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互动,淡淡的情怀 诗僧改诗 修改前: 背影 文:野山风 站立时 瘦弱的身躯 是挺起的山梁 肩负着 家的希望 躺下后 那片土地 萦绕游子的回望 崎岖的山路上 夕阳扛着犁铧 苍老了耕牛 荒凉了村庄 修改后: 父亲的背影 文:野山风 站立的你 是挺起的山梁 上面住着 家的安详 你躺下耕牛就老了 村庄日渐荒凉 犁铧在夕阳的肩上 依旧锃亮 超人小语: 坦白而言,不看修改,只看野山风的诗,感觉已足够精炼,且音韵和节奏美好,读之舒服。 全诗苍劲有力,展现在人面前的是一位伟大父亲。 第一段,不足之处是缺少亮点。把父亲比喻成山、肩负家的希望略显平淡,并未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段,显然更用心,展开联想——土地与游子,“苍老了耕牛”、“荒凉了村庄”等描述中,形容词做动词用,让人仿佛进入层层渲染的时空里。感受时间的刻刀,“夕阳扛着犁铧”,让人心头一颤,能看出诗人的用心。 遗憾之处则在于似乎给全诗结尾了,而且是以惨淡结尾,一切老了、败了。略显沉重而缺少余韵。 而经诗僧修改后: 题目变成:父亲的背影,主题更加鲜明。 改后,第一段有了亮点:“住着家的安详”。之前诗中说父亲的身躯是山,改后干脆说父亲就是山,而顺着比喻延伸,山上住的就是家。这一改动,体现了诗僧的匠心。 更难得的是,这一改让人心中不由一暖——感受到了力量之外的温馨。父亲是很累,可他的这一切换来了家的温暖,可想而知,他的心也是暖的。 第二段改得更妙。原诗第二段写的其实也很好,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诗僧的修改则更显朴实而充满希望。 最开始,诗僧反而隐去了技巧。 不说游子对父亲的思念,只是告诉你,父亲躺下的时候陪伴他的耕牛就老了,因为它是父亲最忠实的伙伴。父亲躺下了村庄也会荒凉,因为父亲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辈人。 再说“依旧锃亮”。为什么不说渐渐锈迹斑斑甚而腐蚀掉呢?为什么所有的物件都在变老的情况下,独独犁铧不老呢? 纵然写父爱的深邃,却并不一定笔笔用力,看到温馨、看到希望、看到依旧锃亮的犁铧,还有什么理由不沿着父亲的足迹走下去呢? 两首诗都很好,特此对比展示,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 改诗,看似简单,殊不知,一首好诗着墨的功力不亚于新创作一首诗,看诗僧改诗,痛快!妙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