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笔诗僧:野山风《背影》

 瀞舒凝兰 2017-02-20

温暖的互动,淡淡的情怀




诗僧改诗


修改前:


背影


文:野山风




站立时

瘦弱的身躯

是挺起的山梁

肩负着

家的希望


躺下后

那片土地

萦绕游子的回望

崎岖的山路上

夕阳扛着犁铧

苍老了耕牛

荒凉了村庄


修改后:


父亲的背影


文:野山风





站立的你

是挺起的山梁

上面住着

家的安详



你躺下耕牛就老了

村庄日渐荒凉

犁铧在夕阳的肩上

依旧锃亮




超人小语:



坦白而言,不看修改,只看野山风的诗,感觉已足够精炼,且音韵和节奏美好,读之舒服。

全诗苍劲有力,展现在人面前的是一位伟大父亲。

第一段,不足之处是缺少亮点。把父亲比喻成山、肩负家的希望略显平淡,并未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段,显然更用心,展开联想——土地与游子,“苍老了耕牛”、“荒凉了村庄”等描述中,形容词做动词用,让人仿佛进入层层渲染的时空里。感受时间的刻刀,“夕阳扛着犁铧”,让人心头一颤,能看出诗人的用心。


遗憾之处则在于似乎给全诗结尾了,而且是以惨淡结尾,一切老了、败了。略显沉重而缺少余韵。




而经诗僧修改后:



题目变成:父亲的背影,主题更加鲜明。


改后,第一段有了亮点:“住着家的安详”。之前诗中说父亲的身躯是山,改后干脆说父亲就是山,而顺着比喻延伸,山上住的就是家。这一改动,体现了诗僧的匠心。

更难得的是,这一改让人心中不由一暖——感受到了力量之外的温馨。父亲是很累,可他的这一切换来了家的温暖,可想而知,他的心也是暖的。

第二段改得更妙。原诗第二段写的其实也很好,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诗僧的修改则更显朴实而充满希望。


最开始,诗僧反而隐去了技巧。

不说游子对父亲的思念,只是告诉你,父亲躺下的时候陪伴他的耕牛就老了,因为它是父亲最忠实的伙伴。父亲躺下了村庄也会荒凉,因为父亲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辈人。


再说“依旧锃亮”。为什么不说渐渐锈迹斑斑甚而腐蚀掉呢?为什么所有的物件都在变老的情况下,独独犁铧不老呢?



纵然写父爱的深邃,却并不一定笔笔用力,看到温馨、看到希望、看到依旧锃亮的犁铧,还有什么理由不沿着父亲的足迹走下去呢?


 两首诗都很好,特此对比展示,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


改诗,看似简单,殊不知,一首好诗着墨的功力不亚于新创作一首诗,看诗僧改诗,痛快!妙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