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富汗黑洞

 长弓有心 2017-02-20

大博弈

十九世纪初,英属印度与俄罗斯帝国之外围相隔有二千里,其中各地多未被测绘。俄罗斯帝国入侵中亚,欲南下得到印度洋出海口,大英帝国征服印度莫卧儿帝国,欲北上封堵俄罗斯南下暖洋威胁英国海权,两帝国在中亚各地开始一局微妙之勘探、间谍与帝国外交博弈。英俄正面冲突之威胁常在,博弈之中心为阿富汗。

[转载]阿富汗黑洞

俄罗斯帝国征服中亚

俄国向中国渗透,南下阿富汗、伊朗和印度,中亚也是必经之地。十九世纪前期的俄国,国力处于巅峰,向外扩张的势头正盛。当时的俄国对欧洲事务的影响举足轻重。拿破仑的军队被反法联军(俄军是主力)打败后,被流放到圣海伦娜岛上的拿破仑一世还警告欧洲:“它将受到俄国的鞭挞,欧洲将‘变成哥萨克人的了’,不列颠将把印度丧失给俄国。”

与俄国南部接壤的一大片草原地带,生活着以哈萨克人为主的游牧民族。早在十六世纪末,草原上的哈萨克人就形成了大、中、小三个汗国,其中的小汗国较早与俄国建立联系。

俄国殖民者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进军时,早期曾和草原上游牧民族的骑兵有过交锋,俄军对骁勇善战的草原骑兵印象颇为深刻,便暂时打消了南下的念头。十八世纪时,俄国为防止草原游牧民族对其西伯利亚居民点的攻击,在乌拉尔河、额尔齐斯河沿线修建了一系列的防御工事,由哥萨克驻守。

俄国势力逐渐向草原地带渗透。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中、小哈萨克汗国向俄国寻求保护,承认了俄国的宗主国地位。1822年,沙俄颁布了一部哈萨克法典,中、小哈萨克汗国的可汗先后被废,国家丧失主权,哈萨克人想要恢复独立举行的多次起义遭到沙俄的残酷镇压。1847年,沙俄与大汗国建立了同盟后,开始虎视眈眈地逼视着草原南部的浩罕、布哈拉和希瓦三个封建汗国。

南部的三个穆斯林汗国,建国时间都不久,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浩罕汗国位于锡尔河以南,与中国相连,十八世纪末形成国家。首都塔什干是中亚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贸易较为发达。布哈拉汗国位于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首都撒马尔罕是当时重要的过境贸易中心。布哈拉的纺织业较为发达。希瓦汗国位于咸海以南,人口较少,只有80万,畜牧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

当时,这三个汗国之间关系并不和睦,彼此常发生战争。战争消耗了三个汗国的实力,为沙俄的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对南部的穆斯林汗国形成军事上的优势,俄国在哈萨克草原的东西两侧齐头并进,修建战略据点,两侧的军事部署分别由西西伯利亚总督和奥伦堡总督负责。在西侧,1847年,俄国在锡尔河河口建立赖姆堡,这是俄军在希瓦边境地带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基地。1853年,俄军向东南推进,占领了浩罕国的要塞阿克麦肯特。随后,俄军将这两地连成一线,沿锡尔河修建了许多堡垒,加强防御。

东侧,1845年,俄军强占伊犁河下游北岸,将这一带依附中国清政府的哈萨克族人并入俄国。1847年,沙俄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建立科帕尔堡。1854年,沙俄在伊犁河以南建立维尔尼堡(今阿拉木图),并出兵占领了伊犁河中游地区。随后,沙俄在这些城堡之间设立驿站。就这样沙俄在巴尔喀什湖以东构筑了一条长达700多公里的武装堡垒防线,后又强制移民在这一带建立了许多哥萨克村寨和居民点,窃取我国领土近10万平方俄里。

至此,俄军在哈萨克草原东西两侧建立的防御工事,犹如两只夹钳对南部的三个穆斯林汗国形成合围之势。东侧的堡垒防线也是沙俄向我国新疆地区渗透和入侵的根据地和前哨。

[转载]阿富汗黑洞

沙俄对中亚穆斯林汗国的入侵

当时在俄国内,在是否扩大入侵中亚的问题上,各方意见并不一致。主战派代表切尔尼亚耶夫将军认为:若不征服塔什干,俄国要想维持在中亚的地位,特别是维持与浩罕国的现有边界是不可能的,浩罕国一心想收复哈萨克南部草原地区。而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和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斯特列莫霍夫都坚持认为:无需扩大征服地,以免和英国发生正面冲突,应集中精力巩固在这一地区已占有的地盘。

1857年,俄驻英武官伊格纳切夫被召回国,沙皇向他询问英国的亚洲政策动向。伊格纳切夫强调了亚洲对于俄国的重要性,他指出:“一旦与英国决裂,俄国只能在亚洲与英国展开具有某些成功可能的斗争,使英国人的生存受到损害。亚洲是留给俄国商业和工业的唯一地盘,俄国的工业过于软弱,不足以与其他国家作胜利的竞争。”伊格纳切夫的意见坚定了沙皇在中亚继续扩张的决心。

主战派代表之一、陆军部的齐麦尔曼将军在递交给沙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俄国若在中亚地区采取迟疑观望政策,将导致浩罕国与英属印度建立联系,要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应彻底征服浩罕国。他在报告中有这样的陈述:

“本人不揣冒昧,斗胆对认为俄国不应当再夺取新的领土的意见提出异议。……人们说,俄国夺取了中亚邻国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触犯了这些邻国,激起了他们的对抗。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于兼并西伯利亚也应予以谴责了,因为西伯利亚也是用暴力手段从土著那里夺来的。假如人们在沙皇伊凡四世时这样谈论说:俄罗斯太大了,它不应当再扩展了,那么,伏尔加河如今就会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我们的祖国即使能够保得住独立的话,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而已。对浩罕的大规模远征,俄国贸易必将繁荣兴盛起来,正如英法经过对北京的远征之后贸易繁荣兴盛起来一样。”

[转载]阿富汗黑洞

西部碉堡线

1834年,在曼格什拉克半岛建立新亚历山德罗夫斯克要塞。

1839年11月当时的奥伦堡总督彼得罗夫斯基再次派5000多人远征希瓦汗国,遭到暴风雪袭击损失惨重,仍未能得逞。此后俄国的主攻方向转到浩罕汗国北部一带。

1847年,在锡尔河口修建赖姆堡(后改名阿拉尔斯克或者翻译为阿腊耳斯克)。

1853年7月28日,重新出任奥伦堡总督的彼得罗夫斯基再次派出2000多俄军,经过22天的围攻占领浩罕要塞著名的白色清真寺阿克麦吉特(改名彼得罗夫斯克,当时浩罕守要塞的主将是阿古柏),形成锡尔河碉堡线。

东部碉堡线

沙俄军队从塞米巴拉金斯克向南进,1847 年,沿爱古斯河南侵,偷偷在巴尔喀什湖东南中国境内勒布什河和库克乌苏河之间建立科帕尔城堡。

1851年起俄国乘清政府内外交困,阿勒坦山(阿尔泰山)地区秩序混乱之机,侵入鄂布河(鄂毕河)上游察那斯河(恰雷什河)、哈屯河(卡通河)、比亚河一带,并逐步向额尔齐斯河上游推进,想把中国的内湖斋桑泊据为己有,由于清政府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才使俄国侵吞斋桑湖的计划没有实现。

1852年沙俄在中国图古勒池(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湖)以北的雅尔地区建立了乌尔扎尔移民村。

1854年夏占领了天山北麓吹河(楚河)与伊犁河之间的古尔班阿里玛图(长期作为哈萨克斯坦首都的阿拉木图),在古尔班阿里玛图附近建立了维尔内(维尔诺)城堡。同年10月,将科帕尔堡和维尔内堡划入新建的隶属于西西伯利亚的塞米巴拉金斯克省,擅自将中国巴尔喀什湖(当时为中国第一大湖)以东以南的地区划入俄国的版图,并继续向东将其势力扩张到特穆尔图淖尔(今伊塞克湖当时为中国第二大湖)一带。

1856年把维尔内堡作为新成立的阿拉塔夫州首府,形成另一条包抄哈萨克草原,进攻中亚诸汗国的碉堡线,即当时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的西伯利亚线。

[转载]阿富汗黑洞

克里米亚战争后,双头鹰俄国为了挽回在欧洲一头的惨败,加紧侵略东方。1858~1859年,沙皇政府派遣 3个使团分赴中国喀什噶尔、呼罗珊、希瓦和布哈拉,收集情报,标志它在中亚的扩张政策进入新的阶段。3个使团中领导希瓦和布哈拉使团的是狂热的侵略分子、27岁的少壮派军人伊格纳切夫(尼古拉·帕夫洛维奇·伊格那季耶夫),回国后被派往北京任驻华公使后签定了为俄国在中亚东部边界的确定埋下伏笔的《中俄北京条约》。

1863年,沙俄完成对高加索的征服和镇压了波兰起义,能够腾出手来全力应对中亚局势。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后,虽然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俄国农民是如此困窘,根本无法为俄国工业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沙皇政府鼓励企业主到帝国新拓展的边区开拓市场,农民可到边区寻找土地。而此时,俄国新拓展和有待拓展的地域,主要是在中亚。

1859~1863年间,俄国侵略军在锡尔河流域和楚河流域一带进行频繁的军事“侦察”,攻占和破坏浩罕边境的堡垒,不断缩短锡尔河碉堡线和西伯利亚碉堡线之间500多公里的缺口。1860年齐麦尔曼上校率领2000人从维尔内堡出发,于8月26日攻占了托克马克(附近就是著名的碎叶),9月4日攻占了皮什佩克(今吉尔吉斯共和国首都比什凯克)。

对浩罕国的征服

1863年12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发布了联接东西碉堡线以便深入中亚的动员令。

1864年夏,切尔尼亚耶夫上校率领2500人从维尔内堡出发,于6月16日攻占奥列·阿塔要塞。另一方面,维列夫金上校率领1200人从彼得罗夫斯克出发,于6月25日攻占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圣城土耳其斯坦(突厥斯坦)。

为了实现联接碉堡线的计划,7月底,沙皇政府决定建立“新浩罕线”,该线由楚河到锡尔河的阳尼·库尔干的全部堡垒组成,新晋升少将的切尔尼亚耶夫任司令。切尔尼亚耶夫立即进攻浩罕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奇姆肯特,被浩罕汗国的摄政大毛拉阿利姆库里(艾力木库尔汗)击退。但他在这年10月初乘阿利姆库里撤离之机攻陷该城,从而实现了锡尔河碉堡线和西伯利亚碉堡线的联接,并且继续向南推进,企图一举夺下有10万人口的中亚最大城市塔什干(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未能得逞。

同年10月7日,俄国和清政府在塔城签定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俄国取得了44万平方公里的新领土,基本确定了俄属中亚的东部边界。为了“安抚”英国等西方国家,俄国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公爵于1864年11月21日发出公告,竭力为俄国在中亚的侵略活动辩护,诡称奇姆肯特是俄军向南推进的“地理极限。”称:“俄国在中亚的地位,如同一切与半开化的、没有定型的社会组织的游荡民族接壤的文明国家的处境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边境的安全和商业往来的利益,永远要求更文明的国家对那些以狂暴、野蛮扰人的邻居拥有一定的统治权。”此份通牒,实际是沙俄要侵占中亚的正式外交公告。

1865年1月,俄国在新占领地区成立土尔克斯坦州,由军事总督管辖,总督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对奥伦堡总督负责。切尔尼亚耶夫出任土尔克斯坦的军政长官,全权负责对中亚南部汗国的外交、通商和军事部署等事宜。此时,布哈拉与浩罕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形势的发展对俄国非常有利,穆斯林汗国之间的不和为俄国的干涉提供了良机。

1865年4月,切尔尼亚耶夫调动军队,袭击了尼亚兹别克要塞,随后向塔什干推进,与浩罕国的主力部队相遇,双方爆发激战,浩罕国军队首领库里汗战死,俄军取得了战场上的优势。6月,切尔尼亚耶夫指挥军队猛攻塔什干城,守城的穆斯林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城墙上的每一个工事都经过肉搏,每座房屋都经过白刃战斗方才易手。经过一番惨烈的血战,切尔尼亚耶夫指挥的俄军占领了该城,确立了对浩罕国的保护。

俄国占领塔什干后,力图把该城建成中亚的经济中心,以期当地居民能从中获得利益,将会赢得他们对俄国的好感,削弱布哈拉在当地人心中的威望。

沙俄不断挑拨各汗国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着世仇关系的浩罕汗国与布哈拉汗国的对抗加剧了,当时在位布哈拉埃米尔穆扎法尔丁曾几次大举进攻浩罕,从而大大削弱了布哈拉汗国和浩罕汗国抵抗俄国侵略的力量。接着克列扎诺夫斯基向布哈拉汗国提出在10天内交出不可能筹集到的巨额贡款,布哈拉汗国无力交出,俄军就按原定计划发起了进攻。在1866年 5月20日伊尔贾尔的战役中打败埃米尔穆扎法尔丁的军队,然后占领霍占特、乌拉·丘别、吉扎克等城,控制了布哈拉与浩罕的联系通道。1867年7月11日成立了以塔什干为中心的土耳其斯坦总督区(土尔克斯坦总督区),由俄国陆军大臣办公厅主任,曾经担任俄占波兰的总督,号称“半沙皇”的康斯坦丁·彼得洛维奇·考夫曼任总督,从而开始了对中亚诸国征服的决定性阶段。

[转载]阿富汗黑洞

征服布哈拉

俄国占领塔什干后,大批俄国商人进入该城,商业和贸易很快繁荣起来,使得塔什干迅速成为中亚地区的经济中心,布哈拉的经济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布哈拉,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苦,对本国统治者的不满情绪日益上升,渴望生活有所改变。

1866年5月,接替切尔尼亚耶夫的俄军将领罗曼诺夫斯基率军占领了布哈拉的伊尔贾尔、霍占德和纳乌三地。俄国人向布哈拉提出割地、赔款和通商的要求。此时的布哈拉国力孱弱,无力抵抗俄军的入侵。不久,乌拉—秋别、吉扎克、养吉库尔干等城相继被俄军占领。新占领地区被俄军纳入一个特别军区,俄陆军部办公厅主任考夫曼任军事长官。

布哈拉国内的抗俄势力暗中积聚力量,并向浩罕国和希瓦国派出特使寻求结盟以对付俄国。1868年6月,俄军将领考夫曼率军击溃了布哈拉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撒马尔罕爆发反俄大起义,考夫曼闻讯迅速挥师赶往撒马尔罕,残酷镇压了起义者。6月23日,布哈拉汗国的统治者被迫与俄国签署了协定,承认俄国对布哈拉的保护权。

征服希瓦汗国

征服了浩罕和布哈拉,希瓦就成了俄国的下一个目标。

1868年,俄军将领考夫曼同希瓦汗国的可汗进行谈判,希瓦可汗表现出坚定的独立意志,俄国人无功而返。

俄军积极进行征服希瓦的军事部署。1869年11月,俄军从高加索出兵占领里海东岸的红水湾,完成了对希瓦的三面合围。1872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向考夫曼下达征服希瓦的命令。

1873年,俄军集中一万三千人的军队向希瓦汗国全线出击,5月,希瓦首都被俄军占领。8月,希瓦与俄国签订和约,承认其为俄附属国。

征服土库曼

俄军占领希瓦汗国后,在中亚还剩下最后一个独立国家,位于卡拉库姆沙漠以南的土库曼。

1873年,俄军进入土库曼,侵占了部分领土。然而,俄军全面占领土库曼所用的时间,比征服前面三个汗国用时要长得多。1879年,俄军拉扎列夫将军进攻高克切佩时,竟被土库曼的军队打得大败,沙皇政府为之震动。1880年,赴土库曼的俄远征军统帅斯科别列夫将军收到沙皇的一封训令:“被确定了的计划在任何情形下决不得变动,也不得后退一步,因为这对于欧洲和亚洲都会成为我们软弱的标志,也会鼓励我们的敌手方面更加狂妄,而且可能使俄国所受的损失比全部远征都大得无法限量。”

1880年11月,斯科别列夫率俄军包围了高克切佩要塞,要塞的防御者进行了顽强抵抗,斯科别列夫下令不断向城中炮击。1881年1月,俄军用地雷炸开要塞的城墙,守卫者向城外逃散,俄军紧追不舍,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砍杀,杀死几千人。在要塞里俄军清点出6500具尸体,俄军还杀死没能逃走的全部男子,留下5000名妇女和儿童。

1884年,俄军攻占土库曼重要绿洲城市麦尔夫,一直推进到阿富汗边境,其势直逼通往阿富汗的门户赫拉特城。俄军若继续南下,将直叩印度的大门了。为避免与英国发生直接冲突,俄军没有继续往前推进。不久,土库曼各地陷入困境的抵抗组织放下武器,向俄军投降。

1887年,俄国与英国划定了土库曼与阿富汗的边界。直到1895年,俄军才结束在中亚的扩张。

[转载]阿富汗黑洞

 大英帝国征服阿富汗

圣被得堡和伦敦都预计到两国会迎头相撞,从这一点出发,决定了他们的边境政策。英国方面定下了一个始终一贯的基本目标,这就是要俄国人离开印度平原和政治上变幻不定的印度城市愈远愈好。但是,他们运用的策略,随着在伦敦和印度负责制定政策的人们的态度而变化,也随着这些人对作为第三因素的中国能起多大作用的看法而变化。当时的边境政策有两大派。一派是前进派,他们主张英国应向前推进,在尽可能远离印度平原的地方去直接挡住俄国的威胁。另一派是温和派,他们指出企图在遥远的、非常艰险的地区建立边界,代价高,风险大,因此提议把英国行使权力的界限确定在比较容易得到接应的地方。他们主张,为了挡住俄国人,最好用第三势力把狮子(英国)和熊(俄国)隔开。可能担任这种角色的有好几个:阿富汗是一个;有时候坎巨提这样的小邦看来也差不多。然而,总的说来,在英、俄势力达到这一地区前一个世纪就已在此立足的中国,最适合担当这种角色——假如中国人能够胜任,并且能被说通的话。

英国在英属印度西北段的边界政策的历史,是前进派和温和派在伦敦和印度交替得势的历史。不过,这两派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都要划出一条边界线。

在十九世纪,英国方面对西北段同中国的边界并不很关心。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同阿富汗的边界以及被认为在它后面的俄国威胁。几十年来,在这个问题上,官方的态度时而偏向前进政策,时而偏向温和政策。温和派认为,“我们帝国的天然的、不可动摇的边界”是印度河。不过,英国在一八四九年并吞了旁遮普之后,继承了被征服的锡克王国的疆域,把他们的统治推进到开伯尔山口。到了那里后,他们感到帝国的逻辑又指引他们前进到喀布尔,或许从那里再前进到赫拉特。前进派的战略论点,恐怕没有比寇松勋爵表达得更好的了。他说:

    印度象一座要塞,两边有辽阔的海洋作壕沟,在其他方面有大山作城墙。在那些有时并非不能逾越、而是易于突破的城墙外面,延伸着一条宽窄不等的斜坡。我们不想占领这个斜坡,然而也不能坐视它被敌人占领。让它留在我们的同盟者和朋友手中也行,但是如果我们的对手偷偷爬上斜坡,呆在城墙脚下,我们就得进行干预,因为任其下去,就会越来越危险,可能有一天要威胁到我们的安全……谁要是在印度只把守城堡,而不住远处看,那他就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指挥官。

 到了一八八O年,英帝国企图占领在阿富汗那边的斜坡,引起了伦敦方面所抱怨的两次战争,英国“使用了大量兵力,支出了巨额金钱,而原来希望它能成为强盛的、友好的、独立的那个国家却分崩离析了”。前进派因而失势,主张把阿富汗作为缓冲国的温和派在白厅占了上风。英国人放弃了坎大哈,再次撤回到他们由大山构成的城墙以内。问题变为如何稳定阿富汗,解决它同俄国和波斯的边界问题,然后同阿富汗商定阿、英边界;而这是不大好办的。

[转载]阿富汗黑洞

   当时,英国管辖的界限是沿着山麓丘陵,在它后面就是无法控制、骁勇善战的普什图部落。英国去侵犯他们,总是要付出很高代价,而又不能得逞。阿富汗人声称他们对那些部落拥有主权,或至少有左右那些部落的能力;用寇松的话来说,阿富汗人爬过了城墙,呆在城墙里面,他们在那里就可以威胁白沙瓦和印度河以东地区。因此,英国的政策是尽量排斥阿富汗对部落地区的要求。结果在一八九三年签订了一项协定,阿富汗的君主在该协定中接受了英国人沿着山顶所画的边界,这就是因英国谈判代表杜兰(Durand)而得名的杜兰线。

   阿富汗人似乎把杜兰线看作是一种单行道,只朝着英国人一面树立“禁止进入”的牌子,而他们自己却继续越过杜兰线同各个部落打交道。当时英国人无意把管辖权扩展到杜兰线。他们把划定杜兰线当作排除阿富汗人在那里公开出现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作为扩充英国领域的一个步骤。作为边界线来看杜兰线不是一条很好的边界, “从人种上、战略上、地理上来看,都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它适合英国的目的。条约使阿富汗承担了远离英国管辖地区的实际界限的义务,而且杜兰线给英国以把柄,在阿富汗对部落地区的影响太大时可以据而提出抗议。俄国一般说来是尊重阿富汗的缓冲地位的。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结束以前,巴丹部落一直是摆在英国人面前的一个问题;然而,杜兰线还是保持下来了。这条线全长一千五百英里,有许多地方已经标了界。

[转载]阿富汗黑洞

一带一路与阿富汗

当前,我国提倡发展新丝路经济带及建设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不过,在我国经济政策逐渐“西进”之时,有必要严加关注阿巴边界地区安全局势,因为那里存在一个巨大的黑洞。

阿巴边界黑洞

正常情况下,国际边界,地图边界线与实际控制线一致。否则,二者不一致的地方,是边界领土争议区,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藏南之争等。不过,阿巴边界超出正常范围,其地图边界线与实际控制线的严重错位,导致这一地带形成一个巨大安全黑洞。

这是因为,国际法上,阿巴两国以杜兰德线为国际边界,而实际生活中,巴方未按杜兰德线完成控制,尤其是普什图部落区,并且普什图人自认为是阿富汗人,不认同归属巴基斯坦。这是典型的国际边界理论与现实错位现象,等同于杜兰德线适用于国际主权主体之间,而对普什图人及他们的“朋友”,甚或其它非政府主体,都缺乏约束力。相应,这一地区成为天然的“反政府”势力的庇护所。如同杜兰德线在普什图部落区烂了个大窟窿,深不见底,俨如黑洞。

这一边界黑洞,已导致苏美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及不能及时撤退,并且阿富汗塔利班和巴基斯坦塔利班均从这里兴起。当前,美国阿富汗撤退方案没有触碰阿巴边界问题,因此,这一边界黑洞被遗留,正经历新变化。值得我国尤为关注。

阿巴边界黑洞,是英国人殖民印度时不经意间遗留下来的。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人准备以印度为基地发展大英帝国。为防止俄国势力通过阿富汗向印度渗透,英国战略家根据兴都库什山区的地理特点,提议建立印度西北“科学边界”,即将阿印传统边界从沿印度河山脚下一线,向上抬高至山上“科学”保护印度安全的地方。而那些山区是普什图人的家园。

起初,英国人试图武力推进。1879年,他们大举入侵阿富汗,并逼迫阿富汗国王接受《甘大马克条约》,借此获得控制阿富汗外交和建立印度“科学边界”的合法性。但是,这遭到普什图人的强烈反抗。他们活活烧死英国驻阿富汗全体代表,并展开游击作战。面对如此局面,伦敦决定“智取马蜂窝”,即扶植阿富汗王子拉赫曼上台,与其结盟,以每年提供大量援助,换取后者接受英国对阿富汗的外交指导权。

供养拉赫曼政府十几年后,1893年,英国人迫使拉赫曼接受《杜兰德协议》,准备以杜兰德线线来划分拉赫曼与英属印度的势力范围。严格意义上来说,那时杜兰德线不是边界线,而是势力范围线。然而,由于当时阿印之间没有正式划界,在地图上显示时,杜兰德线就变成阿印边界线。借此,那片被英国人誉为“马蜂窝”的普什图部落区悄悄地被划入英属印度版图。

[转载]阿富汗黑洞

《杜兰德协议》签订后,英国人试图勘界以落实杜兰德线,但遭到普什图人的反抗起义。英国人不想放弃已有战果。拉赫曼去世后,通过拉拢收买方式,英国与每一届阿富汗国王签订友好和约,以安抚后者不对杜兰德线提出异议,并成立西北边省,正式将那片普什图部落区纳入英属印度版图。一战以后,当阿富汗政府质疑杜兰德线的合法性时,英国不惜第三次大规模入侵阿富汗,并逼迫后者接受《1921阿英条约》,借此希望杜兰德线成为永久性阿印边界线。然而,在阿富汗一方,每任阿富汗国王与英国人签订和约时,只是答应接受上任阿富汗国王与英国人达成的友好协议,从来没有公开承认杜兰德线,而普什图部落区也一直处于高度自治状态。至此,随着英国人不停与阿富汗国王签约以增强杜兰德线法律效力之时,阿印边界地带便逐渐形成地图边界线与实际控制线严重错位的现象。

二战后,英国需要从印度撤退。这时,如何解决阿巴边界问题,成为阿富汗、英国、印度国大党及穆斯林联盟之间激烈博弈的内容。阿富汗政府主张基于普什图人的意愿解决该问题,但后三者强调杜兰德线的法律效力,并让巴基斯坦继承这一历史遗产。至此,法律上,杜兰德线成为阿巴国际边界,而实际生活中,巴政府不能完成控制,普什图部落区高度自治。加上阿富汗主张按照普什图人意愿来解决其归属问题,无疑,这留下巨大边界安全隐患。相当于杜兰德线在普什图部落区烂了个大窟窿,深不见底,如同黑洞。

[转载]阿富汗黑洞

苏美阿富汗战争均深陷于此

英国人撤离印度后,阿巴边界黑洞首先诞生了普什图问题,即普什图人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归属。不过,这个问题被美苏冷战大潮所淹没。当英美联手将阿富汗拉入美国援助巴基斯坦的项目之中时,阿巴边界矛盾暂时蛰伏起来。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时,这个边界黑洞开始发挥威力。

1979年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短暂时间内,阿明政府被推翻,苏联扶植卡尔迈勒组建阿富汗新政府。在莫斯科沉浸在胜利喜悦之时,然而,苏联情报人员发现,杜兰德线外巴境内的普什图部落区聚集大量反苏势力,而苏联却拿他们没有办法(苏联需要尊重杜兰德线)。随后,苏联中央政治局商议向巴基斯坦施压,以阻止反苏势力在那里壮大,并派人专门调研阿巴边界问题。1981年春,苏联专家的调研结果表明:无论如何,苏联也无法赢得这场战争。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阿富汗境内普什图人支持卡尔迈勒政府,但是极力反对苏联驻军。相应,苏军无法进入这一地区,只能依靠阿富汗政府来进行镇压反叛行动,进而莫斯科需要给卡尔迈勒政府提供各种援助,否则,卡尔迈勒政权难以稳固。然而,即使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那也不能保证阿富汗政府去真正实施反叛行动,不排除阿富汗政府只拿钱不办事的可能。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发生,相当于苏联用来镇压反叛分子的巨额拨款及救援物资,成为阿富汗政府的一种经济来源。换句话说,等同于苏联花费巨资养着阿富汗政府,但还需戴着国际社会所指责的“入侵阿富汗”的帽子。并且,苏共高层已获悉,阿富汗政府存在严重的敷衍苏联的嫌疑。

其二,巴基斯坦境内的普什图部落区成为各种反苏势力的根据地。据苏联情报人员获得的可靠消息,当时,几个大国一直通过巴基斯坦政府来支持这里的反苏势力,包括美国、伊朗、沙特和埃及等。他们分析指出:美国的支持与资助,与其对苏联、中东、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政策连为一体,旨在“利用巴基斯坦部落区的领土作为反对巴﹒卡尔迈勒政权的斗争基地”;伊朗与巴基斯坦政府的立场一致,通过普什图人的纽带,支持阿富汗叛乱者的行动;沙特提供巨大财政和物质,援助阿富汗反革命;埃及利用宗教纽带,为阿富汗反革命势力提供间谍情报……这种局势下,当年英国人费尽心血建立的杜兰德线,而今成为保护反苏势力的“科学边界”。他们在这边不但接受外国各种援助,而且巴基斯坦政府也提供庇护,这里成为各种势力游击抗苏的根据地。他们生存无忧,装备齐全,返回阿富汗境内进行反苏行动。故此,塔利班从这里兴起,自然而然。

杜兰德线两侧,阿境内,莫斯科花费巨资“养着”阿富汗政府以镇压反叛势力;巴境内,外国“养着”反苏势力来反苏。而且,苏联还必须遵守杜兰德线,不能越界入巴境内进行“剿匪”。试想苏联需要多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才能打赢这场战争?这样一个无底洞,恐怕没有打胜之前已被拖垮了。

[转载]阿富汗黑洞

至1981年秋,苏联决策者就认识到阿富汗战争是无底洞,应该及早撤出。1982年夏,他们就着手与美国商谈阿富汗撤军问题,并通知阿富汗政府这一消息。然而,在商谈阿富汗撤退方案时,他们发现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阿巴边界问题。因为美苏冷战之下,阿富汗应该中立还是倒向一方阵营,是苏联阿富汗撤退方案重点关注的内容,而阿富汗政府则首先追求保持阿富汗领土与主权完整,自然,这牵涉阿巴边界问题,必须让巴基斯坦参与进来。而阿巴就此问题不可能政治和解。阿巴政治和谈无果,自然,又反过来影响苏联阿富汗撤退方案。就这样,自莫斯科认识到需要尽快撤军以来,阿富汗战争就边打边谈。至1986年,苏联已经被这场战争拖得筋疲力尽。苏共中央政治局开会时,戈尔巴乔夫不禁嚷道:“我们在阿富汗已经打了6年。如不改变,我们还得打20-30年……我们为什么一方面承认我们的部队没能力控制形势,而另一方面又要无休止地打下去呢……”

最终,莫斯科宣布1989年2月15日前全部撤军。然而,最后一刻,为了体面一点撤退,不让阿富汗立即陷入内乱,苏联还不得不再次给阿富汗政府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动用苏联部长会议的储备金来支付部分阿富汗安全部队的增长工资1500万卢布。

苏联选择完全撤退阿富汗,故阿巴边界问题被遗留下来。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阿巴边界黑洞再次发挥威力。尽管现在档案尚未解密,但是,从美国阿富汗战争的发展轨迹来看,不难发现,美国几乎重蹈当年苏联的覆辙。2009年华盛顿再次指示:“若想赢得阿富汗战争,必须控制住巴基斯坦的部落区(西北边省与FATA)”。阿富汗总司令G. D. 麦克凯南(Gen. David McKiernan)也建议说:“若想打破这种僵局(恐怖分子自由穿梭杜兰德线),除非阿巴联合行动。” 然而,时至今日,美国主导的反恐联军依然无法控制这些地区,故美国不得不选择及早撤退。在阿巴不能达成政治和解之后,奥巴马借鉴当年苏联的做法,提前宣布完成撤退日期——2014年年底。

[转载]阿富汗黑洞

阿巴边界黑洞前景及思考

从美国阿富汗撤退方案来看,白宫选择了不完全撤退,即:体面撤退且保持一定驻阿美军存在。目前,只差阿富汗总统没在美阿双边安全协议上签字。如果新任阿富汗总统签字,那么,美国脱身阿富汗泥潭的目标就将顺利实现。

 不过,仔细思考,不难发现,不知是美国人故意遗留,还是陷入困境所致,美国阿富汗撤退方案,没有触碰阿巴边界问题。这意味着阿巴边界黑洞将继续发酵。如此趋势下,试想苏联阿富汗撤退,这里兴起了阿富汗塔利班,那么,现在美国阿富汗撤退,这里又将兴起什么?这很值得中国人思考。

[转载]阿富汗黑洞

 目前,巴基斯坦塔利班从阿巴边界黑洞中兴起。从巴塔势力敢于公然向巴基斯坦政府挑战来说,这一地区的新变化可见一斑。倘若美国撤退导致的权力真空由普什图人的民族情绪来填补,那么,阿巴边界地带将发生更大的变化。首先,巴基斯坦领土与主权完整将受到威胁。因为普什图人一直不接受杜兰德线,主张巴境内的俾路支人和普什图人基于自己的意愿而决定归属。

此外,国际政治中,敌人的敌人是朋友。阿巴边界黑洞对“反政府”势力的天然庇护,不排除中国的“反政府势力”在此做大,并接受外国资助的可能。倘若这一情况真的发生,那么,对我国的安全威胁可想而知。从目前大批中国“圣战”分子在巴境内普什图部落区接受培训来看,上述情况可能正在发生。只是我国还没有引起重视。

 总之,美国阿富汗撤退,阿巴边界黑洞正在经历新变化。这种变化,不但牵涉阿巴主权与领土完整利益,而且正转变为更大范围的地区安全隐患。鉴于此,如何发展新丝路经济带和建设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同时,避免陷入阿巴边界黑洞,值得我国深思。

大博弈

十九世纪初,英属印度与俄罗斯帝国之外围相隔有二千里,其中各地多未被测绘。俄罗斯帝国入侵中亚,欲南下得到印度洋出海口,大英帝国征服印度莫卧儿帝国,欲北上封堵俄罗斯南下暖洋威胁英国海权,两帝国在中亚各地开始一局微妙之勘探、间谍与帝国外交博弈。英俄正面冲突之威胁常在,博弈之中心为阿富汗。

[转载]阿富汗黑洞

俄罗斯帝国征服中亚

俄国向中国渗透,南下阿富汗、伊朗和印度,中亚也是必经之地。十九世纪前期的俄国,国力处于巅峰,向外扩张的势头正盛。当时的俄国对欧洲事务的影响举足轻重。拿破仑的军队被反法联军(俄军是主力)打败后,被流放到圣海伦娜岛上的拿破仑一世还警告欧洲:“它将受到俄国的鞭挞,欧洲将‘变成哥萨克人的了’,不列颠将把印度丧失给俄国。”

与俄国南部接壤的一大片草原地带,生活着以哈萨克人为主的游牧民族。早在十六世纪末,草原上的哈萨克人就形成了大、中、小三个汗国,其中的小汗国较早与俄国建立联系。

俄国殖民者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进军时,早期曾和草原上游牧民族的骑兵有过交锋,俄军对骁勇善战的草原骑兵印象颇为深刻,便暂时打消了南下的念头。十八世纪时,俄国为防止草原游牧民族对其西伯利亚居民点的攻击,在乌拉尔河、额尔齐斯河沿线修建了一系列的防御工事,由哥萨克驻守。

俄国势力逐渐向草原地带渗透。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中、小哈萨克汗国向俄国寻求保护,承认了俄国的宗主国地位。1822年,沙俄颁布了一部哈萨克法典,中、小哈萨克汗国的可汗先后被废,国家丧失主权,哈萨克人想要恢复独立举行的多次起义遭到沙俄的残酷镇压。1847年,沙俄与大汗国建立了同盟后,开始虎视眈眈地逼视着草原南部的浩罕、布哈拉和希瓦三个封建汗国。

南部的三个穆斯林汗国,建国时间都不久,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浩罕汗国位于锡尔河以南,与中国相连,十八世纪末形成国家。首都塔什干是中亚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贸易较为发达。布哈拉汗国位于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首都撒马尔罕是当时重要的过境贸易中心。布哈拉的纺织业较为发达。希瓦汗国位于咸海以南,人口较少,只有80万,畜牧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

当时,这三个汗国之间关系并不和睦,彼此常发生战争。战争消耗了三个汗国的实力,为沙俄的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对南部的穆斯林汗国形成军事上的优势,俄国在哈萨克草原的东西两侧齐头并进,修建战略据点,两侧的军事部署分别由西西伯利亚总督和奥伦堡总督负责。在西侧,1847年,俄国在锡尔河河口建立赖姆堡,这是俄军在希瓦边境地带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基地。1853年,俄军向东南推进,占领了浩罕国的要塞阿克麦肯特。随后,俄军将这两地连成一线,沿锡尔河修建了许多堡垒,加强防御。

东侧,1845年,俄军强占伊犁河下游北岸,将这一带依附中国清政府的哈萨克族人并入俄国。1847年,沙俄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建立科帕尔堡。1854年,沙俄在伊犁河以南建立维尔尼堡(今阿拉木图),并出兵占领了伊犁河中游地区。随后,沙俄在这些城堡之间设立驿站。就这样沙俄在巴尔喀什湖以东构筑了一条长达700多公里的武装堡垒防线,后又强制移民在这一带建立了许多哥萨克村寨和居民点,窃取我国领土近10万平方俄里。

至此,俄军在哈萨克草原东西两侧建立的防御工事,犹如两只夹钳对南部的三个穆斯林汗国形成合围之势。东侧的堡垒防线也是沙俄向我国新疆地区渗透和入侵的根据地和前哨。

[转载]阿富汗黑洞

沙俄对中亚穆斯林汗国的入侵

当时在俄国内,在是否扩大入侵中亚的问题上,各方意见并不一致。主战派代表切尔尼亚耶夫将军认为:若不征服塔什干,俄国要想维持在中亚的地位,特别是维持与浩罕国的现有边界是不可能的,浩罕国一心想收复哈萨克南部草原地区。而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和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斯特列莫霍夫都坚持认为:无需扩大征服地,以免和英国发生正面冲突,应集中精力巩固在这一地区已占有的地盘。

1857年,俄驻英武官伊格纳切夫被召回国,沙皇向他询问英国的亚洲政策动向。伊格纳切夫强调了亚洲对于俄国的重要性,他指出:“一旦与英国决裂,俄国只能在亚洲与英国展开具有某些成功可能的斗争,使英国人的生存受到损害。亚洲是留给俄国商业和工业的唯一地盘,俄国的工业过于软弱,不足以与其他国家作胜利的竞争。”伊格纳切夫的意见坚定了沙皇在中亚继续扩张的决心。

主战派代表之一、陆军部的齐麦尔曼将军在递交给沙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俄国若在中亚地区采取迟疑观望政策,将导致浩罕国与英属印度建立联系,要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应彻底征服浩罕国。他在报告中有这样的陈述:

“本人不揣冒昧,斗胆对认为俄国不应当再夺取新的领土的意见提出异议。……人们说,俄国夺取了中亚邻国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触犯了这些邻国,激起了他们的对抗。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于兼并西伯利亚也应予以谴责了,因为西伯利亚也是用暴力手段从土著那里夺来的。假如人们在沙皇伊凡四世时这样谈论说:俄罗斯太大了,它不应当再扩展了,那么,伏尔加河如今就会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我们的祖国即使能够保得住独立的话,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而已。对浩罕的大规模远征,俄国贸易必将繁荣兴盛起来,正如英法经过对北京的远征之后贸易繁荣兴盛起来一样。”

[转载]阿富汗黑洞

西部碉堡线

1834年,在曼格什拉克半岛建立新亚历山德罗夫斯克要塞。

1839年11月当时的奥伦堡总督彼得罗夫斯基再次派5000多人远征希瓦汗国,遭到暴风雪袭击损失惨重,仍未能得逞。此后俄国的主攻方向转到浩罕汗国北部一带。

1847年,在锡尔河口修建赖姆堡(后改名阿拉尔斯克或者翻译为阿腊耳斯克)。

1853年7月28日,重新出任奥伦堡总督的彼得罗夫斯基再次派出2000多俄军,经过22天的围攻占领浩罕要塞著名的白色清真寺阿克麦吉特(改名彼得罗夫斯克,当时浩罕守要塞的主将是阿古柏),形成锡尔河碉堡线。

东部碉堡线

沙俄军队从塞米巴拉金斯克向南进,1847 年,沿爱古斯河南侵,偷偷在巴尔喀什湖东南中国境内勒布什河和库克乌苏河之间建立科帕尔城堡。

1851年起俄国乘清政府内外交困,阿勒坦山(阿尔泰山)地区秩序混乱之机,侵入鄂布河(鄂毕河)上游察那斯河(恰雷什河)、哈屯河(卡通河)、比亚河一带,并逐步向额尔齐斯河上游推进,想把中国的内湖斋桑泊据为己有,由于清政府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才使俄国侵吞斋桑湖的计划没有实现。

1852年沙俄在中国图古勒池(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湖)以北的雅尔地区建立了乌尔扎尔移民村。

1854年夏占领了天山北麓吹河(楚河)与伊犁河之间的古尔班阿里玛图(长期作为哈萨克斯坦首都的阿拉木图),在古尔班阿里玛图附近建立了维尔内(维尔诺)城堡。同年10月,将科帕尔堡和维尔内堡划入新建的隶属于西西伯利亚的塞米巴拉金斯克省,擅自将中国巴尔喀什湖(当时为中国第一大湖)以东以南的地区划入俄国的版图,并继续向东将其势力扩张到特穆尔图淖尔(今伊塞克湖当时为中国第二大湖)一带。

1856年把维尔内堡作为新成立的阿拉塔夫州首府,形成另一条包抄哈萨克草原,进攻中亚诸汗国的碉堡线,即当时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的西伯利亚线。

[转载]阿富汗黑洞

克里米亚战争后,双头鹰俄国为了挽回在欧洲一头的惨败,加紧侵略东方。1858~1859年,沙皇政府派遣 3个使团分赴中国喀什噶尔、呼罗珊、希瓦和布哈拉,收集情报,标志它在中亚的扩张政策进入新的阶段。3个使团中领导希瓦和布哈拉使团的是狂热的侵略分子、27岁的少壮派军人伊格纳切夫(尼古拉·帕夫洛维奇·伊格那季耶夫),回国后被派往北京任驻华公使后签定了为俄国在中亚东部边界的确定埋下伏笔的《中俄北京条约》。

1863年,沙俄完成对高加索的征服和镇压了波兰起义,能够腾出手来全力应对中亚局势。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后,虽然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俄国农民是如此困窘,根本无法为俄国工业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沙皇政府鼓励企业主到帝国新拓展的边区开拓市场,农民可到边区寻找土地。而此时,俄国新拓展和有待拓展的地域,主要是在中亚。

1859~1863年间,俄国侵略军在锡尔河流域和楚河流域一带进行频繁的军事“侦察”,攻占和破坏浩罕边境的堡垒,不断缩短锡尔河碉堡线和西伯利亚碉堡线之间500多公里的缺口。1860年齐麦尔曼上校率领2000人从维尔内堡出发,于8月26日攻占了托克马克(附近就是著名的碎叶),9月4日攻占了皮什佩克(今吉尔吉斯共和国首都比什凯克)。

对浩罕国的征服

1863年12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发布了联接东西碉堡线以便深入中亚的动员令。

1864年夏,切尔尼亚耶夫上校率领2500人从维尔内堡出发,于6月16日攻占奥列·阿塔要塞。另一方面,维列夫金上校率领1200人从彼得罗夫斯克出发,于6月25日攻占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圣城土耳其斯坦(突厥斯坦)。

为了实现联接碉堡线的计划,7月底,沙皇政府决定建立“新浩罕线”,该线由楚河到锡尔河的阳尼·库尔干的全部堡垒组成,新晋升少将的切尔尼亚耶夫任司令。切尔尼亚耶夫立即进攻浩罕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奇姆肯特,被浩罕汗国的摄政大毛拉阿利姆库里(艾力木库尔汗)击退。但他在这年10月初乘阿利姆库里撤离之机攻陷该城,从而实现了锡尔河碉堡线和西伯利亚碉堡线的联接,并且继续向南推进,企图一举夺下有10万人口的中亚最大城市塔什干(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未能得逞。

同年10月7日,俄国和清政府在塔城签定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俄国取得了44万平方公里的新领土,基本确定了俄属中亚的东部边界。为了“安抚”英国等西方国家,俄国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公爵于1864年11月21日发出公告,竭力为俄国在中亚的侵略活动辩护,诡称奇姆肯特是俄军向南推进的“地理极限。”称:“俄国在中亚的地位,如同一切与半开化的、没有定型的社会组织的游荡民族接壤的文明国家的处境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边境的安全和商业往来的利益,永远要求更文明的国家对那些以狂暴、野蛮扰人的邻居拥有一定的统治权。”此份通牒,实际是沙俄要侵占中亚的正式外交公告。

1865年1月,俄国在新占领地区成立土尔克斯坦州,由军事总督管辖,总督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对奥伦堡总督负责。切尔尼亚耶夫出任土尔克斯坦的军政长官,全权负责对中亚南部汗国的外交、通商和军事部署等事宜。此时,布哈拉与浩罕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形势的发展对俄国非常有利,穆斯林汗国之间的不和为俄国的干涉提供了良机。

1865年4月,切尔尼亚耶夫调动军队,袭击了尼亚兹别克要塞,随后向塔什干推进,与浩罕国的主力部队相遇,双方爆发激战,浩罕国军队首领库里汗战死,俄军取得了战场上的优势。6月,切尔尼亚耶夫指挥军队猛攻塔什干城,守城的穆斯林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城墙上的每一个工事都经过肉搏,每座房屋都经过白刃战斗方才易手。经过一番惨烈的血战,切尔尼亚耶夫指挥的俄军占领了该城,确立了对浩罕国的保护。

俄国占领塔什干后,力图把该城建成中亚的经济中心,以期当地居民能从中获得利益,将会赢得他们对俄国的好感,削弱布哈拉在当地人心中的威望。

沙俄不断挑拨各汗国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着世仇关系的浩罕汗国与布哈拉汗国的对抗加剧了,当时在位布哈拉埃米尔穆扎法尔丁曾几次大举进攻浩罕,从而大大削弱了布哈拉汗国和浩罕汗国抵抗俄国侵略的力量。接着克列扎诺夫斯基向布哈拉汗国提出在10天内交出不可能筹集到的巨额贡款,布哈拉汗国无力交出,俄军就按原定计划发起了进攻。在1866年 5月20日伊尔贾尔的战役中打败埃米尔穆扎法尔丁的军队,然后占领霍占特、乌拉·丘别、吉扎克等城,控制了布哈拉与浩罕的联系通道。1867年7月11日成立了以塔什干为中心的土耳其斯坦总督区(土尔克斯坦总督区),由俄国陆军大臣办公厅主任,曾经担任俄占波兰的总督,号称“半沙皇”的康斯坦丁·彼得洛维奇·考夫曼任总督,从而开始了对中亚诸国征服的决定性阶段。

[转载]阿富汗黑洞

征服布哈拉

俄国占领塔什干后,大批俄国商人进入该城,商业和贸易很快繁荣起来,使得塔什干迅速成为中亚地区的经济中心,布哈拉的经济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布哈拉,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苦,对本国统治者的不满情绪日益上升,渴望生活有所改变。

1866年5月,接替切尔尼亚耶夫的俄军将领罗曼诺夫斯基率军占领了布哈拉的伊尔贾尔、霍占德和纳乌三地。俄国人向布哈拉提出割地、赔款和通商的要求。此时的布哈拉国力孱弱,无力抵抗俄军的入侵。不久,乌拉—秋别、吉扎克、养吉库尔干等城相继被俄军占领。新占领地区被俄军纳入一个特别军区,俄陆军部办公厅主任考夫曼任军事长官。

布哈拉国内的抗俄势力暗中积聚力量,并向浩罕国和希瓦国派出特使寻求结盟以对付俄国。1868年6月,俄军将领考夫曼率军击溃了布哈拉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撒马尔罕爆发反俄大起义,考夫曼闻讯迅速挥师赶往撒马尔罕,残酷镇压了起义者。6月23日,布哈拉汗国的统治者被迫与俄国签署了协定,承认俄国对布哈拉的保护权。

征服希瓦汗国

征服了浩罕和布哈拉,希瓦就成了俄国的下一个目标。

1868年,俄军将领考夫曼同希瓦汗国的可汗进行谈判,希瓦可汗表现出坚定的独立意志,俄国人无功而返。

俄军积极进行征服希瓦的军事部署。1869年11月,俄军从高加索出兵占领里海东岸的红水湾,完成了对希瓦的三面合围。1872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向考夫曼下达征服希瓦的命令。

1873年,俄军集中一万三千人的军队向希瓦汗国全线出击,5月,希瓦首都被俄军占领。8月,希瓦与俄国签订和约,承认其为俄附属国。

征服土库曼

俄军占领希瓦汗国后,在中亚还剩下最后一个独立国家,位于卡拉库姆沙漠以南的土库曼。

1873年,俄军进入土库曼,侵占了部分领土。然而,俄军全面占领土库曼所用的时间,比征服前面三个汗国用时要长得多。1879年,俄军拉扎列夫将军进攻高克切佩时,竟被土库曼的军队打得大败,沙皇政府为之震动。1880年,赴土库曼的俄远征军统帅斯科别列夫将军收到沙皇的一封训令:“被确定了的计划在任何情形下决不得变动,也不得后退一步,因为这对于欧洲和亚洲都会成为我们软弱的标志,也会鼓励我们的敌手方面更加狂妄,而且可能使俄国所受的损失比全部远征都大得无法限量。”

1880年11月,斯科别列夫率俄军包围了高克切佩要塞,要塞的防御者进行了顽强抵抗,斯科别列夫下令不断向城中炮击。1881年1月,俄军用地雷炸开要塞的城墙,守卫者向城外逃散,俄军紧追不舍,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砍杀,杀死几千人。在要塞里俄军清点出6500具尸体,俄军还杀死没能逃走的全部男子,留下5000名妇女和儿童。

1884年,俄军攻占土库曼重要绿洲城市麦尔夫,一直推进到阿富汗边境,其势直逼通往阿富汗的门户赫拉特城。俄军若继续南下,将直叩印度的大门了。为避免与英国发生直接冲突,俄军没有继续往前推进。不久,土库曼各地陷入困境的抵抗组织放下武器,向俄军投降。

1887年,俄国与英国划定了土库曼与阿富汗的边界。直到1895年,俄军才结束在中亚的扩张。

[转载]阿富汗黑洞

 大英帝国征服阿富汗

圣被得堡和伦敦都预计到两国会迎头相撞,从这一点出发,决定了他们的边境政策。英国方面定下了一个始终一贯的基本目标,这就是要俄国人离开印度平原和政治上变幻不定的印度城市愈远愈好。但是,他们运用的策略,随着在伦敦和印度负责制定政策的人们的态度而变化,也随着这些人对作为第三因素的中国能起多大作用的看法而变化。当时的边境政策有两大派。一派是前进派,他们主张英国应向前推进,在尽可能远离印度平原的地方去直接挡住俄国的威胁。另一派是温和派,他们指出企图在遥远的、非常艰险的地区建立边界,代价高,风险大,因此提议把英国行使权力的界限确定在比较容易得到接应的地方。他们主张,为了挡住俄国人,最好用第三势力把狮子(英国)和熊(俄国)隔开。可能担任这种角色的有好几个:阿富汗是一个;有时候坎巨提这样的小邦看来也差不多。然而,总的说来,在英、俄势力达到这一地区前一个世纪就已在此立足的中国,最适合担当这种角色——假如中国人能够胜任,并且能被说通的话。

英国在英属印度西北段的边界政策的历史,是前进派和温和派在伦敦和印度交替得势的历史。不过,这两派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都要划出一条边界线。

在十九世纪,英国方面对西北段同中国的边界并不很关心。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同阿富汗的边界以及被认为在它后面的俄国威胁。几十年来,在这个问题上,官方的态度时而偏向前进政策,时而偏向温和政策。温和派认为,“我们帝国的天然的、不可动摇的边界”是印度河。不过,英国在一八四九年并吞了旁遮普之后,继承了被征服的锡克王国的疆域,把他们的统治推进到开伯尔山口。到了那里后,他们感到帝国的逻辑又指引他们前进到喀布尔,或许从那里再前进到赫拉特。前进派的战略论点,恐怕没有比寇松勋爵表达得更好的了。他说:

    印度象一座要塞,两边有辽阔的海洋作壕沟,在其他方面有大山作城墙。在那些有时并非不能逾越、而是易于突破的城墙外面,延伸着一条宽窄不等的斜坡。我们不想占领这个斜坡,然而也不能坐视它被敌人占领。让它留在我们的同盟者和朋友手中也行,但是如果我们的对手偷偷爬上斜坡,呆在城墙脚下,我们就得进行干预,因为任其下去,就会越来越危险,可能有一天要威胁到我们的安全……谁要是在印度只把守城堡,而不住远处看,那他就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指挥官。

 到了一八八O年,英帝国企图占领在阿富汗那边的斜坡,引起了伦敦方面所抱怨的两次战争,英国“使用了大量兵力,支出了巨额金钱,而原来希望它能成为强盛的、友好的、独立的那个国家却分崩离析了”。前进派因而失势,主张把阿富汗作为缓冲国的温和派在白厅占了上风。英国人放弃了坎大哈,再次撤回到他们由大山构成的城墙以内。问题变为如何稳定阿富汗,解决它同俄国和波斯的边界问题,然后同阿富汗商定阿、英边界;而这是不大好办的。

[转载]阿富汗黑洞

   当时,英国管辖的界限是沿着山麓丘陵,在它后面就是无法控制、骁勇善战的普什图部落。英国去侵犯他们,总是要付出很高代价,而又不能得逞。阿富汗人声称他们对那些部落拥有主权,或至少有左右那些部落的能力;用寇松的话来说,阿富汗人爬过了城墙,呆在城墙里面,他们在那里就可以威胁白沙瓦和印度河以东地区。因此,英国的政策是尽量排斥阿富汗对部落地区的要求。结果在一八九三年签订了一项协定,阿富汗的君主在该协定中接受了英国人沿着山顶所画的边界,这就是因英国谈判代表杜兰(Durand)而得名的杜兰线。

   阿富汗人似乎把杜兰线看作是一种单行道,只朝着英国人一面树立“禁止进入”的牌子,而他们自己却继续越过杜兰线同各个部落打交道。当时英国人无意把管辖权扩展到杜兰线。他们把划定杜兰线当作排除阿富汗人在那里公开出现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作为扩充英国领域的一个步骤。作为边界线来看杜兰线不是一条很好的边界, “从人种上、战略上、地理上来看,都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它适合英国的目的。条约使阿富汗承担了远离英国管辖地区的实际界限的义务,而且杜兰线给英国以把柄,在阿富汗对部落地区的影响太大时可以据而提出抗议。俄国一般说来是尊重阿富汗的缓冲地位的。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结束以前,巴丹部落一直是摆在英国人面前的一个问题;然而,杜兰线还是保持下来了。这条线全长一千五百英里,有许多地方已经标了界。

[转载]阿富汗黑洞

一带一路与阿富汗

当前,我国提倡发展新丝路经济带及建设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不过,在我国经济政策逐渐“西进”之时,有必要严加关注阿巴边界地区安全局势,因为那里存在一个巨大的黑洞。

阿巴边界黑洞

正常情况下,国际边界,地图边界线与实际控制线一致。否则,二者不一致的地方,是边界领土争议区,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藏南之争等。不过,阿巴边界超出正常范围,其地图边界线与实际控制线的严重错位,导致这一地带形成一个巨大安全黑洞。

这是因为,国际法上,阿巴两国以杜兰德线为国际边界,而实际生活中,巴方未按杜兰德线完成控制,尤其是普什图部落区,并且普什图人自认为是阿富汗人,不认同归属巴基斯坦。这是典型的国际边界理论与现实错位现象,等同于杜兰德线适用于国际主权主体之间,而对普什图人及他们的“朋友”,甚或其它非政府主体,都缺乏约束力。相应,这一地区成为天然的“反政府”势力的庇护所。如同杜兰德线在普什图部落区烂了个大窟窿,深不见底,俨如黑洞。

这一边界黑洞,已导致苏美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及不能及时撤退,并且阿富汗塔利班和巴基斯坦塔利班均从这里兴起。当前,美国阿富汗撤退方案没有触碰阿巴边界问题,因此,这一边界黑洞被遗留,正经历新变化。值得我国尤为关注。

阿巴边界黑洞,是英国人殖民印度时不经意间遗留下来的。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人准备以印度为基地发展大英帝国。为防止俄国势力通过阿富汗向印度渗透,英国战略家根据兴都库什山区的地理特点,提议建立印度西北“科学边界”,即将阿印传统边界从沿印度河山脚下一线,向上抬高至山上“科学”保护印度安全的地方。而那些山区是普什图人的家园。

起初,英国人试图武力推进。1879年,他们大举入侵阿富汗,并逼迫阿富汗国王接受《甘大马克条约》,借此获得控制阿富汗外交和建立印度“科学边界”的合法性。但是,这遭到普什图人的强烈反抗。他们活活烧死英国驻阿富汗全体代表,并展开游击作战。面对如此局面,伦敦决定“智取马蜂窝”,即扶植阿富汗王子拉赫曼上台,与其结盟,以每年提供大量援助,换取后者接受英国对阿富汗的外交指导权。

供养拉赫曼政府十几年后,1893年,英国人迫使拉赫曼接受《杜兰德协议》,准备以杜兰德线线来划分拉赫曼与英属印度的势力范围。严格意义上来说,那时杜兰德线不是边界线,而是势力范围线。然而,由于当时阿印之间没有正式划界,在地图上显示时,杜兰德线就变成阿印边界线。借此,那片被英国人誉为“马蜂窝”的普什图部落区悄悄地被划入英属印度版图。

[转载]阿富汗黑洞

《杜兰德协议》签订后,英国人试图勘界以落实杜兰德线,但遭到普什图人的反抗起义。英国人不想放弃已有战果。拉赫曼去世后,通过拉拢收买方式,英国与每一届阿富汗国王签订友好和约,以安抚后者不对杜兰德线提出异议,并成立西北边省,正式将那片普什图部落区纳入英属印度版图。一战以后,当阿富汗政府质疑杜兰德线的合法性时,英国不惜第三次大规模入侵阿富汗,并逼迫后者接受《1921阿英条约》,借此希望杜兰德线成为永久性阿印边界线。然而,在阿富汗一方,每任阿富汗国王与英国人签订和约时,只是答应接受上任阿富汗国王与英国人达成的友好协议,从来没有公开承认杜兰德线,而普什图部落区也一直处于高度自治状态。至此,随着英国人不停与阿富汗国王签约以增强杜兰德线法律效力之时,阿印边界地带便逐渐形成地图边界线与实际控制线严重错位的现象。

二战后,英国需要从印度撤退。这时,如何解决阿巴边界问题,成为阿富汗、英国、印度国大党及穆斯林联盟之间激烈博弈的内容。阿富汗政府主张基于普什图人的意愿解决该问题,但后三者强调杜兰德线的法律效力,并让巴基斯坦继承这一历史遗产。至此,法律上,杜兰德线成为阿巴国际边界,而实际生活中,巴政府不能完成控制,普什图部落区高度自治。加上阿富汗主张按照普什图人意愿来解决其归属问题,无疑,这留下巨大边界安全隐患。相当于杜兰德线在普什图部落区烂了个大窟窿,深不见底,如同黑洞。

[转载]阿富汗黑洞

苏美阿富汗战争均深陷于此

英国人撤离印度后,阿巴边界黑洞首先诞生了普什图问题,即普什图人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归属。不过,这个问题被美苏冷战大潮所淹没。当英美联手将阿富汗拉入美国援助巴基斯坦的项目之中时,阿巴边界矛盾暂时蛰伏起来。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时,这个边界黑洞开始发挥威力。

1979年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短暂时间内,阿明政府被推翻,苏联扶植卡尔迈勒组建阿富汗新政府。在莫斯科沉浸在胜利喜悦之时,然而,苏联情报人员发现,杜兰德线外巴境内的普什图部落区聚集大量反苏势力,而苏联却拿他们没有办法(苏联需要尊重杜兰德线)。随后,苏联中央政治局商议向巴基斯坦施压,以阻止反苏势力在那里壮大,并派人专门调研阿巴边界问题。1981年春,苏联专家的调研结果表明:无论如何,苏联也无法赢得这场战争。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阿富汗境内普什图人支持卡尔迈勒政府,但是极力反对苏联驻军。相应,苏军无法进入这一地区,只能依靠阿富汗政府来进行镇压反叛行动,进而莫斯科需要给卡尔迈勒政府提供各种援助,否则,卡尔迈勒政权难以稳固。然而,即使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那也不能保证阿富汗政府去真正实施反叛行动,不排除阿富汗政府只拿钱不办事的可能。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发生,相当于苏联用来镇压反叛分子的巨额拨款及救援物资,成为阿富汗政府的一种经济来源。换句话说,等同于苏联花费巨资养着阿富汗政府,但还需戴着国际社会所指责的“入侵阿富汗”的帽子。并且,苏共高层已获悉,阿富汗政府存在严重的敷衍苏联的嫌疑。

其二,巴基斯坦境内的普什图部落区成为各种反苏势力的根据地。据苏联情报人员获得的可靠消息,当时,几个大国一直通过巴基斯坦政府来支持这里的反苏势力,包括美国、伊朗、沙特和埃及等。他们分析指出:美国的支持与资助,与其对苏联、中东、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政策连为一体,旨在“利用巴基斯坦部落区的领土作为反对巴﹒卡尔迈勒政权的斗争基地”;伊朗与巴基斯坦政府的立场一致,通过普什图人的纽带,支持阿富汗叛乱者的行动;沙特提供巨大财政和物质,援助阿富汗反革命;埃及利用宗教纽带,为阿富汗反革命势力提供间谍情报……这种局势下,当年英国人费尽心血建立的杜兰德线,而今成为保护反苏势力的“科学边界”。他们在这边不但接受外国各种援助,而且巴基斯坦政府也提供庇护,这里成为各种势力游击抗苏的根据地。他们生存无忧,装备齐全,返回阿富汗境内进行反苏行动。故此,塔利班从这里兴起,自然而然。

杜兰德线两侧,阿境内,莫斯科花费巨资“养着”阿富汗政府以镇压反叛势力;巴境内,外国“养着”反苏势力来反苏。而且,苏联还必须遵守杜兰德线,不能越界入巴境内进行“剿匪”。试想苏联需要多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才能打赢这场战争?这样一个无底洞,恐怕没有打胜之前已被拖垮了。

[转载]阿富汗黑洞

至1981年秋,苏联决策者就认识到阿富汗战争是无底洞,应该及早撤出。1982年夏,他们就着手与美国商谈阿富汗撤军问题,并通知阿富汗政府这一消息。然而,在商谈阿富汗撤退方案时,他们发现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阿巴边界问题。因为美苏冷战之下,阿富汗应该中立还是倒向一方阵营,是苏联阿富汗撤退方案重点关注的内容,而阿富汗政府则首先追求保持阿富汗领土与主权完整,自然,这牵涉阿巴边界问题,必须让巴基斯坦参与进来。而阿巴就此问题不可能政治和解。阿巴政治和谈无果,自然,又反过来影响苏联阿富汗撤退方案。就这样,自莫斯科认识到需要尽快撤军以来,阿富汗战争就边打边谈。至1986年,苏联已经被这场战争拖得筋疲力尽。苏共中央政治局开会时,戈尔巴乔夫不禁嚷道:“我们在阿富汗已经打了6年。如不改变,我们还得打20-30年……我们为什么一方面承认我们的部队没能力控制形势,而另一方面又要无休止地打下去呢……”

最终,莫斯科宣布1989年2月15日前全部撤军。然而,最后一刻,为了体面一点撤退,不让阿富汗立即陷入内乱,苏联还不得不再次给阿富汗政府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动用苏联部长会议的储备金来支付部分阿富汗安全部队的增长工资1500万卢布。

苏联选择完全撤退阿富汗,故阿巴边界问题被遗留下来。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阿巴边界黑洞再次发挥威力。尽管现在档案尚未解密,但是,从美国阿富汗战争的发展轨迹来看,不难发现,美国几乎重蹈当年苏联的覆辙。2009年华盛顿再次指示:“若想赢得阿富汗战争,必须控制住巴基斯坦的部落区(西北边省与FATA)”。阿富汗总司令G. D. 麦克凯南(Gen. David McKiernan)也建议说:“若想打破这种僵局(恐怖分子自由穿梭杜兰德线),除非阿巴联合行动。” 然而,时至今日,美国主导的反恐联军依然无法控制这些地区,故美国不得不选择及早撤退。在阿巴不能达成政治和解之后,奥巴马借鉴当年苏联的做法,提前宣布完成撤退日期——2014年年底。

[转载]阿富汗黑洞

阿巴边界黑洞前景及思考

从美国阿富汗撤退方案来看,白宫选择了不完全撤退,即:体面撤退且保持一定驻阿美军存在。目前,只差阿富汗总统没在美阿双边安全协议上签字。如果新任阿富汗总统签字,那么,美国脱身阿富汗泥潭的目标就将顺利实现。

 不过,仔细思考,不难发现,不知是美国人故意遗留,还是陷入困境所致,美国阿富汗撤退方案,没有触碰阿巴边界问题。这意味着阿巴边界黑洞将继续发酵。如此趋势下,试想苏联阿富汗撤退,这里兴起了阿富汗塔利班,那么,现在美国阿富汗撤退,这里又将兴起什么?这很值得中国人思考。

[转载]阿富汗黑洞

 目前,巴基斯坦塔利班从阿巴边界黑洞中兴起。从巴塔势力敢于公然向巴基斯坦政府挑战来说,这一地区的新变化可见一斑。倘若美国撤退导致的权力真空由普什图人的民族情绪来填补,那么,阿巴边界地带将发生更大的变化。首先,巴基斯坦领土与主权完整将受到威胁。因为普什图人一直不接受杜兰德线,主张巴境内的俾路支人和普什图人基于自己的意愿而决定归属。

此外,国际政治中,敌人的敌人是朋友。阿巴边界黑洞对“反政府”势力的天然庇护,不排除中国的“反政府势力”在此做大,并接受外国资助的可能。倘若这一情况真的发生,那么,对我国的安全威胁可想而知。从目前大批中国“圣战”分子在巴境内普什图部落区接受培训来看,上述情况可能正在发生。只是我国还没有引起重视。

 总之,美国阿富汗撤退,阿巴边界黑洞正在经历新变化。这种变化,不但牵涉阿巴主权与领土完整利益,而且正转变为更大范围的地区安全隐患。鉴于此,如何发展新丝路经济带和建设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同时,避免陷入阿巴边界黑洞,值得我国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