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2017-02-20 | 阅:  转:  |  分享 
  
齐鲁书社版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第一课《幼学琼林》(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天文”的起始部分,这也是《幼学琼林》这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宇宙的起源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断句、朗读,初步做到正确、通顺。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为更好的理解诗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第二课《幼学琼林》(二)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

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

曰(yue)衣钵(bo)真传为当世儒(ru)宗

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

《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一遍。

4、学生个别诵读。(多人)

5、读得好的同学领读一遍。

6、学生试着背诵。

7、学生试着谈一下课文意思。

你知道这些人吗?

A:杨震:汉朝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或关西夫子。B:贺循:晋代人,因学识渊博,被当事人尊称为最有学问的大儒。

8、分组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意思。

9、指名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谈古论今,动之以情。

五、总结(略)、师生(节选)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把节选内容用课件展示出来。

师领读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一边遍。

二、温馨点击

把节选内容的意思用课件展示出来。

这段话告诉我们,冰是由水生成的,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这是用来比喻学生能够超过老师。

师领读一遍,讲述一遍。

学生自由读一遍。

分小组讨论,懂得了多少内容?

学生分组汇报。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三、活动广角

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吗?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师生间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能够遇到以为自己喜欢的老师,是人生中多么幸运的事啊。他已经握着你的手,让你在自己人生的书本上,端端正正的写下了第一行字。

你能把《师生》这一段背诵下来吗?

四、明理引行

请你再去搜集一些名人学习的故事,在班里举行一个故事会。

我给大家讲讲司马迁的故事??。唐朝的刘晏七岁就金榜题名,他真的很棒啊。学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五、成长记录

背过了这段,画一颗背诵星。做了一件爱心小事,画一颗爱心星。明白了一句话的意思,画一颗知识星。

















第三课《幼学琼林》(三)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一、背景: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曾风行于世。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

二、了解全册:

凡四卷,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

这本蒙书,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之处,其中奥妙,值得今人深味。

三、本课注释:

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执:至交,好友。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孚:相应,符合。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梳成一个向上的小辫,这里指童年时代。

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陈重、雷义:汉代人。人们称他们的关系就象胶漆一样坚固。汉人范巨卿在太学与张元伯分手时约定两年后探望张元伯的母亲。两年后张元伯让母亲准备好鸡与黍招待,他母亲说:“分别两年,千里之外,难以认真。”张元伯说:“范巨卿是信人,一定不会违约。”结果范巨卿果然如期而来。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鲍鱼:腌鱼。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一)

第4课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登高》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

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3、译诗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书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







第5课古诗两首

《戏答元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欧阳修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背诵李白的名句。

2.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感悟诗人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在本诗的创作背景中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2.掌握本诗浪漫诗风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李白非常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写下了很多关于友情的动人诗篇,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称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人在一生中的很多亲密友谊都是在这个时期萌发嫩芽的,相信同学们对于友谊都有很多的情感体验,恐怕也会有一些经验教训,咱们不妨谈谈。

(二)口语表达:话题:同学们根据友谊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

(二)创作背景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整体感知

(1)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运用联想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诗歌。课件展示白话译文:

(2)分章节赏析: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①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

②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③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回答下列问题。①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③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拓展学习——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赏析李白的《月下小酌》,不少于1000字。

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在本册书中,曹操举杯相邀召集天下贤士为他所用(《短歌行》);范仲淹却借酒替戍边的将士表达思乡之情(《渔家傲》);王翰的夜光杯中传达着边关将士的豪迈情怀(《凉州词》);李商隐的欢宴痛饮流露出个人身世的寥落之悲。(《无题》)。让我们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去体味“酒”中溢出的感伤和豪迈之情。

















第6课词两首《虞美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领会的内涵。

2、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整体感知《虞美人》

阅读这首词主要鉴赏它跌宕起伏的笔法。词的一开始便自问然后自叹,再写景再回忆再想象,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这首词的另一个鉴赏重点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文题解读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3、走近作者李煜(937~978)

4、背景纵览

5、课文详解

虞美人①李煜②完结。③春风。④指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

⑤雕栏玉砌,雕饰华美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南唐故都的宫殿。应犹在,一作“依然在”。⑥红颜改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以上两句意谓宫殿犹在,但人事已非。⑦问你,实是作者自问。

6、写作特色《虞美人》:起伏跌宕的笔法

7、主旨探究

《虞美人》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既有作者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有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感伤低沉,但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8、后世许多词话著作论李煜词,以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为最佳,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定风波》

一、导入新课梦里追寻且仗剑,词里况味各千秋。别离喧嚣,我们且在文字里寻一方净土。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下,我们在柳永缠绵悱恻,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伤感徘徊;在大江东去,故垒西边,我们一睹东坡先生旷达的视野,豪迈的情怀,今天,我们依然随着东坡先生,步入山林小径之中,体味另一番的别样滋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谈到宋词,我们必然会想起苏轼——东坡先生,没人敢否认苏轼的文学天才,他的文学成就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然后,简单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后的第三年。

三、研读作品(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留意以下三点:

一,读准字音,二、理解大意,三、体会感情。

2.点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自由的发表看法。

明确:应用舒缓自然的语气来读它。

3.听朗读,加深印象。

4.齐读课文。

(二)析课文

1.读完课文,以后,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诗与画的关系始终都是那么的密切,我们常说“诗中有画,

服饰:“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此行穿的是草鞋,拄的是拐杖,并没有骑马,也没有带仆人。这比官服来得轻便许多,其实,也隐含了“无官一身轻”之意。动作:“莫听传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缓缓步行,而且还吟咏长啸,好一副安闲潇洒。“何妨”二字又可以看出苏轼的俏皮,乐观。

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本是客观存在之事,但是,苏轼却能用平静的口气劝导说“莫听”,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之外的超然。

“谁怕?”自己已经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还会害怕失去什么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一生中遭遇的风风雨雨。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蓑”指的是蓑衣,仅以一件蓑衣抵抗风雨,强调不借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之意。“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之后,假如说开始有风雨之念,那么写到此时,在苏轼心中,已经无所谓风雨之别了,作者面对自然界中的变化,竟然达到了一种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境界。

“料峭春寒吹酒醒”引出对酒的理解。以及含蓄的愁,借酒消愁。

3.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词中,从头至尾都弥漫着烟雨的味道,那么大家是如何理解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4.苏轼的这样人生经历和态度,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教师小结:苏轼,曾经在晚年,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被贬谪三处,每到一处,都给该处今天留下了难得的文化资源。而提升。我们在一起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下作者的心境。

四、拓展延伸

最后,播放苏轼在海南的相关视频,作为这个环节的小结。

五、课堂小结

苏轼仅仅通过途中遇雨的小事,表现了词人在被贬时的旷达平和的人生态度,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坦荡,气度从容,他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在纷扰中寻得了一片宁静。面对人生的沉浮,自有“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的气概。













第三单元音乐舞蹈

第7课乐器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典乐器

中国古典乐器

古琴---大度的高人名士

古琴就象个大度的能包容一切的高人名士。

箜篌---飘逸优雅的上古佳人如果说古琴是高人名士,那末箜篌便是袅袅婷婷、飘逸优雅的上古佳人。

古筝---传统又时尚的女子

古筝又如传统中带着现代因素的女子,其音色比较清脆典雅却不同于古琴的沉稳、箜篌的飘逸,所以更被现代的女孩子大为接受,学习它可以少些古琴所必须的古典文化底蕴。

葫芦丝---简朴无忧的少女

葫芦丝的外形毫无修饰,简单朴素得象十七八岁纯真无忧的邻家少女,给人纯美愉悦的感觉。但它节奏感却特别强,音色亲切动人。它能传达男女间的纯洁的情爱,可以是云南美丽山水的声音,也可以是孔雀美丽的多姿的羽屏,只是它没有大气空阔的意象。《月光下的凤尾竹》是甜甜脆脆的小家碧玉式的低吟,《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婀娜清丽的浣沙女儿式的浅唱。这样浪漫迷人的音律当作清雅场所的背景倒是最好不过了。

琵琶----霸气的勇士

琵琶的线条和形态很柔美,娴静地摆在那里犹如一个性感的女人。可它的品性却是刚烈的,一如霸气的勇士。所以它最能演绎《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因为它的密度和强度及嘈嘈切切的声音总不免绷紧人的神经,随时担心着弦会断裂。一般场合心境是不大适宜听这样的曲子的。

洞箫---隐者僧人

而洞箫更象隐者僧人,总在月色下在松林中在幽涧边超然忘我.其实今日洞箫之源就是汉代的羌笛,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情感基调正也说明了前代羌笛和今日洞箫所善于表达的情绪。

二胡---饱经沧桑的老人

二胡是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或许就说是瞎子阿炳更贴切。\阿炳其实也擅长琵琶、瑟、笙、鼓等多种乐器,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可他却只因为二胡而被推崇,他的经历背景和二胡的品性多么相似!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二胡融合为一体,这个带着悲剧性的乐器根本就是他本人。他只开始调弦,你便感觉到了那种凄惨和悲凉。《汉宫秋月》中宫女孤伶的幽怨、《二泉映月》里命运的劫厄,都是清冷黑暗

且,每贬一次,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使他的诗词意境,人生境界有了跟高的

的长夜里对人生的控诉。只是《二泉映月》这文雅的曲名偏和曲子本身营造的意境是多么不和谐,仿佛是故意为之的讽刺。

陶埙---一个幽灵

















第8课乐曲

教学目标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教学过程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四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广陵散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3、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4、十面埋伏《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5、鱼樵问答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

6、夕阳萧鼓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棉会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7、汉宫秋月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8、梅花三弄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9、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10、胡笳十八拍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第9课乐舞

教学目标中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舞蹈的历史而言,不论在历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戏曲的中国古典舞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

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

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

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

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国古典舞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

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















第四单元书法艺术

第10课碑帖



以碑帖为契机,培养孩子热爱书法的感情。

书法介绍

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秦代书法、两汉书法、魏晋书法、隋唐书法、宋代书法、元明清书法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中兴颂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争座位稿自书告身》等皆为其名作。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

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历代书法家(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历代书法家(宋)--赵孟頫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

历代书法家(明)--唐寅“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历代书法家(清)--邓石如历代书法家(清)--吴昌硕

历代书法家(近代)--李叔同







第11课书体

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一、书写的重要性

(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法取代传统的书写;(二)、作为传统的书法艺术不会消亡。

二、什么叫书法

古人对书法的理解,汉杨雄认为:“书,心画也。”唐朝张怀鹳说:“书者,法象也。”清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以上定义过于玄虚。

三、汉字为什么会成为艺术

为什么书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首先书法的对象是汉字。汉字是象形文字,汉字的性质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张扬个性的舞台。

其二,汉字有着丰富的书体,纵向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分书和楷书,点画形

式的多变。横向看,不同的地域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了不同的偏旁字体,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的写法。

第三、书写的工具是毛笔、墨和宣纸。

四、书法的起源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甲骨文与金文

五、书法发展的三个阶段

书法从殷商产生到今天,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发展、成熟和繁荣阶段。

(一)、殷商到西汉是书法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主要有甲骨文、金书和篆书。这个时期的书法有以下特征:

1、结体复杂,字行带有较重的象形意味;

2、线条单一,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基本等粗细;

3、书法艺术主要表现在结体的造型和变化上。

这一期间主要有两个人物是要记住的:一是李斯,他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汉字。第二个人是蔡伦,他发明的造纸术使书写得以在纸上成为可能。

(二)、东汉到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成熟期。

(三)、隋唐以后为繁荣期。









第12课篆刻

的篆刻历史和发展轨迹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

古玺《易敞邑圣□卢之□》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秦以前写作“□”或“□”。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

△钱松(1818-1860)

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室名未虚室。浙江杭州人。与富阳胡鼻山人胡震交易最深,同时往返沪杭之间,与上海诸名家游。

篆刻承浙派余序,淳厚浑朴,气势非凡,虽列“西泠八家”殿军,实乃溯汉追秦,推陈出新之巨擘。

赵之琛深叹其能:“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细审其迹,天资之外,盖得力于尝摹汉印二千方,人莫及也。

善古琴,工篆隶,能丹青,精鉴别,擅题跋,动辄数百言,雅妍苍润。中岁归居杭州,与杨见山、僧六舟等结社南屏。

咸丰十年(1860),光绪三年(1877)同邑高邕辑其遗印成《未虚室印赏》四卷行世。

工金石书画。

篆刻胎息浙派诸家,摒弃一味切刀之旧规,披削兼施,生动自然,超越前贤。尝自评其艺曰:“国朝篆刻,如黄秋盦之浑厚,蒋山堂之沉着,奚蒙泉之冲淡,陈秋堂之纤秾,陈曼生天真自然,丁钝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予则沿其原委摹汉。”以验其迹,此语不谬。

画工山水、梅竹,笔致老到,设色苍古;行楷写杨凝式、楮遂良,隶书宗《礼器碑》、《石门颂》,功力深厚,为时所重,惜其寿不永,未克大成。

印鉴:钱松印、钱松之印、松、叔盖、西郭外史、云居山人。

△钱松,清代医家。字镜湖。浙江绍兴人。曾任太医院院使。医道甚精,尤擅治痧胀。撰有《痧胀名考》(1826年),主张痧胀治当随经调治,泄毒于表,攻毒于里,以克削为主,不可妄用补益之法。此外,尚绘有《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四幅(1819年)。













第五单元绘画艺术

第13课工笔

工笔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朵奇葩,向来以细腻和丰富著称。传统的工笔绘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高超的运笔技巧和渲染技术。

中国画表现手法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写意。

工笔画法出现较早,远在魏晋时期就被画家采用,并成为主要的或唯一的表现技法。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就是用工笔画法创作的。隋唐至五代两宋,工笔画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趋成熟。

工笔作为一种绘画技法,一般是在经矾水加工过的熟宣纸或熟绢上,用工细流畅的墨线勾勒出所画物象的轮廓,也称白描稿,然后用淡墨或色笔染出物象的阴阳向背,在此基础上染一层底色,一般是石绿用赭石作底色,石青用花青作底色,等等。底色染好后可正式上色。因设色重轻、浓淡、厚薄的不同,工笔又分为工笔重彩和工笔淡彩。不管是淡墨晕染,或是染底色,正式上色,都要在每着一笔墨或色后,用含有清水的毛笔晕染一次,以冲开墨或色的痕迹,而且要反复进行,即俗称的三晕九染。因在晕染设色过程中覆盖了部分轮廓线,因此,待最后一次色着完后,要视所绘物象的不同,用墨或色依原轮廓线重勾一遍,这样可使线与色融为一体。待全部完成后,如果仍感到画面色彩厚度或深度不够,可在画背面用淡墨水或色重染一至数次。

工笔画法要求线条工稳、细致、流畅,色彩匀净、明丽、典雅,所画物象造型准确生动逼真。工笔表现范围较宽,多用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的青绿、金碧及以楼阁建筑为题材的界画。除卷轴画外,工笔画法在古代壁画中也大量使用。













第14课写意

写意画分小写意和大写意画,大写意突出一个大字,不是指大笔大纸,才量上的大永远只是相对而言的,而是贵在精神境界大,笔墨气魄大。如能在小幅画中写出大气象的山水或花鸟,才显出大写意的特点。

早在两宋时期的梁楷秉性疏野,放荡不拘,以粗阔的笔势、浓淡的水墨、简练豪放的减笔画风,大胆变格,开创了大写意画新风。历代画家中,最能充分发挥写意精神的代表人物是徐渭。由于他历经坎坷人生,加上天资过人,令他具备独特的艺术气质。

近代写意画大师齐白石以高度简练的笔墨为百花写精神,为万物表生命,诗、书、画、印齐全。他兼取文人画的放逸及宋画的细致,造就了单纯而丰富的艺术世界,形成写意画的又一座高峰。

大写意画注重心灵感悟的抒发,不着重物理表象的真实再现。大写意画重精

神,这种精神既是画家个人的个性,也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自由和大解放。所以,大写意画在强调表现画家真情实感的同时,须同时强调游心于万物,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韵律,不受时空、体面、光色、透视等物理现象的束缚,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极高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有我之境,又是无我之境。有我与无我的统一才是大写意画的

境界。而大写意画的本质,正是敢于超越客观物象世界,表现人的精神和宇宙之情,是一种生命的自觉。

早在唐代,山水画家张璪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这个“心源”二字就是画家的内在修养;由“心源”而产生的“心象”就是写意画的造型观。

书画艺术含纳天、地、人之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象和人格的多层意义。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多么高的艺术境界啊!大写意画以草书入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有我与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实是相统一的。

只有有意识地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这门解衣磅礴的艺术发扬光大。





















第15课壁画

秦汉时期的壁画

中国壁画历史悠久,已知现存时代最早的壁画实物是秦代首都咸阳宫殿遗址发现的壁画残片,但是中国壁画绝非始于秦代,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壁画了,只是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我们今天谈中国壁画只能从秦代开始。秦代的建国时间由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虽然只有15年的时间,却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修筑了长城、驰道、宫殿、秦始皇陵等,这些建筑都是规模宏大,并有壁画和雕塑装饰。

秦宫壁画属于殿堂壁画,中国历代宫殿、厅堂都有装饰壁画,内容多为山川景物、文武功臣、神仙灵怪等。这些壁画多为宫廷画师、名家巨匠所绘,所以艺术水平都比较高。只是这些殿堂壁画几乎都随着古建筑的倒塌而毁灭了。近年发现的秦宫壁画残片不仅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殿堂壁画实物,非常珍贵。

汉墓壁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都具有装饰性,以装饰性统一画面,使天、地、古、今统一,使整个建筑统一,浑然一体。形成建筑统一,壁画统一,建筑与壁画统一的“三统一”。这是中国艺术总的来看,汉代壁画的风格特点是:气韵生动,奔放有力,朴实浑厚,简朴大方。有装饰性,有气势,为中国艺术的民族风格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墓壁画的主要代表作有《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望都汉墓壁画》《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营域子汉墓壁画》《安平汉墓壁画》等,此外还有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第16课版画

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中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中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中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

版画欣赏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献花(0)
+1
(本文系北岸13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