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会“批评”的家长往往会毁掉孩子!

 过眼云烟000 2017-02-21

当下有很多文章都谈到要多表扬孩子、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培养孩子的过程如同育苗,只有及时去掉不好的枝蔓,才能将最好的养分输送到最有价值的地方……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缺钙”的教育。而不懂得“批评”这门艺术的家长,往往会因为几句话毁掉孩子。

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变不好的习气、找到正确的方法。但具体到如何批评时,很多妈妈却感到力不从心:表扬的话孩子都爱听,但批评却往往很难把握分寸:说轻了没效果,说重了孩子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常常事与愿违。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让批评产生最好的效果?

可以疾言厉色,但更须循循善诱

孩子沉迷于游戏,是让很多家长焦虑又常常束手无策的问题。

假如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你没日没夜地辛苦工作,就为了孩子能好好上学、有个好前途,但你的孩子却偷偷溜进网吧打游戏,你会不会伤心至极、暴跳如雷?甚至,你会不会将孩子痛打一顿都不解恨呢?可以说,你的心情和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未必是有效的。

其实,不必伤心更不必暴跳如雷,你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样批评成就孩子

吴章鸿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中心实验室一位普通的工人,她成功地将儿子吴纯培养成连获十五项大奖的国际钢琴冠军,并因此入选了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在全国进行了数百场巡回讲座。和很多妈妈一样,吴章鸿也曾遇到过孩子玩游戏上瘾的问题。

一天,吴章鸿出门上班前,叮嘱儿子在家好好练琴,儿子满口答应了。谁知吴章鸿刚走,儿子就去打游戏了。吴章鸿原本不知道,是同事告诉她在游戏厅看到了她儿子。

吴章鸿马上骑自行车去找儿子,在游戏厅,她看到了兴高采烈、专心玩游戏的儿子。

看到这样的情景,吴章鸿也很生气,恨不得立刻冲进去把儿子拽出来,狠狠教训一顿。

但她还是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因为她知道,要想让孩子远离游戏厅,真正把孩子带回家,靠强制和命令是不行的,何况孩子逐渐长大,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揭孩子的伤疤,要给孩子留有面子。

于是吴章鸿什么也没说,自己一个人先回了家。儿子回来后,吴章鸿问他去哪儿玩了,儿子回答说和同学去新华书店买书了。吴章鸿没有继续追问,等吃完饭后,她又问儿子到底去哪里了。儿子这次干脆回答说:“哪儿都没去,就是练琴、写作业。”

吴章鸿仍然用很平和的语气说,自己在游戏厅里看到一个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孩子。看儿子还不想承认,吴章鸿又说出孩子穿的什么衣服,旁边站了什么样的同学。

儿子一看没法再撒谎了,马上翻脸说:“妈妈你跟踪我,不信任我。”

但吴章鸿还是不急不恼地告诉儿子:妈妈之所以去找他,是因为妈妈的同事看到他经常光顾游戏厅。妈妈很伤心,因为被自己最爱的人欺骗。

看儿子开始有些愧疚,吴章鸿不失时机地问儿子为什么一定要去游戏厅。儿子也说出了心里话:班里的男同学在一起时,除了学习,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游戏,大家都想成为游戏高手,他也不想落后。

明白了游戏为什么对儿子这么有吸引力后,吴章鸿想,如果坚决制止孩子进游戏厅,不会有什么效果,毕竟孩子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还是会千方百计进去。虽然不能强制孩子不去,但还是要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把握一个度。

于是吴章鸿先向儿子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就是他的本职工作。不能够因为玩游戏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然后,吴章鸿给儿子提了一个合理化建议,让儿子考虑能不能接受:星期一到星期五是大人上班、孩子上学的时间,要管住自己,认真学习,不去游戏厅。星期六上午是学钢琴的时间,也希望他好好学习。如果这些都完成得很好,那么星期六下午他可以光明正大地拿着妈妈给的钱,痛痛快快地去游戏厅玩游戏。

对于吴章鸿提出的建议,儿子想想答应了,并向妈妈保证会管住自己,不耽误学习,学得踏实、玩得痛快。他说到做到了。后来,他成了知名音乐家。

看到这样的效果,我们不由得对吴章鸿的做法拍案叫绝:面对儿子犯的错误,她没有直接批评、责骂,而是循循善诱,采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正。

这样批评好在哪?

第一,面对犯错的孩子,不在大庭广众下责备他,而是给孩子保留面子。

第二,对于孩子的谎言,没有直接拆穿,而是用“在游戏厅里看到一个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孩子”,委婉地告诉孩子,自己已经知道真实的情况。

第三,当孩子不仅不承认错误,还用“妈妈你不信任我”倒打一耙时,吴章鸿没有立刻生气,而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仍然心平气和。

第四,当孩子已经开始感到羞愧时,用一句“妈妈很伤心,因为被自己最爱的人欺骗”点到为止,不再继续深究。

第五,用诚恳的态度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找到孩子沉迷于游戏的原因。

第六,向孩子表明自己对于“玩游戏”这件事情的态度: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不能够本末倒置。

第七,不是用命令而是用合理化建议的方式,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有时的确需要疾言厉色,但更要懂得循循善诱,这样往往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可以指出错误,但不能乱贴标签

对于孩子的错误,家长可以指出来,但一定不要乱贴标签。

这样批评毁掉孩子

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犯,在回忆起自己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时,说了这样一件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事。

五岁那年,有一次为了买零食,他拿了爸爸口袋里的十元钱。那时十元钱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家里一个星期的菜钱。但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只是单纯地想:有了钱,就可以买好吃的了。

妈妈知道他拿钱的事后,非常生气,将他痛打了一顿,一边打一边狠狠地骂他是“小偷”,长大以后“要坐牢的”。尽管他当时并不明白“小偷”的真正含义,但从妈妈愤怒的表情中,他觉得这一定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并感到十分羞愧。

不仅如此,以后只要他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妈妈就会拿这件事翻旧账。慢慢地,他开始自暴自弃,最后真的成了一个惯偷。

这样批评错在哪?

孩子偷偷从爸爸口袋里拿钱固然不对,但对于一个只有五岁的孩子来说,这只是一个无意识的举动,只要正确引导就可以了,但妈妈却给孩子贴上一个非常可怕的“小偷”标签,而且不断让这个标签固化,给孩子一种消极的暗示,加上孩子的分辨能力不强,误认为自己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

因此,妈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一定不要乱贴标签,诸如“笨蛋”“自私”“窝囊废”“胆小鬼”“坏孩子”之类的话都是很忌讳的,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

可以让孩子认错,但别挖苦、讽刺

批评孩子时,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可以让孩子承认错误,但不要对孩子进行挖苦和讽刺。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一时嘴巴痛快,更不是为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这样批评招致逆反

一家人周末去郊游,别人都准备好出门了,十四岁的女儿却还在房间里挑衣服。妈妈忍不住对女儿喊道:“为什么你做事总是那么磨蹭,没看见大家都在等你吗?出个门还那么费事,你以为你是大明星啊!”

妈妈本想让女儿快点,但这样的话不仅没起到作用,反而让女儿很不高兴,一路上沉着脸,本来快乐的郊游也变得很不愉快。

怎样批评更有效?

如果妈妈将这种指责加讽刺式的批评,变成温和的提醒和建议:“既然去郊游,我觉得你穿红色的运动服配白色的旅游鞋很合适,照相也好看。还有,如果你能够快一点,大家就不用一直站在门口等,你说是不是?”

女儿的反应则可能是,不仅用很快的速度换好了衣服,并且会向等待自己的家人表达歉意。

可以表示失望,但别一棍子打死

不要因为孩子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对孩子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

聪明的妈妈这样说

比如孩子的作文没有写好,妈妈可以说:“过去一段时间,为了让你的作文能够提高,我们一起看了七八本作文书,并且共同总结了不少描写不同人、不同事物的句子和形容词,但在你这次作文中,我却并没有看到你有所运用。这让我觉得有些失望。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不智的妈妈这样说

“你看看你写的都是什么东西,我看你这个样子,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一辈子也别想写好作文。”

“你总是……”“你从来就……”“你永远都……”“你简直……”类似这些断然的评判和结论,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适得其反。

古代父母对孩子的“七不责”

古代父母批评孩子有“七不责”,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对众不责: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责备孩子。

愧悔不责:不要责备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的孩子。

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

饮食不责:吃饭时,不要责备孩子。

欢庆不责:不要在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责备他。

悲忧不责:不要责备正在悲伤哭泣中的孩子。

疾病不责:当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