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纸糊了1000多年的窗户,古人们真的没有这么傻

 世事如棋招招鲜 2017-02-20

欢迎关注兴替镜公众号xingtijing,更欢迎大家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评论方式给我们留言,我们将筛选有代表性的问题详尽解答成文章(404问题除外,你懂的),让30万爱好趋同的人感受到你的脑洞。参与方式:留言栏中的输入#纵论#

关键词:砂纸和绸布、宋代明瓦、贵族家庭、玻璃普及

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刺客穿着黑色的夜行衣,潜伏深宅大院之内。在窗户旁边,通常用手指捅破窗户纸,进一步观察室内的情况。在民间也有“挑破那层窗户纸”的俗语,似乎在中国古代,窗户真的只能用纸来糊。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纸出现以前,人们用什么呢?

用纸糊了1000多年的窗户,古人们真的没有这么傻

一、纸出现于西汉时期,在此之前人们用木板

属于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纸出现于中国西汉时期。请注意,那位著名的蔡伦并不是发明了造纸术,而是改良了造纸术而已。他改良造纸术的原因是为了赢得皇后的赏赐,不想阴差阳错的成就了一大发明。在东汉之前,纸还没有多大的用处。那么,东汉之前的窗户上都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从夏商周一直到东汉,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绸布的作用一直很大。在王宫和贵族家庭中,窗户上一般蒙着绸布,如果出现天阴下雨,则再加一层木板。民间的情况也差不多,不过百姓们是用不起绸布的,他们大多使用自己织造的麻布。在天气寒冷的季节,则也使用木板。因此当时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百姓,他们的住宅都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纸出现以后,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用纸糊了1000多年的窗户,古人们真的没有这么傻

不要以为用普通的纸糊在窗户上就可以了,这样的纸一场雨下来就什么也没有了。当时大部分的人的窗户上都糊着砂纸,砂纸要经过桐油长期的浸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防水,还可以起到一点透明的作用。从外边看,略微可以看到人影。在这一技术成熟以后,不但民间家庭,就连王公贵族的住宅也是这个模式。不过贵族们的窗户纸十分精美,通常还有各种绘画。民间百姓则差远了,毕竟他们只是为了生活。使用纸张以后,室内的亮度有所增强,但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由于纸张比较薄,大风大雪天气之后,纸张可能会出现破损的问题。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种手艺人是专门换窗户纸的,就如同现在换纱窗一样(窗户纸无任换,这是家道中落的表现)。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末民初,随着玻璃的大规模出现才结束。

用纸糊了1000多年的窗户,古人们真的没有这么傻

二、在玻璃出现之前,出现了类似的物品

很多人认为在玻璃出现之前,窗户上一直使用砂纸。这种说法不能算错,但是并不全面。因为在民间社会基本上就是这个情况,在贵族家庭中则出现了明瓦。明瓦出现于宋朝中期,这是玻璃出现之前,很多贵族家庭的首选。当时南部各地都称这种代替品为明瓦,但是南北方的明瓦差别很大。在中国北方,明瓦的材料主要是天然矿石,基本上都是经过打磨而成的。但在中国南方,明瓦的材料主要是各种贝壳粉。因此在江南地区,明瓦也被成为蚌壳窗。曹雪芹先生在撰写红楼梦中,贾府等豪门大院已经都使用了明瓦,就连夜间使用的灯笼上也是明瓦。在宋朝时期,明瓦还比较昂贵。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一般的富户已经都有能力使用明瓦。

用纸糊了1000多年的窗户,古人们真的没有这么傻

在明朝时期,那种标准的玻璃制品还是非常昂贵的。在明朝末期,一支玻璃杯的价格相当于小地主一年的收入。在北京和南京这些权贵云集的地方,玻璃制品非常受欢迎。玻璃制品大规模进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具体来说是在清朝末期。当时西方科技不断流入中国,玻璃也在其中。由于玻璃的采光效果好,它成为了富人们的首选。起初玻璃的价格也不便宜,因此农村还大量使用明瓦。但随着玻璃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几乎家家户户都可以使用玻璃。在影视剧中,窗户上清一色的白纸,这样的情况决定不可能出现,即使使用砂纸,那也是淡黄色。因此,古人的窗户上不仅仅只有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