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帝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年迈的司马懿把自己手上的权力,悉数转交给了长子司马师。当时司马师只是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司马师晋升大将军,加大了对整个魏国政权的掌控。从司马师早期的表现来看,司马懿是可以瞑目的,将来平吴灭蜀,应该不在话下。 司马师 建安十三年,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曹操识破了司马懿可以获奥斯卡影帝的演技,在床上装了七年风痹的司马懿,开始为曹操效力。那一年曹操屯兵八十万在赤壁,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司马师就出生在这一年,取名师,代表了司马懿对儿子的一片期望。 幸福的童年,翩翩的公子,那时年少薄衫司马师的父母非常疼爱这个儿子,从小司马师就被当作接班人来培养,家教严明,父慈子孝,一点也没有了三国时代的杀伐之气。或许,晋朝的国风,就是收到了这样的家风影响。司马师从小受到文士的熏陶,跟父亲司马懿一样,在当地也小有名气,足以跟夏侯玄、何晏齐名。 青年时期,父亲常年在外打仗,司马师身为朝廷重臣之子,受惯了追捧,自己也有些狂放不羁的性格,常与文人墨客写诗喝酒,就这样安稳度日,直到遇上那次太和浮华案。魏明帝自己奢华淫逸,却像模像样的禁浮华,以司马师的生活作风,难免不被拖下水。 经过这次风波,司马师彻底跟之前的浮华好友决裂,甚至站到了对立面。晋书中对司马师的性格描述,也是独立善于分析,很会动脑筋的一个人。这次的浮华案对司马师的影响非常大,以致司马师的仕途都收到了这些人的影响,这也许就是司马师走向变态的开端。 用最宝贵的青年时光,换来一颗无情无欲的圣人之心这一年,司马懿被提升为太傅,但实际上是明升暗降。魏明帝病危,曹爽当权,成为大将军,与司马懿一并成为少帝曹芳的托孤大臣。之前那些因受到浮华案影响的人,逐渐地开始被启用,一个个面似桃花,这当中却不包含司马师。按照曹爽的为人,也不会给司马家任何机会。 一山不容二虎,受到曹爽的恩惠,司马师昔日的好友们,自然都偏向于曹爽,而开始疏远这位太傅的长子。世间最冷漠的莫过于人心,可以共患难,但是很难同富贵。朝堂之上,司马懿跟曹爽势不两立,司马师渐渐的被人孤立起来。这时候,他已经三十有余,再也不是那个翩翩少年了。 浮华案毁了司马师的仕途,如今在朝中又受到打压。司马师渐渐的开始冷傲固执,一颗心完全的刚硬了。当这些人遇到阴鸷冷漠的司马师,一定会后悔活在这个世上。夏侯玄这些人害了司马师大半辈子,隐忍了这么久,司马师是时候大开杀戒了。 皇帝该听将军的,这就是我们司马家的王道魏明帝死后,曹爽跟司马懿原本相处和睦,曹爽为人谨慎,有什么大事都先跟司马懿商议之后再做决定。后来,曹爽迁司马懿为太傅,削夺兵权。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才将曹爽驱逐出朝堂。因为皇帝曹芳年少,只能看着这两位争权夺势,却也没有办法。 曹芳是魏国继曹丕、曹叡之后的第三代君王,司马师掌权时,曹芳已经当了12年皇帝。由于人家司马懿是跟他爷爷曹丕一起玩大的人,曹芳在司马懿面前,自然也要乖乖听话。可是司马师不一样了,虽然同样是辅政大臣,但只是一个名号罢了,曹芳当了12年皇帝,哪里还需要你一个外人辅政。 可是,曹爽下台之后,司马家掌控着整个朝局。司马师处理起事情来,一点也不比司马懿差,面对军国大事绰绰有余。东吴诸葛恪来战合肥,司马师冷静分析局势,打持久战,最终斩首万余,一方面是司马师分析到位,另外一方面,就是司马师没有白隐忍这么多年。 随后,曹芳不满司马师拥兵自重,意图除掉司马师。当然,司马师拿出一贯作风,心狠手辣,直接废掉了曹芳,拥立傀儡曹髦为皇帝,为以后司马炎称帝奠定了基础,曹家从此彻底成了司马家的傀儡。 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接手政权。有点类似孙策托付孙权,后者都是赶鸭子上架,好在司马昭有个好儿子,追封谥号把伯父司马师也封了皇帝,是为景皇帝。相比之下,孙策只拿到了王爵,恐怕是无数后人所遗憾的事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