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故宫,乌鸦比人的地位高

 方远图书馆 2017-02-21
文/艾栗斯

  北京的故宫不仅宝物多,乌鸦也多。这些皇宫里的乌鸦大都喂得羽毛乌黑油亮、体型壮硕、步态从容。每日天色渐暗,游客从故宫里鱼贯而出的时候,也是这些“黑衣客”们收翼栖落于宫殿檐角之时。空阔寂寥之下,他们成了故宫这座巨型宫殿真正的主人,或栖于古树枝桠间,或列队歇脚于飞檐;夕阳下的黑色剪影低头若有所思,好像前清皇贵们的魂魄附体于这些鸟身。


  乌鸦在平常的印象中,是一种会带来厄运的不祥之兆,“乌鸦嘴”就是用来那些形容一语成谶,不幸言中的特殊技能;加上乌鸦羽毛黑郁,喜食腐肉,叫声聒噪凄厉,属于很少有人喜欢的鸟类。

  但满族人对于乌鸦的感情不一般,或者说是超越了喜爱的崇拜:作为满族的预报神、喜神和保护神的乌鸦曾经是故宫里的常驻客,甚至以“贵鸟”的身份被饲养着,富有专人照料,按时喂食。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前的庭院中,立有一根三米多高的木杆,一头安在汉白玉基座石上,一头顶着一只锡碗。这根杆子是满族传统中用来祭天的“索伦杆”,祭祀时,锡碗里供奉的是碎米和切碎的猪下水、碎猪肉。


  不止祭祀,每年还会有两次的集中喂食:按照民国遗书《东北名胜古迹遗闻》里记载:“在清代,每年二月、八月时期,盛京内务府会派人在沈阳故宫轿马场,撒放粮谷,俗称’鸦粮’。数以千计的乌鸦因此四处而来,饱腹后翩然飞走。”电视剧《金枝欲孽》里,陈豪饰演的神武门护卫孔武每天的任务就是喂这些乌鸦。紫禁城的乌鸦不仅被包吃包住,还不能逮杀,地位比一般宫女太监高到不知哪里去了,真正的“人不如鸦”。


  所以故宫里出没黑压压的一大片乌鸦们也就不足奇了。前清遗老金梁的《瓜圃述异》里,记载这些乌鸦“成百上千,早晨出宫寻食,晚上返巢凤凰楼。”这样的景象也曾经被《清稗类钞》纪录,说宫里的乌鸦:“每晨出城求食,薄暮而返,接阵如云,不下千万。”

  为什么清朝的皇族如此敬奉这种不讨喜的鸟儿呢?


  满族人早期以狩猎为生,在长白山一带活动,出远门时多会携带一只正孵卵的乌鸦,等到要寄家书时就会在乌鸦的脚上系着信件,将其放飞。而聪明的乌鸦在千里之外也能找回自己的巢穴——不要忘了乌鸦的智商差不多等同于三岁的小孩,“乌鸦喝水”的故事也不是空穴来风。

  狩猎的满族人还有另外一个传统,即分食。即使是单独行动捕猎,在猎捕了大型野生动物以后,满族人会将猎物的肠子挂在树上供乌鸦食用;被吸引来的乌鸦们在树顶上聚集盘旋,一起鸣叫,也因此为别的猎人聚集指路,方便其他人前来共享食物。因此清代的满族人竖立索伦杆,也有效仿古人的意思。

  除了这些在自然劳作觅食中与这种鸟类培养出的感情,还有满族祖先受于乌鸦的救命之恩。?故事记载于皇室族谱《玉牒摘要·序》中:

  “……数传,至樊祖讳察者,遭国不靖,遁于荒野,乌鸦遮首,追疑枯树,放火烧山,猎犬湿草,幸而得免。世代子孙,乌犬为大戌尔。”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传说,满族某代祖先樊察,因内乱被仇人追杀,逃到荒郊野外的灌木丛中,本来很容易暴露,正在危急关头很多乌鸦乌泱泱地一片落在灌木丛上。仇人追到此,觉得就是一堆枯树,肯定不会有人,于是放弃搜查,草草放了一把火了事(后续还有忠犬湿草救主人的桥段)。樊察被乌鸦所救之后告诫子孙,为了记住乌鸦的救命之恩,绝对不能射杀乌鸦,并且有自己一口吃的就不让乌鸦挨饿”。之后的历代清帝都遵从祖训,紫禁城中的饲养、祭祀乌鸦的风俗也由此而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