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力量与变化:终极制胜的法宝(七)——《感悟乒乓》

 长沙7喜 2017-02-21


力量与变化:终极制胜的法宝(七)

       在分别谈了对力量和变化特点的认识之后,不妨把它们放在一起再做个比较。


      常言道,两强相争勇者胜。业余学打乒乓球的人,多数拿起球拍就只有进攻打法的选项,时间一长,确立了进攻为主的打法风格,其中一些人练就一板力量大、杀伤力强的弧圈球,我们称之为进攻力量型打法。

      少数人逐渐形成以控制相持为主的打法,其中一些人变化手段多控球能力强,我们称之为控制变化型打法。这种打法基本上出自业余圈,多半不是出于本意,而是进攻环节出了问题,不得已而为之。比如,没有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攻球杀伤力不大,进攻意识不强,体能状况不佳等等。也不排除有些人生来就喜欢以智、巧取胜的想法。总之,上天给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给他开了一扇窗,只要功夫到家,一样可以打出很高水平。


      白猫黑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打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进攻力量型的勇胜,控制变化型的巧胜,都可以攻城掠地,巧取豪夺,都是好打法。它们的区别,主要在得分手段。


      进攻力量型打法凸显杀伤力,以凶狠勇猛见长,一剑封喉一锤定音的爆冲球是主要得分手段。一些球友说,特别享受爆冲一板的感觉,有一种尽情释放人体能量的愉悦感。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攻击能力——力量大小质量高低连续性如何,是和实力水平成正比的。


      这种力量就是硬道理的打法,应当具备几个条件:有一板质量很高的杀板球,且稳定性连续性好;有强烈的进攻意识、矫健的步伐、充沛的体力,能全场跑动进攻,任何位置都能攻击上手。这种打法相当耗费体力,所以,既要在发挥力量的最大效用上下功夫,也要在提高力量使用的能效比上下功夫,才能把进攻力量型打法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控制变化型打法以机智灵巧见长,通过各种变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控制局势掌握先机。在大脑中枢神经指挥下,变化可以是随心所欲无所不在的。它轻灵机巧,飘忽活泛,就像游击队对付正规军似的,不打阵地战,而是耐心“游击”,找寻对方弱点和空档,用意识和变化调动对方,消解对方所长。它一般不太暴力,功夫主要在控球上,把球遛得十分听话。诱使对方主动失误,或者伺机给予中医点穴式的一击,是主要得分手段。


      从生理上说,人是必然从强盛走向衰老的,中年之后,除非技术上还能有所突破,否则进攻型打法的人在爆发力、耐力等自然力上一定是逐渐走下坡路的,攻球能力不太可能还有质的飞跃,最多只是有所改进。


      力量有上限,变化却无穷。力量主要看先天素质和技术掌握,动作定型之后难有大的提升;而变化主要是技术运用和战术设计,打的是意识、经验和想象力,属后天因素较多,可改进提升的空间较大,它的认识和实践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每个人打出来的球,都有各自的力量和变化,程度不同而已。力量因素用得多,形成进攻型、力量型打法,变化会相对少一些,简单一些;变化因素用得多,形成控制型打法,力量也会用得少一些。打法风格不同,对技术要求也不同。前者技术相对简单,但要求力量的特点突出;后者则要求意识先进技术全面,变化手段才能丰富。


      在得分制胜手段中,力量和变化是两种风格,它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和截然分开的,也不是要了这个就不要那个。它们之间的融合程度越高,水平越高。进攻力量型打法的,也要讲究过渡和控制,注意稳定性连续性成功率,要有旋转速度落点节奏的变化,在这样基础上的凶狠才是更有效的;而控制变化型打法的,控球也要适度,出机会就要果断起板,主动拿分,当断不断,就会贻误战机反受其乱。这一点,同羽毛球的拉吊突击打法有点相类似。


      乒乓球是技战术变化最复杂的球类运动,弧圈球又是所有球类运动中旋转最强速度最快的,越是把这两个特质演绎到极致,就越能凸显乒乓球的独特魅力。对球员的要求,当然是希望力量变化二者俱佳,也就是说,既要打得出力量,有雷霆千钧之力,又要善于控制变化,随心所欲出其不意,这是最理想的模式。但作为业余选手,很少有谁的力量和变化水平都能达到很高水平,哪怕只是相对的,也很难。不过,要想使自己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两项中总要有一项比较拿手才行。因此,根据自身特点专攻一项突出一项,是十分必要的。


      现实中,球友们大都偏好打攻势球,从主动得分的概率上看,攻球一定是占第一位的。比较多的人在弧圈球上下功夫,如果能练就一板势大力沉的杀板球,进攻质量有保证,水平就上了档次。只是由于后天学习的关系,许多人的攻球质量差强人意,称进攻型尚可,称力量型则谈不上。而且进攻威力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一般对手还很威猛的杀板球,在高手那里就显得力道不足,不足为惧。

      打不出力量,攻不出质量高的球,是不少业余选手不愿正视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如果只是每天坚持,不离不弃,精神固然可嘉,但简单的重复却很难使水平有多大长进。理智的态度,还是得想办法改变它。


       方法之一,可以在加强对球的控制变化上下功夫。一个普遍事实是,进攻型打法的人往往小球比较差,变化少。不少人过于看重弧圈球“一板过”的威力而多在这上面下功夫,导致技术不够全面,粗犷而不细腻。如果能注意提高对球的控制变化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落点和线路的控制、旋转和小球的变化,就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得分手段,即使极限攻球力量不够大,也能有效提高攻球的威慑力。


      在苏州世乒赛宜宾热身赛上,李晓霞、丁玲配对和国家二队的男运动员任浩、纪佳乐打双打。开始时,她们根本防不住男选手的弧圈球,毕竟女子与男子在力量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但她们很快就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落点旋转的变化让他们打不出优势,最终4:0完胜,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这说明,经验和变化是可以制衡力量的。


      嗜好乒乓球,是一辈子的事,对于中年以上的人来说,总体上体力、精力在走下坡路,而经验、认识却在不断积累深化,不管主观意愿如何,打法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往控制变化方向转变。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加快它的进程。


      不久前,市直机关老体协的一次比赛中,一位党校退休老同志第一次打进前八名。赛后他找到我,兴奋地说他这两年水平有一些提高,要归功于我的点拨。原来,他五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打球,我曾告诉他,年纪大了,力量上没有优势,可以多打落点,把角度打大打开。这事我都忘了,他却一直记着,收获还很大。


      办法之二,可以在胶皮上做做文章。在球拍两面分别贴上反胶和颗粒胶皮(正胶、生胶、长胶),通过不同性能的胶皮配置,在一块球拍上把进攻和控制变化的不同打法揉合在一起,加大球的旋转和节奏的反差度,理论上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只要练到家,可以打到很高层次。事实上球界的趋势是,人到中年后使用颗粒胶皮的逐渐多了起来,到了老年使用长胶的比例达到最高。尝试另一种选择,有可能闯出一条新路,前景更宽广。只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如齐白石老人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球友董君原来是打反胶的,正手进攻力量不足,我建议其改打生胶。经过摸索实践,他形成与众不同的生胶打法,不是以进攻而是以控制为主,加上反手直拍横打,风格独树一帜,水平一下子跃升好几个档次,一些原来打不过的球友都能轻松赢下来,一些自认为不怕生胶的人也纷纷败下阵来。


      不过,这种依靠胶皮带来的变化是比较机械的,一般有规律可循,很容易被熟悉的对手所适应。也就是说,杀生厉害,杀熟无奈。

      办法之三,通过改善器材提升力量量级。这主要是我个人的体验。实战中,速度与控制是一对矛盾,底板胶皮硬一点、弹一点,可以加快球的速度,但控制难度也大。我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力量走下坡路的同时,控球能力和经验却在积累提高,对器材作一些改进,可以弥补力量的不足,也不至于对控球产生太大影响。我加入“烧拍”行列,通过多年尝试配比,底板选坚韧一点的,胶皮选内能型的(可参见《烧拍:只为冥冥之中那一把》一文),在绝对力量下降的情况下,球速反而快了许多,控球也控得住,特别是借力推挡速度极快,让人感到力量没有减弱,一些多年没交过手的球友感觉尤为明显。



      在业余选手中,力量和变化都是得分制胜的最重要手段。不同打法风格的人碰在一起,谁能占上风,谁能压倒谁,很难一概而论,要看谁的适应性更强,经验更丰富,谁的力量更大,变化更多方法更巧。一句话,就看谁的功力更深。你的长处能压制对方的长处,你上风;你的长处被对方的长处所压制,他上风。


      不过平心而论,要上到顶尖档次,还得力量型的。在任何复杂情形下都能打出既凶狠又稳定的杀板球,一定是所向披靡的。继续上文双打的话题,假设把李晓霞、丁玲的对手换成许昕和张继科,情形又将如何?她们还有可能限制或压制住这两位男选手的重炮攻击吗?答案不会有任何悬念。


      当然,我个人更推崇控制变化型,因为它更贴近业余选手的实际,特别是年纪偏大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打法难度更大,打的是临场发挥随机应变,打的是对乒乓球的认识理解和感觉,需要更多智力上的支持,也更具有挑战的意味。


厦门乒协

曾汉中

     

10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