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百了无恨 2017-02-19
 薛绍彭行草书《云顶山诗卷》等杂书卷,纸本,26.1x303.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由四帖所组成,含《云顶山诗》、《上清帖》等,其中有诗作有信札,内容都涉及到四川的风物,是薛绍彭在四川作官时与友人倡和之作。云顶山的云顶寺在四川广汉,此作书於建中靖国元年(1101),可知薛绍彭此时已入川為绵州梓潼路漕。上清宫位在四川青城山上,始建於晋代,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左绵山在四川绵阳(今绵阳)北方。诗中“岳王楼”在绵州(今四川绵州东)西北,旧名“岳王台”,唐显庆中,太宗子越王贞為刺史时所建。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宋神宗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与米芾为友,每以鉴定相尚,得失评较。米芾尝言:“薛绍彭与余,以书画情好相同,尝见有问,余戏答以诗日,”世言米薛或薛米,犹如兄弟或弟兄。”

  绍彭工楷、行、草书,师法晋唐,历来书家评价甚高。宋高宗《翰墨志》云:“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趣向。”元虞集《道园学古灵》云:“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方知古法,长睿书不逮,唯绍彭最佳。”又云:“南渡后言墨帖多米氏手笔,而薛尤雅正,《禊帖》临帖最多,出其手必佳物,然世亦鲜矣。”

  薛绍彭存世书迹有《云顶山诗卷》、《晴和帖》等。《云顶山诗卷》是由《云顶山诗》、《上清帖》等四篇组成,书后有李东阳、文嘉(文徵明次子)、梁清标、王世贞、乾隆皇帝等多人题跋。

  《云顶山诗》篇结体规矩中正,比较接近陆柬之,经智永上探二王,但总的来说跟唐人书法很接近,与高宗赵构的书法也接近。后几篇行楷书渐出萧散俊逸之气,就更偏向于晋人风格;草书又得孙过庭书法之妙;连笔书则有大令的影子(王献之的一笔书存本多为米芾所临,米、薛这两人是不是经常凑在一块儿写大令书?米芾还喜欢拿临作当真迹混入内府,劣迹斑斑啊。)

  赵孟頫这样评价薛绍彭:“道祖书如王、谢家子弟,有风流之习。” 这话句说得很到位,从《云顶山诗卷》,可见满卷的魏晋风流气息。

  很多人难以理解,什么是魏晋风流,随手写写涂涂就是风流么?请看下图,试比较一下薛绍彭手书诗卷(前面深色部分)与卷后历代跋文(后面浅色部分)。跋文作者也是历代书法好手,与薛绍彭书法放在一起,那种反差是很强烈的。您看了有何感受?等您回复分享。

  近代有一位书法家,被称为学二王的第一人,魏晋风流如出一辙,看看有没有很眼熟的感觉?是谁呢,答案在本页末。













  外一篇欣赏:晴和帖


  宋,薛绍彭,晴和帖,纸本,25.1×34.8 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薛为神宗时期人,与米芾为友,每以鉴定相尚,得失评较。此帖是致“大年太守”的一封信札,为行草书,又称大年帖。用笔圆润、含蓄、精到,结法内敛、锋藏不露,书风温雅秀润,是薛绍彭传世书作精品。
薛绍彭行书《云顶山诗卷》

释文:

云顶山诗。山压众峰首,寺占紫云顶。西游金泉来,登山缓归轸。昨暮下三学,出谷已延颈。山名高剑外,回首陋前岭。躋攀困难到。赖此昼亦永。巍巍石城出。步步松径引。青霄屋万楹。下俯二川境。玉垒连金雁。西轩列阡。軫。畛。青城与岷峨。天际暮云隐。少城白烟里。水墨淡微影。江流一练带。不復辨渔艇。东惭梓潼隘。右憙锦川迥。盘脱陁石不转。枯桒弄芒颖。四更月未出。蕙帐天风紧。客行弊帤垢。到此凡虑屏。暂时方外游。聊愜素心静。明朝武江路。拘窘逐炎景。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四日。翠微居士题。上清连年。实享清适。绝尘物外。皆自製亭名也。录示诗句。未见佳处。想难逃老鉴也。旧稿不存。尚可记忆。雨不湿行径。云犹依故山。看云醒醉眼。乘月棹回舟。水上三更月。烟中一叶舟。寒临重阁迥。影带乱山流。暮烟秦树暗。落日渭川明。平林暎日疎。野草经寒短。霜乾叶飘零。石出水清浅。官冷繫怀非吏事。地偏相访定闲人。一马春风过微雨。竹閒归路静无尘。鸥鷺惊飞起。秋风菱荇花。一径入中渚。坐来唯鸟啼。水云生四面。常恐世人迷。绿径无行跡。苍苔露未晞。曾梦春塘题碧草。偶来雾夕看红蕖。无人云闭户。深夜月為灯。晓露凝芜径。斜阳满画桥。不眠听竹雨。高卧枕风湍。桥横云壑连朝度。雨暗灯窗半夜棋。微波拂凉吹。淡烟生远树。天寒湘水秋。雨暗苍梧暮。乘月多忘归。往往带霜露。自然鸥鸟亲。自与渔樵遇。去意已轻千里陌。深柸难醉九回肠。灞陵叶落秋风里。忍对霜天数雁行。已上虽粗记。然全章皆忘矣。语固未佳。要之亦平生经心一事。老友必怜其散落。便风早以為寄也。绍彭再拜。更有第三编。亦不见。来信不言及。必不在彼。不知失去何处。如何如何。左绵山中多青松。风俗贱之。止供樵爨之用。郡斋。不。僧剎。不见一本。余过而太息。辄讽通守晋伯移植佳处。使人知為可贵。东川距绵百里餘。入境遂不復有。晋伯因以為惠。沿流而来。至此皆活。作诗述谢。并代简师道史君。绍彭上。越王楼下种成行。濯濯分来一苇航。偃盖可须千岁榦。封条已傲九秋霜。含风便有笙竽韵。带雨偏垂玉露光。免作爨烟茅屋。下。底。华轩自在拂云长。通泉字法出官奴。日日临池恨不如。双鲤可无轻素练。数行唯作硬黄书。乡关何处三秦路。马足经年万里餘。多谢玉华宫畔客。新诗未觉故情疎。和巨济韵。临池通泉。為如字韵牵。非寔事也。不笑不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