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424,,进化论与心理学|直觉和理性之间不易察觉的「天生冲突」

 昵称QxTOo20Z 2017-02-21
直觉与理性,两套决策系统

  我们做任何一个决定,都会同时启用两套决策系统。

  第一套系统是无意识的,它根植于我们的本能,我们称之为「直觉」,或者干脆叫它「非理性」,心理学上叫「启发法」或「直观推断法」。依靠直觉做某个决定时,我们不假思索,速度很快,直截了当。

  第二套系统我们也很熟悉,就是理性,或者称之为逻辑思维系统。当依靠理性做某个决定时,我们需要思考,甚至需要拿出纸和笔写一写,算一算,这个决策过程比较慢,需要做很多利弊权衡。

  这两套系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通常认为理性似乎更强大,我们应该多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做一个理性的人。这里其实有误解。直觉和理性,并不存在谁更强大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容易高看理性的力量,最主要是因为人类所有的沟通系统,都是理性的工具。语言和文字都是理性工具。我写下这些字,我就是在用理性的方式进行表达。

  有关直觉和理性的问题,如果要彻底展开,各个角度,方方面面,一个月也说不完。本系列笔记的主题是进化论和心理学,我们还是回归今天的正题: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非理性思维模式」,是如何干扰人们决策的。今天我们主要是来说直觉坏话的,好话以后再说。

  人类并不理性

  我们一直相信,

  我们是逻辑思考者;

  我们擅长依据逻辑、公理、数学进行理性思考;

  我们相当自信地认为,只要经过训练和努力,就能很好地驾驭理智,进行合理决策。

  而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对人类决策过程的研究和结论,彻底转变了我们对人类理性的看法:人类并不理性,而且相对于标准理性,我们的实际决策经常发生了有规律的偏移。

  在人类进化史上,生存之道在于利用有限的讯息快速做出决定,当没有时间利用逻辑分析出所有可能性时,直觉一次又一次救了我们的命。

  在进化过程中「救命用」的直觉,逐渐演变为一系列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的共同点,就是会把某些因素的重要性等级调高,以便提升对危险的注意力。

  如今人类所处的环境已经不一样了。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我们(而且甩第二很远),不再有狩猎采集时期那样的野外生存压力了。这些被直觉系统刻意调高级别的因素,丧失了原有的危险警示意义,而且还会干扰客观分析,使我们产生决策偏差。但这些进化中形成了直观决策机制,是很难彻底摆脱的——这些机制是人类的心理本能。

  丹尼尔·卡尼曼对人类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做了大量科学研究,也因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解释了「人类对于标准理性决策的规律性偏离」,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其一是认知范围的客观局限,其二是内在动机的丰富性。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意义重大,我们以后要专门聊一聊他的理论。提到他的名字大家或许会有点陌生,但他的一本畅销书,相信不少人读过——《思考,快与慢》。本文一开始提到的两套决策系统,就出自这本书。

  认知偏差——顽固的非理性思维模式

  下面我们就举例说几个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非理性思维模式」。

  ① 框架效应。这也是卡宁曼和特沃斯基在这类问题上做的经典研究。对于同一个问题,用两种在逻辑意义上一致的说法却导致了人们不同的决策选择。简单说来,心理学上把由于表达角度不同导致结果不同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情景一:如果一笔生意可以稳赚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机会赚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情景二:如果一笔生意要稳赔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

  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84%的人选择稳赚800美元,表现在对风险的规避;而在第二种情况下87%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的那笔生意,表现为对风险的寻求。两种情景的被试者人数各为150人。

  在进化史上,为了更有把握地生存下去,人类形成了一种非常明显的心理模式,就是「损失规避」。损失规避是非理性的,研究表明,人们担心损失所导致的负面心理影响,两倍于得到等量东西的正面影响。

  ② 禀赋效应。这是一种强效且有趣的现象,禀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项物品后,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我拿出一块巧克力,问你:你愿意付给我多少钱来买这块巧克力?你看了看说,两块钱。另一种情况完全相同,但是这次是我先把这块巧克力给你,然后说,你愿意多少钱卖给我这块巧克力。这时候,人你会说,两块五。当你拥有了某种东西之后,潜意识中你已经认为它的价值上涨了。本质上说,禀赋效应也是框架效应的一种,因为描述的视角变了,这两个视角分别是「获得」和「失去」,在这里人们仍然表现出损失规避的倾向。

  ③ 忽略基础概率。在一个屋子中有70个工程师和30个律师,其中有一个人名叫约翰。以下是关于约翰的描述:四十岁,结婚,有三个孩子,保守派作风,为人谨慎,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善社交,业余爱好是木工、航海和数学。问题:你认为约翰是工程师还是律师?

  大多数人认为约翰是工程师。事实上,无论题设中换成70个律师、30个工程师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约翰是工程师。约翰的例子说明,人们面对一个个体时,绝大部分注意力都在个体本身,很容易忽略掉基础比率。

  我们的大脑对于数字天生不敏感。处理数字信息不是我们的本能,而是文化演化的结果。所以当我们面临数字问题时,尽量多写写,多算算,千万不要想当然,否则很容易做出非理性选择。

  ④ 可获得性偏差。卡宁曼和特沃斯基的一个经典例子是,问一组人:请用直觉判断,英语中以ng结尾的单词占多大比例。再问另一组,请用直觉判断,英语中以ing结尾的单词占大多比例。结果得到的数据是,ing比ng比例大得多。尽管,ng结尾的单词包括了ing。人们更容易想到ing,因为它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即ing的可获得性更高。再比如,一个人受到鲨鱼攻击致死的概率是五千万分之一,而一个人食物中毒致死的概率是五万五千分之一。调查显示人们往往高估了鲨鱼对人类的威胁,因为鲨鱼攻击是受人瞩目的,总是会被新闻报道,这种新闻的可获得性更高,致使我们的判断产生了偏差。

  其实,以上我们提到的种种「非理性思维模式」,每一个都可以展开聊很多,一两个例子是比较单薄的(我正在整理一个关于心理学效应的系列笔记)。它们都属于「认知偏差」的范畴。「认知偏差」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以后会经常提到,请把这个词牢牢记住。

  笔者目前学习有限,但已经明显觉察到,与「认知偏差」有关联的心理学知识是非常多:

  相当多的心理学效应属于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行为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认知偏差可以认为是从科学角度对无意识的解读

  进化心理学从进化的角度对认知偏差提供了解释

  哈瑟尔顿和列托认为,许多认知偏差都是自然选择配备给人们的行为手册,指导人们以犯错误的方式适应世界,因为如果不犯这种错误,就可能会犯代价更高的错误。明知不理性而为之,是进化中为了活命不得已的选择,毕竟命只有一条。

  在今日的生存环境下,这些进化中形成了认知偏差会干扰我们的理性决定。我们不可能让大脑屏蔽它们,看我们可以学会留心它们。当我们决策面临的情况涉及数字、可能性或复杂细节时,停下来,多思考一会儿。毕竟,纯粹直觉判断容易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进化论与心理学:笔记之四(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