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
第17课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六、教学反思
《己亥杂诗》(之五)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豁达的胸襟,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
5.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
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
8.课后拓展
课下再找更多的关于朱熹和龚自珍的诗背诵。
9.教学反思
第18课诗词两首
《放言》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放言五首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
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
(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教学反思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由学生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朗读体会,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内涵
四、布置作业
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
五、教学反思
第19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这两首诗,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思,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过程:
1、听、读《琴诗》
2、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
3、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4、听、读《秋日》
[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2)觉醒:醒。(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纵。(6)豪雄:英雄。
5、[译文]
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6、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7、[析赏]
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8、作者简介
程颢(hào)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9、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传统服饰
第20课汉服
教学目标:
1、认识汉服的形制,了解汉服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引导学生学习搜集、阅读资料的方法,学会利用资料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激发学生喜爱研究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之间的了解,培养热爱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汉服的特点、感受汉服的华美。
了解汉服的发展演变,体会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当然,讲解历史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华+夏=服饰+礼仪=汉族
二、汉服定义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1、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3、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
A、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
B、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C、韩服与汉服的关系
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饰,和汉服尤其相象。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
汉服款式和图片展示
四、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
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
五、教学反思
第21课龙袍与官服
教学目标:
1、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样子及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感受历史所赋予的服饰文化的政治内涵,培养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权利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的政治内涵。
辨析不同时代官服的象征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龙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大明朝官服的定制和官像画服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了蒙元帝国,也废止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大臣们参考周、汉、唐、宋的服饰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试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确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
二、乌纱帽:
三、襆头:
四、四方平定巾:
五、飘飘巾:
六、东坡巾: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区分。
明代袍的颜色,也分等级。一至四品官穿绯色(大红),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绿色。官袍圆团花纹直径的大小也区分等级,一品用大独科花,直径五寸;以下品级用品,随品级大小而缩小。
女生官服各部名称
官袍的补子,也依照官阶的大小有一定的图像:
一、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
二、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二品画锦鸡。三品画孔雀。四品画云雁。五品画白鹇。六品画鹭鸶。七品画鸂鸂。八品画黄鹂。九品画鹌鹑。杂职画练鹊。风宪官画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三品、四品画虎豹。五品画熊罴。六品画彪。七品也画彪。八品画犀牛。九品画海马。
一、二品官服补子实物
明代官袍圆团纹,除了龙团纹,还有蟒衣(四个爪的龙)、飞鱼(有翅膀和鱼尾巴的龙)和斗牛(头上有两只弯角的龙),以及麒麟的纹路,穿这一些花纹大红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驸马以上的高官。
明代的官像画服饰,验证了文献记载的史实,并补充文字叙述的抽象和不足,我们从许多官像画的服饰实例中,可以发现几种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规定格式,只是原则上的条件宣告,样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变化的。
由官家妇女装扮的华丽,也可看出先生对太太的疼惜与尊重,女生爱美、艺术要求的天份,就在凤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没有戴凤冠,只插几个头钗,可能是官便装,或早期凤冠还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关系。
第22课旗袍
教学目标:
1、识旗袍的形制,了解旗袍的由来及其发展、改良的过程。
2、引导学生从调查走访和搜集资料中提取信息,了解现代人对旗袍的看法。
3、发学生研究旗袍服饰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旗袍服饰,感受旗袍端庄和典雅的艺术内涵;了解旗袍的发展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
一、汉服消失的历史原因
1、明朝末年的动乱: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在起义中,明朝正规军和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而此时,关外的满人乘虚而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2、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
A、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十从十不从”
着重讲解: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
C、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过程:
着重讲解:1)重大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2)执行口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D、剃发易服政策的后果:
汉人传承了数千年的衣冠被毁于一旦,辉煌灿烂的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到明末清初几乎被彻底灭绝,以至现在的汉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民族服饰的大民族。
二、旗袍
深受殖民文化影响的上海,一些裁缝尝试将传统的满人旗装(形状类似于直筒子)运用西式的剪裁方法进行剪裁,收腰、开叉,使之突显人体曲线,展现性感和身材,一时成为上海以及全国的流行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义。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三、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历代文学
第23课《诗经》与楚辞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与楚辞的产生,感受诗经与楚辞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诵读和积累古典诗歌。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学习屈原对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以及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本课重点和难点:
了解《诗经》和楚辞的由来,感受屈原伟大而高洁的人格品质。
教学过程:
《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方面。
(一)反映爱情与婚姻的诗篇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
(三)记载周部族历史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四)反映生产情况和礼俗的诗篇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另一艺术特色。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很成功的,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感受以及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作品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第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四言句是《诗经》的基本格式,它们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大量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优美、生活、形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
教学反思
第24课唐诗
活动目标
1、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2.在活动实践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
3.通过口语交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
活动准备
1.搜集、背诵唐朝著名诗人的诗词。
2.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3.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选出好作品拿到班级交流。
4.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过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
一、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杜甫的《登高》。王勃的《山居秋暝》。李商隐《乐游原》
2.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抒写感悟。)
3.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抓住特色,勾勒个性。)
二、品味唐诗,你赏我析
1.到唐诗中去听鸟叫
2.到唐诗中去赏月
3.到唐诗中去安家
(唐诗的魅力远不只这些,唐诗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轶闻趣事。)
三、亲近唐诗,你讲我说
“推敲”的来历。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宋之问吟诗遇老僧。
黄鹤楼李白止笔。白居易进长安。
四、学习唐诗,你创我写
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诗歌来描绘它的意境吗?
五、结束语
主持人:唐诗中那些优美的诗句,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的成长。唐诗中那些动人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我们在唐诗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六、教学反思
第25课宋词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产生与由来,感受宋词的语言魅力。
2、诵读与积累宋词,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感受古代人民生活的情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受到古代文学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宋词的由来,体会宋词独特的语言特点。难点是了解词的三种分法,感受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教学过程:
一、简介宋词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二、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
1、简介这首词写作背景
2、配乐朗读
3、学生读
4、教师教读
5、学生欣赏
6、教师欣赏。
7、归纳婉约词的特点
三、欣赏岳飞的《满江红》
1、简介岳飞《满江红》
2、配乐朗读
3、抽学生读
4、教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5、齐读
6、学生欣赏
7、教师欣赏
《满江红》宋词鉴赏
四、怎样欣赏宋词怎样欣赏宋词呢?
1、知人论事,探其本源2、笺注疏诂,明其大意3、设身处地,得其意境
4、逐层求索,寻其脉络5、吟味精研,察其匠心6、深入善出,发其奥妙
五、教学反思
第26课元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曲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这一条是重点)
(2)外乐番曲的传入。(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
四、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
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
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
常见的情景关系图: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六、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分析:(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
(2)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
七、教学反思
第27课明清小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末清初章回体小说兴盛的社会背景,了解“四大名著”作者及作品内容。
2、阅读名著,了解内容,培养分析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方法。
3、感受四大名著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四大名著的内容与作者,感受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四大名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四大名著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和作品中人物的可爱。
二、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并在书上勾画重难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重难点。
小组内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
你最喜欢哪一部名著?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四、精讲点拨
多媒体出示四大名著的简介及书中的典型人物介绍。
五、我的收获(自由交流)
六、课后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四大名著。
七、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齐鲁文人
第28课李清照
教学目标:
1、感受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2、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3、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近作者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课堂交流)
三、阅读诗词的方法:1、初读词作,整体感知2、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3、诵读词作,读出真情
四、进入主体(前期作品):——赏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二)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上阕:
1、上片的前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提示:先翻译这句话,然后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
首句描绘室外晨雾尚未消散,又见浓云密布;室内兽形炉中喷出的瑞脑香的袅袅烟雾,缭绕四周。反映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内心。(迷惘、愁苦、凄苦)
2、词人之“愁永昼”,是因何而愁呢?
“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本可以和丈夫一同登高望远,共饮菊花美酒,而如今只有自己。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3、在这种愁情之下,词人就自然感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上片的后一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字?凉
4、句中“初”和“透”是否矛盾?为什么?
下阕:
1、下片前一句中,词人是如何排遣她孤寂凄凉的心情呢?
2、于是,词人捻花入室,但觉幽香满袖,久久不散,又触动了才下眉头的离愁别恨,发出这样的悲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片的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从修辞和内容两个方面)
3、能说说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略
(三)诵读词作,读出真情(提示:听录音学生跟读,再指明学生朗读,并点评)
五、比较阅读(后期作品)(提示:指明学生朗读)
《声声慢》
六、拓展阅读(提示:指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李清照堪称“中国第一女词人”,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她的其他作品,体味她的思想。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
七、我眼中的李清照
八、总结
九、作业:背诵诗文
十、教学反思
第29课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2、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探索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顾学过的辛弃疾词作
二、简单回顾辛弃疾的生平
三、根据所学词作,将辛词创作大体分为三类:
由学生举例完成
1、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失意的悲愤。
例如:《破阵子》又如:《贺新郎》
2、表现农村闲居生活情趣,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习俗。
例如:《西江月?遣兴》
3、表达其他情感的词作
例如,表达爱情的《青玉案·元夕》辛词的艺术成就。延续豪放词风,开辟新的领域。
四、苏辛词的简单比较: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意象的选择
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
又如《宋金词三首》中的前二首《沁园春》、《玉楼春》
五、教学反思
第30课蒲松龄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体会作者用字准确的精妙。
3、正确理解本文宣扬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感受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奇特的文学风风格;难点是感受蒲松龄42年笔耕不辍的建议与顽强。
教学过程
一、诗画揽胜:
1.蒲松龄,清代着名文学家。郭沫若称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着名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八、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九、教学反思
第31课孔尚任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
2、学会在品读和想象中感受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感。
3、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难点是体会作者于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与精神。
教学过程:
一、介绍孔尚任、孔尚任的人、文、品。
孔尚任(清),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著名戏曲家,代表作《桃花扇》。与洪昇《长生殿》并称“南洪北孔”。
二、介绍代表作
三、学生自读孔尚任《桃花扇》节选《哀江南》
1、阅读任务说明:
概括剧情―――――――故事情节。
归纳人物―――――――主要角色。
分析手法―――――――艺术特色。
整理知识―――――――字、词、修辞、典故等。
编制提纲―――――――阅读提纲。
2、归纳结题:
(1)编制阅读笔记――――纲目式笔记。
(2)老师点拨板书――――四篇古代戏曲的扼要板书设计
(学生阅读时,老师板书)
(3)老师小结:了解剧情的重要性。
掌握人物的必要性。
熟读台词的必然性。
3、过程安排:
围绕自学阅读导入。
分时段自学阅读剧本。
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4、方法手段:导入。自读。点拨。
四、课内分组排练剧作课
五、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姓氏称谓
第32课姓氏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重点是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与意义;难点是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6、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四)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
(五)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
(六)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八)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九)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展示:(一)、林姓的由来。
(二)、李姓的由来
(四)、陈姓的由来
(五)、王姓的由来
(六)、黄姓的由来
教学反思
第33课名字号
教学目标:
1、了解名、字、号的概念与意义。
2、在学习为自己取字与号的过程中,感悟古代字、号的意义与内涵。
3、感受蕴含于名、字、号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名、字、号的概念与意义,难点是学习为自己取字与号。
教学过程: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宋代以后,取别号之风尤盛。
古人对取“名”、“字”比较重视。有的古人名、字涵义相近或相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岳飞,字鹏举。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有的古人名、字互为反义,例如曾点,字皙。(点,黑也;皙,白也。)有的古人还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称为阿瞒,刘禅被称为阿斗,都是乳名。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古人在名、字、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教学反思
第34课谦称、尊称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2、在情境表演中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3、学习中华民族尊敬他人及谦虚的美德,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常用谦称、尊称,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之丰富;
教学难点: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讲故事(知府与知县宴会上的对话)。
2、教师追问:这位知县怎样称呼自己的儿子更恰当呢?
3、小组讨论分析这个故事:找一找知府和知县对话中用到的称谓,哪些称谓跟自己有关?哪些称谓跟对方有关?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展示……教师适时板书(犬子、令郎)
4、小结: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尊称是自己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谓。
谦称和尊称是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