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理解阴历、阳历、农历就简单了(说节气 中)

 为什么73 2017-02-19

上一篇帮大家理解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并知道了这四个节气之间的中点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完全是地球围着太阳轨道的位置标记。


用小学生都懂的知识去理解24节气(说节气上)


有心人会发现,每个节气总是落在固定那两天,例如“雨水”总在公历 2 月18-19 日,“清明” 总在公历 4 月 4-5 日。


这是因为西方公历计算一年也是按照地球绕太阳一周,跟节气规律是一致的。所以看上去节气日期在公历上基本固定,最多前后波动一两日。


肯定又有人会想,都是节日,为啥清明节跟阳历日子对的这么准,而中秋节就有时跟国庆重合,有时候却会离的挺远?刚刚过去的春节也是这样,大年初一有时候在 1 月里,有时候要到 2 月中旬,这是为啥?


因为有些概念你始终模糊,归根结底,是没弄懂阴历、阳历、农历到底咋回事儿。“中秋节”、“春节”并不是节气,“中秋”是八月十五,“春节”是正月初一,都是根据月亮圆缺定的日子,虽然同是法定假日,却跟 “清明” 这样根据太阳确定的日子有着本质的不同。


  • 阳历,是根据太阳的变化制定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周时间为一年。

  • 阴历,依据月亮的变化来制订的历法,例如伊斯兰历法是纯阴历,是以12次月亮圆缺为一年,压根儿没考虑太阳的事儿。这造成他们的新年在外人看来是落在公历的哪个月过不一定,夏天冬天都会过年。

  • 而中国的传统历法,是个阴阳合历,就是大家说的农历,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用,一直到1912年,官方才开始主用西方的公历并跟农历并用到现在。


现在人民日报的页首,新闻联播开头的日期播报,都还是公历农历并用,这足以说明农历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仍然重要。




中秋节是八月十五,许多人会说是阴历节日,并不准确,应该叫农历节日,很多人觉得农历就是阴历,搞混了。


中国用的农历,是个阴阳历法集合体,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诞生后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修正和改良,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来由:


《晋书·历志》这样的官方文献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很好的概括农历的起源:


“炎帝分八节而始农功,

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

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

臾区占星气,伶伦创律吕,

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

容成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述而著之,谓之《调历》。是故历法之作由来尚矣。”


现在的我们看孔子是2500年前,够早了吧?而黄帝时代,越过孔子又往前走了2000多年,就是说,在那么早的时代,一个在现在考古看来没有纸、没有笔、没有布,连菜刀都没有的时代,有一群学霸搞定了一切,中国的传统文化好像是呼啦一下同时到位了。


确实很难去理解。你想想那时候,怎么会出来这么高深的学问。是后人的附会意淫吧?但从孔子时代的其它典籍记载看,却又很确凿。许多传说、人名、地名,并不像是假的。


我的观点:我们的传统文化核心,要么来自上古时期存在的一个更高级的文明,要么干脆是外星人扔下来的。这个文明在诞生后,一直在遗失衰落,这是这个文明所有的继承者的感触。


扯远了,拉回来继续说阴阳合一的这个农历。还是老习惯,我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这个晦涩的概念,会有不准确的地方,但主要框架没错。


好比有个古人,用滴漏计时,观测两次正午的太阳,这叫一昼夜,无论在一年里哪一天观测,这个时间长度肯定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昼夜是来自地球恒定的自转。我们这里假设他看到这个时间长度内滴漏漏了 100 个刻度。


他又观测月亮,发现两次月圆之间的时间,是 2953 个刻度。他就知道,两次月圆之间,有 29.53天,不是整数。


接着他又观测太阳,发现随着春夏秋冬,太阳忽高忽低,太阳在某一天最低,这天中午日影最长,记下来。等下一次日影又是这么长的时候,他发现滴漏漏下去 36524 个刻度。这是两个冬至之间,叫一年,长度也是固定不变的。


棘手的问题来了,当这人想把一年排成整齐的 12 个月时候,发现是排满 12 个月圆的周期后是 354 天,这离反映在日影长短的太阳活动周期的 365 天,还少 10 天多。


日子对不齐,这很不爽,并不是因为制定历法者是处女座,而是因为他们发现每年的固定日子跟天气物候会对不上,用起来很不方便。


假设古人强行规定 12 个月圆是一年,一年就是 354.36 天,但气候变化是不会因为人的规定改变,它还是 365.24 个太阳升起为一个周期。那么就会出现下列这样尴尬的情形:


背景:朝廷为解决单身男女过多问题,规定每年三月三举办踏春活动。


第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姑娘小伙儿身穿春装,都在树林里对唱情歌。


第二年的三月三,放风筝的感觉稍微有点冷,姑娘小伙儿也需要穿厚点。


第三年的三月三,没人放风筝,因为暖暖的南风还没来,姑娘小伙也没人张口唱了。


第四年的三月三,别说男女对唱了,就是抱在一起也没感觉,因为大家都还穿着加厚款羽绒服。

……


你应该懂了,这么好的活动肯定是办不下去的,因为每年这个日子都比头年的气候提前 10天多,朝廷也不知道该怎么策划活动场地,因为不知道城西湖边那块草坪长草了没有,也不知道该准备哪些仪式用的供果鲜花,以往保留的物料清单用不上,因为里头东西找不来啊。参加的人同样不知道该怎么准备,为参加相亲活动去年新淘的那身靓衣热裤,不能穿了啊!


不考虑气候(太阳)的历法就是这么不方便。


所以,为了尽可能让整月和整年对齐,为了尽可能让一个气候周期(太阳回归年)内有 12 个月,需要引入闰月。每过几年,多出来的这每年 10 天,攒到一起凑足一个月。


农历里多出这一个月称为闰月,如闰七月,闰三月等,就跟在正常的七月、三月后,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内。12个月圆为 354.3672天(29.5306×12),与回归年相差 10 天多,过 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过3年后就加一个闰月来消除这种误差,这样这一年就有 13 个月.春秋时期就有人发现,如果在 19 年中插入 7 个闰月,就和 19 个回归年几乎相等,这就是 19 年 7 闰。


置闰是为了对齐年月,而对齐年月,就是为了对齐气候,让二月二、三月三这样的日子,总是迎合差不多的天气和物候。因为气候类似,才能有充分准备的可能,才能把大会办成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操持的人参考过去的经验就行。你脑补一下中秋坐在院子里赏月吃月饼,有的年头是就着西瓜,有的年头要穿棉袄烤着篝火,家里大人该咋准备?


这下你明白了小时候一直奇怪到长大的一件事,中国人种种庙会、集市这样的集体活动为啥都是看农历了。


有人要质疑了,古人那么聪明,历法既然要跟气候对准,干脆只用太阳得了,干嘛这么费劲还要参考月亮数初一十五,月亮跟气候关系不大不是吗?好问题!


我认为,一是太阳运动变化的慢,普通群众看太阳数日子需要专业设备,那不现实。二是月亮圆缺很容易观察,抬头一看就知道大概日子,稍微细心的人都能看出来十三、十四、十五的月亮差别挺大。这不需要识字,便于普及。在古代,识字的都不多见的,给本日历也看不懂。


所以,成熟的历法,终究是为人的生活方便才行。一个古代人,哪怕是文盲,能看24节气物候就知道处在哪个月,看月亮就清楚今天的日子,够准确而实用了吧?


农历来源于高深的天文观测,却能给草根阶层用,这样的接地气的服务精神,中国的农历是做到了。


再提个略微烧脑的问题,前面说的闰月懂了,但具体怎么闰呢?为什么农历有的年头要闰三月,有时候是闰八月呢?看似阴历的问题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阳历的节气这个问题上来。


一句话,设置闰月的方法是:农历月份中无 “中气” 的月份则是闰月。


上古时代,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秦汉时期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 “中气” 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中气” 是个啥东西?24 节气具体是这样的:


十二节令: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5 日(即一回归年 365.2422 日平分 12 等分),而一个农历月平均是29.530588 日,这样就造成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会逐月推迟近 0.9天,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每月后错0.9天,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那就给这个月再闰一次。农历的闰月就是这样根据 24 节气落在农历月份里的日子推算出来的。24 节气,本质上算阳历,是天体运动的标志点,却又是农历的组成部分。


在农历里,月亮变化构成了月,太阳运动构成了年,一年有多少个月,由月亮和太阳一起说了算。农历是阴阳合历。


历法本质就是文明本身,农历跟我们这个文明一样,没有一个固定原则,是融合多变的,是高深精湛的,又是简单实用的。


------------------------------------


厚朴2017年台历——丁酉年干支历


立春才是鸡年的开始

厚朴特色台历热销中(淘宝搜店铺 厚朴中医学堂)

中医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有觉知的生活

按惯例我们依然将2017年的五运六气,干支纪年融入到日历

并配有九九消寒图和清代手绘12经络脏象图

年复一年,感谢大家的陪伴,祝新的一年称心如意。


想身心健康,来厚朴上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