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謂的「窮人思維」 | 4THINK

 jochanty 2017-02-21

其實,「窮人思維」不只是出現在物質貧瘠的窮人身上,甚至會出現在富人身上。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窮人思維」」裡的「窮」字,不單指在金錢物質上稀缺的窮人,也指在時間上貧窮的富人,甚至可以指在感情生活上貧窮的人。

這裡的「窮」指的是稀缺,無論稀缺的是什麼。

這星期解讀的書是《稀缺》(我看的是Kindle電子書版,台版是《匱乏經濟學》),這本書有兩位作者,一位是行為經濟學家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另一位是認知心理學家艾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這本書是兩位跨學科合作的結晶。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兩位作者的科學團隊,進行了一系列針對「稀缺」的研究——發現無論人們有的是物質上的稀缺,還是時間上的稀缺,或者其他稀缺,這些稀缺都會導致人們出現非常相似的心理負擔。

這些負擔會讓一個人的效率和智商下降,最終跌入越來越窮惡性循環,產生「窮人思維」。

稀缺所造成的觀感與思想變化

要了解稀缺會對一個人造成什麼變化,我們得先看書中的一些實驗:

一項實驗招募了一批身體健康的男性志願者。在受控環境下,研究人員們為志願者們提供的食物一直在減量。這些食物的熱量僅夠維持生命,不過還不至於對志願者們的身體造成永久性傷害。這一階段持續了幾個月時間。

隨後,真正的實驗開始了:研究人員開始觀察志願者們的身體會對不同的食物供給量產生怎樣的反應。作為這一實驗的研究對象,他們實在不輕鬆,但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去前線奮勇殺敵的人們,即使對這樣的實驗頗有微詞,也只能安守本分,敢怒而不敢言。

研究人員發現,長期挨餓的人,從體型上就能看出來:實驗過程中,被試者的臀部脂肪會大大減少,以至於坐著都會感覺到疼痛,他們不得不墊上坐墊。

但出乎預料的是,這些人也出現了一些精神變化:

人們開始迷上菜譜和當地餐廳的菜單。有些人甚至會用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對兩份報紙上水果蔬菜的價格進行對比。有些人開始產生進入農業領域的打算:他們夢想著去開餐廳,從此開啟一番新事業……他們喪失了攻克學術挑戰的鬥志,而對菜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在看電影時,只有與食物有關的情節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人們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食物上。

當然,如果你也整天忍饑挨餓的話,那麼找食物必然會是第一要務。但這些人關注的方面卻遠遠超越了自身的實際利益——開餐廳、對比食物的價格、研究菜譜,這些想法都不能緩解饑餓。而所有這些關於食物的執著,只能進一步加劇饑餓帶來的痛苦。

他們對此毫無招架之力,但又別無選擇。參與了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的一位志願者在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時,對因大腦中一直充斥著有關食物的想法而給自己帶來的苦惱記憶猶新:

這輩子沒有幾件事情像這次實驗那樣,讓我恨不得趕快結束。其實身體上的不適並沒有多麼嚴重,真正令人無法忍受的是,在實驗過程中,食物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成了人生的中心和唯一。而如果食物成了唯一,那麼生活就會變得十分無趣。看電影時,男歡女愛的場面不會令你產生多大興趣,而一旦那些男男女女開始吃東西,你就會眼前一亮。

當食物稀缺時,受試者的心理出現了變化,他們的注意力會自動放大對食物的觀感,連自身的思想都會開始把食物放在第一位,其中一些人甚至出現了與食物有關的新夢想(如開餐廳)。

但畢竟尋找食物是人類的本能之一,一個人長期餓肚子會讓他的生理自然的出現變化,以致於產生了原本不曾有的想法,這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那麼食物之外的稀缺是否也會對人的心理造成影響呢?

一項研究要求兒童憑記憶,通過調整實物模型的方式,來估計硬幣的大小,其中包括從1分到5角的各種硬幣。在窮人家孩子的眼中,硬幣「看上去」很大,他們會明顯高估硬幣的尺寸。

價值最大的硬幣,也就是兩角五分和五角的硬幣,其尺寸被扭曲得最為嚴重。正如食物會俘獲饑餓之人的大腦一樣,硬幣也會俘獲貧困兒童的注意力。這一強化了的注意力會使這些硬幣「看上去」更大。

但之所以看上去更大,不乏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窮人家的孩子們並不善於記住物體的大小。於是,研究人員們乾脆直接讓孩子們估計擺在他們眼前的硬幣的大小,這樣就能更加直觀、更加簡單地得出結論了。

結果,這些貧困兒童們估計出的大小數值誤差比之前更大。可見,比起記憶中的抽象硬幣,真正的硬幣喚起了更強的注意力。(在沒有硬幣的環境下,孩子們在估計相似大小硬紙片的尺寸時,準確度很高。)對注意力的俘獲,會改變人的體驗。

稀缺對注意力的俘獲,會影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識。

對金錢的稀缺,會讓窮人家孩子把硬幣看得「更大」,這可以看作是因為大腦對稀缺產生了反應,扭曲了他們對金錢的觀感,讓他們更加注意那一些稀缺的金錢。

讓人細思極恐的是,這一切都是在個體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產生的作用,他們或許知道自己很在乎金錢,但他們完全沒想過自己會把硬幣的尺寸看得「更大」。

稀缺會俘獲大腦。就像饑餓的研究物件日思夜想著食物一樣,當我們經歷任何一種形式的稀缺時,都會對稀缺的事物全神貫注。

我們的思想會自動而強有力地轉向未得到滿足的需要:對於饑餓的人來說,他們需要食物;對於忙碌的人來說,他們需要亟待完成某項工作的時間;對於缺錢的人來說,他們需要想辦法支付每個月的房租;而對於孤獨的人來說,他們需要他人的陪伴。

稀缺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會因擁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悅,而是因為它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強行侵入我們的思想之中。

當一個人為了省下幾十元而大費周折,為了省下幾千元而失去進修的機會時,你可能會斷定此人天生就胸無大志,你或許會猜想那是基因的問題。但事實是,金錢稀缺的環境佔據了他的思想,當你問他進修這一選項如何時,他或許會理性的告訴你進修是不錯的選擇,但對他的潛意識來說,省下金錢無疑更重要更大。

換言之,稀缺能導致人們失去前瞻性的眼光。這樣說或許有點武斷,但我們待會會再討論這一點。

作者將被稀缺俘獲的心理狀態稱為「稀缺心態」(Scarcity Mindset),當稀缺俘獲我們的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讓我們十分看重該稀缺之事物。

不過,這種影響未必是壞的。

最好的引發專注方法,是引發稀缺

稀缺帶來的注意力放大的結果,就是你會變得非常專注於有關事物。

以時間稀缺為例,當你工作的截止日期臨近時,你會一改拖延的常態,忽然變得很有效率起來,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你異常的專注,臉書、訊息統統都可以一概不看,並且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出了前幾天都無法完成的任務。

這就是稀缺所帶來好處——專注紅利。

專注紅利並不單只出現在時間這一項,而是早已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你的手機快沒電時,你會想盡辦法降低耗電,關掉大部分程序;當你的牙膏剩下一點點時,你會擠出比平時更少的份量;當你知道紙巾就快用完時,你會仔細計算你實際需要的紙巾面積是多少。

這一種因稀缺而獲得的專注紅利是如此的自然而然,每個人都會覺得那是人之常情的,而這種專利為每個人帶來了諸多好處,無論是要開會還是要手頭上的項目,有時間限制都是會讓效率得到提高,為了確認這一點,心理學家做了以下實驗:

心理學家通過控制實驗的方法,對設定截止日期的益處進行了研究。在一項研究中,實驗人員雇用了一組本科生來校對3篇文章,並給了他們很長時間——只要在3周內完成任務就可以了。

學生們的收入以校對出的錯誤數量以及是否按時完成任務為依據。他們要在第3周結束之時上交所有3篇文章。針對另一組實驗物件,研究人員定下了更為嚴格的截止日期,從而創造出了更大的稀缺:總時間依然是3周,但這組學生需要每週上交一篇校對完成的文章。

結果如何呢?就像之前預想的情形一樣,截止日期更為緊迫的一組更有成效。雖然這組學生需要去應對的截止日期更多,但遲交的情況更少,找到的拼寫錯誤卻更多,因此賺到的錢自然也更多。

你可能會想,如果我假裝手頭上的任務截止日期是明天,那樣我今天會變得非常專注嗎?

作者的答案是:很難。

佯裝的截止日期無法達到這種專注的效果,這就好像你無法通過胳肢自己來取樂。以提高工作績效為目的,假裝有個截止日期來自我欺騙是很難的。(不過,你的上司如果要騙你,故意縮短你的截止日期來提升你的效率,那則是可行的。)

稀缺所引發的專注紅利,會帶來辦事效率,稀缺的物質也會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這些都是積極面。

但專注就像是一枚硬幣的正面,我們還沒討論到它背後的反面。

讓人忽略除眼前專注之外的事情——管窺(tunneling),或稱「隧道視野」。

專注的代價

據統計,消防隊員在車輛事故中喪生的概率排行第二位,僅次於心臟病。1984—2000年期間,機動車相撞引起的事故,在消防隊員的死因中占到了20%~25%。在這些事故中,79%的消防隊員死於沒有系安全帶。

雖然我們無法確保消防隊員的人身安全,但如此看來,只要隨手系上安全帶,就能挽救許多人的生命。消防隊員們對這些統計資料並不陌生,因為安全培訓上總是在反復強調。亨頓在去世前一年,剛剛拿到了安全課程的畢業證。

美國消防管理局副局長查理·迪金遜(Charlie Dickinson)于2007年曾這樣寫道:「據我瞭解,消防隊員們在駕駛機動車時,沒有不系安全帶的。而且我也瞭解到,沒有哪位消防隊員不會去提醒自己的家人系安全帶的。所以說,消防隊員們竟會因為從消防車中被拋出去而喪失寶貴的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因就是,接到報警之後,消防隊員們直面的是時間稀缺問題:他們不僅要迅速地跳上消防車,趕赴火災現場,而且還要在抵達現場之前做好諸多準備工作——他們要在路上制定出消防策略;他們需要利用消防車上配備的電腦來研究起火建築的結構和佈局;他們需要制定出進出火災現場的路線;還要計算出所需水龍頭的數量。所有這些,都要在抵達現場之前的短暫時間內完成。

雖然消防隊員們非常善於管理這種時間稀缺——他們能在幾分鐘之內就趕到較遠的火災現場,收穫巨大的專注紅利,但想獲得這種紅利卻要付出代價。專注於某一事物就意味著我們會忽略其他事物。想必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們沉浸在一本書或一部電視劇中時,身旁朋友提出的問題我們往往會充耳不聞。

可見,專注同時也會將其他事物排除在外。所以,我們可以說稀缺令人「專注」,也可以說稀缺導致我們有了「管窺」之見——只能一門心思地專注於管理手頭的稀缺。

管窺(tunneling)也叫「隧道視野」。指的是「只看到管子裡的東西」,專注於某一事物而忽略了其他事物。

在時間稀缺的情況下,消防員專注而高效的完成了手頭上最緊要的工作,心思都被「趕到現場」這一目標佔據了,而這一目標之外的事情,例如「系上安全帶」則被不經意的忽略了。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並不是理性的選擇「為省下時間而不系安全帶」或者「不系安全帶也沒關係」,而是系上安全帶這一選項完全沒出現在他們的腦海裡。

總而言之,稀缺會引起你的注意力,會讓你心思全都放在某個任務上,這樣的專注會為你帶來效率紅利,但也會讓你忽略手頭上以外的東西,你會因為專注的工作而忘了晚上與家人有約;你會因為要專注的完成近期的一個目標而忽略了你的愛人;如果你正在負責一個比較複雜而且緊急的項目,那你可能會因為專注在一個環節(如產品優化),因此而忽略另一個環節(如營銷規劃)。

換言之,對於時間稀缺的忙碌人來說,稀缺所引起的管窺心態會讓他們無暇顧及那些「重要但不急」的事情,而這些「重要但不急」的事情,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時間稀缺——與家人吃一餐的所需時間並不多,但當與家人的關係出現裂痕時,就需要許多時間處理了;做一次身體檢查可能需要的時間不多,而等到身體出現狀況時,看病和養病所需付出的時間成本則會讓其累積更多的待辦事務。

這些,都是你為了專注在手頭上的東西,而必須付出的代價,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管窺負擔」(tunneling tax)。

那麼「管窺」和「專注」的差別是什麼呢?

我的理解是,管窺和專注其實是同一個狀態,不過指的是結果的不同面,一好一壞。

不過,如果稀缺心態只是引發專注或管窺而已的話,那其實還好。

智商的下降

你的上司要你在週末做一份報告,而且隔天就要,你答應了。

你把工作帶到咖啡廳做,因為那裡的氣氛寧靜,你知道你不會受到太大的干擾。但今天的狀況不一樣,有一群年輕人坐在你的附近,不時細語談論別人的八卦(而你很本能的關注了一下內容),有時還笑出聲來,很明顯,他們會這樣持續一段時間。

你因為他們的打擾而降低了理解資料的能力,有好多資料你都需要來回想幾遍才讀能理解,如果是平時的你根本不會出現這種狀況。

於是,你把位置換到了離他們遠遠的地方,這下安靜多了,你可以專心的工作了。但就在你開始進入狀態時,你的手機響了一下,你收到銀行的信息,通知你信用卡賬單到期了,如果沒按時還錢就會收取利息。

你當然想要還,但你知道賬戶裡根本沒有錢,你考慮著是否要向父母借錢呢?但這樣又會增添你父母的負擔。向朋友借錢?那樣太難看了。

你的理性告訴你,沒辦法了,你只能任由銀行抽取昂貴的利息了,現在你需要做的是完成明天就要的報告。

但就算環境非常的寧靜,你心思的一部分卻被佔據了,你的理解能力依然低下,每工作15分鐘你的心思就飄走一下,你在想下個月該怎麼辦呢?

下個月是女友生日,預料會有更多的開支,信用卡的累積債務又要增添了,你的心思不斷的在思考這個問題。是不是該告訴女友,無法買她想要的禮物給她了?

結果是,你幾乎工作不了。

我們除了會被外界所打擾以外,我們也會被自己的內心想法所打擾。

這意味著,如果稀缺所帶來的專注/管窺與你想做的事情並不相符,那你就會受其拖累。

以上面的「金錢稀缺」例子為例,你的債務逐漸累積到了你無法忽視的地步,這啟動了你的稀缺心態,引發了你對金錢問題的注意力,並導致你無法有效的工作,效率低下。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的「認知帶寬」(bandwidth)或稱認知頻寬——亦即心智的容量,是有限的。

而一個人的「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亦即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包括思考、理解、認識、辨識、想像等能力,你做智商測試時,就會大量的使用到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與認知帶寬是息息相關的,當認知帶寬容量不足時,認知能力就會下降。

現在,我們假設每個人的認知帶寬容量都一樣(事實上也的確相差無幾),用數目表示是100%的話,那麼「專注的工作」可能需要用到90%以上,但你的債務問題佔據了你一部分的認知帶寬,可能佔據了60%之多,於是你只剩下30%-40%的認知帶寬來處理工作,效率自然就低下了。

而理想的狀況是,你可以憑藉你的意志力暫時擱置這一稀缺問題,但遺憾的是,這很難辦到,稀缺所引起的注意並不是說要清除就清除的,如果你還記得前面提到的第一個實驗(食物稀缺可以讓人所想的都與食物有關,金錢稀缺可以讓人把硬幣的尺寸看成更大)的話,你就應該很清楚,稀缺所帶來的影響,就是讓人無法無視稀缺。

綜合以上,稀缺會帶來可說是無可避免的智商下降:

為了看到稀缺對智商所產生的影響,兩位作者與研究生趙佳英(Jiaying Zhao,音譯)共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他們在新澤西州一家商場裡向路人發放了智商測試的試卷,在得出被試的智商後,他們為其中一半被試提供了簡單的假設性場景。

請想像一下,你的汽車出了問題,需要3000美元的維修費。你的保險能支付一半費用。你需要決定是現在就去修理,還是等一等,盼著車子能再多開一陣?你將如何做決定?從經濟學角度講,對你來說,這將是個輕鬆的決定,還是艱難的決定?

在這個問題之後,他們再次給出一系列智商測試的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想看看被試在接觸有關財務的問題後,智商是否受到影響。

而實驗結果表明,擁有低收入的被試,與其智商測試成績在接觸假設性的財務問題之前相比,接觸問題之後的成績下降許多。

換句話說,低收入者僅僅是稍稍涉足稀缺問題的地盤,他們的智商就會一下子呈現出很大幅度的下降,其下降幅度甚至超越失眠所帶來的智商下降。

另外,在研究過程中,被試每答對一道智商測驗題,就會得到一定的報酬。想必那些低收入的被試更希望題答得好,因為金錢對於他們來說更重要。

但遺憾的是,他們答得不好,而且要比之前的表現更差。在面對3000美元的修車費用問題時,對答題酬勞滿懷期待的低收入被試們卻沒能拿到多少錢;而經濟狀況良好的實驗物件得到的錢反而更多。

這一研究似乎也暗示了,在窮人的現實狀況中,或許也常受到稀缺心態所拖累,工作效率因此而降低,能獲得的薪水支付也就越來越少。

這消息實在夠壞的,但更壞的消息是,稀缺帶來的後果不僅如此。

稀缺所引發的認知帶寬容量下降,還會導致人的「執行控制力」下降(可理解為俗稱的自控力),抵抗誘惑的能力下降。

在其他研究中,研究人員進行的實驗與我們的商場實驗有些類似。實驗對象拿到一份測驗題,以為是個性測試。做完測試之後,實驗對象會隨機拿到回饋結果,其會讓實驗對象認為,測試結果明確指出了他們之後會成為善於交際的人或者非常自閉的人。

這樣,研究人員就通過引導實驗對象對自閉產生預期,當場隨機創造出了假想中的稀缺(社交稀缺)。待實驗對象進入角色之後,研究人員會為他們佈置智商測驗,結果顯示,誤以為自己會變得非常自閉(亦即非常孤獨)的人的測驗成績比善於交際的人要差得多。

而當研究人員為實驗對象做腦部掃描時又發現,令人們產生自己將會變得自閉這個想法,會降低腦部負責「執行控制力」的區域活力。

在另一項有關衝動控制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拿出巧克力曲奇餅讓所有人品嘗,而誤以為自己將會變得自閉的實驗對象吃的是其他人的兩倍。

還有一項研究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一項針對中老年人飲食健康進行的調查發現,現實生活中的自閉症患者會吃掉更多的高脂食物。

自控力的下降意味著,稀缺會讓人做出更不應該做出的事情,跟容易進入惡性循環。

試想,窮人的金錢稀缺,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理想中的選擇當然是節省開支,而節省開支意味著要抵抗誘惑,其中包括喝酒的誘惑、買新物品的誘惑、賭博的誘惑、吃大餐的誘惑、買消費品的誘惑,甚至是任何的娛樂誘惑。

而要抵擋這些誘惑,就需要很好的自控力,可偏偏稀缺導致認知帶寬下降,亦即執行控制力下降,於是窮人比一般人更抵擋不住誘惑,就算他們更需要忍住,生理上的變化卻要讓他們忍不住,結果還是沒忍住,花了不該花的錢,接著就是舉債度日。

再加上窮人還會進入因稀缺引起的管窺心態,他們只想著要馬上獲得金錢,而做出「短視」的選擇,亦即將目前的難題轉移到未來,他們可能會向高利貸借款,可能向親朋戚友借款,這些借款或許用來解決眼前之急,也可能是用來滿足慾望,但最後他們都很可能無力償還。

或許從稀缺發生的那一刻開始,窮人就已經慢慢的走向惡性循環,越來越窮。

而我們原以為「窮人思維」是一個人的見識有問題所導致的,但事實上,所謂的「窮人思維」,根本就是稀缺引起的惡性循環,所產生的心理產物。

值得一提的是,時間稀缺也會導致認知帶寬下降,作者兩人都是學術界的出色人物,其中一位還得到過麥克阿瑟天才獎,但他們自身也同樣面對著時間稀缺的困擾,而且他們都觀察到自己的大腦有著明顯的效率下降,經常覺得大腦無法全速運作,連玩遊戲的成績都變差了。

對此,同樣有時間稀缺的我簡直是感同身受。

如何應對稀缺心理?

在應付稀缺,改善稀缺所帶來的負面作用這一項,書中提出了預防與解決的方法,但大部分著重於政策上,只是很淺的談及個人的對應方法,而且幾乎沒有給予任何可實際操作的方法。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引用此書之外的知識,並著重的探討如何解決時間稀缺的問題:

a)在富足時規劃好資源

你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在這一年完成部署創業,但現在才剛過完農曆新年,你覺得時間還算是充裕,於是週末的時候你選擇了逛街看電影,下週末則宅在家裡追劇。

當時間還很充裕時,你並不會特別珍惜時間,但一到了年尾,你就會猛然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時間稀缺當中,你發現手頭上還有太多的東西還沒完成,還有太多的決定沒有定案,於是你埋頭苦幹,但最後還是沒來得及完成一開始定下的目標,而且臨時抱佛腳的決策,都很糟糕。所以你決定延遲一年。

要預防這種情況出現,作者提出,你可以把遙遠的截至日期改為漸近式的階段截止日期,規劃好每一個月或每一個星期需要完成的任務,這樣就能獲得截至日期帶來的專注紅利。

但這方法其實有點矛盾,前面就有提到,不是實際存在的,是自己騙自己的截至日期很難有效,再加上「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的存在,亦即我們的規劃很可能過度樂觀,到最後很可能依然是免不了延期。

既然作者沒有提出讓人滿意的答案,那我就只好自己另找方法了,結果我找到的方法是吳軍博士在「得到」專欄(順便推荐一下他的專欄)裡介紹的目標管理方法——「消耗跟踪曲線」:

假設在一件事情開始做的時候,總任務量是100%,做完了是0。假如100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1% 於是你可以畫一條直線(如果進度和時間不是直線關係,那畫出來的可能是曲線)  從100%一直到0(可以看圖)。 如果過一段時間,比如一個月後,你還剩下85%的工作量,你從起點(100%)到一個月後85%的位置畫一條直線,這就是你的消耗跟蹤曲線的第一段了。

由於您的任務完成沒有達到預期的進度,因此實際的消耗跟蹤曲線在計畫曲線的上方,說明你沒有按期完成任務,需要加緊了。如果曲線在計畫直線的下方,說明你領先進度了(看圖比較清晰)。

這種曲線的原理很簡單,比較你的工作進度和預想的差別。對於自覺性很高的人,其實不需要花時間畫這種曲線。但是對於總是在最後一分鐘才開始考慮完成任務的人來講,定期畫這種曲線其實是在提醒自己要按時完成任務。

時間一長,習慣成自然,持續行動到最後完成。

基本上這一方法的概念和書中的作者提出的方法一致,只不過更加清晰而已。但根據吳軍博士自己的說法,如果自己能完成一年裡目標總合的70%,就算是滿意了。

這意味著,我們還是沒有完美的答案。

畢竟你無法預測一年裡有多少的突發事件,讓你必須事先處理,導致目標進度落後。

而這就要引來了下面這一個方法。

b)用「餘閒」來應對突發事件

你馬上就要出差了。試想你拖出了一隻大行李箱,準備收拾行李。首先,你將所有必需品裝了進去:洗漱用品、正裝、數碼設備。裝完這些物品後,你發現行李箱裡還有空地,於是就又裝了幾件可用可不用的東西——你裝上了一把雨傘,以備下雨天使用;又裝進去了一件毛衣,以備冷空氣突襲;還帶上了運動服和跑鞋。

看著行李箱裡的這些東西,你心滿意足地拉上了拉鍊。行李箱還沒有完全被裝滿,還可以再裝一些東西,但你覺得這些已經足夠了。

現在請想像一下,同樣的一次旅程,如果你只有一隻小行李箱,怎麼辦?與之前一樣,你一開始便將必需品扔進了行李箱,但很快行李箱就滿了。於是你將東西全部拿了出來,試圖利用更合理的佈局重新裝箱。你小心翼翼地將物品堆疊、拼湊,用頗具創意的方法騰挪著有限的空間——你將襪子和手機充電器塞進鞋子,還將皮帶展開,擠在行李箱側壁上。

這樣一來,行李箱裡就只剩下一點點富裕出來的空間。此時你會想:要不要帶上毛衣?要不要裝上運動服?雨傘呢?要不要冒著被雨淋的風險?要不要至少給自己一個開始鍛煉身體、恢復身材的機會?用小行李箱打包時,就不得不做出權衡。

斟酌一番後,你決定帶上毛衣,然後費了點力氣才將行李箱拉上。小行李箱迫使我們認清了一個事實:裝進一樣東西的同時,就必須拿出另一樣東西。大行李箱的主人在思考是否帶上跑鞋時,只不過是在想他需不需要這雙鞋;而小行李箱的主人則是在考慮,若想帶上跑鞋,就需要從行李箱中拿出某樣物品,以騰出空間。

無論是大行李箱還是小行李箱,都是一種限制:無論行李箱大小,你怎麼也不能將每一件可能用得上的物品都裝進去;無論行李箱大小,都需要你去選擇裝入什麼和放下什麼。而從心理學的角度考慮,只有小行李箱會令人覺得這是個問題:用大行李箱收拾行李時,人們總是十分隨意;而用小行李箱收拾行李時,人們便會變得小心翼翼,思索再三。

把東西裝進行李箱,是對資源管理問題的最好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時間箱,要在裡面裝上工作、休閒和與家人共度的時光。我們也都有一個金錢箱,要在裡面裝上住房、服飾和其他所有支出。資源的稀缺和富足,會改變我們裝箱的方式。如果沒有餘閒存在,我們在裝箱時就不得不進行權衡,而不斷的權衡自然會佔用你許多的認知帶寬。

想像一下,如果你沒有任何儲蓄,而且把每個月的支出都根據薪水分配得剛剛好的話,那麼在沒遇上任何突發事件的情況下,你也應該可以安然的度過。但如果發生突發事件的話,那就糟了,這突發事件可能是車壞了、家裡入竊了、自己生大病了,這些突發事件會讓你忽然需要一筆錢,而你並沒有任何金錢可以周轉,於是你只能申請貸款或向他人借錢。

借錢之後,你需要每一個月都還錢,但你的收支已經很緊繃,你決定削減每個月的支出,結果你就陷入了金錢稀缺的心理,你每一天都在權衡自己要怎麼才能更節省的花錢,一開始你並沒有覺得怎樣,一系列的負面作用不會在一天內發生,但在幾個月後,你發現自己已經完全進入了惡性循環。

但如果你一開始就有一筆儲蓄,那麼這一筆儲蓄就是你的餘閒,它可以緩衝突發事件帶來的影響,讓你有機會喘過氣來。

或許是華人文化不同的關係,對大部分看這篇文章的讀者來說,以上例子有點無感,儲蓄在我們華人的眼中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在各国储蓄率列表中,華人國家都排列在靠前的位置(50名以內),而美國則排在第91名。

了解了餘閒的概念後,再來看如何用避免掉入時間稀缺的陷阱:

如果你早已預期到了自己的時間稀缺,那麼就應在排程上留出富餘的空間,不一定要找到什麼明確的理由,只不過是為了在不浪費成本的情況下,去周轉你手頭的諸多專案和責任。

具體做法是——如果你不想跌入時間稀缺的陷阱,那最好是一開始就不把時間排程塞滿,每個星期預留一天或半天來緩衝突發事件。如果你知道下個星期的其中六天行程都已經有了安排,這時你朋友問你要不要在週末打球,那你就應該說「到時再答复你」。

這樣,如果你在週日遇上了突發事件,拖慢了目標進度,你就可以選擇捨棄週末打球的機會,用週末的時間趕上進度,而如果你沒有遇上突發事件,那你就可以去打球了。

這裡的重點是——在時間排程滿了85%之後,不再作出承諾(可以的話直接拒絕),以預留餘閒。

這對平時行程排得滿滿的人來說,很是受用,被預留下來的餘閒時間如果不被佔用,則可以用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實在是一大快事。

c)主動減輕認知帶寬的負擔

加入一個儲蓄計劃,讓銀行每一個月自動幫你儲蓄一定金額,會比每一個月提醒自己去儲蓄來得好;買一份保險,會比自己儲蓄「應急基金」來得好;把每個月的賬單設定成自動在信用卡扣款。

以此類推,想辦法把需要「手動」的事項轉換成「自動」的事項。

這種減少帶寬負擔的方式,能幫助已經陷入稀缺陷阱的人緩和惡性循環。而這些雖然都只是小細節,但處理多個小細節之後,你就可以騰出客觀的帶寬容量,用以處理更重要的事情。這對身處訊息爆炸時代的我們來說,或許會是越來越重要的。

另外,也可以參考所謂的「極簡主義」的生活風格,主動減少自己一天之內所需要做出的選擇,把「很多選擇」轉換成「沒有選擇」,可以參考這個人是做到什麼程度的。

d)奮力一躍

如果你已經深陷稀缺的泥潭的話,非常遺憾,你剩以下兩種方式:

1.壯士斷腕

時間是有限的資源,你不可能無限擠出更多的時間的。這個時候你要做的是一次性的權衡,如果你知道你無法解決手頭上的所有東西,那不如一開始就放棄其中一些項目,然後用多出來的時間趕上進度,接著開始構建時間餘閒。

這個時候,你必須提醒自己要忽略「沉沒的成本」,無論某個東西曾佔據了你多少心思,如果你已經沒有時間再去應對,你就必須狠心砍掉。

2.奮力一躍

遺憾的是,在現實世界中,有些稀缺是強制性的。無論我們多麼努力的想辦法解決稀缺,我們都必須承認:

不是所有問題都有完美的解決方案的。

如果你的稀缺是因為你必須做一份全職和兩份兼職,並且一個星期七天都必須工作才能維持收支平衡,那麼基本上你就沒有太多選擇,你只能咬緊牙關,靠你的意志力堅持的走下去。

在這過程中,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要主動構建金錢餘閒,要主動構建時間餘閒,一點一滴。

畢竟,這一方式,是我們物質貧瘠的上一代和祖先們,挺過來的方式。

而兩位作者在此書的結尾也提到,撰寫此書讓他們進入緊繃的時間稀缺好久,而他們實際解決這一稀缺的方式,就是咬緊牙關的把此書寫完。

奮力一躍,是解決稀缺的最後手段。

共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