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昵称40077028 2017-02-21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教育家让-雅克·卢梭曾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三种方法恰恰是当下许多家长和教师最热衷运用的。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很多家长,包括老师,面对问题时,往往是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不接受的话就批评,再不行的话就发脾气了;要不用孩子的感情来感化,经常说什么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等等诸如此类的话,以此妄图去感化孩子。可是,效果却不是很好,即使孩子听话了很多时候也是表面的服从,过一段时间又会故态复萌,真是愁煞了家长和老师们。

其实,教育也是讲究简单和精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所以,当我们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试着打破思维定势,变通一下,不要站在道理制高点,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和逻辑,而是顺着孩子的眼睛,真正去理解他的想法,解决他的困惑,成全他的渴望。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又听不进去时,除了想办法沟通交流外,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轻易说孩子“不听话”。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附加几条建议,与大家共同分析: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一、讲道理时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把“如何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技巧,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终不得要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应该是一个人观念所到之处。与其向别人讨要说话技巧,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二、不要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比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别人超过。生活就是竞争,别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

这样教育处的孩子,学会了斤斤计较,却学不到大胸襟、大情怀。这样的“道理”,实际上是拉低孩子的视野和胸襟,限制了他向更高更远处发展。

要想让孩子有胸襟,家长自己就要有气度和胸襟。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三,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 例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永远要记得在教育中,“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卢梭就曾经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这便是教育的道理。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我们所执着的教育,无情加上了限制和枷锁,让他们慢慢熄灭了自己的光芒,最终归于成人世界的平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