歌》 ,想借听曲喝酒来排解忧愁,一觉醒来天已过午,醉意虽消,但愁意未减。

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几时还能再回来?值此人生暮年,感叹年华易逝,以前的美好时光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了。

夜晚的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明月冲破云层的阻碍,晚风吹起花枝,影子在月光映照下婆娑摇曳。

拉上一层层的帘幕,遮住了摇摆的灯焰。风更大了,人们也都已睡去。经过这场晚风,明天园中小路上应该满是片片落花吧。

张先有咏牡丹词《菩萨蛮·牡丹含露真珠颗》 ,两个版本——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帘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刚道花枝好。花若胜如奴,花还解语无?

牡丹花上朝露,像珍珠般闪烁,俊俏的美人儿,从帘前走过。满面含笑问郎君:“是我的容貌胜过花,还是花儿胜过我?”

郎君故意说:“牡丹花儿比你强多了!”美人撒个娇,揪把花儿打将来。

美人娇嗔说:“花儿如果强过我,它还能和你逗趣吗?”

白描,无典,非常可贵。

一对恩爱小夫妻,一个生活小画面。从文字间,我们似乎看到了纯真的戏闹,仿佛听到了他们吃吃的笑声。亲昵之情,极是传神。

张先的词,警秀而有意境之句颇多,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轻絮无影”等等,由此被人称为“三影郎中” 。

尤其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士大夫们尤为称赏。

张先有次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并不认识他,一听说张先来了,忙迎上去说:“原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真是相见恨晚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